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還是說臺灣

152
回复
6328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1-9 17:17:28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创:从古代史上讲台湾

本帖最后由 991man 于 2009-1-10 01:23 编辑

  (另外一部分,从3楼开始)大家都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大家真正意义上对台湾的历史又知道了多少呢?
  

  这里,我写这个帖子。一是普及一下历史知识,二是跟懂的战友们一起讨论讨论,交流交流。
  
  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爱学究的人,所以给出的材料,数据也许不是很准确,甚至有漏洞。我虚心接受大家的指正。

  据说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志·吴志》中记载了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上面只段话来自百度,记得很小的时候看一本书,里面就有介绍,孙权派的是卫温和诸葛直(按照姓氏,应该也是琅琊诸葛家的,跟诸葛亮,诸葛瑾至少是远房亲戚)。去海外寻找“亶洲”(传说是日本)和“夷洲”(据说是台湾)。目的是“欲俘其民以益众。”说的直白点,就是掠夺人口,大家可以理解成类似16世纪及以后的欧洲人在非洲干的勾当。这二将结果亶洲没找到,就到了夷洲,还抓了数千本地土著还朝。但是他们还是因为违诏”之罪而被处死。理由是没找到亶洲。
  

  又据说,本世纪初,在台湾北部发现了属于三国时期的指掌型古砖,这极有可能就是卫温等的遗留物。因为当时的台湾原住民不用也不可能与大陆交换这种物品。那么,卫温、诸葛直把砖带到台湾,惟一的解释就是想在那里建立孙吴的统治。可是,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大军到达台湾后,由于水土不服,疾疫流行,士卒死亡十分之八九。因此,他们在进行了短暂的统治后,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州人,一起撤离疾疫流行的台湾而返回大陆。由此看来,卫温、诸葛直的“违诏无功”,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坚守住夷州这个地方,又没有为吴国增添实力。所以孙权派兵远征台湾的真实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掠夺人口,而是为了他的统一中国的“大事”。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欲向北、向西发展,有魏、蜀的对抗,是不易办到的。因此,孙权一方面派人航海到辽东,与公孙渊联络;另一方面,则积极向东南沿海及海岛扩展,以壮大其经济、军事势力。这是他谋划统一中国的步骤,也是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征夷州的主要原因。

  这里,很久以前,我就在一个国内历史论坛提过类似的问题。既然吴国当时的船舶可以经海陆到达辽东半岛,甚至台湾。为什么不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配合陆军,对魏国山东一线进行打击呢。而且利用已有的航海技术,开发台湾,和越南(当时吴属交趾,就是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给我的答复是,首先吴国治下的东南地区,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力比如中原的地区,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这个时候,把有限的生产力投入更加蛮荒的台湾和越南,只能白白浪费。更何况,当时的航海技术也不够充分发达。试想,到了300年后的唐朝,鉴真尚且要东渡7次,才能成功。何况300年前的三国时代?找不到日本,也是情理之中,甚至到台湾也许也是侥幸。

  后来丹阳太守沈莹写下了一本关于台湾的书《临海水土志》,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述古台湾具体情况的第一本著作。成书时间也就是三国时代,也是在同时代,日本和朝鲜也同台湾一样,首次进入了中国人的认知中。

  到了隋唐宋元时代,也是一个对台湾语焉不详的时代。这里,首先要大家记住琉球,流求和澎湖三个名词。琉球,乃琉球王国,现在日本的冲绳县。流求就是台湾,澎湖是澎湖列岛。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 收起 理由
xszjda + 2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

2009-1-9 13:01: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991man 于 2009-1-9 13:06 编辑

  下面是百度和《台湾历史纲要》里的一段介绍:流求国,或称“流求”,系中国唐代史家魏征和令狐德等在《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棱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在东方海上的岛国。根据该史料的记载,在公元7世纪初(大业年间),隋炀帝派遣二名武将,数次到达流求国,征讨流求住民并把数千名不驯服的男女捕回中国。有学者相信这个流求国应该就是今天的台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今天的琉球群岛,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当时隋代的琉球应该是泛指琉球群岛、台湾等中国大陆东方海中的一连岛屿。

