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盐贩起兵 驰骋中原
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首先是在浙东由裘甫揭开的,继之以庞勋兵变转爲起义。这两次起义爲其后在全国範围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聚积了力量,创造了最后成熟的条件。
浙东裘甫起义是由唐王朝加重对江南人民剥削引起的。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裘甫聚衆百餘人起义,攻陷象山。这一带唐朝军事力量薄弱,兵卒不满三百,武器也都朽钝不堪。官军屡屡败北。农民攻下剡县(今浙江嵊县)。打开府库,召募壮士,发展成爲一支数千人的队伍,震动浙江全境。观察使郑祗德仓促应战,临时凑集五百士兵前往征剿。次年二月,两方对峙于三溪(今嵊县西南)。义军採用多变的战术,事先在三溪之南设下埋伏,在溪北列阵诱敌,又拦截溪水上游,让唐兵得以渡河。双方刚接战,义军佯败后撤,唐兵蜂拥急追,义军决开堵口,滚滚大水向唐兵迎面冲来。此战几乎全歼唐兵。
捷报传来,大大鼓舞了周围地区分散活动的小股农民队伍,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裘甫的队伍。起义军迅速壮大成一支拥有三万人的大军。爲便于作战,分爲32队。袭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爲表示与唐廷决裂,废弃了唐王朝年号,改元“罗平”,铸印叫“天平”,取其追求天下平等之意。义军聚积粮草,修缮武器,作好了长期作战的準备。
郑祗德吃了败仗后,频频向朝廷告急,又向邻道求援。但邻道兵也贪生怕死,临阵让当地全军作挡箭牌,或称病不出,肯战者又先求富职,这样一支素质低下的军队根本无法应战,只好龟绸城内。
裘甫队伍的壮大震动了朝廷,江淮是唐王朝物资粮食主要供给地,郑祗德的镇压如此不得力,使唐廷大爲恼火,于是改派有威名的王式代替郑祗德,又调发忠武(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义成(驻滑州,今河南滑县)、淮南(驻扬州,今江苏扬州)等诸道兵赴援。
与此同时,裘甫队伍在浙东发起大规模攻势,破唐兴(今浙江天臺)、攻上虞、人余姚、克慈溪、陷奉化、进据守海,给唐王朝在浙江的统治以沈重的打击。但是,在如何应教的问题上,义军内部发生争议,裘甫举棋不定,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略,貽误了战机,使农民军陷入被动的困境。
王式诡计多端,他到浙东后,并不忙于征剿。而是先打开仓库、賑济贫民,缓解老百姓与官府对立情绪,收买人心;又捕杀了倾向农民军的文武官吏,断绝义军情报来源;接着整顿军纪、惩办骄兵贪将,又把江淮一带的吐着、回鶻(唐朝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人组织起来当骑兵,战鬥力大爲增强。
一切準备就绪,王式带着队伍分东南两路发起大举进攻。义军陷入敌人包围之中,连道创败。六月初五日,裘甫军退守判县城内。爲打破被围的局面,义军与唐兵展开最后的决战,三天之内连打83战,守城的女军也毫不畏惧,登上城楼,用石头瓦砾砍砸敌人。六月二十一日夜,裘甫带着队伍突围时,不幸中了埋伏,被捕牺牲。另一将领刘从简率领五百战士突围成功,在大兰山(今浙江奉化西)继续坚持鬥争,到七月间战败。持续七个月之久的裘甫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这是人民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共同行动,也是唐廷即将覆亡的信号。
在今云南境内,唐朝时居住着南詔少数民族,他们是今天彜族人的祖先。唐镇宗初年间(860年),南詔奴隶主播扰边境。唐王朝从徐州和泗州(今江苏盱(日台)地区招募两千士兵到广西戍边,分出800人成守桂州(今广西桂林),约定三年爲期。但士兵已驻守六年,仍要他们再次延长。士兵们很气愤,成通九年(866年)七月,下级军官许佶、赵可立等率领戍卒杀死都将王仲南,佔领了武器库,推举有威信的粮料判官庞勋爲首领,结队向徐州进发。
