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世界大战北洋政府参战资料贴

5
回复
78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2-12 18:56:53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李云龙 于 2009-2-12 19:10 编辑

1916年,中國政府還未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殖民統治者就通過山東各地的教會組織,用“騙征”方式招募“契約華工”,他們聲稱到歐洲、非洲墾地開荒和修鐵路,被招募者月工資現大洋10元,另外教會還要補貼大洋10元(當時10元可買到1000多斤高梁)。一時間,山東各地有不少農民聞訊應招。當年,山東省省長熊炳崎、濟南鎮守使馬良指示在濟南、周村、濰縣和威海設點,同意英國按點招募華工。到1917年2月,山東第一批華工大約2500余人,到威海集合,取道香港、新加坡,渡印度洋經非洲到達了歐洲后,才知道是為歐戰募集到戰場上去當勞工的。

  這批勞工在歐洲戰場服務半年之后,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政府宣布正式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及其盟國宣戰,法國政府這年也在濰縣坊子設立了“僑工事務局”,公開在濰縣招募華工,並聲稱,華工每月在國內領現大洋10元,國外補貼10元。當年,濰縣大旱,庄稼大多死在地裡,因此濰縣各鄉各鎮都有成批農民報名應募。寒亭、郭家官庄、虞河、考家和陳家庄等村,應招農民踴躍,考家一個不大的村庄,一次即募招了40名。離縣城東僅3公裡的陳家庄(歷史上曾經是濰縣名宦陳官俊家的佃戶村)僅有18戶人家,一次就有崔連昭、張子美、劉豐國、徐光凱、劉清起、劉清安、劉清連七人當了華工。而離縣城偏遠,臨近昌樂縣的郭家官庄在內十幾個村庄村村都有報名應招的。連同諸城、壽光、高密、安丘一帶招募的共有2000多名華工,再次集合到威海,途經太平洋、美國、加拿大,於1917年冬季到達了歐洲的法國“西線戰場”。據說,當時中國投入一戰的勞工按軍事整編,每500人一個營,共260個營,約計13萬人。

  中國勞工在英法聯軍控制的法國西線戰場,經過短時間軍事訓練、工兵業務訓練和碼頭裝卸搬運訓練等等,整編為“華工軍團”列入英法聯軍的軍事序列。他們嚴守軍紀,服從軍令,前方打到哪裡,華工軍團須跟到哪裡,要保証完成修路、運糧、伐木、挖戰壕、修工事、裝卸武器彈藥、打掃戰場等任務。“華工軍團”為協約國戰敗同盟國,贏得戰爭最后勝利,犧牲慘重、貢獻巨大。他們雖為后勤,但實干在前線。面對德國飛機狂轟濫炸和俯沖射擊,華工們身無掩蔽,還要把一、二百斤重的子彈箱子,憑手搬肩扛,晝夜不停地向前線運送,他們在異國他鄉生命難保、望鄉思親,在苦難中煎熬,在飢餓與痛苦中拼死拼活。

  1918年,在法國瑪恩河、勃蘭本、凡爾登、奧爾納等戰役中,由於戰事危急,華工們連糙米和黑面包也吃不上。有的華工7天7夜粒米未進,他們隻能靠挖野菜或吃蘿卜度日,也有的因野菜中毒而患腸炎、痢疾,被奪去了生命。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協約國獲勝,歐戰結束,去歐洲的華工,有三萬四千多人在戰爭中死亡或下落不明。其中,濰縣郭家官庄華工崔連明等30余人,英勇犧牲在戰場上,還有100多人下落不明。

  1919年6月,華工集團逐漸傳開了“華工完成任務,准備分批回國”的消息。經過短期休整,華工各營陸續開赴紐卡非集合待命,英國當局宣布除留下一部分自願看守華工墳墓者外,其余全部返華,法國華工有一少部分在當時定居而成為僑民。

  考家村當年赴法的40名華工,在他們去歐洲以后,其家屬按月到坊子勞工局領取十元現大洋工資。其中,除了考宗柴等二人因工作辛勞和水土不服病死在法國,其余王枚(曾用名王朴)、張延瑞、丁連升等38人,都在戰后取道大西洋,經美國,渡太平洋達日本、朝鮮到青島從而回到家鄉。這些華工,佩戴著歐戰協約國頒發的勝利紀念章,回到了家鄉,王枚對家人講到在法國受到的艱辛和苦難時說:有天夜裡,聽到飛機嗡嗡,因為白天干活累壞了,人們誰也不經心,第二天早晨起床出門就看見門外有個飛機投下的大炸彈未炸,華工們慶幸地說:“咱們濰縣人有福”。華工們回到家后,自己出錢立石碑一塊,上面刻了參戰華工的姓名,以留傳后世子孫。(解放后石碑尚保存在村裡,近幾年因疏於保護,該碑下落不明)。華工們還自己出錢請戲班,在村裡唱了三天大戲,現在還有人記得這件事,並說:那時就叫唱“歐洲戲”。