  唐宋以来,大陆因屡受战争的祸乱,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汉人更多,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渔、牧,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据亲自到过台湾的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大陆商人将处川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黄、黄蜡和庞皮。  
  随着大陆人民的不断迁居澎湖,宋元政府注意并开始了对澎湖的管理。
  曾在福建任官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的感昔诗说:“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尝记早秋雷雨后,舵师指点说琉求。”由此说明东南沿海百姓对琉求(台湾)是了解的。
  南宋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宋代文献《汪公行壮》中记载,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当泉州郡守,当时海上有沙洲数万亩,称为“平湖”。时有毗舍邪人侵入,割尽人民所种的作物。后来,为保护当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对200间,派军民屯戍。这里所说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这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澎地区正式驻军。
  《元史•琉求传》说:“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从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琉求指的是台湾。
  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镰仓幕府朝贡,因被拒绝,于是出兵征讨日本,途经流求(台湾)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发兵攻击,朝廷从其请。当时有从小生长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吴志斗主张先从澎湖发船往谕,了解水势地利,然后发兵。当年10月,元政府命杨祥为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给银符,往使流求,这是元朝当局经营流求的开始。第二年,他们从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见一个低而长的岛屿,杨祥以为已到流求,率众船停靠岛边,命令刘闰带领200余人分乘11艘小船上岸。岛上的人听不懂他们的话,引起争执,元军被杀 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继续航行,抵达澎湖。第二天,因吴志斗失踪,只好返航,招渝流求的任务没有完成。过了5年,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并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图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这七八年是元朝积极经营台湾的时期。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为了便于对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巡检职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元朝政府已经在这个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
  宋元两朝在澎湖、台湾的设官建治,说明早在12―13世纪,台湾就已经归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了。

  因为记得中学的历史地图册,唐宋时代的地图上,台湾都是被标注“流求”。从上面的文字来看,宋朝开始,就对澎湖进行了管理,差不多是毋庸置疑的了,唯独台湾,还是措辞含糊不清。只说去诏谕,结果被杀败,后来怎么样?建立“澎湖巡检司”注意,是澎湖,又不是流求巡检司。上文最后一句话,更是搞笑。根本就没有说清楚其中的逻辑。据鄙人推测,“澎湖巡检司”的管理职权在澎湖是肯定的,至于台湾。估计是能巡则巡,不巡拉倒。至于非要说成其为在台机构,无非是为了政治需要而歪曲历史,给中国对台湾的统治,从历史上尽量拉长时间。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 收起 理由
xszjda + 2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

2009-1-9 13:02: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991man 于 2009-1-9 13:08 编辑

  现在说到明朝,大家马上就能明白过来,就连明朝尚且没有对台湾进行管理,更何况是之前的唐宋元呢(当然,并不是说后朝没有管理,前朝就一定也没管理,比如清朝割让给俄国的领土,我们现在当然就不能进行管理了。)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销澎湖巡检司,将在澎湖居民尽数迁入内地。后又恢复。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OK,下面的历史可能有点颠覆大家平时的认知,所以请看仔细了。
天启二年(1622)六月,荷兰人第二次占领澎湖并构筑要塞,不断向明朝要胁通商,明朝举兵攻打,鏖战八个月仍胜负不分,在双方陆续展开的谈判中,明人已提议荷兰人退出澎湖迁往台湾来交换通商,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1923年2月23日由Batavia寄呈董事会之信件称:"中国使节向荷兰人提议:荷兰人如愿放弃澎湖群岛。而迁往台湾,则可准其通商;该公使亦曾向我方提议,如我方愿往台湾,亦可同样通商",但荷兰人因已在澎湖辛苦打下根基,不肯退让,福建巡抚南居益乃上奏驱荷,於天启四年(1624)正月开始进攻澎湖,以兵船两百艘,拥众万人之势对付只有军舰十三艘,军队九百馀名的荷兰人却仍屡攻不下,鏖战八个月後,明朝因已支出军费十七万七千馀两,造成财政困难,而荷兰亦面临孤立无援的窘境,经和谈後,荷兰人撤至台湾,结束这场战役,中荷乃达成协议,以荷军撤出澎湖为条件,同意荷兰占领台湾岛。就明朝官员来说,澎湖是其领土,但没有意思到台湾岛的主权问题,所以怂恿荷兰占领台湾岛。

