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下一个出局者——战国七雄的狼性生存(连载)

8
回复
149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7-6 22:40:14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战火无情人绝情
  
  
  毫无疑问,赵鞅杀赵午是很有快感的。
  这是一种老谋深算的快感。这是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快感。
  但是赵鞅的快感很快就消失了。
  因为荀寅愤怒了。荀寅的愤怒是双重的。一是因为外甥赵午被杀;二是因为赵鞅太无耻——阴谋,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
  荀寅找到范氏家族的老大士吉射,告诉了他赵鞅犯下的骇人听闻的罪行,希望他拍案而起。但士吉射听了却无动于衷。的确,外甥是荀寅的外甥,他不想乱拍桌子。
  在这样的时代,谁都不想被人当枪使。在即将上演的中行氏与赵氏家族的激情火拼中,士吉射只愿意做一颗城门的野草,在战火映照下幸福地偷窥。
  但是荀寅告诉了他一个辛酸的现实:战火无情人绝情。城门失火,池鱼烤熟。一个人一生的选择真的不太多。不想办法抓住机会,就会被机会活活捏死。
  士吉射动摇了,的确,这不是独善其身的时代。要命的是晋顷公在此时毅然去世,晋国的事情再没有一个终极裁判者,哪怕这个终极裁判者端的是虚弱不堪,只剩下个空架子。
  士吉射终于悍然决定,和荀寅在一起,在晋国的土地上劫杀一切不听话的家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拳头。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士吉射还是被荀寅那句狠话吓着了:不想办法抓住机会,就会被机会活活捏死。荀寅在说这话时,手指的关节发出可怕的咔咔声,令人心神俱裂。
  
  晋阳守将董安于站在赵鞅面前,第一次感觉说服一个人很难,特别是说服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更难,而要说服一个自以为是的领导人那更是难上加难。
  和赵鞅一样,董安于也是赵氏家族的长老。所不同的是赵鞅是首席长老,而他只是个普通长老。
  这就是区别。位置上的不同排序必须会带来职务上的差异,职务上的差异更会带来话语权的不等值。
  董安于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倾诉当中,中心意思就是要赵鞅以晋王室首席长老的身份,先发制人,对中行氏和范氏予以剿灭。但赵鞅同志身为首席长老,法制观念突然变得很强。他告诉董安于,按照晋国的法律,部族间如果打起来引发内乱的,先发动攻击的一方要判处死刑。所以他的意见是不如等中行氏和范氏先打过来,赵氏家族后发制人,这样才不违反晋国的法律。
  可皇帝已经不在了啊!还管什么法律不法律!董安于几乎是喊了出来。
  赵鞅瞪着几乎比牛卵还大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皇帝在与不在一个样!
  董安于泄气了。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两个成语的真正含义: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说不通时就不说。
  这是董安于的人生信条。
  说归说,做归做。
  这是董安于的又一个人生信条。
  在说服赵鞅率先打响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失败后,董安于开始脚踏实地地在京城进行了秘密的军事集结。这一切,他都是瞒着赵鞅干的。但是董安于不知道,历史的玄机也在此时秘密集结。若干日子之后,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才知道,什么叫一个人的深谋远虑,以及用人以短——董安于的短处就是太重情义。
  而深谋远虑的这个人是赵鞅。
  但此时的赵鞅一副浑然不知的神情。面对董安于几乎是半公开化的军事集结,赵鞅躲在他的办公室里眼不见心不烦。
  他只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长老,起码给人外在的印象是这样。
  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军团却是不由分说地杀将过来。可即便火烧眉毛了赵鞅还是躲在他的办公室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长老——外面自有董安于率领赵氏军团奋勇抵抗。
  抵抗是殊死的。
  但是殊死的抵抗并不能保证赵鞅躲在他的办公室里继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长老。在董安于的护送下,赵鞅只得离开京城避居晋阳城。
  实践证明,至少走到当前这一步,赵鞅的后发制人战略是失败了。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这场内乱的突发而至彻底改变了。智氏家族的老大荀跞就在这晋国历史的关键时刻断然出手了。荀跞认为,智氏和中行氏虽然同属于荀氏家族,但中行氏如果把手伸得太长,把同在晋国土地上刨食的兄弟们都赶尽杀绝的话,那迟早有一天,智氏也将成为刀下之鬼。
  
