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三角地」 淡出歷史
朱建陵
從南門進入北京大學,往北直行到「百年大講堂」之後西行一百公尺,就是知名的「三角地」。不必詢問,光看那塊三角形的綠地,和旁邊因慕名遊客眾多而興起的禮品商鋪,就知道找對了地方。
十月的最後一天,北大校方基於環境美觀因素,拆除了三角地上的海報看板,並稱未來將以電子看板取代。聞訊之後的一名北大教授說:「那以後所有消息都得先通過學校審批了?」「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其實,「三角地」已經很久都不是「三角地」了。北大三角地讓人聯想起大字報、民主、自由,以至於曾經存在的「北大精神」,但拆除前的三角地海報牆,貼的都是亂七八糟的商業廣告,學生經過時,已經很難得會有人去看上一眼。
三角地海報牆拆除後,波瀾不驚,當代北大學生沒什麼反應,如果不是媒體的報導,許多人經過三角地時還不能發現少了什麼。但對八十年代在北大就學的北大人來說,就若有所失了。
依時間推算,對三角地最有感情者,是四十歲以上的北大人。往前追溯,三角地被視為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象徵,但它當代最風光的時期,可能是一九八○年代。
一位一九八一年考入北大的北大人說,當年所有北大學生經過三角地,海報牆上只要有字,大家都會探頭去看。他說,當年每棟學生宿舍只有一台電視,報紙雜誌很少,地處學生上課必經之地的三角地海報牆,成為北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一九七八年開始的「西單民主牆」,一度得到鄧小平的鼓勵,可見當時大陸的社會風氣於一斑。「西單民主牆」被拆之後,整個八○年代是大陸文化思想逐步走向「大解放」的時期,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槍響後嘎然而止。一九八九年之後的三角地已經開始走向俗化,其間,雖然曾經在一九九九年因美國轟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而再度風起雲湧,但只是曇花一現。
三角地的沒落,並不只是政治因素。一九九○年代,網際網路開始發達,三角地海報牆的功能,包含學術訊息、時政議論,都已經被網路取代,一些一九九○年代在北大就學的北大人,包含目前被視為「持不同政見」的多名維權律師及政治評論者,多是透過網路來討論、學習民主,不再是三角地。
只是,北大學生透過網路議論時政的《一塌糊塗》BBS站,甚至比三角地海報牆更早陣亡。《一塌糊塗》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以北大的博雅「塔」、未名「湖」、「圖」書館取名。此一網站從成立開始就廣受歡迎,其中的「三角地」版塊專門討論時事、政治,言論風氣非常自由,但這個網站早在二○○四年就已經被封,北大人從此失去自由言論的平台。
對於十七大的新人事,有謂中共主政集團未來將從「清華幫」轉為「北大人」。在十七大中獲得提升的中共第五代領導人中,除了習近平出身清華之外,其他都是北大人,包括李克強、李源潮、袁純清、趙樂際、薄熙來等,這些在「三角地」還是「三角地」時就讀北大,並曾經吸收過北大自由空氣的人,未來將如何治理中國大陸,令人好奇。
作为一个普通的论坛,里面有很多能接触到上层的人,各种数据,内参,成就了糊涂的盛名,也成了糊涂最终关闭的直接导火索。
怀念那个时代~~ |
2009-6-19 12: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