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科幻集中营~~

34
回复
293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7-9 23:35:30

新浪微博达人勋

1-1
SF小说“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鲁迅《月界旅行.辨言》

也许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的诸多大作 那么今天来看看他评法国SF小说家Jules Verne的月界旅行吧~~~~~

 在昔人智未辟, 天然擅权, 积山长波, 皆足为阻.递有刳木剡木之智, 乃胎交通;而桨而帆, 日益衍进.惟遥望重洋, 水天相接, 则犹魄悸体栗, 谢不敏也.既而驱铁使汽, 车舰风驰, 人治日张, 天行自逊, 五州同室, 交贻文明, 以成今日之世界.然造化不仁, 限制是乐, 山水之险, 虽失其力, 复有吸力空气, 束缚群生, 使难越雷池一步.以与诸星球人类相交际.沉沦黑狱, 耳窒目朦, 夔以相欺, 日颂至德, 欺固造物所乐, 而人类所羞者矣.然人类者, 有希望进步之生物也.故其一部分, 略得光明, 犹不知餍, 发大希望, 思斥吸力, 胜空气, 泠然神行, 无有障碍.若培伦氏, 实以其尚武之精神, 写此希望之进化者也.凡事以理想为因, 实行为果, 既莳厥种, 乃亦有秋.尔后殖民星球, 旅行月界, 虽贩夫稚子, 必然夷然视之, 习不为诧.据理以推, 有固然也.如是, 则虽地球之大同可期, 而星球之战祸又起.呜呼! 琼孙之`福地', 弥尔之`乐园', 遍觅尘球, 竟成幻想;冥冥黄族, 可以兴矣.
  培伦者, 名查理士, 美国硕儒也.学术既覃, 理想复富.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 独抒奇想, 托之说部.经以科学, 纬以人情.离合悲欢, 谈故涉险, 均综错其中.间杂讥弹, 亦复谭言微中.十九世纪时之说月界者, 允以是为巨擘矣.然因比事属词, 必洽学理, 非徒摭山川动植, 侈为诡辩者比.故当觥觥大谈之际, 或不免微露遁辞, 人智有涯, 天则甚奥, 无如何也.至小说家积习, 多借女性之魔力, 以增读者之美感, 此书独借三雄, 自成组织, 绝无一女子厕足其间, 而仍光怪陆离, 不感寂寞, 尤为超俗.
  盖胪陈科学, 常人厌之, 阅不终篇, 辄欲睡去, 强人所难, 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 被优孟之衣冠, 则虽析理谭玄, 亦能浸淫脑筋, 不生厌倦.彼纤儿俗子, 《山海经》, 《三国志》诸书, 未尝梦见, 而亦能津津然识长股, 奇肱之域, 道周郎, 葛亮之名者, 实《镜花缘》及《三国演义》之赐也.故掇取学理, 去庄而谐, 使读者触目会心, 不劳思索, 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 获一斑之智识, 破遗传之迷信, 改良思想, 补助文明, 势力之伟, 有如此者! 我国说部, 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 架栋汗牛, 而独于科学小说, 乃如麟角.智识荒隘, 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 导中国人群以进行, 必自科学小说始.
  《月界旅行》原书, 为日本井上勤氏译本, 凡二十八章, 例若杂记.今截长补短, 得十四回.初拟译以俗语, 稍逸读者之思索, 然纯用俗语, 复嫌冗繁, 因参用文言, 以省篇页.其措辞无味, 不适于我国人者, 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 知难幸免.书名原属《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间》意, 今亦简略之曰《月界旅行》.
  癸卯新秋, 译者识于日本古江户之旅舍.
1-2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2.8~1905.3.2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18岁时,他遵父嘱,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凡尔纳自一场晚会早退,下楼时他忽然童心大发,沿楼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绅士身上。凡尔纳非常尴尬,道歉之后随口询问对方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罢摇头,声称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即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绅士闻言大喜,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二人友谊从此开始,并一度合写戏剧,为凡尔纳走上创作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位胖绅士的名字是大仲马。毕业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投入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为此不仅受到父亲的严厉训斥,并失去了父亲的经济资助。他不得不在贫困中奋斗,以读书为乐。他十分欣赏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在巴黎,他创作了20个剧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满浪漫激情的诗歌。
       后来,凡尔纳与大仲马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并得以上演,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继续创作的过程中,凡尔纳感到文学创作似乎缺乏出路,而且他发现当时文坛上的人都在找出路,都在试图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进戏剧。比如大仲马是将历史学融进文学,而巴尔扎克则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这时凡尔纳发现,只剩下地理学还没有被开发。