  荀跞把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和韩、魏两个家族的老大说了。
  这两个老大什么都没说。
  做老大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说要么就是无能要么就是万能。
  幸好,他们两个不属于前者。
  其中韩氏家族的老大韩不信智商还更高一些。他建议三家联合起来,拿起法律的武器将率先发动武装攻击的叛乱分子——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军团给灭了。
  “当然,这需要授权。”老谋深算的荀跞阴阴的一笑。这时的他突然发现了国君的价值所在。虽然晋顷公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世了,但晋定公正粉墨登场。他正等着建功立业,正等着挽狂澜于既倒。
  荀跞决定,就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国君一个机会,让他睁大眼睛看一下,什么叫智氏家族血染的风采;而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现在究竟是谁说了算。
  
人生有时候会被命运绑架
  
  晋定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乾坤独断。
  因为是他亲自下达命令,让智、韩、魏三大家族的兵团向乱军开火的。他体会到了一个国君被属下尊重的感觉——在此之前,智、韩、魏三大家族联名向他上血书,请求他下令剿灭中行和范氏叛军。
  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他愉快地颁布了平叛令。
  在这个进程中,晋定公只看到王族的力量,而不是什么六卿的力量。
  所以荀跞的期待落了空。
  但是,对晋定公而言,一种潜在的危险始终如影随形。
  因为他的位置太重要了。
  在他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让晋国六卿进行终极PK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已然成了六卿博弈的筹码。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不留神之间就会被命运绑架。而这样的一种宿命与他之前的身份、地位并无关系,只与局势的此消彼长有关。
  晋定公时刻有被绑架的危险。试图绑架他的人是荀寅。这个能将手指关节发出可怕的咔咔声的人决定破釜沉舟,将晋定公变成自己的人质,迫使智、韩、魏三大家族停止追击。
  但是很遗憾,在智、韩、魏三大家族中,有一个人的智商高过了他。
  韩不信。
  这个韩氏家族的老大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拉进了王廷,24小时不间断地紧密地团结在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君周围。韩不信知道,保护了晋定公也就是保护了自己。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成了晋定公的传声筒。
  活的传声筒。
  智商很高的活的传声筒。
  于是局势的天平飞快地向智、韩、魏三大家族倾斜。晋国京城的天空火光冲天,骊歌四起。但是,在荀寅和士吉射听来,这他妈的就是四面楚歌啊!寡不敌众的他们在血色黄昏中往一个叫朝歌的小城一路狂奔,他们决定在那个地方将叛乱事业进行到底。
  
