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你莫寒

原创《〈水浒〉分析:一战‘曾头市’矛盾》

33
回复
503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鲁迅说 从乾隆朝开始,文人和市井所喜爱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分化,到了晚清,文人喜爱的四部书是 水浒、西游、红楼和金瓶梅;而市井偏爱的是三国、西游、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

从这个分化来看,似乎文人喜欢市井故 ...
linne2k3 发表于 2009-3-3 21:17


这些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开帖了

关于小衙内的,应该是吴用出的主意没错。
2009-3-3 21:23:2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网上的版本
 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总兵都头领二员:
  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
  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
  掌管机密军师二员:
  天机星智多星智多星左谕德缪昌期
  天 ...
九霄云梦 发表于 2009-3-3 21:22


那也许就是我看错了

实际上我看到李三才的名字,只是没往细看

明天去核对一下
2009-3-3 21:2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了
还有一本《东林同志录》
一直没有看过
不清楚是不是就是《东林点将录》
2009-3-3 21:25: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些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开帖了

关于小衙内的,应该是吴用出的主意没错。
你莫寒 发表于 2009-3-3 21:23


为什么是吴用呢,从宋江害秦明的手段看我觉得是他?
有事出去了,明天再说
2009-3-3 21:25:4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了
还有一本《东林同志录》
一直没有看过
不清楚是不是就是《东林点将录》
九霄云梦 发表于 2009-3-3 21:25


我记得今天看到好几幅关于东林的名录

明天一起告诉你
2009-3-3 21:29: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的~~~
谢谢莫寒
2009-3-3 21:30:4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为什么是吴用呢,从宋江害秦明的手段看我觉得是他?
有事出去了,明天再说
linne2k3 发表于 2009-3-3 21:25


古代通讯条件差,宋江身在梁山,即使知道朱仝发配,也未必知道有个小衙内

当然,那半个月里宋江可能派人打探过情况,然和再和吴用定计

袁无涯认为这是古侠割爱之法,《会评本》也有说这是李逵想出的主意的说法。

我的理解是,小衙内的情况是吴用等人下山后才知道的,于是随机应变定出个计策

至于吴用说是宋江德命令,我觉得是他鉴于朱仝和宋江的关系不一般,把罪过推在宋江身上,朱仝也不好发作
2009-3-3 21:49: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就不插嘴了
2009-3-3 23:13:0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就不插嘴了
991man 发表于 2009-3-3 23:13
看来不和你口味
2009-3-3 23:40: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因为讨论的东西,可以说,只是从纯文学角度来说了

而脱离了历史的土壤。我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
2009-3-3 23:44: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linne2k3 于 2009-3-4 12:09 编辑

今天有时间,长篇大论一下,嘿嘿


看一下那段情节中的对话,
只见吴用,雷横从侧首阁子里出来,望著朱同便拜,说道:“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晓。”
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宋江与朱同陪话道:“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水浒不是侦探文学,重点不在于找出究竟谁出的主意,而是这样一系列创作心理分析:

1 为什么这三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

    即便李逵这样的浑人也知道杀小衙内是一件恶事、一件不义之事、一件触犯了公共道德底线的事情,其他几个人肯定比他明白得多。所以出主意的人不愿意承认,别人就更不愿意担责任。朱仝搞不清谁是主使,又不想跟宋江翻脸,只有把气撒在李逵身上。
    另外,不要忘记李逵的人物性格设定,他是一个耿直的人,凡是他主动杀人什么时候抵赖过?何况大怒之余更不太可能撒这样的谎。
   
