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新道派
正一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他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后称天师道。实际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特别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
、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
茅山等三大符录道派,因此,次后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全真教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全真道的始祖是[少阳]东华帝君,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刘操],再传王重阳[王阳],道教称北五祖派,全真派创教者王重阳,为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于金大定七年[1167]从终南山前往山东宁海一带传播道教,先收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徒,建立”全真庵”以收徒传道,凡学其道者,均号全真道士,固称为全真道或全真教。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刚学道的主要经典是《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等,王重阳又著作《全真立教十五论》等基本教义十五条即:一要出家住观,二为云游参访,三要学书解经,四要精研药物,五要会修造庙观,六要住丛林结伴,七要静养,八要定心坐静,九要学会调和五炁,十要炼性,十一要修性命,十二要积功累行,十三要超脱三界[欲、色、无色界],十四要养生,十五为超离凡世等作为全真道立教规范,特别是后来他的七位大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刘处玄[号长生],丘处机[号长春],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分别开创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
崙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大派,道教称“北七真派”,使金元时期道教大兴,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了鼎盛之势。
全真龙门派
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大定六年[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仑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贞祐二年[1214],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明道,说服力强,固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亦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亦引起当时金、南宋、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谴使臣前往召请,各自欲为其所用。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在阿姆河南岸召请,他审时度势,不顾古稀之年,于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毅然率领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行,从山东莱州出发,途经河北、北京……新疆、苏联、阿姆河[今阿富汗]等地,一路爬山涉水,跨戈壁,渡荒漠,行经万余里,历时两年多,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四月五日到达成吉思汗的军营,即今阿富汗北境的阿姆河南岸。太祖成吉思汗问以治国之方和长生久视之道?答以“治国要以敬天爱民为本,修身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尊他为神仙,他于次年[1224]三月回到北京后,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从此,他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他所居住的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亦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全真龙门派成为最显赫的道派。丘祖仙逝后,其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相继掌教,他们大建道观,立观度人,宫观遍布北方,使元代道教进入最鼎盛的时期。丘处机首创龙门派,成为全真道的主要道派,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的修道之本,他著作有《玄风庆会录》门人录其言为《长春祖师语录》,其遗著有《磻溪集》,《明道集》,以及《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养生著作……
全真遇仙派
遇仙派,属全真道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马钰所传,马钰,金代道士,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家世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到山东宁海传播全真道,他抛弃万贯家财,皈依道教,从此他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仙逝以前,将全真道秘诀传与丹阳,托为全真道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他为弘扬道法,历尽艰难困苦,后人赞评他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他著作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传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赐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全真南无派
南无派,属全真派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谭处端所传,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涉猎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慷慨重孝义,素患风痹,药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来山东宁海传道,便投奔王重阳,求其医治,隔宿而愈。后师事王重阳,诚心皈依全真道,他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炼。王重阳仙逝后,他隐迹伊、洛之间,传播全真南无派。元世祖赐封“长真云水藴德真人”。据《南无道派宗谱》,以谭处端为第一代宗师,传至第五代杨理信,活动于明初,又经胡玄宗,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传于第十二代宗师许去乾,时为明末,著作有《水云集》传于世。
全真随山派
随山派,属全真派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刘处玄所传,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携马丹阳等弟子到掖城传道,收刘处玄为徒,从此,他跟随王重阳,游寓齐豫,乞食炼形,朝夕叩请,启迪丹经。王重阳仙逝后,他独自隐居京洛,静心炼性。传播全真道随山派。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祷雨,颇有应验。金章宗时,颇受宠信,曾赐其修行之地为“灵虚”。元世祖时被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著作有《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仙乐集》等,传于世。
全真崙山派
崙山派,属全真道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王处一所传。王处一,号玉阳子,又号全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收为弟子,他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他坚持“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炼形九年,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应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时金章宗好长生之道,曾问以养生之道和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静无为,内丹造化,不为而成诸说,“所对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贞祐五年[1217]于圣水玉虚观羽化。传有全真道崙山派。元世祖时被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著作有《云光集》四卷,《西岳华山志》等。
