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思旧赋

30
回复
3814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7-11 03:59:10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作者注:

    竹林七子初识与解散

   嵇康好竹,于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某日,阮籍来访,康不欲见,乃于桌上书拒客诗一句,纳身于内,诗曰:竹林深处有篱笆。阮籍见无人出招,以为康未归,正道扫兴,偶睹桌上诗句,墨迹犹新,乃提笔续为:篱笆难挡笛声转。乃操桌上竹笛遣兴,须臾,林外有人大笑,原是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五人相偕来访,见桌上诗句,尽皆感兴,乃为联句,得七句诗云:
  竹林深处有篱笆,篱笆难挡笛声转。笛声换来知音笑,笑语畅怀凝笔端。笔笔述志走诗笺,笔笔录下珠玑言。箴语共话咏篁句。
    嵇康于内室见众人无去之意,只得出来相见,见联句之中,句首皆关竹字,知俱为爱竹之人,乃为其完曰:篁篁有节聚七贤。
  这七人中,嵇康志远而疏,不事权贵,洁身自好,铁骨铮铮;阮籍志气弘放,任性不羁,爱憎分明,因为内心的矛盾,导致他言语癫狂,行止放浪;山涛知人善任,廉洁清正;王戎不拘礼教,善于识人,字字珠玑;阮咸狂荡放诞,蔑视名教,常有惊人之举,而其对音律琴艺造诣之高深,令人不能望其项背;刘伶玩世不恭嗜酒如命,是位名副其实的酒徒狂士;向秀达观超脱,淡泊宁静,深得老庄玄学真谛。
   七个人的志趣相似,因此常聚于山阳县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只是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文人墨客都是统治者的棋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七个人的名声又是如此之大,自是不能从宦海之中挣扎而出的。
   确实,很快的,竹林七贤就因为政局波澜而各散东西,嵇康遇害,向秀、阮咸、阮籍被迫入仕,山涛,王戎投靠朝廷……
   昔日的山阳旧侣,终是敌不过几度人生秋凉,那山里的竹叶,最终还是一片片的凋零,随风远逝,只留那依稀带着酒香的竹风,记载着他们的悲欢往事……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这里所提及袁孝尼,字准,嵇康之甥。曾于嵇康弹琴时偷听,学得了三十三拍,便被嵇康发现。原本广陵散有四十一拍,袁孝尼领会其意,遂自行续了八拍。但却与嵇康之曲意境不再相同。



[ 本帖最后由 断肠琵琶 于 2008-7-11 06:39 编辑 ]
2008-7-11 05:24: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孝尼是何人?  ‘大好男儿,可是疏狂’, 疏狂 怎样理解?
2008-7-11 05:32: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很喜欢嵇康同志这位奇男子  称之为竹林七贤之首  是实至名归
当时他们虽不拘礼教 但最后也各散西东
千年之后  叹叹叹~

用文言创作 很难得 给8分吧

PS 宣纸之说 唐代之后才有
2008-7-11 05:33: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nano. 于 2008-7-11 06:32 发表
孝尼是何人?  ‘大好男儿,可是疏狂’, 疏狂 怎样理解?

作者答复:
关于袁孝尼楼上有解释 袁孝尼为嵇康外甥,三国魏人,名准,字孝尼,入晋后,官至给事中。
  
嵇康幼年丧父,23岁时娶了长乐亭主为妻,一下子从寒门变为贵族。因为这层关系,嵇康先被授予郎中职务,再升为中散大夫(所以史称嵇中散),而后又顺利进入洛阳的清谈沙龙,一举获得天下名士的称号。后来因为政局不稳,竹林七贤避隐山林,七人中嵇康虽然才20来岁,却排名第一,连资历和名望远在他之上的阮籍也不得不位居其后。

嵇康的妻子长乐亭主是曹操的孙女,总觉得他的婚姻也带着点政治反抗的意思。当时,曹氏只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掌权者是司马家族,而他一代名士,却偏偏娶了这样一个女子,真的是公开和司马昭作对了。

嵇康是个很真率的人,从不为世俗礼教所拘束。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十分明了自己的性格。反之,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弱点,而他却始终不会或者说是根本就不愿意去隐藏。这一点,就如同他虽然知道人要长寿,必须摒弃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却亦知晓他自己是所不到的一样。
 这种择善而固执,逆潮流而走的清醒,被他延续到政治上,最终成为他后来被害的根苗。
 任何一个统治者最惧怕厌恶的,除了推翻他政权,另一个,就是文人的那不受控制的笔杆,尤其当这个人声名远扬却又不愿为己所用之时。
 愤世嫉俗,这个性格上的致命弱点,最终为嵇康招来杀身之祸。可是,这也是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的一生中最明亮的一面铜镜。
嵇叔夜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即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同时也是他的挚友。而这篇文章,是写与山涛的绝交信,是他的一道无法疏解的心结,更是他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性格所闪现过的一道耀眼光芒。  
  这封书信里面有一句话,因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而广为流传,就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本来嘛,黄老邪活脱脱的就是嵇康加潘岳的合体,极具魏晋风骨。 
而他对自己性格的了若指掌也在这封信里面表露无遗,这里面有他自己都认为是甚不可的弱点,虽然这里面带有故意气山涛的成分,不过这也未妨不是他自己也深知的。  
在文章里,他列举了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这里面的话说得真是掷地有声。不堪者七,是公然的蔑视礼教,顺便还把山涛给奚落了一顿,而那甚不可者二,则是将司马集团的把戏公诸于世,公然与朝廷相抗。
  