2  宋、吴二人拉人入伙的策略

    宋江入伙之前,吴用有两次拉拢别人的经历,一次是说服阮氏兄弟去劫生辰纲,一次是激林冲火并王伦,从这两个情节可以看出,吴用善于用交谈的方式掌握对方的心理,然后诱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如果说吴用是一个用言语打动对方的谈判专家,那么宋江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
    宋大义士第一次拉人入伙应该是在清风山,他给王英那几个强盗出主意,让他们假扮官军去州城外杀光了当地百姓,然后嫁祸给秦明(秦统制最后居然逆来顺受了,霹雳火三个字可谓浪得虚名)。上梁山以后依然不离这个路子,此时又有吴用相助更加得心应手,李家庄假扮知府赚得扑天雕,沧州杀小衙内逼反朱仝。
    李应和朱仝入伙的过程,可以说是宋江的策略统一了吴用的策略,再也没有长篇的交谈,了解对方、找出弱点、说服对方,这样的过程消失了:
宋江带同花荣,杨雄,石秀上了马,随行三百马军,取路投李家庄来。。。。。。李应带伤披被坐在床上。杜兴把宋江要求见的言语说了。李应道:“他是梁山泊造反的人,我如何与他厮见?无私有意。你可回他话道:只说我卧病在床,动止不得,难以相见;改日得拜会;所赐礼物,不敢祗受。”。。。。。。宋江道:“我知你东人的意了;我因打祝家庄失利,欲求相见则个;他恐祝家庄见怪,不肯出来相见。”
吴学究道:“山寨里众头领多多致意,今番教吴用和雷都头特来相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到此多日了,不敢相见。今夜伺候得著,请仁兄便挪尊步,同赴山寨,以满晁、宋二公之意。”朱同听罢,半晌答应不得,便道:“先生差矣。这话休题,恐被外人听了不好。雷横兄弟,他自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他出头不得,上山入伙。我自为他配在这里,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你二位便可请回,休在此间惹口面不好。” 雷横道:“哥哥在此,无非只是在人之下伏侍他人,非大丈夫男子汉的勾当。不是小弟纠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迟延有误。”朱同道:“兄弟,你是甚么言语!你不想,我为你母老家寒上放了你去,今日你到来陷我为不义!”吴学究道:“既然都头不肯去时,我们自告退,相辞了去休。”

计划A,先客套一番,探听得你不太可能入伙便嘎然而止。
转为计划B,给你抹上污点(朱仝案例)或者让你以为自己身上有污点(李应案例),为朝廷法度所不容,简单地说就是欺骗,或者陷害,最后让你无路可退,被逼上梁山顺便捎带上你的家小和财产。引用朱仝的话比较客气地评论就是:“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按照寒兄的分析,晁天王已经被架空,宋江是梁山实际的首脑,吴用也已改换门庭。虽然一开始宋、吴二位拉人入伙的方式完全不同,但是得天书之后他们两个每日交流,越走越近,此时两个人的想法恐怕已经合二为一了,梁山做的每一件事情应该宋江是大体战略的制定者,吴用是具体战术的策划人,而李逵之流则是行动执行人。
   
3 作者笔下“逼上梁山”的现实语境

    我们通常说梁山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谁逼得他们呢,有奸臣也有别的“好汉”,总而言之是恶劣的社会环境。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李逵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李逵道:“‘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
     ------第五十一回 李逵打死殷天赐 柴进失陷高唐州

我很惊叹作者能让李逵这样的人说出这样一句带有朴素的法治思想的话,简直比后来海瑞说的“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这样反人性的清流思想要高明百倍。然而这个祸害社会的“人治”之人在小说里以谁为代表呢?道君、四大奸臣、各级官僚。。。恐怕还有宋公明,前者垄断了法律的解释权,后者垄断了道义的解释权。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情在里面。
----------------------------------------------------------------------------------------------------------------------------------------------

    水浒传读之此处,恕我带着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情怀,大体感觉就是,宋江去清风寨之前的故事散发着强烈的悲剧之美,林冲的叹息,阎婆惜的少女怀春,潘金莲的孤独与欲望,还有武松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率性义士最后堕落为一个暴虐而绝望的凶僧,特别是武松可谓这部书集美之大成者。但是清风寨之后,越来越向三国演义“使诈”的路子上靠,从此好汉们做的事情再也分不清什么善恶错对,只有成功与失败。这就带来一个创作思路上的揣度,作者笔下的“好汉”,他真的认为他们是“好汉”么?
参与人数 1声望 +25 战斗币 +60 收起 理由
九霄云梦 + 25 + 6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5 战斗币 +60

2009-3-4 11:49:05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有时间,长篇大论一下,嘿嘿


看一下那段情节中的对话,




水浒不是侦探文学,重点不在于找出究竟谁出的主意,而是这样一系列创作心理分析:

1 为什么这三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

    即便李 ...
linne2k3 发表于 2009-3-4 11:49


关于小衙内,我对那几句话的理解是,吴用和李逵所谓的晁、宋二人的将令,其实是晁宋二人非要朱仝上山不可的将令。换言之他们可能会说诸如“无论什么手段,都要朱仝上山”这样的话。至于临场见到个小衙内,恐怕就是吴用想出的计策。李逵是梁山的大恶人,让他唱黑脸无可厚非。而且吴用早就替他想好了后路,把他安置在柴进的庄子里。

看看柴进的一番话

柴进道:“容覆:小可小旋风专爱结识江湖好汉。为是家间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先朝曾剌赐丹书铁券,但有做下不是的人,停藏在家,无人敢搜。近间有个爱友,和足下亦是旧友,目今在梁山泊做头领,名唤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 、雷横、黑旋风俱在敝庄安歇,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先生,雷横如何不出来陪话?”

鉴于金批和容批在这里都点评作者在这里直接说明,不用委婉的说辞,可见杀害小衙内的确是他们见朱仝推阻不从,才临时起意。

至于作者笔下的“好汉”,我认为他要描写的并非是我们道德标准下的好汉,而是群绿林人,江湖人眼中的好汉
2009-3-4 12:40: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linne2k3 于 2009-3-4 13:20 编辑
关于小衙内,我对那几句话的理解是,吴用和李逵所谓的晁、宋二人的将令,其实是晁宋二人非要朱仝上山不可的将令。换言之他们可能会说诸如“无论什么手段,都要朱仝上山”这样的话。至于临场见到个小衙内,恐怕就是 ...
你莫寒 发表于 2009-3-4 12:40


对啊,宋江-吴用-李逵  = 策略-战术-执行  就是这样。
我的意思是”害人上山“这个是宋江首创的,吴用以前从来不用这个法子,他和李逵只是在遵行宋老大的意图,在认识宋江之前吴用恐怕使不出这个法子,不一定想不出,但是估计使不出。

看小说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好汉不好汉的只是我自己的揣度,施耐庵写书的确笔锋比较中立的,小说家艺术再现社会,应该是这个态度,动不动就来一句”旧社会一个毛孔里流出来的血“就没意思了。不过写潘巧云、裴如海那一段例外,记得前两个女性,阎婆惜和潘金莲,他写的基本比较客观,甚至只言片语还表示出同情和惋惜的意思。但是到了潘巧云和裴如海,两个人还没做出什么事来,作者就一口一个”淫妇”,一口一个“贼秃”地骂上了,甚是蹊跷。
2009-3-4 13:13: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前有武松杀奸夫淫妇一篇,此又有石秀杀奸夫淫妇一篇,若是者班乎?
  曰:不同也。夫金莲之淫,乃敢至于杀武大,此其恶贯盈矣,不破胸取心,实不足以蔽厥辜也。若巧云,淫诚有之,未必至于杀杨雄也。坐巧云以他日必杀伤雄之罪,此自石秀之言,而未必遂服巧云之心也。且武松之于金莲也,武大已死,则武松不得不问,此实武松万不得已而出于此。若武大固在,武松不得而杀金莲者,法也。今石秀之于巧云,既去则亦已矣,以姓石之人,而杀姓杨之人之妻,此何法也?总之,武松之杀二人,全是为见报仇,而己曾不与焉;若石秀之杀四人,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观巧云所以污石秀者,亦即前日金莲所以污武松者。乃武松以亲嫂之嫌疑,而落落然受之,曾不置辩,而天下后世,亦无不共明其如冰如玉也者。若石秀,则务必辩之;背后辨之,又必当面辩之,迎儿辩之,又必巧云辨之,务令杨雄深有以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呜呼!岂真天下之大,另又有此一种才刻狠毒之恶物欤?吾独怪耐庵以一手搦一笔,而既写一武松,又写一石秀。呜呼,又何奇也!


唉,金圣叹也受不了杨雄、石秀这两个混蛋,看来我的感受和他差不多,武松的确磊落,杨、石的确不是东西。
2009-3-4 13:28:2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唉,金圣叹也受不了杨雄、石秀这两个混蛋,看来我的感受和他差不多,武松的确磊落,杨、石的确不是东西。
linne2k3 发表于 2009-3-4 13:28


我倒是觉得这里没什么问题

作者本来就是要描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

但用同一个故事表现,是他写作技巧高超的地方。

假如用同一个类型的故事描写两个性格相同的人,倒反而见不出作者的高明。
2009-3-4 14:15:4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