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小杰

 《战法黑摄会军火库》--RICOH GR1V DATE

247
回复
23263
查看
 关闭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也收了一个很便宜成色很好的57/1.4.
konica的 单反头可真便宜啊,除了28/1.8 难道是因为slr机身太业余?
用在我的E300上都不用转接环, 拆掉屁屁上的尾巴就可以了 ...
yenveo 发表于 2009-2-7 19:06

柯尼卡是很便宜拉;你买个冲洗机吧;以后我们有卷都找你冲;合伙也行
2009-2-7 22:23: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hehehahei 于 2009-2-10 18:19 编辑

昨天在网上闲转,忽然被版内一个兄弟叫住;然后给我秀他的meyer 135 2,8;然后我毒发;拿下了一个;准备最近带回国找大师帮忙改口了用在新相机上面;镜头很便宜;跟我这里十几个白菜一样的价格;改口费都快赶上一个镜头了;但是低价不代表低质;成像还是很对得起价格的;唯一的不足就是这个镜头外表太丑了点







一张样片;来自茶片坊;更多样片请google
2009-2-8 21:20: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德国镜头名厂-MEYER OPTIK(梅耶) 坐落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格尔利茨(Gorlitz)。

         作为历史悠久独立镜头生产商,它和EXAKTA ,ZEISS IKON 以及后来在135单反相机机身制造上,超越ZEISS IKON 的KW公司〈制造PRAKTICA相机〉一直有着广泛密切的合作。

         早在二战前,MEYER OPTIK就为许多德国相机生产配套镜头,1936年,德国Ihagee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MEYER 与蔡司(ZEISS)和施纳德(SCHNEIDER)一道为其生产了配套标头,1951年,东德的KW公司已经成为东德单反机身制造的巨擘,(随后,ZEISS IKON 也把 CONTAX系列转到KW生产。KW和MEYER纳入VEB PENTACON那是后话〔Kombinat VEB PENTACON DRESDEN公司是东德的联合公司,本公司是于1947年在卡尔.蔡司.耶纳光学工厂、艾尔湟曼光工厂、梅耶光学工厂、伊哈哥光学工厂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本公司专业生产照相机。〕)

MEYER镜头品种数量极多,它和蔡司镜头一样,有这自己独特的镜头结构标注的方法。

例如:
Trioplan 三片三组
Domiplan 三片三组
Primotar 四片三组
Primagon 四片四组
Helioplan 四片四组
Primoplan 五片四组
Orestor 五片四组
Oreston 六片四组
Orestegon 七片七组
Telemegar 四片二组
Orestegor 五片四组/五片五组

这些结构大致对应蔡司耶那镜头里的
Triotar
Tessar
Biotar
Biometar
Sonnar
Pancolar
Flektogon
Teletasser等结构。


MEYER OPTIK公司产的M42螺丝口高素质镜头∶

Meyer Orestegon / Pentacon 2.8/29
Meyer Lydith / Pentacon 3.5/30
Meyer Primagon 4.5/35
Meyer Helioplan / Wide-Angle Anastigmat 4.5/40
Meyer Primotar-E 3.5/50
Meyer Primotar 2.8/50
Meyer Trioplan 2.9/50
Meyer Domiplan 2.8/50
Meyer Oreston / Pentacon 1.4/50
Meyer Oreston / Pentacon 1.8/50
Meyer Primoplan 1.9/58
Meyer Primoplan 1.9/75
Meyer Trioplan 2.8/100
Meyer Orestor / Pentacon 2.8/100
Meyer Primotar 3.5/135
Meyer Orestor / Pentacon 2.8/135
Meyer Primotar 3.5/180
Meyer Telemegor 5.5/18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4/200
Meyer Telemegor 5.5/25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4/300
Meyer Telemegor 4.5/300
Meyer Telemegor 5.5/40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 Prakticar 5.6/500
2009-2-8 21:21: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本内容被作者隐藏 ****
hehehahei 发表于 2009-2-8 21:20

被人抗议了;哈哈哈;过几天再显示
2009-2-8 21:30:2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2-9 00:54: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觉得除开版主管理员和作者本人

还有谁能看见
BluebellGrace 发表于 2009-2-9 00:54

知道我密码的人
2009-2-9 00:56: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再挑战一下这个品牌的历史
圣母.jpg
艳棋.jpg
圣童2.jpg
2009-2-9 02:0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转一个我在穷游上发的帖子,原帖见
http://www.go2eu.com/bbs/viewthread.php?tid=130700&page=1&extra=page%3D1#pid1446572

主要聊聊旁轴,德国厂,老镜头,胶卷。

其实,器材贴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是围绕一个争论:想拍出好照片,是相机重要还是相机后的脑袋重要?