康政府风闻兵变,施展了两手,一面假意赦免戍兵擅归之罪,一面暗中镇压。士兵们识破唐廷阴谋,从湖南沿长江东下,过渐西、入淮南、攻陷宿州(今安徽宿县),击退唐朝的追兵,乘胜进攻徐州。当地人民大力支持他们,争先恐后推草率塞住城门,以火助攻,很快拿下徐州城。活捉了徐徊观察使崔彦曾。当地和江淮一带小股农民队伍纷纷参加庞勋部队。出现了一个父道子、妻勉夫的动人场面,队伍扩展到20万人,由成卒兵变转爲农民起义。
攻下徐州城后,庞勋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乘胜向周围地区进军。分兵进攻濠州(命安徽凤阳县东)、泅州和宿州,佔领了金乡(今山东金乡)、碭山(今江苏杨山)、鱼台(今山东济宁)等十餘县。断绝了江淮遭运,使唐廷大爲惊恐。懿宗急忙调康承训、王晏权、戴可师三大将率领各镇和沙陀、吐蕃兵共20万,从西、南、北三面围剿庞勋。
十二月,南路戴可师的三万士兵抢先渡过淮河,进攻都梁城(今江苏籲胎县东南),企图解泗州之困。农民军暂撤离都梁。进城的后兵扑了个空,而后义军回师反攻,唐兵惨败,三万人仅逃出数百,戴可师也当场被杀。南路军渍败。与此同时,西路、北路军也在义军打击下屡屡败北。敌人第一次围剿计划失败。义军威震江淮。庞勋若能乘胜挺进中原,是有可能推翻唐朝统治的。但是庞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爲“无敌于天下”,骄傲轻敌,日日遊宴;又缺乏长远目标,幻想朝廷投官,因此打了几场胜仗后,便停止不前。唐王朝利用这个机会,调集军队,策动新的围攻。
咸通十年(869年)初,义军大将王弘立引兵波滩水,与康承训所率的唐军主力鏖战。三万义军几乎全军覆灭,王弘立仅带几百人脱险。康承训乘胜进攻战略要地柳子镇(今安徽宿县西)。义军将领姚周带兵顽强抵抗,一月之间与敌数十次激战,义军伤亡惨重。血的教训使庞勋幡然猛醒,他丢掉赐官的幻想,杀了崔彦曾和监军等人,与唐廷彻底决裂。庞勋的行动受到义军将土的欢迎,被大家推爲天册将军,重新组织义军反抗。
庞勋决定先夺回被敌人围困的丰县,便引兵乘着夜色的掩护潜入此城,歼敌两千多人。欲乘胜夺回柳子镇,但义军的行动技混入队伍中的淮南败兵密告给康承训,使唐兵早有準备。康承训倾巢出动,骑兵冲前,步兵殿后,两面夹击,义军损失数万人,败退徐州。其他战场也叠出险情,下邳、丰县、襄城、定远等地接连失守。七月末,唐兵包围宿州。该城守将张实建议庞勋袭击宋(今河南商丘南)毫(今安徽毫县),一来解宿州之围,二来可设伏杀敌,庞勋採纳其策,亲带两万士兵西征。
康承训攻柳子镇不下,又施展招降之计。宿城主将张玄稔经不住诱惑,密谋叛变,杀了拒不投降的张实等人,带王万人投降唐朝,又引唐兵进攻徐州,城内敌人开城门接应。城内义军遭到大屠杀。这时候庞勋西征顺利,但康承训得胜后引兵西援,庞勋被迫撤兵东走徐州,在新县受到敌人拦截。义军与超过自己三倍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搏鬥,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庞勋壮烈牺牲。但散居在今山东一带的餘部仍坚持鬥争,当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后,他们便投入了更大的革命洪流。
裘甫、庞勋起义爲唐王朝敲响了警锺。统治者若能以此爲戒,调整政策,收敛对人民的横徵暴敛,使尖锐的阶级对立得到缓和,才不致使摇摇欲坠的唐王朝倾覆。然而,朝廷已腐败透项,不可救药,继续坚持与人民爲敌的立场,使政治更加黑暗,纪纲紊乱。
咸通十四年(873年)秋天,唐懿宗死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李儼在宦官拥立下即位。这位新登基的皇帝就是唐僖宗,唐朝第18任皇帝,这一年他才12岁,朝政大权落在宦官田令孜的手裏。
