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小时候(直到上高中以前),每天中午十二点半都听一段广播电台的评书,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很悠闲很快乐的生活。
现在回头看看,许多传统评书的故事框架和人物有不少互相雷同或者类似的地方。
一类评书侧重于长枪大戟的战场,宫廷内幕经常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但不是重点,比如《呼家将》和《薛刚反唐》,采用的是忠良受害、出逃、借兵、锄奸的框架。矛盾主要体现在“忠——奸”之间。
另一类评书更喜欢表现侠士出没的江湖,比如《童林传》、《白眉大侠》、《铁伞怪侠》(怎么好像都是老单的),情节通常是以小人物间争斗开始,然后双方各自找人帮忙打架,最后引出归隐的武林绝顶高手。期间主人公常常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武功。作者也会穿插武林大会等情节使斗殴出场阵容更加豪华庞大。矛盾体现在“正——邪”的门派或者“官——匪”(《三侠五义》、《狄公案》、《施公案》)之间。
人物形象雷同的例子更多,绝大多数第一类评书里都有一个挺二的皇上,一个大奸大恶的高官。武功比较好的将军中总能出现四猛八大锤(《薛刚反唐》、《说唐》);总有一个正面的丑角,武功极差,福气不小,比如程咬金、牛皋、胡大海。第二类的评书里越是岁数大的老头儿功夫越高,青年打不过壮年,壮年打不过老年,六十岁的打不过八十岁的,八十的打不过一百的。经验和修为虽然重要,可是在冷兵器时代,体能就不重要了么?
不过单田芳的评书里有些人物形象不是传统的高大英雄形象,他们大都没有俊朗的外表,更平民化,比如从里到外都是农民的童林,有的可能很实用主义,甚至狡黠,比如徐良。这倒是挺好玩的。 |
2008-7-21 17: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