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来普及下~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47
回复
410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1-22 17:19:05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元宵节

《传说》
传说之一,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
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
众人听神女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之二 三,此处省去200字,请自查。

DSCN2676.JPG


《溯源》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一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风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
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10 给你打气,加油啊!:)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0

2009-1-22 17:25: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春龙节 (龙抬头)

《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
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DSCN2672.JPG

《风俗》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
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
“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2009-1-22 17:29: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寒食

《故事》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
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
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
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
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
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晋文公发现介子推题的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DSCN2685.JPG
2009-1-22 17:31: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夜色无心 于 2009-1-22 18:00 编辑


                   清明

《节气》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DSCN2673.JPG

《风俗》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方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植树。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009-1-22 17:35: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夜色无心 于 2009-1-22 18:00 编辑

                              端午



《纪念》

端午节第一纪念的是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DSCN2645.JPG




《风俗》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009-1-22 17:39: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夜色无心 于 2009-1-22 17:59 编辑


                   七夕




《传说》



大家都知道了,此处省去500字。




《溯源》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了。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DSCN2650.JPG




《风俗》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2009-1-22 17:43: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夜色无心 于 2009-1-22 17:59 编辑


                    鬼节




《溯源》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DSCN2665.JPG


《风俗》
除了祭祀,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2009-1-22 17:45: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秋


《溯源》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主要节日之一。



DSCN2657.JPG




《风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


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


盛谷物插香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


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009-1-22 17:58: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重阳节
《传说》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
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
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
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
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溯源》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DSCN2674.JPG
《风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009-1-22 18:04: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冬至
《传说》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 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DSCN2654.JPG
《溯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风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
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亚岁
表示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
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
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农村还有冬在头,吃穿不愁;冬在中,两头空;冬在尾,春蚀碓嘴之说,
意为冬至的早迟预示来年收成的好坏。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10 仔细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0

2009-1-22 18:08: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腊八


《溯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风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


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


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


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009-1-22 18:09: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夜色无心 于 2009-1-23 18:49 编辑

                      小年


《传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复件 DSCN2646.JPG




《风俗》


《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


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完)

其实节日还有好多好多,中国民族多 地域大,风俗不得尽而知之,若有错疏的地方,欢迎补充纠正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5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15 哈哈,今天钱都给你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5

2009-1-22 18:11: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怎么知道编辑个帖子这么累!!※◎#%××76%……※(7完了字体还不对~~~~~~~~~

找了三四个版本摘下来的,自己学习的过程。
图片都是独家私藏,过去下乡的时候采上来的
2009-1-22 18:15: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可不是么。我自己有体会,发很长的帖子很辛苦的

放心,至少在这里,我不会亏待你的

至少尊重你的辛苦
2009-1-22 18:19:32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