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东北虎

参加艺术评论活动 马丁帕尔简介

20
回复
330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红猪 于 2008-7-21 19:02 发表
正巧前几天在看他的作品,感觉是有点想hcb说的,呵呵。他挑战我的传统审美观,不过正如他说,庸俗的不是我的照片,是这个世界。感觉他这种想法和robert frank有点象。 ...

他表现的就是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的mauvais coût。

hcb是什么:em00010:
2008-7-25 18:02: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哎呀,刚发现这个帖子,支持!!
2008-8-1 00:25: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收藏家马丁•帕尔

转自http://click.ofpix.com/160.html
任悦文
1952年,马丁•帕尔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观鸟爱好者,如今,帕尔总是有些漫不经心地提起当年和父亲一起观鸟的故事,他的话里似乎有些隐含意义:静静地躲在草丛里,具有十足耐心,从类型学的角度判断眼前飞过的鸟儿,摄影师马丁•帕尔其实就是这么工作的。
但是,喜欢穿一件乏味的格子褂的摄影师马丁•帕尔,一向是摄影界的争议人物,正经的摄影师对他充满了嫌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帕尔决心加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这个以纪实摄影为主的老牌图片社,对入会者有着苛刻的规定,“关心人”是他们的核心工作法则。而莫名其妙的瞬间,不留情面的闪光灯,对被摄对象的嘲讽却是马丁帕尔的摄影语言——这最终导致围绕帕尔的入会,马格南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帕尔在全体成员的投票中以一票的优势险胜,但是一些摄影师至今仍然耿耿于怀。从战场的硝烟中归来的摄影师JonesGriffiths根本无法忍受与这个在超市里拍烂照片的人为伍:
“他的照片可能比较讨人喜欢,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他的加入让马格南发生了演变,当你登上马格南的网站的时候,不得不为此准备好止吐药。”
帕尔对此并不在乎,这些劈头盖脸的厌恶也并不能妨碍他在摄影世界迅速走红,当你翻看马格南图片社近期的展览和出版计划,会发现“马丁•帕尔”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他最近几个月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