这个,回答都重要未免让人觉得太中庸,可是让我选一个,我又十分为难。

烧器材的大有人在,有的能拍点好片,有的却不能。

另外一方的意见,可以看看卡帕,经典的照片都是对焦或曝光不准。蔡司于他也没显示光学质量上的优势。

纯粹的思想,可以出一张好照片,即使画质差点。

画质一流,没内容的照片,有时被称为"器材检测员"。

但画质上的提高毕竟不是坏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抛几块砖,大家尽量扔扔玉。

和穷游er聊聊这个,感觉应该和在无忌上不同。

不喜欢器材的呢,也不要恶语相向,毕竟这在很多摄影论坛上太常见,口水也太多。

数码单反大行其道的天下,传统器材就被冷落的多了。

聊聊,纯属爱好,切莫中毒。

我用过的器材有限,很多没接触过,了解不深,就不多说什么.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5 收起 理由
hehehahei + 25 我很欣赏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09-2-9 21:16: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不是学摄影也不是从事摄影的。

大学时喜欢旅行,拿着相机觉得很有趣,慢慢的就喜欢上这东西。

用过的器材不多,最开始用个佳能的傻瓜相机,全自动,3倍光学变焦,柯达200胶卷,拍的乱七八糟,走到哪都咔喳一通。去年回国,看看以前的照片,不禁莞尔。

出国时(4年多以前)想买个单反,国外冲洗贵,就用个数码,美能达A1,用了2年多吧(如果当时买了EOS 300D,不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样子)。头疼的白平衡和PS,索性不用。

淘过一个罗口(M42)的富士,还是不错,就是无法测光,真正的全手动啊,那沉甸甸的感觉也不错,后来卖了,稍有后悔,不该,咱也不差那两个银子。

Ebay上后来弄个EOS 50E,感受了下眼控,受不了套头,接了个转接环,按上莱卡R头,还是很不错,从28 到35 到50 到90都齐了,可是还是喜欢50毫米标头。

偶然一个机会图便宜买了个莱卡M小九头,就琢磨个机身。柯尼卡巧思评价不错,也没多少预算上莱卡M7和MP。

再后来买了个50毫米标头(很多人认为旁轴上的标头是35毫米的),现在换成了ZEISS IKON ZM+35MM F2 + HEXAR KM 50MM F2.
2009-2-9 21:18: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hiter 于 2009-2-9 21:27 编辑

我对单反这东西没什么特殊的感情,旅行出去用用而已。那次去北欧带的是单反,个头不小,还有电池手柄。一个50毫米F2,一个28毫米F2.8,都是莱卡R头。

机身的功能说的过去就好,稍微马虎点没关系,镜头不能马虎。

反光板弹起的声音,几分之一秒的黑暗。

现在很多人用莱卡R头或蔡司C/Y或哈苏头或着M42卡口的镜头接在EOS相机上,数码或胶片都有.这不能不佩服佳能的远见.为什么接在尼康上就不成呢?EOS接口真的很方便,兼容性很强.那个转接环也不贵,100多到600上下的都有,看做工吧.我以前还卖过一阵子,挣出去北欧的旅费,嘿嘿.这个很是体现了镜头质量的重要性的思想.
我曾用过一个这样的环,接过几个头,用个50毫米头几乎所有的场面通吃,偶尔用28毫米冲击一下.但好像传说这个电子转接环有点问题,电子触点让相机减少曝光时间,所以有种曝光不足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我用这个组合拍的照片都有些曝光不足啊,这个在反转片上就十分明显.曾想换个莱卡R的机身,但真的不是很喜欢单反,很吓人的感觉(也许有些MM喜欢被单反拍,拿出旁轴,会被鄙视的,哈哈).
不过这个玩法真的还是不错的.很多人都这么玩,风之乐章以前用过,CY进了一堆R头,我把我的转接环给他了,不知道他觉得好玩不.
还有个问题,CY以前问我,M头能不能接到单反机上.这个不是不可能,但可行性很低.我在网上见过几个极其执着的,愣是改了接口,把M头接在尼康或佳能单反机身上.人家忙的不亦乐乎,倒也有趣.可是M头是旁轴,镜头后口离胶片非常近,少了反光板,光路和单反的比,不一样.就算改变了焦距,但M系列的机身也是值得称道的,为什么不用用呢?

DSLR和SLR在机身上的区别,除了感光器件和相关原件的不同,大部分还是相通的,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模式,全手动模式.镜头啊,就是多了个增倍系数,因为COMS小啊.一次打开LOUIS的机器,看看反光板比我的EOS 50E小多了.至于DSLR的白平衡,色彩等其他设置,还有后期,我最怕这个了.

胶卷

胶卷才是我放弃数码的原因。

胶卷一般分两种(黑白和彩色?哈哈),正片和负片。

负片很常见,俗称Flim都是。可以冲底片和洗出照片。底片颜色和平时肉眼看到的真实事物不同,是反的,所以叫负片。负片对曝光要求不很高,容度很大,即使拍摄时曝光有偏差,后期暗房冲洗即可以修正。一般分成民用和专业的。专业的层次更多,颗粒更细腻。遗憾的是,没用过,以后有机会试试。

正片也叫反转片,也不是不常见,叫做Chrom。冲洗后的底片颜色和肉眼所见一样,一般只能冲出底片而洗不出照片(不是不能,而是有点困难,有些店做不了),观看时用幻灯机,所以有时反转片也叫幻灯片。以前常常在新闻出版业使用,方便印刷(术语叫电分,简单理解成很厉害的扫描)。而且眼色艳丽,夺人眼球。对曝光的要求高,一定要准确,不然细节就没了,因为容度小。一般也分成民用和专业之分。用途更加明确,有的合适人像,有的合适风景。如果用反转片,建议一定使用专业。柯达和富士都有生产。但个人喜欢富士的。柯达对红色的反应太奇怪了,尤其那个100VS。富士就均衡很多。Velvia (RVP), Provia (RDP III)等都是值得信赖的,细腻,非常的细腻,还有更加细腻的RAP,人像专业反转.

正片和负片涂的乳剂不同,冲洗方式不同.负片是C-41,正片是E-6或CR-56.正片用C-41冲,会得到用PS做的正片负冲的效果.

