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历史故事,往往读来让人神伤,如班昭、谢道韫、李清照。不过历史归历史,意象归意象。如同易中天说三国时提到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区别那样,才女的形象在史实与印象间也会迥然而异。
自评:
以这种文体、取材和风格来参赛,自然讨巧,读者能欣然赏之,久读则难免乏味。
主要缺点:
故事性不强,背景模糊,没有时间空间的坐标感;没有强烈的事件冲突感。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刻画不够,心里活动的表现力度乏善可陈。
题解:
“事如春梦了无痕”
我的看法是,此题有三个要点:事、梦、无痕。所以可述如梦之事,可述无痕之事,叙事;也可以如梦无痕之事为由,言情,论理。
从题解看来,我觉得本文是切题的。
一是以“意”点题,作“如梦之事”解;一是以“境”点题,突出“梦”与“无痕”;一是以“文”点题,“秋鸿有信,人在天涯”是幻化“人似秋鸿来有信”一句。
我还作了第28篇,该文被普遍评为“离题万里”。
我的思路是:以“无事”的会议为背景,以人物之间“看似无事,却处处有事”为基调,讲述人物冲突和利益交换。这里是做“无痕之事”解。
当然评者不认同,就说明有失败之处,有反省的空间。
有人认为我对谢道韫这个背景交代不清,我的解释是,隐喻谢道韫有如下几处:
一处是人名“韫儿”;
一处是第三大段对“隶体刻痕”的描述,王凝之工隶书;并提到“孙恩”,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
一处是第大四段焉云说的“王大人”“谢大人”“会稽”,指王谢两家和背景事件的地点;
一处是第六大段提到“咏絮之才”;并以“西凉”交代大体的时间背景;
一处是第七大段提到“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为历史上谢道韫的原话;
一处是第八大段提到"仰观宇宙之大",点王羲之,当然此处可能有引起混淆之嫌;
[ 本帖最后由 peiming 于 2008-7-27 14: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