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inne2k3 于 2009-3-4 12:09 编辑
今天有时间,长篇大论一下,嘿嘿
看一下那段情节中的对话,
只见吴用,雷横从侧首阁子里出来,望著朱同便拜,说道:“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晓。” 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宋江与朱同陪话道:“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水浒不是侦探文学,重点不在于找出究竟谁出的主意,而是这样一系列创作心理分析:
1 为什么这三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
即便李逵这样的浑人也知道杀小衙内是一件恶事、一件不义之事、一件触犯了公共道德底线的事情,其他几个人肯定比他明白得多。所以出主意的人不愿意承认,别人就更不愿意担责任。朱仝搞不清谁是主使,又不想跟宋江翻脸,只有把气撒在李逵身上。
另外,不要忘记李逵的人物性格设定,他是一个耿直的人,凡是他主动杀人什么时候抵赖过?何况大怒之余更不太可能撒这样的谎。
2 宋、吴二人拉人入伙的策略
宋江入伙之前,吴用有两次拉拢别人的经历,一次是说服阮氏兄弟去劫生辰纲,一次是激林冲火并王伦,从这两个情节可以看出,吴用善于用交谈的方式掌握对方的心理,然后诱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如果说吴用是一个用言语打动对方的谈判专家,那么宋江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
宋大义士第一次拉人入伙应该是在清风山,他给王英那几个强盗出主意,让他们假扮官军去州城外杀光了当地百姓,然后嫁祸给秦明(秦统制最后居然逆来顺受了,霹雳火三个字可谓浪得虚名)。上梁山以后依然不离这个路子,此时又有吴用相助更加得心应手,李家庄假扮知府赚得扑天雕,沧州杀小衙内逼反朱仝。
李应和朱仝入伙的过程,可以说是宋江的策略统一了吴用的策略,再也没有长篇的交谈,了解对方、找出弱点、说服对方,这样的过程消失了:
宋江带同花荣,杨雄,石秀上了马,随行三百马军,取路投李家庄来。。。。。。李应带伤披被坐在床上。杜兴把宋江要求见的言语说了。李应道:“他是梁山泊造反的人,我如何与他厮见?无私有意。你可回他话道:只说我卧病在床,动止不得,难以相见;改日得拜会;所赐礼物,不敢祗受。”。。。。。。宋江道:“我知你东人的意了;我因打祝家庄失利,欲求相见则个;他恐祝家庄见怪,不肯出来相见。” 吴学究道:“山寨里众头领多多致意,今番教吴用和雷都头特来相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到此多日了,不敢相见。今夜伺候得著,请仁兄便挪尊步,同赴山寨,以满晁、宋二公之意。”朱同听罢,半晌答应不得,便道:“先生差矣。这话休题,恐被外人听了不好。雷横兄弟,他自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他出头不得,上山入伙。我自为他配在这里,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你二位便可请回,休在此间惹口面不好。” 雷横道:“哥哥在此,无非只是在人之下伏侍他人,非大丈夫男子汉的勾当。不是小弟纠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迟延有误。”朱同道:“兄弟,你是甚么言语!你不想,我为你母老家寒上放了你去,今日你到来陷我为不义!”吴学究道:“既然都头不肯去时,我们自告退,相辞了去休。”
计划A,先客套一番,探听得你不太可能入伙便嘎然而止。
转为计划B,给你抹上污点(朱仝案例)或者让你以为自己身上有污点(李应案例),为朝廷法度所不容,简单地说就是欺骗,或者陷害,最后让你无路可退,被逼上梁山顺便捎带上你的家小和财产。引用朱仝的话比较客气地评论就是:“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按照寒兄的分析,晁天王已经被架空,宋江是梁山实际的首脑,吴用也已改换门庭。虽然一开始宋、吴二位拉人入伙的方式完全不同,但是得天书之后他们两个每日交流,越走越近,此时两个人的想法恐怕已经合二为一了,梁山做的每一件事情应该宋江是大体战略的制定者,吴用是具体战术的策划人,而李逵之流则是行动执行人。
3 作者笔下“逼上梁山”的现实语境
我们通常说梁山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谁逼得他们呢,有奸臣也有别的“好汉”,总而言之是恶劣的社会环境。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李逵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李逵道:“‘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
------第五十一回 李逵打死殷天赐 柴进失陷高唐州
我很惊叹作者能让李逵这样的人说出这样一句带有朴素的法治思想的话,简直比后来海瑞说的“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这样反人性的清流思想要高明百倍。然而这个祸害社会的“人治”之人在小说里以谁为代表呢?道君、四大奸臣、各级官僚。。。恐怕还有宋公明,前者垄断了法律的解释权,后者垄断了道义的解释权。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情在里面。
----------------------------------------------------------------------------------------------------------------------------------------------
水浒传读之此处,恕我带着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情怀,大体感觉就是,宋江去清风寨之前的故事散发着强烈的悲剧之美,林冲的叹息,阎婆惜的少女怀春,潘金莲的孤独与欲望,还有武松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率性义士最后堕落为一个暴虐而绝望的凶僧,特别是武松可谓这部书集美之大成者。但是清风寨之后,越来越向三国演义“使诈”的路子上靠,从此好汉们做的事情再也分不清什么善恶错对,只有成功与失败。这就带来一个创作思路上的揣度,作者笔下的“好汉”,他真的认为他们是“好汉”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5
战斗币 +60
2009-3-4 11:4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