  尘埃暂时落定的时候,赵鞅开始收获胜利果实。
  韩不信对晋定公说,在这胜利的时刻,欢天喜地的时刻,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一个人。这个人法制观念强啊。在最危险的时刻,都以国家为重,不愿意开违反法令的第一枪。他——就是现在还在晋阳避难的赵鞅同志!
  晋定公激动了。他激动是因为欣喜地发现,在这个家族众多的国度里,以国为家的人还是屡见不鲜。于是他召回赵鞅,继续让他当首席元老。
  赵鞅的深谋远虑开始开花结果。他在心里无声地乐了。
  但是有一个人不乐。他在心里无声地哭了。
  这个人就是曾经踌躇满志的荀跞。在平叛前,他原本要让年轻的国君晋定公睁大眼睛看一下,现在究竟是谁说了算。但是晋定公睁大眼睛,看到的只是韩不信,还有赵鞅。
  没他荀跞什么事。
  荀跞只得自己跳将出来,为自己争夺战利品。
  他眼中的战利品是虚的,不是实的。
  但是在荀跞看来,虚的战利品比实的更宝贵。
  他看上了一个人的位置。荀寅的大臣职位。
  不错,荀寅现在还在朝歌贼心不死。但毫无疑问,他的官位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他原先屁股底下坐着的大臣职位势必要拿出来重新进行分配。
  分配就是抢夺。
  就是利益的再切割。
  就是一块肥肉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就看谁有本事将它叼到自己嘴里。
  荀跞愿做这个有本事的人。
  当然,要细说起来,他也是满腹冤屈。赵鞅一个缩头乌龟继续得到重用,而他一个平叛英雄却在出了牛力后一无所获。凭什么呀?!这人世间要是没有公平正义那就武力相见!
  荀跞找到赵鞅,用一种非常直白的语言告诉他,荀寅的大臣职位空出来了,但不能老空在那里。就让梁婴父接了那位置吧。而你赵鞅作为晋国的首席元老,应该支持这件事。
  赵鞅听明白了荀跞话中的意思。他也知道,梁婴父是荀跞的死党。但他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面对荀跞这种赤裸裸的跑官要官行为,一向自诩为以法治国的赵鞅发现,他的腰硬不起来了。
2008-7-6 22:41: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任何时候,董安于都不是赵鞅的腰,而是他腰间的智囊。
  董安于深刻地认识到,荀跞跑官要官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是此一行为最大的危害是,一旦梁婴父代替荀寅的职务成为事实,那荀跞就等于为晋国又贡献了一个中行氏。
  因为梁婴父其人居心叵测。一旦飞黄腾达,势必祸国殃民。
  要为国举贤,别为国举奸。
  这是董安于给赵鞅的忠告。
  赵鞅接受了董安于给出的忠告,婉拒了荀跞跑官要官的行为。
  这是一个大国首席元老的政治觉悟,当然也是赵氏家族自我保护的一个预防性举措。赵鞅只能这么做。
  但是荀跞的心渐渐硬了。他恨不得一口把赵鞅给吃了。只是赵氏家族的势力不是一口能吃得了的,荀跞那叫一个着急。
  野心家梁婴父也着急,但他着急得比较有分寸。这是一个野心家和军事家之间的区别。
  梁婴父趴在荀跞耳朵边悄悄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赵氏的力量要做大,那是咱们智氏的悲哀。要命的是现在韩、魏两家成了墙头草,一看赵鞅受宠,全倒向他那边了。大王,做人要厚道,下手要趁早。
  荀跞就像放屁被人堵住了屁眼,那叫一个难受:别说没用的,快说怎么下手吧。
  梁婴父就告诉荀跞,要一个人死有一万种方法,但是最痛苦的一种死法是砍去他的左右手。现在谁是赵鞅的左右手?谋臣董安于。只要这个人在,赵氏力量做大只是时间问题;这个人去了,智氏力量做大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我,梁婴父,就是大王您的董安于。
  荀跞深深地望着梁婴父,觉得他实在够无耻。
  但是,这样的无耻,他喜欢。因为有时候,无耻也是一种力量,让人浑身有劲。
  无耻者无惧。
  