       于是凡尔纳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试验,创作出《冰川上面过冬》等作品,但未发表。
        1856年凡尔纳乘火车来到北部城市亚眠,遇到一名带着两个孩子的漂亮寡妇,一见终情并求婚,继而结婚。接着凡尔纳搬家过去,从此开始认真创作。其时29岁。
        凡尔纳创作出《气球上的五星期》后,16家出版社无人理睬,愤然投入火中,被妻子抢救出来,送入第17家出版社后被出版。赏识此书的编辑叫赫茨尔,从此凡尔纳遇到了知音,与之结下终身友谊。黑格尔与凡尔纳签订合同,一年为其出版两本科幻小说。
      《气球上的五星期》出版之后,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方面的探索时期,他试验多种写法,朝多种方向进行探索,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出版两本,总标题为《奇异的旅行》,包括《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囊括了陆地、海洋和天空……此后探索停止,开始成熟,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创作出《80天环绕地球》《太阳系历险记》《两年假期》等优秀作品。随着声望的增高,凡尔纳的财富也在迅速增长。
        凡尔纳的晚年不是十分幸福,创作减少并进入衰弱期,其《卡尔巴阡的古堡》有一定的自传性,表现了生活中隐秘的侧面。
       1905年3月17日凡尔纳出现偏瘫,24日失去知觉,25日晨8:00去世。
       1905年3月28日大出殡,全世界纷纷电唁,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尔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有一种能够把自己的幻觉变得能够触摸的本领,其感觉是全方位的,从平淡的文学中传达出某种人类的热情。但凡尔纳的小说中人物除了少数几个外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似乎塑造不出更重要的人物,人物都是脸谱化的简单的好人坏人,没有什么心理活动;从其作品人物性别单一化上还可看出他对女人的偏见,隐隐流露出深受其苦的心态。此外凡尔纳的作品中充满了明显的社会倾向,是一个爱国者(法国人最好)、民族解放主义者(支持被压迫民族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从某些作品中表现出无秩序者),最后还是一个银河帝国主义者(有缔造宇宙帝国的欲望)。
       凡尔纳的作品里充满了知识,但他本人却是一名宇宙神秘主义者,对世界有一种神秘的崇拜。在他的小说中,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够深刻,主题也常常重复。
        但总的来说,凡尔纳的尝试仍然是伟大的。他写的虽然都是平凡小事,但读后仍使我们激动不已。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曾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儒勒·凡尔纳作品集
《狩猎十小时 》
《2889年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 》
《升D先生和降E小姐》
《佐奇瑞大师 》
《永恒的亚当 》
《一个在冰雪中度过的冬天 》
《突破封锁》
《牛博士》
《沙皇的邮件(米歇尔斯特罗哥夫) 》
《壮丽的奥里诺科河 》
《小把戏 》
《环游黑海历险记 》
《蒸汽屋 》
《金火山 》
《海底两万里 》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
《桑道夫伯爵》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神秘岛》
《环游月球 》
《奥兰情游》
《巴尔萨克考察队的惊险遭遇》
《气球上的五星期 》
《两年假期 》
《太阳系历险记 》
《旅行基金 》
《昂梯菲尔奇遇记 》
《大海入侵》
《南非洲历险记》
《鲁滨逊学校 》
《征服者罗比尔 》
《世界主人》
《鲁滨逊叔叔 》
《马丁帕兹 》
《喀尔巴阡古堡 》
《隐身新娘》
《烽火岛》
《从地球到月球》
《蓓根的五亿法郎》
《黑印度》
《迎着三色旗》
《奇特旅行记》
《漂逝的半岛 》
《绿光 》
《天边灯塔 》
《融化北极之冰(旋转乾坤)》
《八十天环游地球》
《大木筏 》
《多瑙河领航员 》
《机器岛》
《地心游记 》
《十五岁的船长》
       另外,受人称赞的《多瑙河领航员》并非儒勒的作品,而是他的儿子写的。原本是儒勒写的一部“仅为了描写风景”的未出版小说《美丽的黄色多瑙河》。而大部分作品都有许多翻译法,如《蓓根的五亿法郎》有时又叫《印度贵妇的五亿法郎》。《撒哈拉沙漠中的城市》可以说是和《海底两万里》一样幻想机械的代表作,可惜很多人没读过,其中那个反派角色儒勒很有深意地将他命名为“凡尔纳”。
       一般称为三部曲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另外不怎么出名的三部曲《从地球到月球》《环月旅行》《倒转乾坤》都是想像无限大的作品,前者是大海,后者是天空。当年鲁迅先生翻译《从地球到月球》时就惊叹:“中国人做梦梦的是金榜提名,洞房花烛,而法国人却在幻想征服月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更充满幻想,但凡尔纳的小说却注重真实。
所以人类的第一艘潜水艇就起名为“鹦鹉螺号”,而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鹦鹉螺号”。
      《鲁滨逊叔叔》大概很多人没看过。其中内容并没写完,但这只是个开始,因为后来凡尔纳将它改成了一部巨作《神秘岛》。
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伟人,无数人都将各种荣耀加在了他的身上,但就算是今天,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小说并没有在文学上起到太大的作用,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的那些科学奖,因为他的设计都太过超前,用了太多的时间让人们制造,但是,他的作品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这样的功绩,恐怕很难有人超越。