黑白胶卷也有负片和正片,但黑白正片太少了,好像只有Agfa生产过,现在几乎绝迹了吧,不详。
常见的黑白片都是负片啦,很多人喜欢黑白摄影,喜欢那个肉眼见不到而又真实存在的世界,喜欢那个只有光线和阴影而没有颜色的世界。
我用的黑白很少很少,不会拍,没入门。
Ilford 和 Kodak都有好的黑白胶卷生产。

暗房是我没接触过的,没什么好说的。

以前有很多人乐此不疲,配制各种神奇的药水,就像今天的PS一样。

胶卷的画幅,常见135和120之分.为什么是135和120?不是别的呢?而且135胶卷就是普通的最常见的胶卷,正片负片都是135胶卷的,有时也叫 35mm胶卷,画面大小是24mmX36mm.和135什么关系?我有时也混着叫,但真正的区分和命名来源一直不清楚.引用一下百度知道的回答.谁有更好的解释,欢迎跟帖.

"35mm是指135胶卷的片身宽度(包括齿孔)为35mm,它的源头是35毫米电影胶卷,当德国研制出用35毫米电影胶卷的莱卡照相机后,就有按这胶卷宽度称使用这种胶卷的相机为35毫米相机(非正式称谓),没有称使用120胶卷的相机为60毫米相机的。
135胶卷确实是代号,其中含有的3和5这两数字与35毫米胶卷或35毫米相机并无证据表示它们之间有继承关系。五十年代后为了与35毫米电影胶卷区分才有的。
国外的技术资料中,将照相机装片方式,胶片特点及暗盒与片轴种类用三位数表示.例如:110表示16毫米胶卷,120表示的是60毫米胶卷,而220表示的是长度比120长一倍的60毫米胶卷,126表示的是一种未曾流行的35毫米胶卷。
有了135胶卷的代号后也就有了按使用胶卷类型分类的135相机的正式称呼。"



说说旁轴

巨大的话题。

莱卡是135相机的祖宗,旁轴是莱卡的精髓。我并不是一个超级的莱卡拥趸,用蔡司依康也没什么不好,柯尼卡巧思也是我用过的机器。

旁轴就是取景窗的光轴和镜头光轴不在一起,区别于单反。这个意义上说,很多傻瓜相机都可以称为旁轴。但一般提起旁轴,就是测距联动式相机。

这是一种至繁至简的相机。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而外部功能和操作却非常简单。光线一条从取景窗射入,另外一条从另外一个小孔射入,两条光线间有一个差距,莱卡M6和我的巧思都是60多接近70毫米(我去找找具体数值),然后乘一个倍数,就是取景倍数,0.58,0.72,0.85三种,和相机本身有关,即使是一款,也有3种或2种取景倍数的区分。这个倍数乘以那个光线间的距离,就构成了对焦基准线,一种测量尺度。越长对焦越轻松,所以莱卡M3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不仅做工好,对焦基准线也是莱卡里面最长的。取景窗里有块黄斑,从旁边小孔入射的光线,在机器里反射后形成另外一个影像,当某个影像的两个光线重合(分别从取景窗和小孔入射的光线),意味着镜头焦点在此,此处最清晰。镜头上的刻度标尺也会显示该距离,比如5米8米的。扭动镜头时,里面的螺纹转动,推动一个铜片,而该铜片推动相机上面的一个触片,那个触片动,影响从小孔入射的光线光路,进而影响黄斑里的两个影像重合。相机里面移动几毫米,实际焦点就可以移动几米甚至更多,所以,相机的制作不能不精细。

基本原理是这样,利用两条光线间的距离构成一个测量尺,测量焦点的尺,镜头扭动带动里面的光线元件移动,改变光路,判断合焦。虽然不是红外线对焦,但这个M系的对焦方法,还是相当准确的.除非是我这样,高度近视...

所以叫测距联动式相机,不知道我解释的清楚不清楚。

外部操作嘛,简单,手动设置镜头光圈,快门,和内置测光表比较是否曝光正确。对焦看黄斑里的两个影像是否重合。按下快门。操作的简单,能让拍摄者更专注于拍摄.

在柯尼卡HEXAR RF,莱卡M7和ZEISS IKON ZM以前,都没有自动的模式,比如光圈优先,曝光锁定。原因是机械快门。莱卡值得称道的快门,在于此,但限制,也在于。机械布帘,耐用,安静,但无法自动和高速快门。电子机械快门就可以了,可是耐用性是否值得信赖,时间来检验吧。而且,大部分人并不需要一个绝对可靠的机器,成本是一方面,用途是另外一方面。莱卡MP并不能取代所有旁轴。有了电子机械快门,可以实现旁轴上的光圈优先和高速快门。

自动对焦呢,德国厂不想把镜头塑料化,镜头一定要用金属。所以,暂时没什么马达驱动的了,做罢。干脆连镜头也不要电子元件,也就没有快门优先,因为没法让相机自动控制光圈。

说说测光.测光是对快门帘中央测光,快门帘涂成灰色(灰卡),属于中央重点测光.所以有时要注意被摄景象如果反差前后景过大,很可能导致曝光不正确.但对亮区测光,锁定,然后回来拍摄,会得到剪影照片,很方便.

