|
从圆明园画家村到798艺术区 || 我国首次拍卖相声作品
本帖最后由 aubonj 于 2009-6-28 21:03 编辑
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从1979年北京星星画会举办了街头画展至今,整整三十年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北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形成了圆明园画家村,后来又形成了通州区画家群落。从观念上讲,反叛于主流正是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必然迈出的步伐,他们的个性化展示,加强了个人主观意识和社会批判的色彩。艺术家的独立性虽然在画廊代理制的影响下将逐渐走向商业化,但是这并不影响意识形态在作品中的表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下半期开始,苏联和中国的现代艺术受到了西方收藏家的热捧,这些作品的题材反映了艺术家的焦虑和思考,个性突然地解放所喷发出来的能量造就了作品的人性力度。
到了九十年代末,许多老旧的工厂停产或改变生产模式,有的厂房闲置下来,有的被拆除盖了新的商业大楼或住宅。而北京的798厂区所闲置的大片厂房就被艺术家和画廊租用下来作为画家的工作室或者画廊,渐渐发展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艺术的窗口。许多外资的画廊和博物馆以及书店咖啡馆餐馆也相继进驻,而画廊并不仅仅买卖艺术品,它也可以是话剧、音乐会、诗歌朗诵、文学艺术研讨会的场所。在新世纪开始之际,上海也出现了这样的北京模式,莫干山路50号(M-50)便是一例。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现代艺术异军突起,在国际的艺术展览和拍卖会上屡创佳绩。除了商业炒作之外,关键的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在中国文化市场中,私人唯一可以进行注册商业公司的就是画廊和博物馆。画廊,这唯一的出口处有着东西方藏家的资金及媒体评论参与,不但繁荣也夸张了中国的现代艺术成就,更促使中国许多其他专业的文化人士转换到这一领域里来。这一出口承担着许多中国现代文化人士的表达梦想,于是大量的人被吸引到视觉艺术这个被允许私人商业操作模式的空间里来,所以也必然会创造或生产出一些不错的作品。
总的来说,现代视觉艺术基本上是象征性的,这种象征性在观众眼中见仁见智,它不像文字创作那么准确。其实,主要是看从哪个角度去诠释,你可以从文化角度、环保角度、体制角度、哲学角度去分析等等。如蔡国强草船借箭的实物装置作品,它象征了中国向西方借鉴的意思,同时又表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典故和智慧。又如方力钧的光头人物系列里面,那些夸张的脸部画像,可以解释为玩世不恭的一代人,也可以理解为无聊的生活或者没有特色的人群,继而理解为受压抑的一代。视觉艺术在理解上是可以不确定的,因此许多作品没有确定的文字标题,它可以标题为“作品一号”、“作品二号”,给观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和变革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这里有一个坎儿不容易跨过去——那就是现代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不太容易融入水墨画中。你能想象冰箱汽车等等工业产品进入中国水墨画,并且以此记录当今的生活吗?你能想象牛仔裤和高跟鞋进入水墨画会有很恰当的表达吗?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水墨画是大自然的产物,它只与大自然的景色产生关系。而幽默地说,那是地球文明中唯一环保的画种,它一旦被放入工业产品的题材就显得格格不入。幽默归幽默,当今大都市的生活场景里基本上是工业和高科技的产物,我们当然有责任记录它们,所以这个记录就被油画以及更加现代的装置、行为、观念、影像等手段接手了。中国水墨画中能与现代艺术沾上边的就是抽象水墨,但是它也必须用现代手法装裱起来,挂成一个与建筑结构有关的东西、一个与中国传统画并没有什么情感继承的作品。
|
|
2009-6-28 17:5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