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和谐

十万网友倡议接回海外中国抗战军人遗骸

23
回复
1352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点应该好好向美帝学习一下。盖上国旗光荣返乡那是一名军人最后的荣誉。
2009-1-12 22:06: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难道领导不是走在前面带领么?
crouye 发表于 2009-1-12 18:18


那是阿 我们一向有让领导先走的传统嘛
2009-1-12 23:49: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是阿 我们一向有让领导先走的传统嘛
vincyjin 发表于 2009-1-12 23:49
那就对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然人民是领导.
那么走在前面,领导政府是不可辩驳的.
中国宪法白纸黑字可是写的明明白白的哦.
2009-1-13 00:45: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些远征军,活下来的有很多也死在内战了。
2009-1-19 12:45: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貼出台灣「聯合報」的原文報導,供大家參考。請注意,其中有些文字,可能引起大陸網友較強烈的反應;請各位平心靜氣閱讀。如果版主認為不適合,就刪了吧,省得惹大陸方面的麻煩。


巴紐異域 國軍荒塚千骨枯【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2008.12.22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4654072.shtml

南緯五度,巴布亞紐幾內亞偏僻的山坡上,有一千多名埋骨異域的國軍將士,被海峽兩岸的政府給遺忘。不但連祭拜的人都沒有,甚至在火山灰掩埋與當地人破壞下,面臨死無安寧棲所的淒涼境況。

發現這批荒塚的當地華僑向記者透露,在巴布亞前首府拉布爾(Rabaul)附近的這批國軍將士墳墓,是一位前澳洲飛行員告知。由於二戰時期盟國與日本在當地曾有激烈交鋒,許多戰機一去不回,因此至今美國與澳洲仍派員在當地尋找殘骸,試圖尋找失蹤官兵的下落。澳洲這位飛行員在任務中,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青天白日圖案的墓碑,曾告知中共駐巴紐大使館,但是對方沒有興趣前往勘查。

這名華僑後來付錢請土人帶路,果然在山坡荒煙蔓草間找到三座國軍墓碑,其中兩個可辨識碑文,分別是陸軍六十七師兩百團的上尉吳坤、陸軍新卅師上士孔憲章,另一具破壞嚴重難以辨識,死亡時間都是一九四五年。很明顯他們都是抗戰期間被日軍送到當地當奴工,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就客死異域。

對於國軍俘虜原係到南太平洋當奴工一事,海峽兩岸的相關研究都很少。少數記載包括當年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退入上海租界後被英軍軟禁,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入租界,孤軍變成俘虜,其中部分被解送到拉布爾,成為巴紐戰俘。

澳洲昆士蘭華人聯合會前秘書長粟明鮮博士在檔案中找到相關記載:根據解放拉布爾集中營的澳軍報告,先後約有一千六百多位中國軍人被送來當奴工,在運輸途中死亡者不計在內。在俘虜營當中死亡者六百五十三人,剩下約一千人,到一九四六年被美國海軍送回中國。

當年擔任戰俘營譯員的華僑張榮煦回憶:倖存官兵回國前,曾與當地僑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二五九位官兵遺骸。但十幾年後墓園失修荒廢,遭當地政府夷平。當時僑界曾向中華民國政府求援,但是台北方面沒有下文。隨著巴紐獨立,華人大量遷居澳洲,後來拉布爾市區毀於火山爆發,留在當地的僑胞更少,早已沒有人記得埋骨於此的國軍將士。這次居然還能發現未被破壞的墳墓,令人相當訝異與興奮。

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任職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粟明鮮感嘆,儘管這些官兵都是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都曾為了保衛國家而受盡苦頭,最後犧牲了生命,可能親人至今都還不知道他們遭遇。對比當年的盟軍對陣亡官兵的極盡尊崇,國軍犧牲的將士卻被輕易遺忘,實在令後人感到汗顏。