不过,有个光圈优先来控制景深已经很不错了。

还有个非M卡口的旁轴,是蔡司的Contax G系列,可自动对焦,电子化程度更高,产于日本。这个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几款镜头评价也很好。有了好镜头,不愁相机卖不掉。我有一个Hologon F8 16mm超广角,没用过。又不想随意更换机器系统,不想随便发烧,也就一直没买Contax G2机身,弄得镜头待售。

喜欢胶卷的,又觉得手动对焦麻烦的,Contax G2是不错的选择。
2009-2-9 21:19: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Hexar RF

选择旁轴,有的是因为莱卡或蔡司的名气,有的是冲着顶级的光学质量,有的是喜欢机械金属的质感,有的就是喜欢莱卡M的快门声。

各有各的道理。

一般旁轴都是定焦镜头,更专注于光学而不是变焦。后者是以牺牲光学质量为代价的,最后达到一个折衷,方便性和光学质量的折衷。所以旁轴的定焦镜头一般质量都很好,有很多可以称为顶极,光圈一般也比较大,更适合喜欢自然光线的使用者,尤其是暗光条件。

焦段侧重广角(非超广角)和中焦,28,35,50,75,90等,都是常用的焦段。而莱卡在光学设计上的谨慎与不足,让我们没有莱卡自己的常见的超广角。这点上,蔡司的确独步业界。那个Hologon F8 15mm M卡口的是天价,量少炒做。但这个镜头G2卡口的改成M口就便宜很多,16000人民币上下。G2卡口的就再便宜个3000人民币吧。

旁轴和单反的另外一个关键区别在于镜头后口到胶片距离短,没有反光板,设计镜头容易,设计高质量的也容易,成本也小。但缺点是微距,最近对焦距离要长。因为没有反光板,没有弹起时的振动,只有按下快门的振动,所以,手持拍摄,时间可以稍长也能得到清晰的照片.

旁轴的快门是一大特色,尤其是莱卡的,也是吸引很多莱卡迷的地方,轻声,耐用.快门时滞小,比起佳能的顶级专业单反都毫不逊色.

这样的旁轴,用途主要是人文摄影,不起眼,不大容易引起反感,更容易接近被摄物.不适合体育摄影,野生动物摄影,商业影楼,建筑摄影和很多方面,用途很窄.但用好,一样很强大.
比如旅行用,非常的合适.没有交片的压力,可以不急不忙的慢慢拍,就是手动对焦嘛.大光圈利用环境光,更好虚化背景."焦外"被很多人称颂,可是我就不怎么分辨的出大区别,不要太差就好.光学质量放心,畸变,色差控制的很好.

旁轴这个东西,不职业,但专业.
现在是数码单反的天下.旁轴,胶片都被攻城掠地,很少见到身影.职业摄影师没多少人用这东西了.
但它的机械质量,光学质量,却是绝对的上乘.非一般相机能达到.
2009-2-9 21:19: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hiter 于 2009-2-9 21:42 编辑

常见的旁轴相机,当属莱卡,毕竟是本家,成熟的机身系列,庞大而优质的镜头群.

关于莱卡,有很多神话或传说,有的发烧已经不理性了.莱卡不就是个相机生产商嘛,也会有缺点的,也不是不能不被批评的.
但实力毕竟强大.
从1925年的LEICA A型,1930年的LEICA C型.1932年LEICA II型,这个是测距联动相机的始祖了,然后还有LEICA III.新的转折是1954年的LEICA M3.
M3是什么?NND,是被很多人捧到神坛上的东西.夸张点.但的确是划时代的产物呢.插刀式镜头卡口,更方便换镜头;最长的对焦基线(放大率有0.91, 远大于巧思的0.60)方便对焦,但用广角有问题;非常好的做工,比M6还好.今天用M3,有很多机器可以正常使用,50年了啊.我一直想买一个玩玩.也就是玩玩罢了.取景框也是在这个机器上出现的,很方便.这个和单反取景习惯非常不一样.旁轴是"框"住被摄景物.可看到的非常多,可拍到的,根据镜头焦段不同,框的大小不同(相机自动识别,机械识别),然后落在框里的,就是照片上的.
后来不断的改进,有的变动被接受,有的遭到诟病.M3后是M2/M1,然后是M4,然后是M5,加入TTL测光.还有M4-2,M4-P.接着就是大名鼎鼎的M6.
似乎M6是莱卡的一个基准,是现代机械相机的一个样板.从1984年生产到2003年,整整19年.微小的变化不断,纪念版,特殊版也很多.也就是M6,撑住了机械测距相机的一片市场.很难说,如果M6失败了,我们今天用的测距相机或许都是二手货了...
但电子化,自动化程度低的M6,也需要改进.尤其是是巧思RF的电子化程度之高,让莱卡很受压力.推出M7.但快门上,莱卡是不能得罪支持者的,M7仍没有用纵走的金属快门,沿用横走的布帘,最高快门仍然不够十分快,和M6一样,1/1000秒.日光下大光圈受限.
还有个就是MP,完美机械,和M6功能几乎一样,就是更加的机械化,没电池,一样转.电池只为测光用,连闪光灯触发都无需电池.让我无语的东西.发烧无止境啊...

镜头呢,28,35,50,75,90,135都有,光圈大小也不同.
夸张的Noctilux 50mm F1.0.不知道1.0光圈的景深是个什么效果.
常见50毫米镜头的光圈是1.4和2. 我的就是F2的,一般足够用.这个F2的, 双高斯结构,中规中矩,很传统的设计.这个结构已经很难改变设计来提升光学质量,莱卡就采用更好的材料,所以更贵...老版里有硬版(Rigi)和眼镜版的区别.眼镜版在镜头上架个框子,改变下对焦路线和取景范围,以达到近摄的目的.我嫌麻烦,干脆来个Rigi版的方便.但那个焦距锁很烦,无穷远处会自动锁上,超过10米,对焦就不那么方便.
35毫米是莱卡的看家焦段.那个Summilux M ASPH 35mm F1.4全开光圈时的表现不比缩小光圈差.这个无敌了.缺点是...贵.
28毫米也是常用焦段.还有90毫米,人像头,很合适.更长的135毫米就不常用了.旁轴的优势在35毫米附近焦段所展现的场景.
我很少关注超过90毫米的镜头,莱卡和蔡司的不看,对C家那些长枪短炮更是敬而远之.用途有关,不是它们不好.