宦官专权是朝政腐败的重要内容。唐朝宦官之祸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种下的。皇帝控制不往带兵打仗的重臣武将,认爲居家奴地位的宦官便于控制,因此旅居官去作监军使,监视主将,有时还让他们做统帅。又用宦官任枢密使,专掌机要,承宣詔令,实际是代替皇帝裁决政务。唐德宗(780-805)时干脆把典中央禁军——神策军(皇帝的禁卫部队)的权力也交给宦官,由他们担任禁军的最高将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从此,宦官统辖着十余万禁军部队,开始擅作威福。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兼併土地,赏罚朝臣,势倾天下。特别当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时,宦官就更加跋扈,由家奴一跃成爲发号施令者。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生杀大权。号中兴之主的唐宪宗爲宦官所立,也爲定官所杀,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拥立的。有的皇帝不甘受制于家奴,想和朝臣联手剪除其势,但均因宦官握有兵权而告失败。这使宦官更加嚣张。他们带着地主阶级暴发户的特点,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贪婪、兇残的劣性,一旦爬上权力顶峰,便把朝政搅得乌七八糟。
拿田令孜来说,他在懿宗时随养父入内传省(由宦官主持的专掌宫内事务的机构),历任小马坊使,监诸镇用兵。他与倩宗混得很熟,鼓宗驾崩,就拥僖宗即位。因有拥立之功,升爲枢密使和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此人读过诗书,也有谋略,阴险狡猾,看到僖宗年少,专事遊宴,知道不足爲俱,便恃宠专横,招权纳贿。比如,田令孜可以不经过皇帝的指示,任意授官。僖宗赏赐无度,常便府库空竭,田令孜爲讨其欢喜,公开抢夺长安商人的财货,有陈诉不服者就杀掉。宰相大臣都仰其鼻息,看其眼色行事,哪敢开口反驳。仿佛朝廷是他田氏一家江山似的。糊涂的僖宗一点不介意,反而对他十分宠信,尊称爲“阿父”,放任他掌政。有皇帝的撑腰,田令孜更加肆无忌惮了。
僖宗本人则步乃父后尘,荒淫不理国事,以玩乐自娱。他最喜欢骑马射箭,鬥鸡打球,整日裏与佞臣、伶优混在一起,胡闹取乐。他曾对传优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土举,一定能做状元。”石野猪戏謔道:“是呵,但若遇上尧、舜作礼部诗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恐不免要将陛下驳放吧。”意思是陛下作它却不合格。信宗满不在乎。笑笑而已。僖宗又喜赌博,与诸王鬥鹅打赌,一隻鹅的输赢是50万緡线。一日,他别出心裁,让田令孜的胞兄陈敬瑄和田令孜心腹杨师立、牛勖、罗元杲四人打球来赌西川(驻成都)节度使的职位,结果陈敬瑄得胜,果真被授爲节帅。节制一方的军政大权之职就在一场玩笑中拍板定局,僖宗的荒唐昏庸于此可见一斑。
唐朝末年,蝗灾对农业危害很大。唐诗裏描绘说“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士”,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干符二年(875年)七月,一大群蝗虫扑天盖地从东向西飞来,漫山遍野的蝗虫把太阳光都遮住了,蝗虫将所经过地方的草木树叶、五穀庄稼全部吃光,留下了一片空茫的大地。蝗虫最后在长安停下,京光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杨知至谎报说,蝗虫不吃庄稼,都抱着荆棘死掉了。这种欺天的谎话不但无人揭穿,宰相还带领百官向皇帝祝贺,说这是新皇帝登位后五穀丰收的吉兆。真是荒唐透了。
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黄河中下游一带经常闹灾。干符元年(874年),一场罕见的灾害袭击了西起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虢读gu6)、东至大海的广袤大地,先是干旱,继之发大水,遍野俄殍。翰林学上卢携向僖宗奏报说,本年小麦只收成一半,秋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饥民只得以蓬蒿种子和树叶果腹。原来一个地方闹灾,老百姓还可以投奔邻境,如今遍地皆灾,只能困守乡里,转死于沟壑。可是州县仍派官吏到各地督催赋税。吏卒催租甚急,对百姓大加拷打,人们拆屋伐木,卖妻鬻子,所得钱仅够招待吏卒的酒食之费。朝廷若不对饥民加以抚存,人民实在无活路了。这是一幕多麽悲惨的情景。卢携建议停征赋税,开仓賑济。朝廷表面接受,实际上从未賑灾。卢携的奏章成爲一纸空文。被逼上绝路的饥民只好自己起来造反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其名着《资治通鉴》中,概述这时期的社会情况:“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存,无所控诉。”这就是唐末农民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