  24小时之后,赵鞅在一个问题面前心乱如麻。
  问题是这样的:这场举国震惊的内乱现在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尊敬的赵鞅首席元老阁下,您请告诉我,荀寅为什么要主动攻击您呢?如果董安于不在您府中私自调动军队,荀寅会铤而走险吗?所以表面上看,这场内乱是荀寅起头,可要是刨根问底,董安于不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吗?尊敬的赵鞅首席元老阁下,您千万别告诉我这是您的主意,否则我会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上呈国君来处置。
  问题的提出者当然是看上去一脸诚恳的荀跞。当然,这个说法不尽准确。准确地说,问题的提出者是梁婴父,表述者是荀跞。只是赵鞅不知道这其中内在的关节罢了。
  其实,事情走到这一步,赵鞅知不知道都已经无所谓了,要命的是问题本身。
  问题凶猛啊!
  凶猛得简直要人命!不,就是要人命!
  董安于命不保矣。赵鞅突然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当初的自私和暧昧。表面上,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率先动武;可当董安于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调集时,他却躲在一边不闻不问。
  这是致命的暧昧。致董安于的命。现如今荀跞步步紧逼的提问毫无疑问敲响了他的谋臣董安于的丧钟……唉,董安于命不保矣……
  也是致命的开脱。开自己的脱。赵鞅当初旗帜鲜明的表态和紧随其后的不闻不问成了今天他明哲保身的最好武器。荀跞也深刻地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只能以调侃的方式告诉赵鞅别乱揽责任,做过婊子的人就不立牌坊,这是战国江湖的行为准则。
  站在战国起始年代的蔚蓝天空下,衣冠楚楚的晋国首席元老赵鞅就这样在一个问题面前心乱如麻。今天他将失去他的左右手,明天他会失去什么呢?没有人告诉他。但是,这样的年代,失去是永恒的主题。没有人可以最终获得,暂时获得的也将很快失去。
  一起都已是命中注定。

赵鞅满脸落寞地向董安于问计,以应对荀跞的咄咄逼人。
  董安于不说话,只是看向他。
  董安于看向赵鞅的眼光里有泪。董安于原以为,赵鞅不敢先用兵只是想做个遵纪守法的模范人物,却不成想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赵鞅充分利用了他的忠心耿耿,在率先用兵的问题上将他推出去做了替死鬼。
  董安于输了,输在他对主公赵鞅的不用心上,输在他对人性善良面的不抛弃不放弃上。而赵鞅却对他用心了。赵鞅早就抛弃了他放弃了他,现如今却一脸愁苦地向他问计,继续做遵纪守法状、做大智若愚状。
  对董安于来说,曾经的苦谏恍如昨日,但现在,他什么都不想再说了。
  因为赵鞅绝对不会将责任揽下来,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失去董安于,对赵鞅来说,只是壮士断臂。但是赵鞅做得没错,在目前情况下,壮士选择断臂是明智的选择。只有敢于断臂勇于断臂,逆境中的壮士才能有明天。而左右手是没有明天的。左右手就是左右手,要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
  仅此而已。没什么复杂的,也没什么想不通的。
  
  把什么都想明白了的董安于选择了自缢身亡。他甚至给赵鞅留了遗书,告诉后者在其死后将他弃尸于市。“这样荀跞包括智氏的人都可以看到我已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可保主公无虞。如此一来我也就死得其所了。”
  董安于果然死得其所。
  因为荀跞再也没说什么。
  赵鞅安然涉险。他失去的只是一个谋臣,获得的却是整个家族的安全。一些知道内情的人一方面感慨董安于忠义救主,一方面羡慕赵鞅福气好,身边竟然有如此不惜命的人才。
  战国年代,人才最贵。不惜命的人才,那是贵上加贵。赵鞅也是心情复杂,若有所失。他偷偷地在府中为董安于设了灵堂,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里喃喃自语。至于说了些什么,没人知道。赵鞅的另一个举动是抚养了董安于的家人,当然也是偷偷的。因为赵鞅深深地明白,在这样的年代,要想光明正大地干一件事情,真是太难了。
  
