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云龙 于 2009-2-2 03:21 编辑
1802年,俄国有800名反仪式派教徒被沙皇流放到莫罗奇纳亚,首领是卡普斯京。每人分到15俄亩地和100卢布安家费。这批人定居后实行了公用制度。建立了公共钱柜,畜群和粮店。卡普斯京担任了财产分配监督。15年后,该地有4000居民和49235亩地。建立了9个镇。有不错的养马业外,还有绵羊业,随之发展了纺织。一切都欣欣向荣。但是,就在这时,权利最大的人开始私分土地和财务。不久富人就回归了东正教。1841年,原始共产团体崩溃。4000人迁居到阿哈尔齐赫组建新的共产生活团体。1000人留在了当地。
同时期的莫罗堪运动建立了许多公社。但是和上个例子一样,十年后公社解体。只有少数残留下来。公共财产被富有的成员瓜分。这些人可是完全在公社早期被选举出来的。
圣经基督教派的特鲁布切夫斯科 柳布齐村的合作社。这派不否定私有制。他们的特色是建立基金,帮助教友摆脱贫困。后来也是发配到偏远地区。
这几个例子,不论民主也好专制也好,共产也好私有也好。结局都一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就散伙了。
他们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开荒。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生活的欣欣向荣。过上小康生活。在富裕起来之后才有财产纷争的可能和散伙。而中国的知青,一事无成。下乡没几年,就逃回了成立。毅力可差远了。还恬不知耻说自己伤痕云云,受害云云。
基督教的公社,表明了起码一点。就是在小农经济的情况下,民众可以生活的很幸福。远远比今天挣扎在市场经济下的城市人自由的多。当然,市场经济的摧毁力也是极大的。这类公社就算大到苏联这种规模也难逃一劫。
基本上来看,乌托邦公社存在十年是最兴盛的时期。二十年后就会崩溃。中国49年建立共产主义制度,59年前,恰好是最兴旺的时期。跟着就经济困难或者说大饥荒时代。经济就此不振。度过困难时期,搞了十年文革,一看不行,赶紧就改革了。典型的回复了私有制。
俗话说梁山聚义,瓦岗散将。历史的规律如此。
公社组织的优点是,平等自由。铁了心不睦荣华富贵过平淡日子的话,大家团结生产没问题。不受外界的干扰。缺点就是人总是多了想更多。一旦财富积累,心气逸散,就不满足现状了。 |
2009-2-2 02:4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