八百壯士淪戰俘 倖存者稀
【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專題報導】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戰俘,恐怕是抗戰初期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了。這支由謝晉元團長率領的部隊,撤入租界後,在抗戰中期成為日軍俘虜,有人進了拉布爾的戰俘營。

1937年八月淞滬會戰,十月國府決定撤出上海,命令88師524團第一營進駐四行倉庫牽制日軍。四行倉庫戰役只打了短短八天,最後在上海租界外籍人士的壓力下,十一月二日凌晨,370多名孤軍撤入租界。

八百壯士前半段作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撤進租界後淪為戰俘,卻比較不為人知。撤入租界之初,他們還能維持部隊的編制、訓練,一心想的是看管他們的英軍能夠遵守撤軍時的交換條件,把孤軍送到後方,重新投入抗戰。

但天不從人願,1941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日軍佔領租界,孤軍的士兵變成日本人的戰俘。他們分別被押往南京和杭州做苦役。另外有36名官兵,由第二排排長薛營鑫率領,被日軍押到新幾內亞的拉布爾戰俘營,光海上航程就經歷近五十晝夜。

民國六年出生在湖北的孤軍戰士田際鈿,2005年曾接受大陸媒體訪問,為拉布爾戰俘營口述歷史。根據田際鈿的回憶,到島上後,孤軍戰士被拆散,田際鈿所屬的「中國軍人勤勞隊」共有160人,包括共產黨新四軍。戰俘們一天得工作十多個小時,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醫治,就眼睜睜等死。

1945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接管拉布爾的盟軍澳大利亞第十三師所屬軍艦來了,島上的戰俘爭相跳下海迎接,游了近半公里爬到艦上,和艦上盟軍士兵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但存活下來的戰俘所剩無幾,田際鈿所屬的勞工隊,兩年多後只剩38人。



拉布爾 美日激戰 火山毀城【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


拉布爾(Rabaul)位於巴紐東北方新不列顛島上,廿世紀初由德國人建城。一次大戰之後,澳洲取得德屬新幾內亞,由於拉布爾是深水港,因此將殖民地首府設於此地。不過1937年附近火山爆發,導致五百多人死亡,首府因而移到新幾內亞島的萊城(Lae)。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拉布爾,建設為海空軍基地,作南進跳板。日軍與盟軍在新幾內亞中部雨林與歐文史坦利山脈間激戰,跨越海拔四千公尺山脈轟炸對方,傷亡慘重。一直到今天,美澳兩國軍方都持續在新幾內亞尋找失蹤的軍人遺骸。

1943年四月十八日,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從拉布爾起飛視察前線,事前被美軍偵知情報,派戰機攔截後攻擊殞命。此後盟軍取得上風,但麥克阿瑟元帥決定只以海空武力封鎖拉布爾,不發動強攻,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總計日本在拉布爾駐軍超過十萬,並有約兩千名從各地(包括台灣)招來的慰安婦,此外還有大批盟軍戰俘擔任修築奴工。除中國戰俘外,各國在當地都有軍人公墓。

1994年火山再度爆發,大半市區被火山灰掩埋,拉布爾人口減到不足四千。華僑從清末開始移民巴紐,大多來自廣東的臺山、新會等縣,因此他們以粵語稱拉布爾為「亞包」。在大戰期間,華僑總數約有一千多人。經過遷居與火山毀城,現在拉布爾的華人已經極少。
2009-1-19 16:29: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國防部:協助確認陣亡官兵身分

【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12/22 聯合報】

對拉布爾森林中的三座國軍墳墓,國防部發言人池玉蘭坦言,以往沒碰過這樣的案例。她表示,國防部可以立刻做的,是根據墓碑上的姓名和單位,查對現有的檔案,確認三位陣亡官兵的身分。

池玉蘭說,如能辨識身分,又能找到家屬,國防部會依規定發慰問金。至於要不要如空軍墜落大陸的「黑蝙蝠中隊」成員,遷葬回台,池玉蘭坦言,「黑蝙蝠中隊」是特殊個案,本案沒有先例,國防部將會同外交部等部會研究,才能決定後續處理。