  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句话是深深的刺痛了司马昭。因为汤武是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周公是辅佐成王的,而孔子呢,是崇尚尧舜的,要知道,尧舜时期是禅让制。这些嵇康都说不好,那让司马昭篡位的时候,该如何是好? 
这句话,事实上所非议,指责,鄙薄的真正对象是司马家族。因为在魏晋交接的时候,像孔子,周公这样的贤人就成了司马家族手中的挡箭牌,暗地里所作的却是篡位夺权的事情。
  
嵇康所厌恶的正是这些。这封信写得是淋漓尽致,我们读起来自是感觉精彩万分,可是对于嵇康,这封信,不但得罪了山涛,更是得罪了大将军司马昭。为他日后的获罪,埋下了伏笔。
  
嵇康的文章刚直峻切,观点更是犀利,往往一针见血,可如此,却是不能见容于统治者的。阮籍的诗文中的意思大都是隐而不显得,在司马昭所能容惹得范围里,将自己的抑郁写到了极致。这是他们两个同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的一个最大的不同。
  
而在后世得文章里,大多数也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辞,不敢直说,生怕惹了祸端。因为,议论朝政,直言上谏,是最易触碰当权者忌讳的。
   
 大将军闻而怒焉,看到这篇文章的司马昭,绝对是起了杀心的。只是一方面山涛保护了嵇康,第二,也是还想等等看,不动手并不代表就此罢休,只是为了等待一个时机而已。而很快,机会就来了。
  
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吕安,史书上说他才俊、妻美。而中间那个衣冠禽兽正是吕安的亲哥哥吕巽,此人也是嵇康的朋友。《魏氏春秋》记载: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
  
  要是看过那段历史,会发现,司马家治天下是言孝不言忠的,如此,单凭这一纸简简单单的状书,就把吕安推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百口莫辩的深渊。嵇康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身边竟然会有这样的人,当场就宣布与吕巽绝交。
  
  同时,他刚肠疾恶的个性让他无法坐视朋友受难,为他申诉,就刚好掉进了一个设计好的陷阱。结果,以事系狱,辞相证引,他没有想到非但没有把吕安救出,反而将他自己也送进了监狱。
 
  
康之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时豪俊皆随康入狱,悉解喻,一时散遣。康竟与安同诛。
   ——《世说新语》注引王隐《晋书》
嵇康的个人魅力是惊人的,但,毫无疑问的,这样也更坚定了司马昭的杀心,具有如此影响力的人才,为己所用则可,如不能,必杀之。
   
司马昭身边的一个人物:钟会,发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嵇康送上了断头台。 
  
钟会,字士季,他是曹魏大臣、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倍受众人赏识。在仕途上,他屡出奇谋,并且献计稳固了司马昭的幕后统治,被人比为西汉时的张良,借此,他也终于得成为司马氏的亲信。
  
或许是因为家学吧,他的书法也极好的。唐代张怀瓘《书断》赞其书有父风,稍备筋骨,兼美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钟会绝对是一个风流人物。 
  
起初,钟会应该是很崇拜嵇康的,甚至到了敬畏的地步。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可是名气不如叔夜,于是,在他写完《四本论》的时候,就很想让嵇康看看这篇文章,。可是,嵇康脾气古怪应该是出了名的,钟会不敢直接去见他。于是,就出现了《世说新语》里的那一幕: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这时候的钟会,还是很可爱的,怀揣着《四本论》,来到嵇康家门前,又怕遇到他的刁难,于是就把书远远的扔了进去,然后拔腿就往回跑。 
  
可是,这一丢,就没了音讯。过了不久,钟会认为是时候去拜访嵇康了,就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足了排头,一行人马就这么浩浩荡荡的到了洛阳城外。
  
那时候,他应该是没有炫耀的意思,更多的,是表示对嵇康的尊敬,也是为自己鼓气吧。只是,这一切嵇康并不看在眼里。 
嵇叔夜喜爱安宁舒适,而这么一大群人的不请自来,彻底的毁掉了他周边的清逸。
  
所以,他连看他们一眼都懒得,依然埋头打铁,向秀在一旁继续为他拉风箱。而他们在一起打铁的时候,并不喜欢议论人世的是非曲直,因此话不多。彼此心照不宣即可,何须多言呢?
   