  1月,参加英国4频道的电视节目“Picture This”的录制,担当评委。活动是一场选拔摄影师的真人秀。
  4月,来中国拍摄车展,完善他的摄影项目《奢侈》,顺便在中央美院举办讲座。随后转道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他作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颁奖典礼的特邀嘉宾做主题演讲。
  5月,跑到纽约,是纽约摄影节的特邀策展人,策展主题是“新类型学”,就在这个月,一个名叫“帕尔的世界”(Parrworld)摄影展在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开幕,展览将帕尔的摄影作品和他的个人收藏品同时展出。
“艺术之家”的策展人抓住了帕尔的命脉。这个从小就有着收藏癖的家伙,是以收藏家的态度看世界的。在他看来,摄影就是一种收藏——当你透过镜头看世界的时候,就和观鸟一样,是在给你所看到的各种社会现实分类。“通过给混乱的世界梳理秩序,并最终通过展览或者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谁能够给繁杂的现实世界梳理秩序?又该遵循怎样的分类学呢?
帕尔是在爷爷——一个超级摄影发烧友的暗房里中招,爱上摄影,并开始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学习摄影。他所受的教育极其正统,学校重技术,培养学生给商业摄影师当助理谋生。这样一条中规中矩的摄影轨迹并没有把马丁帕尔拖进世俗的摄影圈。虽然商业也浸染了马丁•帕尔,不过,却是从相反的层面。
从伦敦来到曼彻斯特这个工人阶层居多的城市,帕尔被人们强烈的消费欲望所吸引,他为一家旅行社拍照片,成群结队的观光客,颇为荒诞地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旅行、放纵自己,这让他颇为吃惊,随后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都在追随这个主题,成为其给世界分类的重要标准。
1979年,帕尔的毕业展,显示出他对摄影语言的思考。《家甜蜜的家》没有把照片颇为小心地装裱,挂在画廊的墙面上。他将自己拍摄的英国普通人家内的情景,还有一些墙纸、电视等细节照片,用超市里买来的廉价相框装起来,挂在一个模拟真实家庭布局的房间里。
这种做法甚至在今天都依然很新鲜。消费社会已经完全颠覆了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马丁帕尔嗅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没有语境将再也无法阐释照片,他发现图像再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宣传武器。这两种思绪搅拌在一起,摄影界的火星人马丁叔叔来了——他无视摄影纪律,用商业的方法拍纪实,照片的色彩艳丽得失真;他把超市、商场、旅游圣地当作自己的战场,因为这里人类的贪欲无休无止;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各种摄影门类之间的壁垒,他会欣然接受《纽约时报》的任务,实际是去拍自己的个人作品;他乐于看到自己的照片分别在报刊、画廊、出版以及广告等不同的媒介中使用。这个家伙,据说每年不会花超过10分钟去买衣服,但是却承接了不少时尚和商业拍摄任务,但他并不会改变自己“糟糕的“美学素养来适应时尚界的惯例,他依然把照片拍得乱七八糟,但奇怪的是,他的客户们都毫无怨言地收下了这些片子。
那大概是因为,你必须按照帕尔的方式读解他的照片,这样,那些似乎无所谓无意义的照片,会让你笑出声来。帕尔也通过出版画册的方式,帮助观者建立解读自己照片的语境。他出版画册的速度可能仅次于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不算他编辑的图书,就有四十多本。他的画册主题怪模怪样,比如《坏天气》,用水下相机拍摄英国糟糕的天气;《停车位》是各处停车场里的最后一个停车位的照片罗列,再比如《乏味的明信片》,他拿自己戏谑社会的荒诞,游走在世界各地,在低俗的小照相馆、街头的照相摊以及自动快照亭里,拍摄个人写真,照相师傅竭尽全力,场景即具有地方特色,也有全球化特征。
拍照就是收藏世界,而收藏也是对世界的阐释,帕尔的这项业余爱好和他的摄影一直相互映照。
2004年阿尔勒摄影节,马丁•帕尔送给摄影节的客人一本特别的画册,书名叫《萨达姆手表》。那些表盘印有萨达姆头像的手表是帕尔的藏品,有些是他马格南同事专门从伊拉克带来的。他用广告摄影的手法把这些手表拍了下来,一不留神你会以为这就是杂志的一页广告。但是仔细看看,这些“萨达姆”形态各异,有的形象光辉,但是有的身子给做成了老鼠,显然是美军的杰作,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今年5月,马丁帕尔出版一本新书,名叫做《帕尔的东西》(Objects by MartinParr),里面是他收集的各种印有照片的玩意儿,比如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为募捐而制作的各种纪念品,以及她的反对者,罢工的矿工为募捐而制作的盘子。这些物件里所蕴含的信息让帕尔颇为感慨:
“那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这两类物件看上去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它们是定义那一时代的阴阳两面。我从来没有拍过撒切尔(很抱歉)也没有拍过矿工罢工,但是通过收集这两个对立面的象征符码,我找到了一种阐释那个时代的最好的方式。”
德国艺术之家的这次展览,则更为全面,以下是部分展品介绍:
  • 明信片:这些展品的历史跨度几乎长达一个世纪。早期的印刷术还不能在报纸上印刷照片,通过木板雕刻还原的一些新闻照片就出现在明信片大小的卡片上,帕尔除了收集此类新闻明信片,还收藏了不少影室肖像、风景照,以及千篇一律乏味的高速公路、漂亮的建筑等类明信片。这些小小的卡片展示了这种大众化的廉价的卡片所承载的功能以及传递信息的变化。
  • 物品: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前苏联“普尼克”(sputnik)卫星上天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辣妹组合以及911时期的各种印着照片的玩意儿,它们构成了带有时代印痕的记忆。
  • 摄影书:这是帕尔最喜欢的收藏,包括英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各种摄影图书,种类多种多样,从广告摄影到宣传摄影,从艺术家自发的作品、自我编排的图书,到完成任务的照片。同时展出的还有帕尔参与编辑的两卷本的图书《摄影书的历史》。
  • 照片收藏:一部分是帕尔收藏的英国摄影师的作品,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有70-80年代的摄影师比如Tony Ray-Jones,Chriskillip和GrahamSmith的作品,也有英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展品是对帕尔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摄影师以及与他有着密切交往的摄影师的作品,比如罗伯特弗拉克、盖瑞•温诺格兰德、威廉•埃格莱斯顿几位大师的作品和john Gossage以及GillesPeress的作品并置在一起。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日本摄影师的作品。
  • 奢侈系列:这是帕尔最近的摄影项目,展示了那些富有的西方人的奢侈生活,在帕尔看来,报道富人世界和去灾荒地区报道穷人生活本质是一样的,因为这些有钱人的生活一样很“贫瘠”。
马丁•帕尔的世界实在有趣,他至今保持着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1999年他反映全球旅游浪潮的作品《见识》(common sense)当时在全世界41个国家同时展出。
这真是一个狡黠的快门迷,玩弄着摄影,收藏着世界。
2008年7月青年视觉
2008-8-9 22:35: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马丁帕尔在北京

