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老镜头.
我没接触过很多的镜头.原因是我不喜欢变焦镜头.这就排除了一大部分的镜头.
大学时想买个单反和镜头,在EOS 30和28-135 IS上犹豫了好久,没等下决心买就出国了.用那个美能达A1时,28-200的变焦有时方便,但两端的畸变,尤其广角端让我无法忍受.拍照片时经常不知所处焦段,有时无所适从.
偶尔用用朋友的DLSR+L头.没深入了解.朋友问我推荐相机时,基本都是EOS 400D或450D+17-40L或24-70L头.预算不用很高,性价比不低,旅行摄影一般够用.
我对定焦头有偏好.用的都是老镜头,不是因为我有怀旧情节,而是这些头相对新头而言,一般比较便宜.同样焦段的莱卡M 50 F2.0, 90年代生产的和60年代生产的,价格差很多.我用的这个60年代生产,才300多不到400欧.如果预算充分,我还是会买新镜头的.
其余用过的镜头大约都是60年代70年代生产的.一些德国产或日本产于这个年代的镜头,可靠性还是很高的.这时候都是机械镜头,没有AF功能,手动对焦, 真材实料-优质的玻璃,黄铜,镀铬等.选择这些镜头时,只要无划痕,无霉斑,无灰尘(其实,有点小灰尘是可以接受的),机械上正常,光圈叶片收缩正常就可以.外部的磨损(比如黑漆磨掉),不是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收藏(这个品相就非常重要的).像这类镜头,在德国美国EBAY上很多很常见.价格不贵.200欧左右买个莱卡R头,配上个数码或胶片单反,感受下德头的魅力,还是很超值的.而且一个优点是,当哪一天不用这个镜头了,卖价是有保障的 (除非在自己使用时弄的惨不忍睹),一般不会掉价,有时还能赚点散碎银子.
需要强调的一点,同样的厂家,同样的焦段,60年代的镜头和90年代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镜头是重新设计过光路的,有的采用新的材料.但总体来说,新头的质量是比老头好的,对色差控制,对畸变控制,四个角附近成像质量的提高,解析度的提高,对反差和通光性的控制,等等很多方面.这是个事实,可有些发烧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举个例子,就是莱卡出名的"八枚玉".8枚玉是第一代的莱卡M Summicron 35mm F2,产于1958-1969,镜片6群8片组成,俗称"八枚玉".现在无数的人力捧这只镜头,尤其在日本那个疯狂崇拜莱卡的地方.有的人觉得这个镜头是莱卡有史以来最好的镜头.可那个是莱卡一个无奈的产品,没有高折射镜片和ASPH(非球面镜),只好用8片玻璃来纠正弥补色差分辨率,导致成本很高.产量低成了大家竞相争购与收藏的对象.成像上,颜色比较"油润",大概是"润"的原因,就叫"玉".或许有其他的原因,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但这个镜头真的好到极致么?那现在的莱卡SUMMILUX-M 35mm F1.4又处在什么位置呢?当然,大部分严肃的使用者和器材评论家是觉得后者是莱卡的极品,好于"八枚玉".其实还是那句话,新镜头的素质一般都是优于老镜头的,主要体现在反差和大光圈下的分辨率.
也有怎么改也不见显著效果的,原因就是起初的设计已经到了一个很难逾越的高峰,比如蔡司的HOLOGON 16MM F8和BIOGON 38MM F4.5.
但老镜头有些特殊的风格,让很多人喜欢,而去选择老镜头.比如色彩的艳丽程度上.有很多人力推老的莱卡蔡司镜头,就是因为看上去"油润".这是个有趣的叫法,也是个有点虚的叫法.的确,老镜头在这方面的确有优势,色彩看上去很招人喜欢.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莱卡头拍的东西.为什么?镜头玻璃的配料(稍后讲).再有就是一些镜头的焦外.焦外的确有趣,我了解的不多,太好的,看不出来.没觉得好在哪里.太差的,倒是能感觉的出.我不是很迷这个.我有时很想让那些说"迷人的焦外"的人给我上上课.也许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
镜头制造技术上,高折射玻璃,非球面镜,多层镀膜,是从60-70年后广泛出现,发展和应用的技术.旁轴相机侧重的小广角和中焦镜头.从28到90常见. 其中,50毫米左右的标准镜头制作,理论上最容易,但实际上,也是最考验镜头生产厂制作功底的.简单的说,考察一家厂商生产镜头的能力,看看它生产的标准镜头的质量,就很说明问题.有的厂家遮羞,干脆不生产.
