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10-20 17:26 发表 
“小说是一种共鸣,是一种人生的体味,是一个经历了历史认知的固有形式,这个形式,支撑了小说的存在,就像诗歌和散文的固有形式一样,一旦形式崩溃,那么小说就不存在了。“
你说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呢?
你说意识流小说“这一探 ...
形式是一种分割,当你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小说某种手法上的丰富,而不存在取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包含式的分割吗?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浆糊,但我们来举一个分割的例子,电视最初的时候是被电影完全敌视的,因为他们有一种类似的视觉表达,在电影看来,电视是对它领域的侵吞。当然,如果用你的观点,如果假设我们不知道电视和电影今天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刚刚分割的时代,你会说电影和电视是两个艺术类型吗?你也许会说他们不过是一个领域里的细化
实际上,即便是现在,电影和电视也往往可以互相交接,但,作为一种艺术的格式,虽然电影可以在电视上放,但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就是电视,不用我哲学化的去定义,你也很清楚,甚至我们形容某个电视剧很好看,我们会说,制作的像电影一样精良,就是这个道理。
也许你会说,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可本质是什么呢?如果失去了形式,本质可以把一切粘帖在一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和小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我看来,当我们要询问小说的本质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寻找一个没有形式的本质,你说的细化,就是追索小说本质的过程,古典小说已经死了,僵化的结构和教条的表达不过成了一种故事化表达的样板,他不会消失,但作为小说,任何人如果认为他的传统还是有魅力的都是没有证据的,谁现在还能写出一部18,19世纪那样经典的古典小说来?谁现在还能写出唐诗那样气魄的古典诗歌来?
作为历史性的产物,小说曾经存在的形式依然是小说的历史,但它已经不是今天小说的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所谓的形式的丰富是一个没有证据的论调,如果你要证明你说的是对的,那么你就要举一个今天占有古典小说形式,并获得认可的小说来。我相信,你举不出来,因为那种形式所赋予小说的探索意义,已经终结。
这并不意味着今人不如古人,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寻找到符合我们表达的形式,否则,一切不过是模仿,而一切模仿不过教条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产生上一个时代形式的小说,这就是为什么唐诗就是唐朝的,三个火枪手是属于19世纪的原因,你可以欣赏19实际的小说,但你绝不可能创作19世纪的小说,模式也不可能,否则只能沦落于平庸和献媚
这就是我的小说形式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losern 于 2008-10-20 18:2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