插一句,M是莱卡的精华所在,但R系列一样非常出色.莱卡没有分开M头和R头的设计小组,都是两个都做.但毕竟旁轴和单反的差距很大,而且高端胶片单反前途未卜.像MARK III这样的机器,真的很容易取代SLR的,因为它们更相似.旁轴就稍远.
个人感觉,R的做工就是不如M.奇怪.


蔡司依康(Zeiss Ikon)也是非常不错的,机身做工让很多用过的人难忘.而且蔡司也有很多M卡口的镜头,和莱卡M机身通用.
说实话,相机业界真正的强人是蔡司而不是莱卡. 蔡司在光学设计上要强于莱卡(莱卡迷不要打我).
莱卡比较保守,莱卡更出名在历史和质量控制上,还有...价钱和限量版...
蔡司能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很难的问题,用低成本的东西做出质量优质的镜头,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兼顾了市场和设计.
而莱卡的一些东西就不是给摄影者用的.
说说IKON.
这个机器我现在正在用.
但从技术上,不比M7强很多.一个优势是对焦基准线长了,对焦更准确更容易了,还有就是价格,比M7便宜了近一半(巧思更便宜).这个由日本COSINA生产,可能是价格不高的一个原因之一.但蔡司本身的成本控制就很出色,尤其和莱卡相比.
这个我要批评一句,ZEISS IKON ZM很多机器有无穷远不能对焦的问题,其实就是整个测距系统出了问题,有时光圈大了,被摄物就出了景深范围了.
我的ZEISS IKON ZM刚拿到就有这个问题,朋友在国内帮我收的,他不大懂,我费了170欧在法国的ZEISS IKON ZM售后修好了.
ZM卡口兼容莱卡M卡口.很多兼容厂家不自称M卡口,而稍微更换,是为了避免麻烦.


IKON以前是个很著名的德国光学生产厂,由4家合并,2战后仍生产旁轴相机到70年代.而蔡司旗下另外一个著名牌子,contax的几起几落,蔡司在2004年决定复活IKON.

同时推出了几款蔡司自己的M卡口镜头,在2004年的PHOTOKINA上.全部都是T*,更好的防眩光,成像更亮丽.而且全部是COSINA公司生产,价格嘛,自然不贵.所以IKON+ZM镜头,是个非常不错的组合.

chenglei烧这个机器,配了不少镜头啊.


再者就是柯尼卡巧思RF.日本人能把机器,把镜头做的这份上,差不多真的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了.要不是有光圈优先,要不是有高速快门,更重要的是, 不到400欧的价格...买了,就这么上了旁轴的道路.当时的机器没有镜头,不然用用这个50毫米头,也很好,据说也是相当出色的.
我用了一阵子这个机器,其实挺方便的,用惯莱卡的应该可能不会喜欢这机器,就是快门声音大,是莱卡用户不能忍受的.不过这是个很务实的机器.但做工的确不成,黄斑也比较容易出问题.

当时M6的自动化程度低让很多旁轴使用者感觉不便,尤其是EOS系统满天飞,AF功能日盛.莱卡M6感觉很吃力,在单反的压力下.
柯尼卡钻空子.巧思RF是电子化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旁轴.其实蓝本是柯尼卡巧思(没有RF).一个35毫米定焦镜头的旁轴.这个相机是很成熟的产品,加入M 系列的设计思想,奠定了巧思RF的基础.很成功的一个机器.但对焦基线稍短,和M6 0.58版几乎一样,我用的时候感觉有点不方便.而且黄斑对焦和莱卡比,稍微有点瑕疵.快门时滞没莱卡那么短,也是缺点之一.但这些一般不是大问题.不是特别严格苛刻的使用者,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改变了上片方式和过片方式.莱卡的这个上片一直让新手很不适应,有时上不了片,空拍一场,胶卷动也不动.柯尼卡把单反机的上片方式用在巧思RF上,两个马达驱动快门和过片,有效降低噪音.低噪音一直是旁轴的特点之一,便于抓拍偷拍(不是狗仔队哦),不引人注意.
我有时想不明白,在单反上,噪音很大,包括反光板和过片马达.居然有人觉得这个听着爽.我很无语的.声音大一定程度上意味振动大,对影像清晰程度是伤害.

同时推出的镜头也是很不错的.柯尼卡是日系厂里设计能力很不一般的一个.还有一个就是美能达.都是贵族厂,德国味道比较重.每个RF头上有10片光圈叶片,多于一般的莱卡8片(我的那个M小9头居然有12片!意外).这批镜头注重反差,焦外,分辨率,光学质量一流.价格是同等莱卡镜头的一半.很超值.