多说说卡尔.蔡司,从标头开始.
蔡司生产的PLANAR 50mm F1.4和PLANAR 55mm F1.2都受到极大的称赞,也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PLANAR结构是一种高斯结构.何为高斯结构?何为双高斯结构?高斯结构是德国数学家高斯解决望远镜像差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用两片新月形的镜片, 一片凸透镜在前,一片凹透镜在后,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高斯结构.如果再反向对称一下,就是一片凸透镜,一片凹透镜,一片凹透镜,一片凸透镜,就构成了双高斯结构.这也是PLANAR镜头的一个雏形.1896年德国RUDOLPH博士在双高斯结构基础上设计了PLANAR结构镜头.这种镜头给大光圈提供了可能性,也给大光圈镜头提供了很好的矫正的能力,非常适合标准镜头的设计.这个设计影像了整个镜头生产界,直至今日,很多标准镜头的设计仍逃不出 PLANAR的范围.一般全开光圈时,分辨率不是很高,但收缩一级两级后就完全体现出它的优质.中长焦上,PLANAR 85mm T* F1.4 (C/Y卡口)也是一只颇为不俗的镜头.
PLANAR在产生之初并不是很好,问题很多.几年之后(1902)RUDOLPH博士设计了TESSAR结构.这个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4片镜片构成了天塞镜头.成像非常锐利,解析度很高,体积很小,非常轻便.这个结构也被其他镜头生产商广泛采用.但缺点是中间和4周边缘的解析度相差比较大.收缩光圈后也不能解决问题.但4片镜片,制作容易,成本低,很多厂家还是乐意生产的.这也几乎成了一个标头另外一个设计蓝本.我曾经有一个M42卡口的天塞标头,把玩一阵就出手了,才20多欧,便宜的很呢.什么是M42卡口,是60年代前后一种单反相机的接口标准,以东德百佳和东德耶拿蔡司还有一些日本厂,比如富士为代表.这种接口是螺纹接口,镜头拧到机身上,直径42毫米,螺纹间距是1毫米.还有个T2接口,也是螺纹接口,也是接口直径42毫米,但螺纹间距是0.75毫米,是有区别的.这个接口很少见,比M42还少.
SONNAR结构是应用于标准镜头和中长焦的镜头上.也是蔡司的一个传统结构.几十年的发展,这个结构的表现也很不错.结构简单,色彩锐利,光圈很大,尺寸却不大.
BIOGON是蔡司非常卖座的镜头.很是体现了蔡司的光学设计能力.这个结构的镜头在广角上的应用很成功.广角上几乎没变形,色彩修正的很好.色彩是广角镜头设计制造上的一个难题.但这个结构的不足在镜头后端离底片的距离要近,也就是说容不下反光板,也就无法应用在单反相机上,只能用在其他结构的相机,比如旁轴或中画幅.那个很神的BIOGON T* 38MM F4.5,超广角(注意,是中画幅,而非135相机),为了使用这个镜头,哈苏特别生产了SWC,903WC,905WC这样的机身来配合.在G2上,那只21毫米的大广角就是这个结构,价格还不高,蔡司的一贯思想.
超广角的HOLOGON就不多说了,天才的设计.
上面说过,BIOGON不能用在单反机身上,蔡司开发了DISTAGON结构来解决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问题.成像和BIOGON不逞多让,但结构更复杂,体积也比较大,成本自然比较高.
