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991man 于 2009-1-9 17:22 编辑
從近代史上講臺灣
假設之前都存在爭議的話,那么臺灣真正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無疑是在清康熙朝了。1683年,施瑯率兵攻占臺灣。次年,設置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福建。康熙帝雖然對于鄭經要求的“仿朝鮮制”的要求,據時局而兩端,但他的立場是不錯的:“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不過他只強調了,鄭經是中國人,沒有強調臺灣是中國土。所以大家都知道,在收復臺灣以后,康熙朝廷內層討論過是否將臺灣人全部遷入內地,然后放棄臺灣島。但康熙仍將台灣劃入清朝版圖。由於初期清廷從大陸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台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這里說說朱一貴,因為當時考試擔心考到,所以特意看了一下,是臺灣一個買鴨子的商販,不過真的巧得很,跟明朝皇帝一個姓,不過跟宗室一點關系都沒有,做了幾天草頭皇帝,最后被押到北京受那千刀萬剮。)
因為這些事件之后,清當局總認為臺灣沒有什么價值,治理麻煩。又多次考慮是否放棄。到了甲午戰爭之后,日本提出割讓臺灣,李鴻章為了安撫國人和皇帝皇太后,竟然說“台灣是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上課聽到老師這么說,回家一查,還真有這個事情,我看了都很難過,李中堂竟然這么說!失望啊)
好了,近代史的部分差不多說完了。后來的部分,大家也應該知道一些。現在開始解釋一下很多同胞們存在疑惑的地方。(思維有點不清晰,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了,大家多包涵)
首先,大家(從前我也是)覺得不明白,為什么朝鮮和臺灣都被日本殖民過,而反觀現在韓國人和臺灣人對待日本的態度,可謂叫人大跌眼鏡,截然相反。課堂上,老師解釋過這個現象。因為大家知道1900年法國巴黎的萬國博覽會。西方列強想展示出自己在各個領域驕人的成績,當然也包括在殖民地方面。日本受此影響,也想向其他國家展示自己是懂得治理殖民地的。所以就把臺灣作為樣板,“精心”建設起來。其中包括了大學,醫院,鐵路,電報,各類公共設施。(這也就是至今,臺灣人對日本人感恩戴德的由來。不過在我看來,如果清廷不割讓臺灣,照當時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速度看,也不會太慢的),然而對于朝鮮,則是完全另外一副嘴臉,是兇殘的割喉式的瘋狂掠奪其資源。這就是朝鮮人痛恨日本人的一個重要由來。
至于為什么選臺灣做樣板而不是朝鮮,這里有一個小道消息。說是因為經過日本人的研究,認為中國人的奴性比較強,相對朝鮮這個國家,歷史上經過無數次的外族侵略,卻始終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狀態,中國則有過元清統治的先例。當然,日本在臺灣最初的統治也很不順利,抵抗不斷,經過政策的調整,后來才漸漸走上正軌。記得從前看過一個故事(很不好意思,資料沒知道,只好憑印象說,誰記得的,幫忙給個詳細版,謝謝),說的是在日據時期,臺灣的喪禮,出殯的那天由兒子用被單蓋好遺體的臉,打這傘,然后穿木屐走出去,以表示“不頂日本天,不踏日本地”。當時看了還蠻感動的,現在想起來,也無非是為了統戰需要,所以只強調一面罷了。 |
2009-1-9 17:1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