还有一个常见的测距相机镜头品牌是福伦达.以前也是德国光学老厂,后被蔡司并入,然后卖出,给COSINA.价格低廉,光学质量及格.福伦达这个品牌到没什么特别称赞的地方,就是性价比比较高.BESSA相机的L口也不是那么主流,要用接环才可以用M.其他L口的牌子,像美能达,COSINA,理光.L转 M是容易的,几乎也没什么问题.但M就是M,机身是很重要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M口旁轴是爱普生的R-D1(这个是由COSINA代工生产),数码.价格不菲(旁轴的通病).测距基准线较短.但发展空间很大.可是旁轴数码化是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莱卡都不知道,爱普生就更要持保守的观点了.M8的后续如何,我们都关注啊.
2009-2-9 21:20: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hiter 于 2009-2-9 21:35 编辑

说说非M的旁轴,主要是便携35mm相机.
这个就多了去了.很多不成体系,很多大牌厂都有自己的便携式或可换镜头式的非M卡口旁轴.虽然有时几百人民币的傻瓜也可列入这类,是从结构说.但光学质量好的,却始终就那几个.定焦头,便携性,有时有些丰富的手动,自动功能.

莱卡CM.和这个类型的相机比,这个CM不是一般二般的贵,差不多是最贵的便携相机了.有钱人的玩具吧.

理光GR21和GR1, GR1S.都是很好的定焦便携相机.

柯尼卡巧思.上面说了两句.35毫米,实用,F2,实用.光学质量出色,值得信赖.快门,过片很安静,非常的安静.AF功能,准,快,静,也实用.总之,这是个性价比颇高的相机,满足了一些人对方便性于光学质量的要求.

禄莱35.禄莱以双反出名.天塞40mmF3.5定焦头.但这东西...小,小的可爱啊.全金属,和一盒烟差不多大.但对景深估计要求比较高.大部分的禄莱35产自新加坡,少量产自德国.故德国版的就稍贵.可是还是可以接受的价格,一般250欧元上下.早起德国黑色禄莱35,如果成色新,价格可以翻番呢.

Contax T.名气很大哦.T, T2, T3都是很有口碑的便携相机.SONNAR,T*镀膜,F2.8,都是很好的.T是联动测距对焦,T2,T3都是AF对焦.二手价格大约都在 3000-4000人民币上下,看成色吧.T3的镜头是35毫米,而不是像前两代38毫米,成像极其出色.有喜欢便携相机的,这个系列是不错的选择.

Contax G.这个不应该算便携式了,而是和M测距式并列的.G2和M系,巧思RF比,都有很多可比性的.很高的自动程度,AF,光圈优先,TTL测光,更高速的快门,比巧思的1/4000还快,多种曝光方式.快门声音很低,钛合金很结实.而且,这个机器便宜.一个28+45+90+G2的组合就10000多些.21毫米头稍贵.16毫米头嘛,这个多说一句.HOLOGON 16mm F8,充分体现蔡司的设计思想,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3片镜,解决问题,实现16毫米超广角,畸变,色差控制的极其出色,而且体积非常小,蔡司不乏天才啊.给莱卡M生产的15mm成了天价,我在EBAY和国内网上见过卖的,都是8万-9万上下.我就是用这个头,G2接口的,换了一套ZEISS IKON ZM+35MM F2 ZM.这个头,给莱卡的也好,给G2的也好,都是德国产,因为对制造要求特别高.其余G2的镜头,都是日本产,机身也是.便宜.总的来说,这个系统是很不错,几只镜头的质量也可以信赖,自动化程度高也让使用者感觉方便.但和M相比,这个群就小的太多太多了,失去了"烧"的乐趣,哈哈.在M系统下,可以用不同品牌的机身,用不同品牌的镜头,选择非常广.G系统相比就弱小很多.但这样未尝不是坏事.选一个对的,自己喜欢,安心拍照,没什么不好.

再说个有趣的相机,Xpan.哈苏的经典产品,和富士一起开发的.实用普通135底片,能拍24mmX65mm的照片底片,接近1:3的比例,这个宽幅非常的有吸引力,视觉冲击力很大.对焦方式和莱卡M一样(这Xpan本身就是测距联动相机),而且可以随时切换到常规的规格拍摄,就是24mmX36mm. 这是我极感兴趣的相机,以后要买一个.
2009-2-9 21:20: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说说老镜头.

我没接触过很多的镜头.原因是我不喜欢变焦镜头.这就排除了一大部分的镜头.
大学时想买个单反和镜头,在EOS 30和28-135 IS上犹豫了好久,没等下决心买就出国了.用那个美能达A1时,28-200的变焦有时方便,但两端的畸变,尤其广角端让我无法忍受.拍照片时经常不知所处焦段,有时无所适从.
偶尔用用朋友的DLSR+L头.没深入了解.朋友问我推荐相机时,基本都是EOS 400D或450D+17-40L或24-70L头.预算不用很高,性价比不低,旅行摄影一般够用.

我对定焦头有偏好.用的都是老镜头,不是因为我有怀旧情节,而是这些头相对新头而言,一般比较便宜.同样焦段的莱卡M 50 F2.0, 90年代生产的和60年代生产的,价格差很多.我用的这个60年代生产,才300多不到400欧.如果预算充分,我还是会买新镜头的.

其余用过的镜头大约都是60年代70年代生产的.一些德国产或日本产于这个年代的镜头,可靠性还是很高的.这时候都是机械镜头,没有AF功能,手动对焦, 真材实料-优质的玻璃,黄铜,镀铬等.选择这些镜头时,只要无划痕,无霉斑,无灰尘(其实,有点小灰尘是可以接受的),机械上正常,光圈叶片收缩正常就可以.外部的磨损(比如黑漆磨掉),不是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收藏(这个品相就非常重要的).像这类镜头,在德国美国EBAY上很多很常见.价格不贵.200欧左右买个莱卡R头,配上个数码或胶片单反,感受下德头的魅力,还是很超值的.而且一个优点是,当哪一天不用这个镜头了,卖价是有保障的 (除非在自己使用时弄的惨不忍睹),一般不会掉价,有时还能赚点散碎银子.

