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陈赓与“哈军工”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个月后,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殊不知,创造这一“奇迹”的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当年耗费了多少心血!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向著名专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单,想方设法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去请周总理批示。但总理日理万机,很 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总理家里去“堵”。一天早晨,他来到国务院西华厅。这天总理要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已坐满了人。陈赓一看不便闯进去, 就等在门外。恰好此时他看见总理要上洗手间,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怎么到了这儿?”“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 ,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你等一下不行吗?”“等一下你就走了,还是现在就批吧!”陈赓抓得紧,总理全力支持,几个月内,便从华东、中 南、西南、京津地区抽调来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专家。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为“建楼”陈赓心急火燎,经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 0万平方米36幢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办学中,陈赓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称为支撑学院的两根柱子之一(另一根柱子是从部队抽调来的军队干部),有关业务方面的领导都要安 排专家、教授担任,在生活上,则尽可能给专家、教授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住小平房,而把学院一幢最好的楼房作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为他们专建饭厅,请来 厨师为他们做饭。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学等问题。
对陈赓的作法,当时有个别老干部不理解,发牢骚说:“我们是从机关枪底下爬出来的。他们舒舒服服念了几年书,为什么就捧得那么高?”对这种议论, 陈赓给予了严厉批评:“你们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们十年寒窗苦熬出来,也不容易呀。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 ,你们有吗?你们是老共产党员,调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来发扬光荣传统、来带作风的,不是来比照顾的!”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
1954年,“哈军工”刚刚初具规模,陈赓的心绞痛即已频繁发作。此后,医 生一再叮嘱他少活动、多休息,可他却不停地操劳奔波。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
1957年12月19日。陈赓访苏回国不久,突然心肌梗塞发作。一个闲不住的人 不得不在北京医院卧床3个月。出院后,全休疗养了一段,陈赓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他天天找医生,要求准许他上班。医生无奈,经报告中央批准,同意 他每天用一点时间去上班试试。陈赓答应得很好:“我一定遵守医生的嘱咐!”可是,他一工作起来,依然还是那个“工作狂”,医生的话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一次,有个国防科研项目要在离京20多公里的郊区试车。当时,陈赓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试验项目与他分管的工作相关。他知道后非要去参加 不可。这天一早,陈赓的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要傅涯劝阻陈赓别到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试完车回家,一 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你汇报吧,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 胸口常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一大片。
1960年冬,半年前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关的陈赓 感到这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他的病情越来越重,胸部疼痛日胜一日。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愈发抓紧时间,想为党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亲手创 办的“哈军工”,提笔给院党委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然而,“哈军工”的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3个月后(1961年3月16日),他们听到自己前任院长与世长辞的噩耗,无不悲 痛欲绝!
就在陈赓逝世前一天,他还在构思着他的《作战经验总结》,看材料、写提纲,要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但他只写完了《序言 》部分,大面积心肌梗塞第3次发作了……
附:
曾经的"哈军工"现在分出的院校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
中国军委直属综合技术类最高学府,副大军区级211,985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的综合性大学。
2,南京理工大学(南京)
隶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60年6月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分建为炮兵工程学院,先迁往武汉,后迁往南京,历经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时期,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3,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4,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
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5,空军工程大学(西安)
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石家庄)
隶属解放军总装备部,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
7,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武昌)
8,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北京)
是一所军事指挥和工程技术合一的综合性院校,也是全军唯一一所防化院校。
【又】陈赓,原名陈昉箎,字子平,又名陈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陈赓。此陈赓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1924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任宣传员。1926年初被分配到广东国民政府海军局任政治部秘书,“中山舰事件”后调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科任秘书,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左翼宣传队副队长,参加了北伐战争。8月到第九军第一师政治讲习所任教官。1927年5月随军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6月任第二十军政治部秘书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第二十军二师党代表。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潜入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起义指挥部副官长。1928年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军事部长兼湘东红军司令员,被派回到湖南醴陵组织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同年4月8日被地主武装逮捕,12日在醴陵状元洲就义,年仅24岁。
名句:
忠于民族,孝于国家
——陈 赓将军后代 长子陈知非,是陈赓同王根英唯一的孩子,航天部高级工程师,现离休在家;
次子陈知建,现已退休,曾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
女儿陈知进,现为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三子陈知庶,现为甘肃军区司令员;少将;
四子陈知涯,是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少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15
战斗币 +40
2009-1-7 19: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