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布在佔领了徐州后,刘备陷入了困境。,于是「遂使吏请降布」,吕布这个时候并没有因为刘备失势而赶尽杀绝,相反地还是以刺史礼相待。他这样做,手下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三国誌》《先主传》的裴注中说:「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託,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从这里看,吕布还是颇有容人之量的。后来膾炙人口的「辕门射戟」故事也可以说明这点。
另外,还有两事也可以说明吕布的器量,一是《通鉴》云:「备在豫州,举陈郡袁涣为茂才。涣为吕布所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竟然会从因为袁涣拒绝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横跋扈的小人。二是陈登为吕布使许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登不为动容,徐对之曰:「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颺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这个也可以看出吕布的胸襟容量,还说明了此人是个直肚肠,动輒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这里对曹操的「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颺去」一番话应该也是颇心许之的。
还有可以证明这个说法的就是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当时颇心动,书曰「太祖有疑色」,其时吕布已是缚于阶下的亡虏,尚且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经意中说出他欲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见吕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而「……太祖有疑色」一说,又说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几分讚许他这个说法的。
其实吕布的为人,想来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处,所以还是颇得人心的。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慨然求死,都说明他的得人心处;而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左右不忍」一句,也证明了吕布应该是颇得人心才对,不然何来不忍一说。
从「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一句,又可以看见与演义上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吕布其实并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说,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去见曹操,他的「乃下降」,应该是还想有「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举动的,其实这个也说明吕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辞间还是自有其豪气在的。但是在演义中直把吕布写成个贪生怕死的人,还特意杜撰安排了张辽骂吕布怕死一节,实在又是小说家们一个大大的曲笔。
尤其是后面吕布给萧建书中「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几句,和曹操的《让县明本志书》中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几有异曲同工之意,从这些来看吕布,可以说吕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气不除,文字也可一观,他给袁术和萧建书(吕布几封书信文在洋洋洒洒太长了,不载,大家去翻一下《三国誌》好了)中喜笑言谈间自有豪气在,而且对大局和人物亦有自己比较有见地的看法,这样的人,不为无知;有容人之量,覆荫刘备和对袁涣事自可说明;亦有其得人心处,所以高顺、陈宫慨然赴死,左右临危不忍取其首诣曹操;临阵身先士卒,勇猛过人,勇名闻于天下,因此时人才有语曰:人中有吕布。
只可惜他有两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点,一个是举动随意性太强;二就是不好谋善断,作为一个诸侯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不败亡就是天数了。
吕布最后的覆灭的悲剧,实在是源自于他性格弱点的一个性格悲剧,颇可为之一叹。又其一生行无大恶,譬如屠城坑卒,亲信小人,屈杀贤良,目无君上等等常见于历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个没有,甚至可以说连大过都没有,真要指责也许只可以指责他和董卓婢女私通这个事,其他诸如攻城略地之所为,在三国时期比比皆是,实在没什么可以大加指责的恶行,再者要是说起反覆小人,刘备先生先是在公孙瓚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就弃公孙投陶谦,然后占徐州,后来又投靠吕布,再反攻吕布而投曹操,而且后来刘备跟着曹操的时候不是也和人密谋要杀曹操?然后又反攻曹操转投袁绍,再投刘表,最后一次刚刚对孙权说完你如果攻刘璋我就披髮入山,一转身就用刘璋给他的兵马围攻成都,搞得刘璋最后在孙权的保护下才度完餘生。
因此如果比起刘备来,吕布的所做所为简直是小儿科,根本就连和刘备评比谁更「反覆」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却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成为反覆小人的代名词,小说家的刀笔不可谓不利。
补充--
「吕布是否有勇无谋?」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个历史悬案。
记得多年前,我曾在『联合报』的副版中看过有一位学者
写过一篇名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对
这位人们口中「有勇无谋」的将军做出了"翻案"的推论。
这位学者首先以吕布的造型穿着来研究,发现一个足以
推翻吕布「有勇无谋」形象的证据,不论是『三国演义』
也好,或是目前坊间任何有关吕布的画像,一致的特色
便是他那顶「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国是一门
高深的学问,马虎不得的;以关羽、张飞来看,画像中
他们两个都是「布帽」,而不是头盔,这是因为他们两个
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带头盔。
而「束髮金冠」则是「儒将」的代表装扮,在中国大陆
吕布的家乡「九原」还有吕布的庙,庙中所供奉的吕布
神像则是吕布一手持方天画戟一手握着书卷,完全是一
副儒将模样。丁原本是并州刺史,吕布则是他的主簿,
「主簿」其实就是军师职。从这里,各位就不难发现吕
布的真正形象了。
为何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吕布缺乏远见、见利忘义、
反覆无常呢?这主要是因为吕布先后投靠了丁原、董卓、
袁绍、刘备等人却又反叛的事蹟有关,这种行径在当时是
绝对为人所不耻的,因此张飞骂他「三姓家奴」。
但是,『三国演义』中所陈述的情节不能当作事实看待。
吕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这必须视当年他所面临的情
势来探讨。关于「袁绍」与「刘备」部分,则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证,袁绍自始自终皆在猜忌
吕布,而刘备方面则是张飞与其水火不容,因此吕布皆
无法见容于这两个阵营,双方离异是迟早的事。而董卓
就更不用说了,董卓性格残暴任性,心中有气就不能自制。
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掷刺吕布,吕布闪开了投来的
手戟,却得向董卓道谢,在这种人底下做事如何会有安全感。
吕布诛杀了董卓之后,本想与王允共辅汉帝,不料董卓的
部将‧李傕等人反扑京师,吕布号召当时在长安城内的人
民起来抗敌,但是局势混乱,老百姓四处逃难,所号召来
的民兵根本无法与李傕等人抗衡,吕布就这样率领残餘的
手下逃出长安,展开他的「错失王道」之旅。如果当时长安
的局势能稳住的话,辅国大将军一职就非他莫属了。
当吕布被曹刘联军围困于下邳城时,河内太守‧张扬带兵
增援吕布,不料在行军途中被其部将‧张醜所杀。张扬
的忠义之名一向为人所熟知,为何他会想援助吕布?各位
可以想想『三国演义』究竟蒙敝了多少历史真相。
另外,这位学者还举证了一件关于「赤兔马」的趣事。
公元189年,赤兔马随着吕布而登场,那时牠便是隻成马,
吕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杀,『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
把赤兔马转赠给关羽,而关羽在公元219年兵败而亡,
『三国演义』中描述说赤兔马在关羽死后,极度悲伤,
数日不食而死,好一隻灵马啊。从这里,各位有看出一项
矛盾之处吗?从吕布登场,到关羽死亡,这隻赤兔马一共
活了30年!这位学者把马的年纪换算成人类实际年纪,结
果这隻赤兔马死前相当于人类的二百多岁。
吕布乃为五原郡九原人(当今蒙古包头市)
小弟有生之年愿能亲自走一遭.. |
2009-4-10 09:0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