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ezftt 于 2009-3-3 18:40 编辑
关于高行健
没有看过他的书,因为国内,具体说是大陆对他评价不高,也就不想花时间去看了。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在深圳的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自己编的教材里看见(那套教材曾经很受欢迎,后由于有涉及民主的内容而遭禁),忘了是什么作品,也忘了好不好看,只记得应该是他还在国内时所作的,从此知道这个人曾经在中国风风火火过。
说实话,在他那个年代,像他那样创作生命被活生生掐死的人何止他一个,在一些过来人的回忆录里,不时可见对才情泯没的惋惜。也许,像他那样不愿意被掐死而潜逃国外的人也不止他一个,只不过只有他一个获得了中国人渴望已久的,连老舍都无缘染指的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多年以后再突然有人记起了他,这个不跟大家一块儿玩跑到彼岸去的奇怪孩子。
高行健的文章,据说中国人看不懂,有人说因为他离乡去国已久,已无法与国内人民交流。他自己也说过估计自己的作品在国内不会受到欢迎。能够说出这样一句话就证明那个被他抛弃的祖国,他还是怀念的。要不既然做了法国人,还想着国内读者干吗?他的演讲里不是说,他的作品“有幸”在法国也有读者?对于一个中文作家,作品没有或者很少中国人看,总不是滋味吧。
根据他的演说来看,他的思想,他对于祖国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他决定离开中国的那个时代。那双想要掐死他的手,他还记得清清楚楚。虽然手的主人已不复当年,他自己也早已白发苍苍,但是他一辈子都纠结在那场垂死挣扎中,无法自拔。
他游过彼岸,愿在另一方土地上呼吸新鲜空气,只不过他这时的果实,已是生于淮北的枳,我们并不爱吃。这,也许是他始料未及的吧?出国,能够带给一个人多少始料未及的事,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他挽救了自己的创作生命,他是不甘于苟活的勇者。只不过,他的生命遭受了这一番打击,失去了从前的活力。他离弃了适宜的土壤,而选择了另一方土地生长,虽然当地人对他好奇,给予关怀,但果子总不是那个味儿了呀。
中国的作家,何其悲哀。因为在世界仅存的那块适宜生长的土地上,他们没有生长的自由。 |
2009-3-3 17:2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