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出台灣「聯合報」的原文報導,供大家參考。請注意,其中有些文字,可能引起大陸網友較強烈的反應;請各位平心靜氣閱讀。如果版主認為不適合,就刪了吧,省得惹大陸方面的麻煩。
巴紐異域 國軍荒塚千骨枯【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2008.12.22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4654072.shtml
南緯五度,巴布亞紐幾內亞偏僻的山坡上,有一千多名埋骨異域的國軍將士,被海峽兩岸的政府給遺忘。不但連祭拜的人都沒有,甚至在火山灰掩埋與當地人破壞下,面臨死無安寧棲所的淒涼境況。
發現這批荒塚的當地華僑向記者透露,在巴布亞前首府拉布爾(Rabaul)附近的這批國軍將士墳墓,是一位前澳洲飛行員告知。由於二戰時期盟國與日本在當地曾有激烈交鋒,許多戰機一去不回,因此至今美國與澳洲仍派員在當地尋找殘骸,試圖尋找失蹤官兵的下落。澳洲這位飛行員在任務中,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青天白日圖案的墓碑,曾告知中共駐巴紐大使館,但是對方沒有興趣前往勘查。
這名華僑後來付錢請土人帶路,果然在山坡荒煙蔓草間找到三座國軍墓碑,其中兩個可辨識碑文,分別是陸軍六十七師兩百團的上尉吳坤、陸軍新卅師上士孔憲章,另一具破壞嚴重難以辨識,死亡時間都是一九四五年。很明顯他們都是抗戰期間被日軍送到當地當奴工,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就客死異域。
對於國軍俘虜原係到南太平洋當奴工一事,海峽兩岸的相關研究都很少。少數記載包括當年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退入上海租界後被英軍軟禁,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入租界,孤軍變成俘虜,其中部分被解送到拉布爾,成為巴紐戰俘。
澳洲昆士蘭華人聯合會前秘書長粟明鮮博士在檔案中找到相關記載:根據解放拉布爾集中營的澳軍報告,先後約有一千六百多位中國軍人被送來當奴工,在運輸途中死亡者不計在內。在俘虜營當中死亡者六百五十三人,剩下約一千人,到一九四六年被美國海軍送回中國。
當年擔任戰俘營譯員的華僑張榮煦回憶:倖存官兵回國前,曾與當地僑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二五九位官兵遺骸。但十幾年後墓園失修荒廢,遭當地政府夷平。當時僑界曾向中華民國政府求援,但是台北方面沒有下文。隨著巴紐獨立,華人大量遷居澳洲,後來拉布爾市區毀於火山爆發,留在當地的僑胞更少,早已沒有人記得埋骨於此的國軍將士。這次居然還能發現未被破壞的墳墓,令人相當訝異與興奮。
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任職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粟明鮮感嘆,儘管這些官兵都是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都曾為了保衛國家而受盡苦頭,最後犧牲了生命,可能親人至今都還不知道他們遭遇。對比當年的盟軍對陣亡官兵的極盡尊崇,國軍犧牲的將士卻被輕易遺忘,實在令後人感到汗顏。
八百壯士淪戰俘 倖存者稀
【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專題報導】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戰俘,恐怕是抗戰初期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了。這支由謝晉元團長率領的部隊,撤入租界後,在抗戰中期成為日軍俘虜,有人進了拉布爾的戰俘營。
1937年八月淞滬會戰,十月國府決定撤出上海,命令88師524團第一營進駐四行倉庫牽制日軍。四行倉庫戰役只打了短短八天,最後在上海租界外籍人士的壓力下,十一月二日凌晨,370多名孤軍撤入租界。
八百壯士前半段作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撤進租界後淪為戰俘,卻比較不為人知。撤入租界之初,他們還能維持部隊的編制、訓練,一心想的是看管他們的英軍能夠遵守撤軍時的交換條件,把孤軍送到後方,重新投入抗戰。
但天不從人願,1941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日軍佔領租界,孤軍的士兵變成日本人的戰俘。他們分別被押往南京和杭州做苦役。另外有36名官兵,由第二排排長薛營鑫率領,被日軍押到新幾內亞的拉布爾戰俘營,光海上航程就經歷近五十晝夜。
民國六年出生在湖北的孤軍戰士田際鈿,2005年曾接受大陸媒體訪問,為拉布爾戰俘營口述歷史。根據田際鈿的回憶,到島上後,孤軍戰士被拆散,田際鈿所屬的「中國軍人勤勞隊」共有160人,包括共產黨新四軍。戰俘們一天得工作十多個小時,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醫治,就眼睜睜等死。
1945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接管拉布爾的盟軍澳大利亞第十三師所屬軍艦來了,島上的戰俘爭相跳下海迎接,游了近半公里爬到艦上,和艦上盟軍士兵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但存活下來的戰俘所剩無幾,田際鈿所屬的勞工隊,兩年多後只剩38人。
拉布爾 美日激戰 火山毀城【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
拉布爾(Rabaul)位於巴紐東北方新不列顛島上,廿世紀初由德國人建城。一次大戰之後,澳洲取得德屬新幾內亞,由於拉布爾是深水港,因此將殖民地首府設於此地。不過1937年附近火山爆發,導致五百多人死亡,首府因而移到新幾內亞島的萊城(Lae)。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拉布爾,建設為海空軍基地,作南進跳板。日軍與盟軍在新幾內亞中部雨林與歐文史坦利山脈間激戰,跨越海拔四千公尺山脈轟炸對方,傷亡慘重。一直到今天,美澳兩國軍方都持續在新幾內亞尋找失蹤的軍人遺骸。
1943年四月十八日,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從拉布爾起飛視察前線,事前被美軍偵知情報,派戰機攔截後攻擊殞命。此後盟軍取得上風,但麥克阿瑟元帥決定只以海空武力封鎖拉布爾,不發動強攻,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總計日本在拉布爾駐軍超過十萬,並有約兩千名從各地(包括台灣)招來的慰安婦,此外還有大批盟軍戰俘擔任修築奴工。除中國戰俘外,各國在當地都有軍人公墓。
1994年火山再度爆發,大半市區被火山灰掩埋,拉布爾人口減到不足四千。華僑從清末開始移民巴紐,大多來自廣東的臺山、新會等縣,因此他們以粵語稱拉布爾為「亞包」。在大戰期間,華僑總數約有一千多人。經過遷居與火山毀城,現在拉布爾的華人已經極少。 |
2009-1-19 16:2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