看問題》讓他們回家 無推諉藉口

【記者程嘉文】
        

戰場上命懸一線,唯一剩下的,只有榮譽感與互信。

因此不難了解,麥克阿瑟元帥為什麼在反攻菲律賓時要親自登上沙灘,履行「我一定回來」的承諾;1990年代美軍在索馬利亞被迫撤退,也要想盡辦法把戰死同袍的屍身一起帶回後方;甚至於太平洋戰爭結束超過一甲子,盟軍仍在原始森林與海底尋找那些失蹤者的蛛絲馬跡……,對死者的重視,正是對生者的承諾。

對於埋骨南太平洋荒島、被遺忘了六十年的國軍將士,政府不管是最起碼的修葺墓塚與入祀忠烈祠,或迎回骨骸安葬,都沒有推諉與敷衍藉口。

軍購始終是熱門話題,但軍人失去靈魂與傳承的問題卻鮮少被重視。埋屍異域的國軍當年為國效力,淪為日軍俘虜,最後客死異鄉,政府有義務盡一切努力幫這些「失蹤者」還鄉。


誰來接英雄回家?

【丘智賢╱軍事研究者(北縣新店)】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655798.shtml
【2008/12/23 聯合報】

被亞洲許多國家政府深惡痛絕的日本靖國神社裡,豎立著一座特殊的紀念碑,弔唁的是戰爭中為日軍服役陣亡的軍犬、軍馬與軍鴿。

相較下,流落異域的國軍將士乏人聞問,生命尊嚴何其低微,有幸殉難故土,也要面對政治是否正確的尷尬。國防部說,接返英靈無前例可循,只好查閱檔案了事。但如果忠勇將士的紀錄已被丟失在南京,他們該跟誰討這筆官僚舊帳?

抗戰結束未久,兩岸長期分裂,抗戰史實無暇被細細咀嚼消化,加上國共內戰的因素使然,更使許多真正的英雄自此銷聲匿跡,平添無限憾事。

八百壯士扛起國旗的動人電影情節幕後,我們對歷史上的孤軍營瞭解多少?不到四百人的孤軍退入租界,在此自力更生,為人熟知的謝晉元團長,勉勵孤軍繼續成為全民抗日的象徵,他接見絡繹不絕的滬上民眾,彼此打氣鼓舞,要求部隊不廢操練,甚至做起手工藝品自闢財源,國民政府也從未遺忘這群英雄,商請英國政府協助補給。民國三十年間,謝晉元團長遇刺身亡,數以千計的民眾自發前來,弔念這位他們心目中的抗戰英雄。

抗戰結束後,孤軍營歷經千辛萬苦,從各地回到上海,人數已不到兩百人,自澳洲戰俘營中劫後餘生的,更僅有卅二名。謝晉元夫人搭起臨時板屋,讓他們暫時棲身,政府的補助費與旅費,又因通貨膨脹價值飛貶,孤軍營呈請當局,協助在上海碼頭討份生活,或給予訓練分發,這些今日看來不算太過份的要求,在那個時代裡,因政府力有未逮,只能發費遣散,英雄自此四散。

要馬英九總統或者今日的國防部談撫卹、紀念抗戰殉國將士,實在想不出與台灣的關連性,更不符合擱置兩岸爭議的原則,大概不如「一八九五」般的電影題材討喜,但若能用對待貓熊的規格對待遺靈,能給殉國官兵的家屬捎上一張賀年卡,感謝他們為國奉獻,這些向來要求不多,為中華民國死難的國軍官兵,九泉之下,庶幾也能釋懷無憾了。



曾睹壯士英姿 述說沉痛


【姚關穆/退休教師(台北市)】
【2008/12/23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655814.shtml
        
昨日聯合報有關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報導,給人印象似乎是全淪為日軍戰俘,其實日軍進入租界時,部分壯士乘亂逃散躲避,後來轉輾回到國軍自由區。