转自1416教室(关于摄影的信息,每天更新)
http://renyue.ofpix.com/757.html

马丁帕尔这两日在北京拍摄国际车展,他当然不是朝香车美女去的。车展上一辆2500万的豪车已经被神秘富豪买走,这是帕尔感兴趣的。他的新拍摄主题是《奢侈》,在他看来,中国无疑是一个奢侈品消费的大国。谈到奢侈与消费,这是帕尔的一贯主题,别人拍摄穷人,他专门拍摄富人。作为一名英国中产阶级,他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嗅到了危机,战场未必一定是枪林弹雨的那种,帕尔眼里,商场、超市也是一个战场,贪婪吞噬了人性。
马丁帕尔大概是在结束荷赛的颁奖大会的演讲之后,直接赶到中国的,他在中央美院做了一场讲座,估计是用同一个ppt,名字叫做“摄影自传”——他分享了自己35年来的从业经历。这家伙也是从经典的黑白摄影起家的,随后受到一批用彩色摄影做严肃艺术的摄影家的影响,才开始拍摄彩色,如今,色彩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特征。
帕尔使用环形闪光灯,他使用商业摄影师的工作系统拍纪实,他的目的就是要原本呈现当下这个商业社会的样态,他说自己喜欢把时尚拍摄得很纪实,把纪实拍得很时尚,在他看来,各种所谓摄影门类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消失了。他在荷赛的讲座中呼吁,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记录当下这个世界。

马丁帕尔为纽约时报拍摄的中国网吧少年
马丁帕尔拍摄的百度李彦宏
帕尔讲座中唯一一张来自中国的照片,出自他的作品“最后的停车位”.拍了35年照片,这家伙出版了40多本画册,他操作选题的方式就好像一个经营一个品牌,以多系列的方式不断强化帕尔自身的品牌效应,今天,你必须按照帕尔的方式读解他的照片,那些似乎无所谓无意义的照片,在任何人名下都是垃圾,但是在帕尔的气场里,你会看着照片笑出声来。
2008-8-9 22:40: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马丁帕尔的北京车展

转自1416教室
http://renyue.ofpix.com/862.html
Pdn杂志最近对马丁帕尔搞了一个访谈,请他诠释自己的“新闻摄影理念”,而帕尔则认为,“新闻摄影必须要现代化,惟其如此才能重新吸引主流媒体的关注,你要把现实当作一种娱乐,但是又能脱离现实,批判性地看待一切。”这篇访谈主要围绕帕尔在北京车展上的拍摄工作展开。(以下是我的编译,最好去看全文)
     

pdn:你怎么能把纪实摄影的主题和娱乐结合呢?
M: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国际车展,那地方让我十分惊讶,是个很有趣的地方,我看到了世界的新秩序。北京最近日益膨胀的汽车数量是个大问题,而描述这个事实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车展,去看看那人头汹涌的场面。我其实并没有找到一家杂志派我去工作,但是我自己决定一定要去那里,并且获得了马格南的支持。

Pdn:那你拍车展和传统的新闻记者拍车展有什么差别?
M:我不是等待有人找我拍我才去,我去那里是因为我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不是那种坐在家里等着电话铃响找上门让我去工作的人,我自己决定我应该去哪里,然后我去杂志社主动请缨。我会告诉他们这个城市一年有九百万辆汽车上路,你可以带着自己的计划和那些奇怪的车展上的模特、拍摄汽车的人的照片去见编辑。对我来说,这些表现世界新秩序的主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不会做灾难摄影师(campaigning photojournalists ),因为实际上已经没有人对这有兴趣,而且只有很少的媒体会有这种任务——比如新闻周刊和时代,但是也只有全球顶尖的几个摄影师能够得到这种机会。