  當年城東陳家庄赴歐洲的七名華工,也有六人回到了老家,一人犧牲在戰場上。

  濰縣寒亭村,當年有王炳林、齊銘田、徐明亭三人當過華工。歐戰結束后,徐明亭一度留在巴黎開茶館,並做過面食生意。據他本人回憶,當時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等共產主義小組的同志,曾經多次到徐明亭的小館,並以小館作為聚會場所。徐明亭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回到家鄉。“文革”前,曾到北京上訪,要求面見周總理。周總理看過徐明亭的照片,因徐年事已高,難以確認。但是總理安排國務院信訪辦派人陪他游覽了北京的名勝后送他回家,信訪辦還曾寫信請濰縣人民政府進一步查明此事,並給予生活上的安排。濰縣縣政府通過調查取証后,安排徐明亭到縣烈士陵園當守衛,后又經縣公安局介紹徐到寒亭人民醫院看管自行車,一干十多年,當時收入足夠維持一般生活水平。徐明亭1979年春病故,終年80歲。病故后,其老伴由村裡贍養到老。(陳幕虹 陳瑞曾)
2009-2-12 18:5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留空位。
2009-2-12 18:57: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李云龙 于 2009-2-12 19:14 编辑

日,一套历经近百年沧桑、真实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契约华工战地经历和见闻的日记--《欧战华工日记》,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和兴趣,这套日记由密密麻麻的毛笔小楷写成,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作者孙干的孙子、年近六旬的孙光隆那里,被视为珍宝,只许观赏,概不外借。
这套不同寻常的日记有着从“烫手山芋”到“无价之宝”的曲折经历。孙光隆告诉记者:“原来没觉得这日记有多特别、多重要,现在经多方人士鉴定分析,越来越觉得它珍贵了。别人出再多钱,我也不会卖,将来可能作为文物献给市博物馆,供人们参观、研究。但目前,我想把它整理成书出版。” 1917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英、法大批青壮年参战,劳工紧缺的英国将招工对象瞄向中国,北洋政府招工局暨英国“华工招募处”到博山招募华工。当时,正是热血男儿、梦想周游世界的孙干看见告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背井离乡的中国劳工大军的一分子。在长达2年的异国服役期间,教华工识字、代写家书、收发记账,几乎成为孙干战地生活的全部。稍有闲暇,他就四处察看,参观学校、考察当地经济、了解民风民俗等,并将所见所闻用毛笔小楷记录成册,内容涉及战争以及英、法等西方各国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生活等,形成了一部近十万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见闻录的第一手资料--《欧战华工日记》。  但这部绝无仅有的书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成了孙家的一块“烫手山芋”。孙光隆告诉记者,1967年开始反“四旧”,每家每户不管家具、瓷器、用具还是书籍,与花鸟虫鱼、帝王将相、丫鬟仕女等封、资、修沾边的,都得统统烧掉、砸掉、涂掉,全城深陷在被抄家、被揪斗的恐惧之中。一日深夜,孙光隆的父亲点起一把火,把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统统烧掉,当他拿起这部日记,却掂来掂去犹豫起来,烧还是不烧?整整思索了一宿,终究没舍得付之一炬,而是将它转交给了孙干的世交、当时的市政协秘书长郭鲁斋先生。郭先生看过这部日记,认为无论是内容还是笔迹,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于是对孙光隆的父亲说:“把它放在我这里吧,我不害怕,一定会好好保存它。”直到1983年,这部珍贵的手稿才辗转回到孙光隆手上。孙光隆说,在之后的20多年里,曾有社会各界人士为这部日记慕名而来,有的表示要出高价收购这部日记;有的提出将其整理成书,供大家欣赏、研究;市博物馆征集办公室的同志则提议,将这部日记放在博物馆里展览。 这部日记将何去何从?孙光隆说还没做过多的考虑和决断,他现在正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进行书稿的整理出版事宜。
2009-2-12 18:5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明见过资料说北洋军派军队和工人来欧洲参战。就是找不到那只小部队的资料。记得还有空军飞行员的。
2009-2-12 19:15: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感谢介绍珍贵史迹
2009-2-14 02:3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