  经过了“信任危机”事件后,作为晋国首席元老的赵鞅开始义不容辞地担当大任——率兵攻打荀寅和士吉射所部。朝歌城内外,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是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是不平衡的。局势的发展变得对赵鞅不利。在国际上,齐、鲁、郑、卫等国倾向于支持荀寅——国际势力乐于看见一个大国的分裂。晋国四分五裂了,他们的好处才是大大的。
  好在5年之后,荀寅和士吉射所部支撑不住了。智族荀跞在看够热闹之后也在晋定公的一再催促之下出兵援赵。荀寅和士吉射不敌,放弃朝歌城仓皇逃奔邯郸,但还是在邯郸落不下脚,无奈之下只得逃出国门,来到齐国寻求政治庇护。
  自此,晋国六卿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中行氏和范氏在该国的政治舞台上永远消失。历史在这里做了减法。但历史还将继续做减法,因为六卿去二,尚存四卿,下一个出局者呼之欲出。当然,在历史佬儿给出答案之前,没有人可以准确地推测出谁是下一个出局者。
  这是历史的有趣与诡异之处。总之,愿赌服输,在战国江湖上玩游戏,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四个字。
  
2008-7-6 22:42: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真正的考试在江湖上
  
  赵鞅的孩子很多。
  但孩子多并不能证明其中必有虎子。所谓“将门无犬子”很多时候只是一句政治正确的话而已,当不得真的。
  赵鞅就从来没把这句话当真。
  因为在他眼里,自己的那一大堆孩子都他妈的是犬子。大儿子赵伯鲁明明一个熊人,却天生一副牛样。器宇轩昂得紧,但胆子却小得要命。看见杀鸡竟然活活晕过去。不仅晕血,还晕轿、晕马。其他的儿子也都拿不出手,胆子大的除了敢杀人就不会别的什么,能思考问题的却手无缚鸡之力。
  赵鞅不由得感叹:同样都是人,差别咋那么大呢?上帝造人,在造出这么多菜鸟的同时,就不能搭配出一只好鸟呢?
  但赵鞅并不知道,在他长吁短叹之时,有一只疑似菜鸟正在发出闪闪的金光,只是他没仔细看罢了。
  这只疑似菜鸟是他的小儿子赵无恤。赵鞅之所以会忽略这个儿子只是因为他太不重要了。他是赵鞅和一个宫女一夜情的产物。直到很多天之后,赵鞅才知道那一夜的风流竟可以开花结果。
  但仅此而已。对赵鞅来说,类似的风流实在是太多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即便偶尔有开花结果也不重要。他是一个结过很多果的男人。他所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产地明确的果实。
  所以,赵无恤就这样被忽略。
  直到他所有的菜鸟哥哥都一一退下之后,他才有幸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父亲面前。
  但很快,赵无恤身上闪闪的金光被赵鞅看到了。
  因为赵无恤身上有一个特别难得的品质:能忍人所不能忍。
  在战国时代,这是千金不换的好品质。忍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但赵鞅还是不放心。他找了个叫子卿的异人来给赵无恤相面。
  子卿之所以能得到赵鞅的重视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给除赵无恤之外赵鞅其他的儿子相过面,没有认可其中的任何一个作为他的继承人。所以,赵鞅认为,子卿是个敢直言的相者。
  在这个时代,敢直言差不多也是个千金不换的好品质了。特别是在权贵面前直言。
  这一回,站在赵无恤面前,子卿又直言了: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必贵。……此真将军也!
  由此,赵无恤给他父亲的印象分大大增加。但毕竟,要做赵氏家族的老大,赵鞅还是不能搞一言堂。在他百年之后,这个来路可疑的孩子究竟能不能让他那些同父异母的哥哥们服服帖帖,能不能让晋国大族们刮目相看,还必须要有一场公开的考试要举行。
  几天之后,晋国历史上最高层级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赵鞅超豪华的办公室里进行。被考核的人包括赵鞅所有的儿子,主考人是赵鞅及其晋国大族。事实上,这样的考试不仅考文化也考人品。赵无恤不仅有问必答,而且常常示人以弱,懂得别让他的菜鸟哥哥们太难堪。在一群或者急于表现自己或者一问三不知的菜鸟哥哥的表现下,赵无恤就像一只神奇的金鸟,在他父亲超豪华的办公室里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就这样,赵无恤一夜之间成了赵氏家族长老的法定继承人。
  