需要强调的一点,同样的厂家,同样的焦段,60年代的镜头和90年代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镜头是重新设计过光路的,有的采用新的材料.但总体来说,新头的质量是比老头好的,对色差控制,对畸变控制,四个角附近成像质量的提高,解析度的提高,对反差和通光性的控制,等等很多方面.这是个事实,可有些发烧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举个例子,就是莱卡出名的"八枚玉".8枚玉是第一代的莱卡M Summicron 35mm F2,产于1958-1969,镜片6群8片组成,俗称"八枚玉".现在无数的人力捧这只镜头,尤其在日本那个疯狂崇拜莱卡的地方.有的人觉得这个镜头是莱卡有史以来最好的镜头.可那个是莱卡一个无奈的产品,没有高折射镜片和ASPH(非球面镜),只好用8片玻璃来纠正弥补色差分辨率,导致成本很高.产量低成了大家竞相争购与收藏的对象.成像上,颜色比较"油润",大概是"润"的原因,就叫"玉".或许有其他的原因,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但这个镜头真的好到极致么?那现在的莱卡SUMMILUX-M 35mm F1.4又处在什么位置呢?当然,大部分严肃的使用者和器材评论家是觉得后者是莱卡的极品,好于"八枚玉".其实还是那句话,新镜头的素质一般都是优于老镜头的,主要体现在反差和大光圈下的分辨率.
也有怎么改也不见显著效果的,原因就是起初的设计已经到了一个很难逾越的高峰,比如蔡司的HOLOGON 16MM F8和BIOGON 38MM F4.5.

但老镜头有些特殊的风格,让很多人喜欢,而去选择老镜头.比如色彩的艳丽程度上.有很多人力推老的莱卡蔡司镜头,就是因为看上去"油润".这是个有趣的叫法,也是个有点虚的叫法.的确,老镜头在这方面的确有优势,色彩看上去很招人喜欢.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莱卡头拍的东西.为什么?镜头玻璃的配料(稍后讲).再有就是一些镜头的焦外.焦外的确有趣,我了解的不多,太好的,看不出来.没觉得好在哪里.太差的,倒是能感觉的出.我不是很迷这个.我有时很想让那些说"迷人的焦外"的人给我上上课.也许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

镜头制造技术上,高折射玻璃,非球面镜,多层镀膜,是从60-70年后广泛出现,发展和应用的技术.旁轴相机侧重的小广角和中焦镜头.从28到90常见. 其中,50毫米左右的标准镜头制作,理论上最容易,但实际上,也是最考验镜头生产厂制作功底的.简单的说,考察一家厂商生产镜头的能力,看看它生产的标准镜头的质量,就很说明问题.有的厂家遮羞,干脆不生产.

多说说卡尔.蔡司,从标头开始.

蔡司生产的PLANAR 50mm F1.4和PLANAR 55mm F1.2都受到极大的称赞,也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PLANAR结构是一种高斯结构.何为高斯结构?何为双高斯结构?高斯结构是德国数学家高斯解决望远镜像差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用两片新月形的镜片, 一片凸透镜在前,一片凹透镜在后,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高斯结构.如果再反向对称一下,就是一片凸透镜,一片凹透镜,一片凹透镜,一片凸透镜,就构成了双高斯结构.这也是PLANAR镜头的一个雏形.1896年德国RUDOLPH博士在双高斯结构基础上设计了PLANAR结构镜头.这种镜头给大光圈提供了可能性,也给大光圈镜头提供了很好的矫正的能力,非常适合标准镜头的设计.这个设计影像了整个镜头生产界,直至今日,很多标准镜头的设计仍逃不出 PLANAR的范围.一般全开光圈时,分辨率不是很高,但收缩一级两级后就完全体现出它的优质.中长焦上,PLANAR 85mm  T* F1.4 (C/Y卡口)也是一只颇为不俗的镜头.

PLANAR在产生之初并不是很好,问题很多.几年之后(1902)RUDOLPH博士设计了TESSAR结构.这个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4片镜片构成了天塞镜头.成像非常锐利,解析度很高,体积很小,非常轻便.这个结构也被其他镜头生产商广泛采用.但缺点是中间和4周边缘的解析度相差比较大.收缩光圈后也不能解决问题.但4片镜片,制作容易,成本低,很多厂家还是乐意生产的.这也几乎成了一个标头另外一个设计蓝本.我曾经有一个M42卡口的天塞标头,把玩一阵就出手了,才20多欧,便宜的很呢.什么是M42卡口,是60年代前后一种单反相机的接口标准,以东德百佳和东德耶拿蔡司还有一些日本厂,比如富士为代表.这种接口是螺纹接口,镜头拧到机身上,直径42毫米,螺纹间距是1毫米.还有个T2接口,也是螺纹接口,也是接口直径42毫米,但螺纹间距是0.75毫米,是有区别的.这个接口很少见,比M42还少.

SONNAR结构是应用于标准镜头和中长焦的镜头上.也是蔡司的一个传统结构.几十年的发展,这个结构的表现也很不错.结构简单,色彩锐利,光圈很大,尺寸却不大.