1-3  
H.G.威尔斯(1866-1946)英国作家,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英国人威尔斯则长驱直入、开疆拓土,指出了后世科幻作家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都是威尔斯所开创的。
  1894年和1895年间的《时间机器》,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这不仅要求在科学上论证“第四维”——时间的存在,威尔斯更在小说中描写了地球毁灭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时代”。威尔斯在这部开创性的小说开头,竟进行了大篇幅的科学哲理讨论,为的是帮助读者“克服不可能心理”。这种“如果某种科学技术得以实现,那么未来将……”的开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说的一种经典范例。
  1898年的《星际战争》对外星人(小说中是丑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冲突:星际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何其广阔的“空间”,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不断。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译:月球上最早的人),大胆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威尔斯的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个地球。月球人的社会接近蚂蚁的制度,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这种形象虽然有所改变,但“大脑袋”成了科幻小说中历来对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当睡者醒来时》首次发表于1899年,威尔斯在修改后于1910年再版。异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后醒来,发现未来世界的大都市比过去的时代更为糟糕。他在小说前言中写道:“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恶梦。”造成人类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加邪恶、堕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术因素,“人祸”成了科幻小说的主题。威尔斯开创了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支血脉:“反乌托邦”小说。后来前苏联作家亚米扎京的《我们》、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还有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威尔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正如《睡者》一书前言中所写,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持有“资本主义必将导致灾难”的政见。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对社会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作品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
  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但没有争论的是,这位跨世纪的作家是对20世纪科幻小说影响最大的人物。
  在小说技巧上,威尔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说”和“哲学思辨”之间建立了联系。引人入胜的情节激起了普通大众强烈的阅读欲望,但这又无损于威尔斯在小说整体上闪烁的智慧之光。
乔治·威尔斯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Wells;1866-1946)于1866年9月2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小城市布朗姆雷(现在的伦敦西区小镇)。威尔斯的父母开有一家小商店,但不是十分景气,因此父母希望威尔斯将来能够进入中产阶级。少年时代的威尔斯是一个狂热的读书迷,长大后曾进入科学师范学校攻读生物学,老师赫胥黎是众所周知的“科学进化论”的强烈鼓吹者;后来威尔斯又进入一家新闻学院,毕业后成为记者,专门撰写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章,并写过许多非小说类的科幻文章。在威尔斯的早期作品中比较注重进化论,十分重视人与一些奇异生物之间的斗争,同时充满了对现实社会中的伪善和不公平的痛恨,并具有很强的幻想性,为后来的科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95年威尔斯相信自己的写作能力已经开始成熟,于是创作出版了中篇科幻小说《时间机器》。这是威尔斯最为成功的一部科幻作品,并使他一举成名。
  《时间机器》运用了某种近乎恐怖的手法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时间旅行家是对科学有所藐视的威尔斯式的英雄(凡尔纳式的英雄比较推崇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能力,却无法改变现实。整个作品给人以某种荒凉的感觉。
  后来威尔斯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创作了《摩若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世界之间的战争》(1898,又译《大战火星人》)、《首先登上月球的人们》(1901)、《神食》(1904)等众多科幻作品。
  在威尔斯编选的一部作品自选集中,收入了上述这些作品。威尔斯一生著述了 120部各类作品,除了科幻小说之外,还有纯学术作品及纯小说等。
  威尔斯不仅是一名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名具有良知的著名社会活动家。他曾与英国著名文学家乔治·萧伯纳相识并结为密友,经萧伯纳介绍威尔斯加入了以萧伯纳为首的“费边社”。“费边社”是一种具有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团体,他们反对武力,希望依靠经济和政治的方式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威尔斯积极参与“费边社”的活动,后来与萧伯纳发生分歧,退出了“费边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斯参与了国联活动,并前往各国访问,他的采访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威尔斯的科幻作品改变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乐观主义倾向,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但由于威尔斯的个性中存在着某种仁慈的气质,因此在其悲观的作品中总是伴有希望的闪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结尾还是乐观的。
  威尔斯在创作时运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但他又不拘泥于这些学科,不受这些科学理论的局限。威尔斯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而且还有科学进步给人们所带来的美好或不良后果。
  此外,威尔斯还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可以证明科幻能够引入大场面。
  当然威尔斯也有其不足之处,他无法摆脱其阶级局限性,虽然能够看到前途的悲剧性命运,却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 本帖最后由 Grenoble_tpi 于 2008-7-10 12:41 编辑 ]
2008-7-9 23:36: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现实和科幻到底距离有多远~~~