就蔡司而言,标准镜头和中焦镜头不是问题,难题在于广角和超广角.其实这是个普遍的问题.超广角的设计,制造,难度的确非常大.很多厂没有拿得出手的超广角.就连莱卡也比较谨慎的涉足这个领域,有时不得不让蔡司或施耐德来提供超广角.为什么这么难?广角镜头需要很多光线的采集,然后把不同角度的光线"拧" 到主光轴上,这需要一个折射率非常大的透镜.但这就是问题,不同色彩光线频率,波长都不同,产生的折射角不同,透镜的折射率越大,产生的色差就越大.问题解决的方法呢?就是添加一些特殊的东西在这个折射透镜上,来改变它的性能.以前也会经常在其他的透镜中添加一些重金属元素来改变玻璃的性能,这样一来,成像的色彩就有了特殊的味道,而这些重金属元素已经被叫停,因为不环保,对工人健康也有损害.至于每个厂家添加的东西,都是不同的,也是秘而不宣的,造成每个厂家有自己的色彩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老镜头特殊的"油润",而现在很多镜头没有,也是为什么蔡司的色彩和莱卡有点区别.
而这些特殊的配料(比如重金属或其他元素)能在加工玻璃时产生微小气泡,也影响通透性.致使某些厂家不得不每小时让玻璃降温一度,历时几个月来冷却一片镜片,用这种看似极端的方法来生产镜头.这样增加的成本是巨大的,莱卡贵,不是没道理的.
其实这样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就从外面镀膜.蔡司的T*镀膜技术的确让它自豪.增加了镜头的通透性.有这个标记的蔡司镜头都是不错的.高级镜头自然也不能缺少.外观上,镀膜让镜头看上去更加的多彩.我就比较喜欢紫色和金色的镀膜,这个在莱卡早期镜头上很常见.
说两句非球面技术.以前风之乐章问过我这个问题.镜头的设计,异常的复杂.问题总是伴随问题,解决一个会产生另外一个,直到最后的问题可以被忽略,就完成了.镜头的体积不能夸张的大,镜片不能过分的多,成本不能过多的增加,对边缘,四角的成像也要有保证.所以,镜片的数量要控制.怎么控制?用非球面技术 (ASPH).现在新的莱卡主流镜头都有这个标志,说明都采用非球面技术,而一般这类镜头却价格不菲.非球面增加了成本了么?不是的.恰恰相反,是为了控制成本.如果不用非球面技术,那么想达到莱卡现在新镜头水准光学质量的球面镜头,价格要高的可怕,体积也是大惊人.看看上面说的八枚玉,8片镜来做35毫米镜头,似乎多了点.没办法,没有非球面来矫正色差,那就增加几片镜片吧.而更喜欢用这个技术的,是日本人.一直觉得,日本人无论做什么,做不是本身目的,挣钱才是目的.汽车也好,相机,镜头也一样.连柯尼卡巧思RF也是为了抢占M6自动化之前(M7)的市场.非球面的打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一个磨,成本高.铸模,模具的生产难度也不小.日本人发明了用树脂压在玻璃上来做非球面镜,糊弄低端镜头可以.高端镜头还是纯玻璃片做非球面.最近这些年,莱卡的压力不小,不断应用非球面,应对市场.蔡司倒比较有趣,特立独行,几乎不用.谁叫蔡司的光学设计能力独步天下呢.不用非球面,普通方法就解决问题,这样制作起来难度较小,成本控制也好,不能不服.
最后说说莱卡的一些小名字.莱卡喜欢给自己的镜头按光圈不同起个不同的名字,有时看到名字就知道最大光圈多大,M系列和R系列一样.
大致分类就是NOCTILUT/NOCTILUX指最大光圈1.2/1.0的两只镜头.
SUMMILUX,最大光圈1.4的镜头
SUMMICRON,最大光圈2.0的镜头
ELMARIT,最大光圈2.8的镜头
ELMAR,最大光圈4.0左右的镜头.
写了几天,差不多了,还有很多我没说,比如扫描仪,中画幅.扫描仪没什么多说的,看预算吧,底扫选择不多.中画幅不是我了解的.
欢迎大家继续跟帖,我写的有什么错误,也请指正. |
2009-2-9 21:2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