  这里,明朝廷的意思是,你别在澎湖,我的领土搞事,不过你要是有意去对面的“化外之地”---台湾,我就管不到你了。换句话说,荷兰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是合法的,至少是经过明朝廷批准允许的。从另一个方面看,明政府也并没有把台湾当成自己的领土,相反,用一个“化外之岛”来换取自己领土的平安。大家想想抗日战争,如果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还说“菲律宾是是化外之地,你去打那边吧,你去那边,我就不跟你打了。”

  转眼间就到了明末,郑成功的故事就要登场了。这里的话也很多,我打算另外再说。这里就不再谈起了。这郑成功因为被清军打的抱头鼠窜,内陆的根据地,粮食兵源补给站都丢失殆尽,所以在这仓皇无措的时候,刚好有台湾民众前来劝其入主台湾。郑成功也管不得人家是合法占据,还口口声声,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后来荷兰人感到胜利无望,寄望通过谈判保住荷兰在台湾的利益,赖在台湾不走。荷兰人很快收到郑成功的回信:“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吾既来索还,该土地自当归我。”并且表示,如果愿意投降,则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保障;否则,到那时必土崩瓦解,玉石俱焚,悔之晚矣!郑成功的信明确表示,荷兰殖民者只有投降一条路。 诚然,这就是你死我忘了。要是郑成功接受荷兰人的赔款,那他自己身无定所,又能去哪里呢?所以赶走荷兰人 赖在台湾也是唯一的出路。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 收起 理由
xszjda + 2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

2009-1-9 13:03: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991man 于 2009-1-9 13:09 编辑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嗣位。这父子对台湾的开发是有功的。我本来想说,当时台湾还不可能独立。不过从商业方面开。之前有和荷兰人的开发。台湾可以跟日本,以及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做贸易。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的,商业部分应该可以说是发达的。不过从农业方面看,台湾还是不可能独立。首先,就是土地贫瘠,所谓“沃野千里”也是要人来开发的。更何况,最重要的就是人口缺陷了。国姓爷带去台湾的人,我只知道士兵是2万5千人。至于台湾当时的汉族人口(其他就是番人了,不要指望番人来帮你种地,没来杀你就不错了,所以番人不算在可以经营台湾的人口里。)我想也不过几万人了不得了吧。你想啊,郑成功失了大陆的根据地,粮食,兵员,器械,都得不到补充。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郑军的船只怎么得到补充?大型战舰肯定需要造船厂,造船厂肯定需要足够数量拥有技术的工匠,这些,在台湾,肯定都没有。所以说,在与清军的较量中,郑军是打死一个少一个,打坏一艘少一艘。工匠且不说,那些士卒大部分都是福建籍的,你要是不成天嚷嚷“反攻大陆,复国有望”。乡土情节浓厚的中国人是很难为你卖命的。(《康熙帝国》里有描述)。我要说的,就是人心,在台湾独立建国,人心也要考虑进去。人口问题还在继续,郑成功到郑克塽不过三世经营台湾,假设一直这样经营下去呢?那些当年去的士兵老迈,怎么办?按照人口比率计算,台湾本土的人口,在其下一批(第二代)士兵招募中,应该是不可能完成2万5千人的规模。为什么呢?你想啊!台湾人口本来就少,男女比例应该是不协调的,你这又拉进2万多光棍,怎么解决婚配繁衍问题?大陆去抓老婆?为了争夺女人,每次出海都要跟清军在台湾海峡交火,有点不值得吧?在本土找番女?当时台湾的土著实例还是不弱的,不太可能抓这么多女人。这类事件,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也出现过。不过想起来,应该也不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吧。