起义的前夕,黄巢故乡流传着这样的童谣“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这不是天意的啓示,而是百姓心愿的流露。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不把这个颠倒的天下翻过来,哪有百姓苍生的活路,童谣以预言的形式喊出了鬱积人民心底的愤懣,爲起义作了舆论準备。
干符二年(875年)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东北)人王仙芝和他的同伴尚君长、尚让、柴存、徐唐莒、尊师雄等人,带领三千饥民在濮阳县(河南今县)起义。黄巢与王仙芝一起贩过私盐,很瞭解仙艺爲人,仙艺义举,也正合自己心愿。这年六月,黄巢与兄弟黄部(也叫黄思鄴)、黄思厚、黄万通、黄揆、黄秉、黄存、黄钦和外甥林言聚衆数千回应王仙芝起义,两支队伍会在一起,共同立下誓言,要横扫天下,推翻唐王朝的黑暗统治。
黄巢和王仙艺都当过私盐贩。当时天下各地,特别是在山东一带,活跃着很多私盐商,这是怎麽回事呢?说来话长。
唐朝后期,由于实行募兵制,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也迭床架屋,不断膨胀,政府财政往往人不敷出,陷入提襟见肘的境地。爲解决军费、行政费用和维持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朝廷加紧对人民搜刮,食盐专卖便是其中一个措施。从唐肃宗(756—761)开始,政府在産盐区设置管理机构,生産食盐的“亭户”只能将盐交给政府设立的监院,严禁私自出售。政府把盐价提高十倍批发给商人,盐商领到许可证后再转运各地高价出卖。通过食盐专卖制度,唐王朝获得高额利润,盐的收入占正税的50%左右。在国家财政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后随着财政的困窘,盐法大乱,盐价直线上升,最初每鬥一百文。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涨至三百七十文。一些不法商人也趁火打劫,从中渔利,操纵盐价,发了横财。倒楣的是老百姓。盐价暴涨,鬥米买不下升盐,只得谈食度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成群结伴的走私小盐商,他们避开政府的监察,直接与亭户取得联繫,以低于专卖的价格买到食盐,再贩到各地出售。这些盐商被称爲“盐梟”。他们贩盐一来爲自己获得些薄利,二来由于私盐价低,解决了人们淡食之苦,受到下层人民欢迎。山东一带不産盐,所以私盐商格外活跃。后政府发现食盐走私后,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盐贩。按规定,卖私盐一石以上者处死刑,一鬥以上杖脊,并没收装盐的驴车。盐法越来越严,刮堿土一鬥,按盐一升计算论罪,甚至弄坏盐池濠篱或鬻堿的人,也一律处于极刑。政府在各地设立13个巡院,专门缉捕私盐贩,州县遍佈配备武装的巡捕之年,使走私食盐变得十分困难。私盐贩不得不组织起来并携带武器,一面与巡捕周旋鬥争,一面继续贩盐。这样使他们与人民的联繫更加密切,经常在人民的掩护了逃脱官府缉捕。同时由于经常和巡浦发生衝突,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武装力量的团体,积累了开展武装鬥争的丰富经验。所以当愤怒的人民斩木爲兵时,他们自然而然地站在鬥争的最前线,被爲首领。像王仙艺手下的尚君长、柴存、毕师鐸、曹师雄、柳彦章都曾贩卖过私盐。唐王朝作梦没有想到,武装缉私盐贩,却把他们锻炼成爲起义造反的主力。历史多麽喜欢捉弄人。
|
2009-3-28 10: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