可是,这个时候,不止有他们两个,还有钟会,更甚者,旁边还杵着黑压压的一大片人,都在目睹着他们三个的一举一动。 
沉默,让流淌着的空气也逐渐凝结了,聚集的,还有钟会的怒气。
  
他出身于富贵之家,也颇受众人称赞,而现在,嵇康不评价他的文章也就罢了,甚至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一切,都是他的自作多情!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的面子荡然无存。
  
他悻悻然看了嵇康和向秀一会儿,在他要转身离去的时候,一言不发的舒夜突然问了这么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心里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问句和答句都很精巧,可是钟会心里很不是滋味,用《晋书》中的话说,就是会以此憾之。这件事情,就这么一直梗在他心里。
  
这未尝不是一种迁怒,但是,毕竟对于钟会,这是一件人生的耻辱,而且无法抹去,除非嵇康死!
  
那好不容易等到嵇康栽在了司马昭的手里,他又怎么能不落井下石,以报当日之恨呢?
  
所以鲁迅先生得罪钟会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他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因为是知己,是朋友,山涛可以包容他的纵情任性,而钟会,则断无可能。
  
  (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虎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豁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不得不承认,钟会绝对是一个将人心看得很透的人,他这几句话,句句都戳中了司马昭的痛处。
不但如此,他连说辞都为他准备好了。那司马昭本就有杀嵇康之心,再经钟会如此一说,翻来覆去,越想越有道理,就下了狠手,除去嵇康。
  
人说嵇康性烈而识寡。性烈是真的,而识寡,却未必。嵇康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只是他不愿意堕落,不愿意随波逐流,所以他宁愿选择死亡。
  
他的人生的每一步,他都了若指掌,这就是他性格中的悲剧。可是他却从未后悔过,一切都正如同屈原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而司马昭,就算有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也是绝对不会留下嵇康的,他为了铲除异己,早已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又怎么会对嵇康下不了手呢? 
  
心写心声不失真,嵇康卓越的才华和脱俗的处世哲学终不能见容于掌权者,而他本身,也容不下那个污浊的社会。
  死亡之于他,可能真的是唯一的出路。



[ 本帖最后由 断肠琵琶 于 2008-7-11 07:05 编辑 ]
2008-7-11 05:59: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文字经过仔细的雕琢,令人感伤。直叙历史,不加铺陈。
而七贤,各个都是个体生命浓郁的体现。
评分:8分

[ 本帖最后由 边城小草 于 2008-7-11 17:47 编辑 ]
2008-7-11 09:43: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作者博学呀,倾佩!
2008-7-11 10:29: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古风扑面,老而弥坚

8 分

[ 本帖最后由 无印凉粉 于 2008-7-11 17:36 编辑 ]
2008-7-11 14:2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古风
2008-7-11 16:02: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作者回复

   针对6楼跟7楼的点评,我来说几句。
作者本意写了一段史实,即是嵇康 吕安被文帝司马昭杀害后,向秀向子期被迫入仕途。七子中以子期与叔夜关系最好,与山涛最恶,著有传世的绝交书,上面都提到了。子期在去洛阳赴任的途中,经山阳,那是叔夜的故居,也是七子初识相聚的地方,曾有那初识八句诗对。如今人去室空,七子死的死,散的散,子期巨念旧交,在此作下了思旧赋,本有2篇,流传至今的只有这一篇。一段史实的记录,没有象大家期待的渲染虚拟的高潮,所以为许多幻影高手不屑。子期临叔夜故居,思至故交种种欢愉,如叔夜喜锻铁,通常是子期拉风箱,叔夜打铁,往事历历在目,自然心生伤感,如同惘然春梦。

[ 本帖最后由 断肠琵琶 于 2008-7-11 17:10 编辑 ]
2008-7-11 16:05: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多不了解思旧赋写作背景的人很难体会作者的用意 不错 学习了
8,5分
2008-7-12 14:5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语言很有风味,但短篇故事,还要加注比故事本身更长的典故,有些本末倒置
8分
2008-7-14 15:02: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历史故事很喜欢,只是。。。。。作者写的太外露了。其实作者应该多看看向秀的这篇《思旧赋》,真正的感情是深沉而内敛的。
后面加的这个评字,文字写的不伦不类,而且整体上个人感觉不是很合适。
给你7分吧。最后,写这个,对话的文字要多参照《世说》
2008-7-14 19:33: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得此题而立意于斯,足当一赞。
从个人角度而言,觉得后面的补充回复比正文要好:)
评分:8
2008-7-15 10:33: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与ilm想法略同。这样的典故,本应该写的更优雅一些的,略有些直白了。但还是欣赏这个取材角度和对历史的回味。
7,5分
2008-7-15 10:41:41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