民國卅二年,我在江西蓮荷參加青年軍政工幹部訓練班時,有一批脫身壯士來訪,班上特地舉行了一次英雄式歡迎會。大家懷著無比的興奮希望一睹壯士英姿,和聆聽壯士敘述英勇事蹟。結果這些壯士個個面色凝重,不露一絲笑容,上台沉痛的表示,脫離日軍佔領區,首先到共軍新四軍「解放區」,聽了不少關於國軍的壞話,現在到了國軍地區,大家又在講共軍的不是。他們在上海被拘禁時,天天盼望著見到一個團結強大的祖國,現狀實在使他們太難過了。
2009-1-19 16:30: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同一天(2008.12.22)的聯合報上,大概為了平衡藍綠,顧及中華民國國軍的正統傳承,以及「台灣主體性」的雙邊考量,也刊登了這篇台籍戰俘的故事。兩相對照,有益於大陸網友理解戰俘問題(特別在台灣)的複雜程度。
下面這篇,原文出自聯合報,可是我在「戰國時代」網站也看到,而且其中 ED 網友的發言,相當珍貴,特地列出「戰國時代」的出處。
   http://artofwar.homeip.net/bboar ... &t=10142#p89893


台籍戰俘監視員被迫殺人 他雙手顫抖回憶
【記者江良誠/南投縣報導】
【2008/12/23 聯合報】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批台灣青年被日人徵召到南洋戰場,擔任看管盟軍俘虜的監視員;日本投降後,他們反變成戰俘,不是被判刑,就是送上絞刑台。

住在彰化縣和美鎮的柯景星,當年和其他台籍監視員被軍法庭判處死刑,罪名是「處決戰俘」;幸好日籍軍曹杉田鶴雄承認「台籍監視員是奉命行事」,他逃過一死,改判十年徒刑。

八十七歲的他,每次回憶六十多年前的往事時仍雙手顫抖;「造孽啊,我從沒想到這輩子會開槍殺人」,但站在後面的軍曹一手拿刀、一手拿槍,恐嚇「再不開槍,連你們都殺」,「我除了閉上眼睛扣扳機,又能怎樣…。」

太平洋戰爭日本俘虜有不少是盟軍,因需要人看守,大量徵調台灣和韓國的殖民地青年擔任戰俘監視員;台灣的監視員派到菲律賓及婆羅洲、沙勞越。

柯景星當年只有十七歲,日人要求台籍監視員要取日本名,他的日名叫河村星輝,派到沙勞越首府古晉的戰俘營,看守三千多名戰俘,有英軍、澳洲士兵和少數印度人。

柯景星說,初期俘虜種菜養豬,自給自足;到了戰爭末期,盟軍大規模轟炸,物資運輸遭封鎖,配糧少,監視員和俘虜常餓肚子,加上瘧疾,不少戰俘病死。監視員要監督俘虜修築機場、伐木開路,若有戰俘偷跑,監視員會受到嚴厲處罰。

日軍戰敗後,柯景星等十多名監視員在日籍軍曹杉田鶴雄帶領下,押送四十六名戰俘到婆羅乃,杉田鶴雄逼他們處決戰俘,他鼓起勇氣說「國際公約不能虐殺戰俘」,但杉田鶴雄拿刀、槍恐嚇「不處決戰俘,連你們都殺」,他們只得被迫開槍。

他說,當初兩千多名俘虜,在移送過程中死亡,日軍聲稱是病死,但事後查出,全都是遭處決。戰後大審,柯景星逃過一死,但仍有李琳彩、蔣清泉、潘進添等七名監視員被判絞首。

柯景星說,被判刑的台籍戰犯至少有一百七十三人,他們被送到馬努斯島服刑,澳洲軍人為了報復,要他們扛石頭、木頭,頂著烈日跑步,不時鞭打他們,「不過,比起日本軍人對待戰俘,寬厚多了」。