全真华山派
华山派,属全真道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郝太古所传。郝太古,名大通,号广宁子,山东宁海[今牟平]人,其家富贵,为当地首户,其自幼好读易书,精研尤甚,又通阴阳律历之术,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来宁海传道,,于是便从王重阳学道,曾至昆仑山、华山等地修炼,传播全真华山派。元世祖时被封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嗣法弟子有范圆曦、王志谨等传播华山派。平生著作有《三教人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诗赋》、《杂文》、《乐府》,以及《易图》等号《太古集》凡十五卷行于世。另有宋代陈抟所传华山派,道教又称老华山派。
全真清静派
清静派,属全真道支派之一。由北七真之一孙不二所传。孙不二,号清静散人。马钰之妻。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生于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生而柔淑,有真懿之态,又挺乎自然。知马钰有真仙之材,后嫁马钰为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至山东宁海传播全真道教,夫妻俩拜师王重阳,学全真道法,又筑全真庵于南园。接引弟子甚众,共同宏道畅玄,传播全真清静派。元世祖时被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著作有《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女丹诗》等女丹著作传世。
南宗
人们常说的南宗北派即张伯端创立的南宗,道教又称为“南五祖派”,与王重阳创立的北派,道教又称“北七真派”并列为全真教重丹法清修的两大派,该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由张伯端所传,伯端又受之于陈抟和刘海蟾。张伯端,浙江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道教内丹家,道教南宗即南五祖创立者,他生于雍熙四年[987],住世九十五岁,幼年就博览群书,通三教经典,于刑法书算,医卜占征,天文地理,吉凶生死等无所不学,曾长居幕僚中潜心研究丹书多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年八十二岁,累感真灵,于成都遇异人[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乃著《悟真篇》阐扬其学,后又钻研佛经禅语,撰《禅宗歌颂》,还撰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张伯端开创的南宗倡导道禅双修,
主张先命后性,由道入禅,即从传统内丹命术入手修炼,循序渐进,以人身中的上药三品即精、炁、神三宝为药物,经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而结”金丹”。其主要代表作《悟真篇》专言内丹,与《周易参同契》齐名而号称丹经之王。张伯端的内丹著作《悟真篇》的显具特点有:一是吸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在<<悟真篇序>>中说: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老氏以炼养为真……《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二是宣扬金丹为修仙之道,强调先命后性,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固而他在《悟真篇》中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三是以《阴符经》、《道德经》为祖经。他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认为黄帝《阴符经》及老子《道德经》是丹道之祖。四是吸取佛教禅语以为道教修性内容。他说:“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道教内丹道经张伯端的阐发与变革,基本总结和完成了炼养内丹的理论与方法,因而《悟真篇》与《参同契》同被尊为道教的“丹经之祖”,张伯端被尊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开山之祖。
真大道
真大道教创立者刘德仁,生于宋宣和四年[1122],河北沧州乐陵人,六岁时遇靖康之乱,后迁居盐山太平山,得老君“道德”之要,老君又教他传播此教“可以修身,可以化人”,他于金皇统二年[1142]创立真大道教,其教主要教规教义有:一为视物亚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为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为除邪淫,守清静;四为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为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为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为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为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金大定初,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真大道教尊刘德仁为第一代,代代相传,第二代为陈师正,第三代为张信真,第四代为毛希琮,第五代为郦希诚。他深受元宪宗宠信,使真大道由民间隐形传播一度成为公开传播,并逐步走向上层领域,特别是他自居燕城天宝宫,与宪宗交往密切,发展真大道教,使真大道教盛行于世。郦希诚死后,传第六代孙德福,孙德福亦受世祖赏识,曾锡以铜印,后又赐以银印。孙德福死后,传第七代李德和,李德和后传第八代岳德文,岳德文之后传第九代张清志,世代相传为九祖。真大道教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而教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炁养神为要。其内容大致与全真道相近。元以后逐渐衰落,大都归入全真道。
太一道
太一道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萧抱珍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初[1138],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而固名太一教。固“太一”神为萧抱珍之太一道信仰的最高天神。最初,萧抱珍只是在家传教,后信徒日益增多,乃于县东三清院故址草建茅庵而居,后扩展至山东,河北一带,弟子们逐建有太一堂,太一宫,万寿宫等,发展迅速。其教主要传太一三元法录,祈禳呵禁,治病驱邪等为内容。太一道自萧抱珍创立后,先后传门徒韩矩之子韩道熙,即太一道二祖。肖道熙,本姓韩,嗣太一教后改姓肖。萧道熙掌教后,深得金世宗宠信,世宗敕以”万寿”碑,于是太一道名声大振,信道者受录者日益增多,门徒遍布山东河北等地,太一道三传至萧抱珍门徒王守谦之子王志冲,即三祖萧志冲,入道后改姓萧。四传至萧抱珍再从孙萧辅道。五传至萧居寿[本姓李],六传至萧全祐[本姓李],七传至萧天祐[本姓蔡]。太一道其传教特点是:太一特以符录名,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特别是萧抱珍羽化后,被赐赠“太一一悟传教真人”,他的传教大本营卫州太一万寿宫,被改为“太一广福万寿宫”。使太一之教大行于世。至元以后才渐渐衰微,因太一道在教义教规上与正一天师道相近,固元以后大都归于正一教。
净明道
净明道兴起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渊源于东晋许逊,而许逊又受之于谌姆,兰公,谌姆兰公又受之于日月二君。许逊本为南昌人,字敬之,生于东吴赤乌二年[239],早年在西山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旌阳县令,他遇感晋室将乱,后辞官至西山修道,并济世度人,于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合宅飞升。因此,该派以传为东晋许逊升仙之地的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尊奉许逊为教祖,宣扬“净明忠孝”之道,这种“忠孝”之教一直延续至唐宋时期,如唐代就有张蕴,胡慧超等尊奉许逊,宣扬“净明”之道,北宋时期,太宗、真宗、仁宗均热崇信奉许逊“孝悌”之教,并赐御书,改西山游帷观为玉隆观、玉隆宫。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改玉隆万寿宫。宋政和二年[1112]许逊被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此,净明道尊许逊为教祖,但实际开创和发展净明道的是何真公,后由刘玉不断发展和传播净明大法。据净明道《净明忠孝全书》记载:许逊于绍兴元年[1131]八月降玉隆宫玉册殿授何真公《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何真公得到许逊所传净明大法后,速建翼真坛,传度净明道弟子五百余人,使净明道发展迅速,影响很大。特别是后来有西山隐士刘玉,他继承净明道法,建立灵宝朝天坛,发展净明弟子,提倡以老子为宗,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主要内容,这种以“忠孝立本,方寸净明,不用修炼,自然道成”的修道方法,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并与儒家相结合产生的新道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
2009-2-10 18: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