BIOGON是蔡司非常卖座的镜头.很是体现了蔡司的光学设计能力.这个结构的镜头在广角上的应用很成功.广角上几乎没变形,色彩修正的很好.色彩是广角镜头设计制造上的一个难题.但这个结构的不足在镜头后端离底片的距离要近,也就是说容不下反光板,也就无法应用在单反相机上,只能用在其他结构的相机,比如旁轴或中画幅.那个很神的BIOGON T* 38MM F4.5,超广角(注意,是中画幅,而非135相机),为了使用这个镜头,哈苏特别生产了SWC,903WC,905WC这样的机身来配合.在G2上,那只21毫米的大广角就是这个结构,价格还不高,蔡司的一贯思想.

超广角的HOLOGON就不多说了,天才的设计.

上面说过,BIOGON不能用在单反机身上,蔡司开发了DISTAGON结构来解决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问题.成像和BIOGON不逞多让,但结构更复杂,体积也比较大,成本自然比较高.

就蔡司而言,标准镜头和中焦镜头不是问题,难题在于广角和超广角.其实这是个普遍的问题.超广角的设计,制造,难度的确非常大.很多厂没有拿得出手的超广角.就连莱卡也比较谨慎的涉足这个领域,有时不得不让蔡司或施耐德来提供超广角.为什么这么难?广角镜头需要很多光线的采集,然后把不同角度的光线"拧" 到主光轴上,这需要一个折射率非常大的透镜.但这就是问题,不同色彩光线频率,波长都不同,产生的折射角不同,透镜的折射率越大,产生的色差就越大.问题解决的方法呢?就是添加一些特殊的东西在这个折射透镜上,来改变它的性能.以前也会经常在其他的透镜中添加一些重金属元素来改变玻璃的性能,这样一来,成像的色彩就有了特殊的味道,而这些重金属元素已经被叫停,因为不环保,对工人健康也有损害.至于每个厂家添加的东西,都是不同的,也是秘而不宣的,造成每个厂家有自己的色彩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老镜头特殊的"油润",而现在很多镜头没有,也是为什么蔡司的色彩和莱卡有点区别.
而这些特殊的配料(比如重金属或其他元素)能在加工玻璃时产生微小气泡,也影响通透性.致使某些厂家不得不每小时让玻璃降温一度,历时几个月来冷却一片镜片,用这种看似极端的方法来生产镜头.这样增加的成本是巨大的,莱卡贵,不是没道理的.
其实这样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就从外面镀膜.蔡司的T*镀膜技术的确让它自豪.增加了镜头的通透性.有这个标记的蔡司镜头都是不错的.高级镜头自然也不能缺少.外观上,镀膜让镜头看上去更加的多彩.我就比较喜欢紫色和金色的镀膜,这个在莱卡早期镜头上很常见.

说两句非球面技术.以前风之乐章问过我这个问题.镜头的设计,异常的复杂.问题总是伴随问题,解决一个会产生另外一个,直到最后的问题可以被忽略,就完成了.镜头的体积不能夸张的大,镜片不能过分的多,成本不能过多的增加,对边缘,四角的成像也要有保证.所以,镜片的数量要控制.怎么控制?用非球面技术 (ASPH).现在新的莱卡主流镜头都有这个标志,说明都采用非球面技术,而一般这类镜头却价格不菲.非球面增加了成本了么?不是的.恰恰相反,是为了控制成本.如果不用非球面技术,那么想达到莱卡现在新镜头水准光学质量的球面镜头,价格要高的可怕,体积也是大惊人.看看上面说的八枚玉,8片镜来做35毫米镜头,似乎多了点.没办法,没有非球面来矫正色差,那就增加几片镜片吧.而更喜欢用这个技术的,是日本人.一直觉得,日本人无论做什么,做不是本身目的,挣钱才是目的.汽车也好,相机,镜头也一样.连柯尼卡巧思RF也是为了抢占M6自动化之前(M7)的市场.非球面的打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一个磨,成本高.铸模,模具的生产难度也不小.日本人发明了用树脂压在玻璃上来做非球面镜,糊弄低端镜头可以.高端镜头还是纯玻璃片做非球面.最近这些年,莱卡的压力不小,不断应用非球面,应对市场.蔡司倒比较有趣,特立独行,几乎不用.谁叫蔡司的光学设计能力独步天下呢.不用非球面,普通方法就解决问题,这样制作起来难度较小,成本控制也好,不能不服.

最后说说莱卡的一些小名字.莱卡喜欢给自己的镜头按光圈不同起个不同的名字,有时看到名字就知道最大光圈多大,M系列和R系列一样.
大致分类就是NOCTILUT/NOCTILUX指最大光圈1.2/1.0的两只镜头.
SUMMILUX,最大光圈1.4的镜头
SUMMICRON,最大光圈2.0的镜头
ELMARIT,最大光圈2.8的镜头
ELMAR,最大光圈4.0左右的镜头.

写了几天,差不多了,还有很多我没说,比如扫描仪,中画幅.扫描仪没什么多说的,看预算吧,底扫选择不多.中画幅不是我了解的.
欢迎大家继续跟帖,我写的有什么错误,也请指正.
2009-2-9 21:20: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广角选旁轴,长焦看单反。
另外玻璃的工艺,一个是搅拌,另外是除水和除白金,最后是慢降温。
要说蔡司一定要比莱卡牛,光学设计是一回事,另外关键的是肖特的玻璃。蔡司、肖特和阿贝共同成就了蔡司神话。
2009-2-9 21:40:5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