3-1
现代版的木牛流马~Boston Dynamics Big Dog~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领域的杰作


[ 本帖最后由 Grenoble_tpi 于 2008-7-10 12:47 编辑 ]
2008-7-9 23:3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900年---1949年中国SF翻译作品及原创作品列表 我转成PDF格式方便查看 但出处不详 均为繁体~

1900-1949.pdf (377.39 KB, 下载次数: 0)

[ 本帖最后由 Grenoble_tpi 于 2008-7-10 01:58 编辑 ]
2008-7-9 23:37: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上帝啊,请别让我忘了读书写字~~~

科幻小说及其发展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来词,由西方传入我国;最初被译为“科学小说”,后来演变为“科幻小说”。其实,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说”一词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广泛流行。它最初出现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编的《科学奇异故事》杂志第一期,虽然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尔逊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对一种类似科幻小说的文学类型进行过界定,不过对“科幻小说”真正比较一致的看法,却是专登科幻小说的流行杂志确立以后的事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幻小说”呢?应该说,“科幻小说”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幻小说”的定义也不断发展变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学小说”(science fiction)一词指这种文学类型。他在第一期《科学奇异故事》(19264)的社论里这样写道:“我用‘科学小说’指的是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和爱伦•坡那种类型的故事——一种非常吸引人的传奇故事,穿插着科学事实和预见……这些惊人的故事不仅产生极有趣的阅读,而且总是给人以某种启迪甚或教育。它们以适合读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识。……今天科学小说为我们描写的冒险,明天很可能变成现实。旨在表示历史兴趣的伟大的科学故事仍然有许多人在写……后世的人会说,它们不仅在文学和小说方面,而且在人类进步方面,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显然,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教育的、进步的文学。但他这种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杂志的主编们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领域的杂志《惊奇故事》的主编小约翰•坎贝尔提出,科幻小说应该被视为一种与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媒体:“科学方法论包括这样的命题:一种严谨的理论不仅解释已知的现象,而且预见新的尚未发现的现象。科幻小说试图完成同样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写出这种理论用于机器、尤其用于人类社会时会产生什么效果。”

  实际上,“科幻小说”这个术语问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个亚文化的文类名称。这种亚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编辑、出版家、评论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说不仅有一些共同的设想、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主题规则,而且有某种脱离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觉——因为它们的规则对那个世界显得神秘而陌生。具有这种特点的小说以及最初引发这种特点的小说的文本,逐渐被统称为“科幻小说”。

  这个范畴确定之后,读者和批评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类似的故事都归于这个范畴。于是,许多研究者和作家试图对科幻小说重新界定,使这种形式既标示当代的一个文类,同时又纳入从理论上适合这个文类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丝•麦里尔的看法,她用“推测小说”这一术语来代替“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测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投射、推断、类比、假设和论证等方式来探索、发现和了解宇宙、人和现实的本质。这里‘推测小说’旨在说明利用传统‘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的方式,检验某种假想的现实,将想像的一系列变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实的背景,从而创造出一种环境,使人物的反应和观察揭示出有关发明的意义。”

  前面这些早期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或至少科学方法是科幻小说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在麦里尔的定义里,通过将重点从科学转向推测,明显扩大了科幻小说的范围,因为它可以包括描写社会变化而不必赞扬科学发展的作品。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通过以上对科幻小说的种种解释,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当然,由于科幻小说丰富的想像性,由于随着历史发展对科幻小说的不同看法,不仅不同时期的科幻小说存在着巨大差异,即使同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也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所有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社会功能。首先,科幻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有时预见正确,有时预见错误——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人们读科幻小说,常常可以得到一个比当代的“当代小说”和非小说的考察更清晰的社会概貌。正如HL.戈尔德所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科幻小说那样尖锐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

