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呼唤航母的热潮和高层推动
张召忠说,正是对“墨尔本号”的调研,让他从此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长期的关注。这次调研虽属偶然,但在当时中国海军高层,早有富于远见的领导人给予航母极大的关注。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后,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才在美方安排下参观了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刘华清说,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刘华清上将是出身红25军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到1958年间又曾赴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不但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内少数懂得现代海军和装备科研工作的人。邓*小*平同志执掌中央军委后,称他是解放军高层将领中最懂军事装备的人。刘华清认为,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上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
1982年8月28日,一贯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不久,很快就面临“百万大裁军”,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和降格使用,为了配合经济建设,军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忍耐期。“当时海军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驱逐舰,谈何建造航母?”张召忠说。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都开始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东南沿海一时平静下来,海军军事重心转向南海。可是只要关系到南海主权问题,航母便是海军绕不开的主题。
1984年初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不过刘华清说的“等”,并不是指无所作为。1986年他在听取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这个观点。“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于是他在当时向装备部门领导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6年11月,刘华清再次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当时很多与会者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等战略任务需要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华清回忆。
1987年1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会议上,海军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刘华清在会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刘华清认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航母,核心是为了解决防控和海上攻击的问题。中国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是会有困难。“我要求早点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海洋战略确定和航母计划的冷热艰难
早在1950年8月,海军便确定了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的决策。受苏联海军的影响,潜艇部队长期是人民海军的建设重点。至于核潜艇,由于有毛泽东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决心,早在1958年6月27日,就批准了国防工业委员会《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绝密报告,在聂荣臻元帅的支持下开始了研制。
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虽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的艰难时期,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还是于1968年11月开工建造,第一艘核潜艇在1974年8月1日就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大国之间,核潜艇,尤其是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力量。然而正如一位外国海军将领曾说的,潜艇无法成为和平时期行使和平威慑的力量,潜艇在水下隐秘的作战方式,也注定它不可能前往他国出访,而是否选择航母,其实就是在选择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
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张爱萍上将之子、前总参作战部战役局局长张胜指出,海军从诞生之初,就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相连的。“苏联人并不承认他们有海军战略,他们习惯的词是‘战略使用’”。而张召忠则特别指出,直到1986年刘华清司令员前往国防大学做了名为《海军战略》的演讲,中国海军才第一次明确了战略。“在刘华清司令员这次演讲之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海军战略。”
当时关于海军的作战方针,海军内部尚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从属于积极防御的战略,这种观点并没把海军作为一支独立军种来看待;另一种认为,海上作战有其独立性、特殊性,海军应有适合自己的作战方针。刘华清明确支持后一种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刘华清提出“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他表示,“近海”表示作战范围,“防御”表示战略性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大国,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对于中国海军的海洋战略,却还有一个理解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靠陆军打下新中国的江山,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来自陆军,海、空军创始人也都来自陆军。人民解放军内部基本不存在美国那样的三军内部竞争,“陆军老大哥”的思想长期以来在解放军内部不可动摇。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三说,外国人过去常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陆军部队,所以把海军和空军都当做陆军下属的兵种。即使我军内部,有时候也“犯糊涂”。张序三说他本人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1992年10月,他从海军副司令员调到军事科学院当政委时,某上级机关发了个通知命令,要把他的军衔从“海军中将”改为“中将”。“中央军委主席给我任命的军衔,怎么能由另一个机关随便改?更何况军衔一旦确定,除非重新任命,永远不能改动。”我军本身对于海军,也有些微妙的认识误区,这对于海军装备的决策自然也多少有些影响。
张召忠说,当时的南海,中国海军不要说航母,就连大型舰艇都没有几艘,南海航空兵既没有能飞抵南沙群岛上空的作战飞机,也没有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张召忠说,当时刘华清司令员提出海军战略,要求海军开始研究航母,但当时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软科学和预先论证研究上,并没有实际立项研制,更谈不上建造。
张召忠说,当时全年军费大约80亿~100亿美元,分摊到海、陆、空、二炮四大家,海军那点钱只能用于人员开支和维护老装备。倒是社会上老百姓非常支持,一时民间还掀起捐款造航母的呼声。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对航母产生兴趣后,从国外外交、新闻和军事领域迅速传来各种声音。张召忠说,此时作为航母第一大国的美国也开始对航母在未来的价值和美国海军未来装备的发展产生多种讨论。这些讨论也引起了中国海军的关注。90年代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曾提出“航母无用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核动力潜艇。此后美国又提出“武库舰”计划,似乎美国海军对于未来航母的发展也产生了怀疑。“进入90年代中期后,在多种背景制约下,中国海军逐渐不再提航母的事,中国航母热逐渐冷了下来。”张召忠说。但从现在看,美国其实并没有停止航母研制,反而吨位越造越大,技术更是推陈出新。 |
2009-4-26 10:2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