他說,服刑七年後,台籍戰犯陸續遣送回日本,日本政府依國籍法,將他們視為台灣人,甚至指稱虐待俘虜是台籍監視員行為,和日軍無關。

「回到台灣,帶著戰犯的標記,長時間受到監控,只能在社會底層勉強謀生。」

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近年研究這段歷史,四處走訪這批台籍監視員,有人卸下心防,願意吐露深藏心中六十多年的秘密,卻也有人受創太深,不願開口,有更多數監視員是帶著遺憾,從歷史中消失。

※ 台灣 Ed 網友在這則新聞下的感想:
這篇報導沒有說明的是,這些台籍的「戰俘監視員」,究竟是屬於招募聘雇的「軍屬」(日軍軍中非軍職約聘人員),抑或是昭和18年全面徵兵後分配到戰俘單位的士兵?
倒是很懷疑當時的台籍軍屬或軍人有幾人知道「國際公約」與內容概略?但不敢開槍殺人應該是真的。
本人過去曾聽一位長輩轉述,一名應募到南洋的台籍軍屬,其後來輾轉到巴達維亞的日本海軍水交社(相當聯誼社、俱樂部),裡面有十多名專供海軍軍官享用的,從集中營強徵來的英荷籍慰安婦;管理水交社的日籍軍人軍屬私下不時藉職務之便,或強或誘這些慰安婦私下「慰安」他們,這名台灣人看在眼裡自然是有樣學樣。
等到日本戰敗,盟軍抵達後,召開戰犯審判法庭,這些曾私下要求「慰安」的水交社管理人員,連同這名台灣人,都被起訴並由那些慰安婦當堂作證指認出來,判處死刑。轉述者認為死的挺冤的,個人只能說「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談不上冤枉。
2009-1-19 16:33: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家拼了命 就应该得到尊重
2009-1-19 21:36: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最新消息:

巴紐國軍遺骸 中共也想爭?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李志德/專題報導】 2009.01.25 03:03 am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4707899.shtml
  
本報獨家報導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顛島的拉布爾,曾有抗戰時的國軍俘虜被送去擔任奴工,但是墳墓荒蕪無人聞問。消息披露後,國防部與外交部組成專案小組處理,已經找到官兵墳墓,軍方人員將於二月初到當地勘查。官員表示可能比照國軍在印度的遠征軍公墓,在當地重新安葬、定期祭拜,並入祀忠烈祠。

中共外交部昨日也發布消息,表示有關巴紐發現中國抗戰將士遺骸一事,中共政府有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正抓緊了解、核實有關情況,似乎有意介入處理。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章計平指出,駐巴紐代表處已請當地華僑與台商協助,在拉布爾找到了這三座墳墓,現場狀況也符合先前《聯合報》的報導。目前外交部與國防部組成專案小組,研究可能的處理模式。

專案小組由國防部主導,正在清查能否找到這些官兵的兵籍資料,但由於政府來台前部隊兵籍資料散失嚴重,機率不大。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池玉蘭透露,比較可能的方式,是比照民國八十年代軍方三度前往印度東北部蘭伽、雷多、浪吐等地,修葺當地中國遠征軍公墓的前例。當年陣亡的一萬七千名官兵除入祀忠烈祠外,我駐印代表處人員每年春秋兩季均前往當地祭祀掃墓。

當年國軍前往印度修墳時,曾經受到來自中共的阻力,人員一度根本無法進入當地。不過外交部研判,隨著兩岸關係改善,以及中共逐漸承認抗戰史實,這次大陸方面應該不會掣肘。

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召委林郁方說,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精神就是「不論生死,都要把同袍帶回家」,這種觀念在軍中根深柢固,才能成就一代強國。目前看來政府的作法值得肯定,不過動作一定要快,否則如果讓中共搶在前面做了,「那真會丟臉死」。

【2009/01/25 聯合報】

--------------------
两岸不管哪一个政府,要做就尽快去做吧,都是中国的优秀军人,应该得到两岸政府共同的尊重。因此,要认真、严肃地把它办好,让勇士们得以安息,不要再把他们拿来当政争的工具了。
2009-1-26 02:53:35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