  实际上,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都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利用对未来和过去的想像,探索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揭示社会变化和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知道,许多科幻小说描写太空旅行和未来社会。但如果有人认为乘太空船到银河系旅行是摆脱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因而当遇到家庭矛盾时要求参加太空旅行,那他一定会被所有参加太空旅行的人嘲笑或怨恨。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可以看成是积极生活斗争的第一线,人们在那里创造未来,而不是空谈或逃避。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的太空未来是无条件的乐观主义,而是说科幻小说的总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它常常表现人类在矛盾的枷锁中呻吟,但它总是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努力,这种枷锁就可以打破。科幻小说大多表现人类集体的愿望,它的主人公总是考虑或代表一个整体;如果说有一个人人幸福的乐园,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总是让他的所有朋友都进入这个乐园。一些批评家说科幻小说是乌托邦小说,恐怕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科学总要发展,自然和社会会不断变化,人们必须面对变化了的未来。科幻小说正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人们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创造未来。科幻小说还_可以使人们产生新的思想,或者从旧的思想里发掘新的意义。正如麦克因泰尔所说:“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

  科幻小说代表着一种“开放的系统”,它不受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可以无拘无束地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概念和科学概念。当燃,对科幻小说是不是“开放的系统”一直存在着争论,但科幻小说是充满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会和变化多端的不同的环境,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们为科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麦克因泰尔说科幻小说“是最有价值的文学方式”,“科幻作家正开始挖掘科幻小说无限的可能性,生产出文学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作品”。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而且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实际上,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已开始削弱公民社会的构成,而国际互联网络和影视的发展正在使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象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这些变化对置身其外的人或许很难理解,但无疑它们是最近科幻作家进行想像时所依据的现实背景。

  因此我们读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必须摆脱传统的阅读方式,充分驰骋自己的想像,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现实又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现实。换句话说,西方当代科幻小说是与我们拉开双重距离的作品,以传统的阅读方式想像,很难理解其绝妙之处和真正的意义。

  我们这里选译的当代西方科幻小说,其目的不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些有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些作品使读者了解西方科幻小说,了解它的写作方法,了解它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它与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

  今天的科幻小说,早已超越了旧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使人尊重科学,使年轻人笃信科学并献身科技事业;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有力的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这种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于科学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认为,科学具有一种双重性。一方面,科学确实有启迪作用,它使人了解自己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科学也反映它产生的条件,反映科学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的种种观点。科学的进程,科学项目的确定,科学家的选择和培养,科学研究的策略,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以及运用科学成果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历史的产物。科学中的知识并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兴趣和信念构成。科学既有相对客观性,又有社会决定性。所谓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纯真理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学分析的任务是,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安排下,努力找出脑力劳动与其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情况。激进的科学维护者并不一定真正维护科学,只有对科学采取批判的态度才是对科学的真正爱护。

  在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里,劳动分工因技术知识水平分成越来越多的层次,科学知识正系统地迅速离开教育的轨道,进入私有资本,变成商业化和商品化的东西。因此人们需要对科学采取批评的态度,需要根据人们生存环境的实际经验来进行想像和创作。

  这也许是阅读西方当代科幻小说首先需要了解的背景。

  这里选译的科幻作品均曾获过雨果奖或星云奖,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当代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整个翻译出版过程中,杨旭刚先生和肖利女士认真审读译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本人和译者都深表感谢。

  有人说科幻小说是通俗文学,翻译比较容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科幻小说充满了想像,常常用些作者创造的新词,理解和翻译都非常困难。因此,虽然译者尽心尽力,恐怕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虽然在每部作品前面写了序言,其实不过是抛砖引玉之举,因为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和欣赏,完全靠读者自己。但愿从这些作品的阅读中,每个读者都能获得自己的乐趣。

  摘自-- 王逢振

[ 本帖最后由 Grenoble_tpi 于 2008-7-10 13:07 编辑 ]
2008-7-9 23:38: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超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只是一种精神,他已经尽力了,这就够了~
2008-7-9 23:39: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短暂生命,辉煌燃烧
2008-7-9 23:39: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探索意味着寂寞
2008-7-9 23:40: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
2008-7-9 23:40: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们“记得”过去,但和这个“过去”相逢时却对面不识。思想总在回溯,但是时光一直前行,一旦分离,即是永诀。
2008-7-9 23:41: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2008-7-9 23:42: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2008-7-9 23:43: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凭藉
2008-7-9 23:43: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每一个现在活着的人,身后都站着三十个鬼
2008-7-9 23:43: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2008-7-9 23:44:16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