PDn:你怎么看待灾难摄影师(campaigning photojournalists )?
M:马格南的传统里那是一种关心人的体现,我们现在仍然有这样的摄影师,秉承这种传统,但是既便如此,也有了一些新的面貌,比如Paolo Pellegrin,他的照片有着诗意的色彩。而我拍摄的都是一些有趣的主题,我把它们都看做一种娱乐化的现实,现在的杂志不就是需要这些吗?我喜欢在那些能产生新的话题的地方,不过你要看透它们的伪装。

pdn:那么北京车展的照片,你想传达什么?
M:我觉得我所传达的信息是一个开放的结尾,我不是一个传道士,所以我并不对这种现象做一个好或者坏的直接的判断。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好的或者坏的。我们要改变世界——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观念。没有人能够结束战争、饥荒、艾滋病以及其他灾难摄影师所关注的主题。我不认为我到北京拍了个车展就能够影响人们买车或者不买车,这只是给我一个机会把这个话题,我认为有意思的事情,给大家呈现出来。

Pdn:马格南为这些照片找到买家了吗?
M:最后这些照片挑出了一个很不错的专辑发表了。去年10月份我还在莫斯科做了另一个关于百万富翁的故事,这些照片都卖的很不错。它们也让我自己的个人作品集变得愈发充实。

Pdn:那么你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是当下的核心主题?
M:这是我关注的一个事实。我已经着手做一个新的专题,主题是“奢侈”。对于我来说,财富这个话题就好比传统的摄影师把“贫穷”当作他们的一线任务一样。

Pdn:你从来不从传统角度切入新闻摄影报道,是吗?
M:我不把自己当作一个摄影记者,我是一个纪实摄影工作者。我的作品要始终跟随时代脉搏,报道不断地变化和迁移的现实。我对拍摄消失的过去不感兴趣,尽管我的作品里也有那么一点点乡愁和恋旧,但是我要拍的还是事物当下的面貌。

Pdn:你是否发现有其他摄影师也从这种娱乐化的现实角度切入展开工作?
M:具体我不知道,可能某种程度上和一些我马格南的同事和其他的摄影师有一些观念上的重合。尽管每个人都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我觉得假如你是充满创造力的,你就能从图片编辑那里得到任务,让他们倍感兴奋。Simon Norfolk就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诠释战争。他一直和时代周刊有着很好的关系。另一个成功人士是马格南的Alec soth,他也有他自己的立场。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你有你的声音、风格以及方式,你就能得到任务去实现他们。我最近得到一个我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子,做一个增刊,报道英国不同的城市。这其实扩展了传统的杂志工作,使其更加广泛,融合多个领域:杂志报道、文化、图书、展览。假如你能把握好,其实所有的界限都可以打通,总是有一些全新的平台去发表作品。
PDN: 看来,我们的确拥有不同的发布作品的渠道,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鲜明个人观点,要不然你就没有切入的途径,是吧?
M: 当下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一个可能让你与众不同的方法就是你在摄影领域有自己的声音。
PDN: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吧。。。
M.P.: 我同意。但是尽管如此图片编辑还是愿意派遣新的、与众不同的摄影师,他们愿意在这上面冒险。杂志比原来多了很多,他们都需要填补版面。不过,我承认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已经有了不错的地位,优势明显,但我也花了好多年才达到这个位置。
PDN:那你是怎么上升到这个位置的呢?
M: 大多数时候,摄影师在什么拍摄主题能够吸引图片编辑这个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想象力。一个好主意,好故事,比起乏味的陈词滥调有着更多机会。大多数摄影师都不知道他们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对于摄影师应该拍摄什么题材,总是有一些刻板印象,而摄影师就心甘情愿去做着这些事情。

PDN: 你对摄影师如何逃离这个怪圈有何建议?
M: 非常困难,你要聪明,当你发现一些吸引你的题材,你要仔细考虑现代的媒体是否需要这样的图片。如何让你的报道看起来有趣、甚至娱乐化,但是同时有辛辣的味道和时代感:我不能告诉你具体怎样去做,我能吗?最终,这一切都归于个性、摄影师的独立表达。但是,要是有人和我说杂志市场已经死亡了,我是不会认同的。
interview by David Walker
2008-8-9 22:49: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天啊,你是什么专业的,为什么法语这么好呢。迫切希望能多多发帖子,介绍艺术家的。多谢多谢
2008-11-14 06:42:35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