  之所以说这些,是要论证,郑经是否具备台湾独立立国的可能性。当时的台湾相对内地,还是很荒蛮的,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带着一群思乡的流亡份子,要落地生根,是很难的事情。何况清廷实行“海禁”。最大的贸易对象:中国。被禁止交流了。对于西班牙,日本的贸易不过是商业繁荣之后才需要的,而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郑经后来多次的袭扰内地,都是为了首先逼迫清廷开“海禁”。
所以说,当时台湾的基础建设可以说完全没有。要靠着郑家带去的这区区几万人,从无到有的发展。更何况被大陆不仅断绝了往来,而且有随时被大陆派兵攻打的可能。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台湾更是从何说起?
郑经嗣位期间,曾经与清朝展开多次谈判,郑经坚持采朝鲜不削发、不入贡之例,但是都没有得到清朝的正面回应。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也参与其中。当时康熙已经是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已经答应了,只要台湾不助叛逆,不剃发,不易服皆可。可是鼠目寸光的郑经不但没有见好就收,甚至窝里斗,跟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打了起来。消耗了抗清力量不说(当然,从历史发展观看,就算三藩加台湾能够团结一致,完全消灭清朝,重新建立汉人专政的国家,也是很难的事情。更何况历史没有假设。),结果后来大陆全被清军收复,自己还落了个首开战端的名分。这样,就为以后台湾被征讨留下了口实。


  郑经错过了最好的台湾独立建国的机会。后来被康熙收复,大家都知道的了。由于现在情况的特殊。所以国内史学界官方给郑经定的是“台独分子”的身份。其实从保护汉民族血统纯正,汉民族文化继承上,郑经如果做到独立的话,从这些方面看,还是存在其积极意义的。这就跟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发生的事情类似了。
相信两岸问题解决以后,史学界应该会给郑经平反正名的。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2 收起 理由
xszjda + 2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

2009-1-9 13:03: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写好了,古代史的部分送给军版,支持版大了。
希望可以有交流和讨论
2009-1-9 13:10: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支持一下。。。不错不错。。内容很丰富。。
2009-1-9 13:28: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支持一下。。。不错不错。。内容很丰富。。
SHAAA 发表于 2009-1-9 13:28
还有近代史部分没有发呢

对了
你还只是连长而已啊??
2009-1-9 13:34:2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文章很绿
2009-1-9 14:42: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没觉得啊,我觉得很中性啊
2009-1-9 14:43:3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ianyufr 于 2009-1-9 15:20 编辑

中性?

文章紧紧围绕“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中心来阐述,得到的结论也是台独分子郑经应该被翻案、台湾所谓的“建国”也应该被看作合理,这样的文章也叫中性???

中国是包括56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现在还在借大汉狭隘民族主义的大旗,给台独历史观找借口,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从西羌武王伐纣开始,汉族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血统了,秦朝有胡人血统,两汉同匈奴西域的和亲征战、三国两晋五胡乱华、隋唐两代的皇室都有鲜卑豪强军阀的血统,再往后的民族融合就更为频繁了,台湾郑氏割据势力“维护汉族的纯正血统”谋求独立建国之类的言论是行不通的,汉民族用来融合和凝聚其他民族的东西不是血统的纯正,而是相对先进的文化和包容的心态。看不懂这一点的,中国史都要重新学习。


军版不是时政,也不是书版,关于政治上有分歧和历史上有争议的部分应该去他应该去的板块,原文和军事的关系并不大。
2009-1-9 15:08: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性?

文章紧紧围绕“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中心来阐述,得到的结论也是台独分子郑经应该被翻案、台湾所谓的“建国”也应该被看作合理,这样的文章也叫中性???

中国是包括56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 ...
tianyufr 发表于 2009-1-9 15:08
啊~不是啊

只是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一部分”这个说法罢了

我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
2009-1-9 15:18: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关于政治上有分歧和历史上有争议的部分应该去他应该去的板块,原文和军事的关系并不大。
哦?是要赶我走么?

当初,版主可不是这么对我的

你以为呢,既然这么不给面子

叫斑竹来评理啊,还下逐客令啊
2009-1-9 15:19: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军版不是时政,也不是书版,关于政治上有分歧和历史上有争议的部分应该去他应该去的板块,原文和军事的关系并不大。
本来也不过是想抛砖引玉

既然是在军版,你可以从军事聊就是了

我没意见,你可以忽略掉政治部分么
我只是顺带说说


真正的大头,我是打算发去时政的
2009-1-9 15:21: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文章紧紧围绕“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中心来阐述,得到的结论也是台独分子郑经应该被翻案、台湾所谓的“建国”也应该被看作合理,这样的文章也叫中性???
另外,鄙人真的对政治不感冒,也不了解

只谈历史,历史上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喜欢歪曲历史罢了。
2009-1-9 15:22:2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