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A1A2

廿年前的这一梦啊

30
回复
1353
查看
 关闭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嗨。。。
2009-6-4 20:44: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得好~~!
2009-6-4 22:05: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场不成熟的活动, 使原先已有的一些宽松气氛烟消云散. 否则, 改革派自然上台,也不是今天的局面了.
2009-6-5 01:03: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天蓝得像块石头。。。蓝宝石!!
2500年前就有智者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人因为无明而造下恶业 因为恶业而受苦报 因为苦报产生痛苦 因痛苦而产生执着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20年了 有什么放不下
20年前你不是今天的你
20年后你也不是今天的你  
世界永远在变化 何必执著
2009-6-5 10:39: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的蛮好的,  就是题目少个十。

那时 我才一岁。   记得 父亲曾经说过  他们当时很想去支援北京。
2009-6-5 10:45: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的蛮好的,  就是题目少个十。

那时 我才一岁。   记得 父亲曾经说过  他们当时很想去支援北京。
dzqdzq1988 发表于 2009-6-5 11:45


呃。。。“廿” 这个字就=20了吧,为什么还少个十?  8明白。。汗
难道200年前。。
2009-6-5 11:07: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可惜很多人都没醒
2009-6-5 11:31: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的很好,可以把残酷的政治运动云淡风轻的描写。
2009-6-5 13:19: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高中一个很牛的老师,是当年那届的毕业生
他的说法是,大家被一种气氛感动了,凑热闹,好像只是参加了一个大趴剔
拿着拖把扫把就上街快乐去了,完全没有做到违法乱纪的事情
后来莫名其妙的发现自己参加了这么件事


PS:不是PEKING。
2009-6-5 17:22: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ino 于 2009-6-5 18:37 编辑
写的很好,可以把残酷的政治运动云淡风轻的描写。
tu_fei 发表于 2009-6-5 14:19


那时真的很难定义为政治运动,简单的冲动。 双方都不成熟, 发生的时机太差了  ,晚三个月会有很大差别.

我的记忆是第一次, 吃了有巧克力味的军用压缩饼干, 第一次知道美国之音是个电台.   荷尔蒙不太充分的小孩子是不太懂冲动的.
2009-6-5 17:34: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lz绞尽脑汁找到这么个立场,左右逢源,又不得罪主上,不容易啊
2009-6-5 17:40: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年前上小学二年级,老老实实的在家呆着,听说有人从窗口往外看被人打死,听说木樨地到处都是烧毁的军车,看见从国外回来的叔叔跟在单位当党委书记的姑姑吵得不可开交,从此再也看不见那个长得帅帅的新闻联播主播。
2009-6-5 19:52: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历史包袱沉重 负者难以前行(2009-05-31 12:54:05)

标签:历史 历史包袱 事实真相 纠错机制 杂谈  分类:本阁社论

历史包袱沉重 负者难以前行
贺卫方
【按: 网友转载本文无需征得作者同意。贺卫方】

在一篇关于“文革”的小文里,我曾引用《列子 . 周穆王》里的那则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宋阳里一位名华子的人,中年得了健忘症。妻儿十分着急,延医求药,均无效果。山东的一位读书人被重金请来为病人施行心理治疗。结果,不出旬月,“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出人意料的是,病愈的华子非但不快活,反而勃然大怒,“黜妻罚子,挥戈逐儒生”。人问其故,曰:

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

这则寓言式的故事耐人寻味,它启发我们注意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作为世界各文明中历史编纂传统极为悠久的民族,我们对于历史的价值是很看重的。不过,自从孔子作《春秋》以后,历史又被赋予特殊的政治价值,例如要让“乱臣贼子惧”之类,于是历史的写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全面真实,所谓“笔则笔,削则削”,于微言中见大义。这样的历史写作观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如此,在政治高度专制的情况下,史家还是一种充满了风险的职业。为了尽可能客观,人们只好把历史的写作时间延迟,形成了不作当朝历史的惯例。但是,假如历史有警示人心、纠偏匡正的作用,那么当朝不写,一直等到本朝覆灭再写,岂不是错过了纠正弊端的时机?好比建楼房,眼看着他在建筑过程中存在着施工错误,你不说;竣工了,住人了,你仍然不提醒对楼房进行加固,一直看着这危楼以及在楼中浑然不察的人们,直到某一天楼塌了,人死了,你终于“秉笔直书”了——这样事后诸葛的历史写作本身就是一部痛史!

所以,一种好的社会制度建构,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那些评论和反思当下以及不久前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言论能够自由地表达,从而及时地纠正错误,避免铸成大错,尤其是避免以暴易暴式的大动荡。更不必说,既然宪法确立了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原则,主人对于国家政治进行率直的评论也是民主共和的题中应有之意,任何压制批评的行为都是与民主背道而驰的行为。

其实,如果我们考察历史,某种能够及时纠错的机制是否存在乃是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国家如同个人,难以做到完全不犯错误。但是,一个心智比较健全的人,总是会在行为之前审慎考虑,听取不同意见,行为之中经常反思和进行必要的调整,行为之后如果发现错误,要诚挚地承认而不是刻意掩饰,并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减少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缺乏合理的决策机制,没有对于善恶的分辨能力,犯错误时一往无前,事后已经知道犯错,却不思纠正,反而压制任何纠错的努力,在既有的错误之上增添新的错误,使得历史的包袱愈来愈沉重。一个人如此,就是不智之士;国家如此,当然也是不智之国、缺乏理性之国、不断重演悲剧之国。

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是,国家的过错虽然有个人因素,不过更是一种集体行为。纠错的过程也受到某种集体行为的逻辑的制约。个别人——即便是位居庙堂之大人先生——的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纠错举动的发生。参与错行者难以否定自己,集团利益的考量会成为障碍,对于认错导致后果的过度想象会成为一种集体心理病症,于是只好大家都当“推事”——“推事,推事,一推了事”。真相难以揭示,于是历史迷雾重重,忌讳多多。但是,这种掩饰难以成为“甜蜜的忘却”(sweet forgetting),因为掩饰者与记忆的拥有者之间的对立会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掩饰带来了新生代的真无知,这种无知会增强某种集体无意识,又使得纠错变得愈发困难。看看因为文革史成为禁区带来的后果,这样的道理实在是无需多说了。剩下的只有感叹:

包袱复包袱,
包袱何其多。
历史无真相,
国家成蹉跎。

2009/5/31
2009-6-5 19:57: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ce n'est pas l'un des sujets inderdit de mise en cette page?
2009-6-5 20:19: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ce n'est pas l'un des sujets inderdit de mise en cette page?
galois 发表于 2009-6-5 21:19


2009-6-8 08:31: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