  但是,在战国江湖,关起门来的考试是不作数的。真正的考试应该在江湖上完成。
  随后的确发生了一场真正的考试。因为流血了。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晋国的友邦郑国经不起楚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毅然与旧主人说拜拜与新主人握手言欢去了。这让智族的少当家智伯瑶感觉受到了侮辱,他就发文要求赵氏家族共同出兵征讨。
  在战国江湖上,智伯瑶是一个帅哥。
  一个长着一把美须的帅哥。一个孔武有力的帅哥。
  还是一个懂得用兵并且胆子很大的帅哥。
  很多少女哭着喊着想嫁给他。
  但他志不在此。
  他只想成为一个铁血英雄。一个战国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政治和军事领袖。所以他挑起了这场联合军事行动,意图一战扬名。
  但是赵鞅没去。
  赵鞅之所以没去是因为智伯瑶太嫩了。智氏一族从荀跞传子荀甲,荀甲再传于智伯瑶,在赵鞅看来可谓是沧海桑田。智赵两家的恩怨随着荀跞的去世他已无心过招。
  过招自有后来人。
  所以,在这次共同出兵征讨的行动中,出现在智伯瑶面前的是还没有成为长老的赵无恤。这让智伯瑶再次感受到了侮辱。
  智伯瑶鄙视一切懦弱的人、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
  很遗憾,赵无恤在他眼里就疑似这样的人。他把赵无恤的低调和谦逊看成了是懦弱的表现,而赵无恤可怜的出身在他看来更是笑柄。
  所以,智伯瑶决定找碴。
  他把阵前军事会议变成了比酒大会,意在让赵无恤难堪。
  赵无恤的酒量果然不行,于是他拒绝了智伯瑶的一再敬酒,这最终导致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智伯瑶直接把酒杯摔到了他脸上,并骂他给脸不要脸。
  铜制的酒杯那是相当的锋利,赵无恤马上就血流满面了。
  剑很快就拔了出来,赵氏的很多将领准备为家族荣誉拼命——但是赵无恤拦住了他们。他手捂着伤口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小耻也,不必计较。
  在赵氏诸将的悲愤表情中,赵无恤带着心有不甘的他们撤席而走。这样的举动不仅让智伯瑶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也让晋国大族们对自己曾经的选择产生了动摇。他们开始建议赵鞅换人——见过低调的,没见过这么低调的。忍辱负重也是有底线的。
  但赵鞅心里更有底了。这样的时代,什么叫底线?最后的胜利才叫底线。当越王勾践一脸谄媚地用舌头品尝夫差的排泄物时,他才真正是个有底线的人。
  当然局势永远是不容乐观的。智、赵两家的一场大决战随时可能到来,自信满满的智伯瑶肯定会在赵鞅离世之后向赵氏家族发动进攻。因为他是真正把赵无恤看成了软柿子。赵氏家族的命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取决于赵无恤是否能做到力挽狂澜。
  但赵鞅注定是看不到了。因为他的人生已走到了尽头。这个重病在身的老人留给赵无恤的最后一句话是“注意晋阳”—— 赵鞅认为,他日晋国将有兵难,晋阳城是最好的防御城堡。
  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赵鞅几乎可以预见这场兵难将有怎样惨烈的结局,但他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注意晋阳”。他实在太相信赵无恤了。

荀甲在活着的时候也太相信智伯瑶了,他决意立后者为其继承人。
  因为和赵无恤不一样,智伯瑶的优秀那是瞎子也看得出来的。
  但是有一个人,却对智伯瑶身上发的闪闪金光视而不见。
  这个人是族中最有智慧的长老智果。
  智果认为,一个人的优秀不能只看他是否才气过人,还要看他有没有仁心。智伯瑶的问题就在于天性贪残不仁,只知道骄奢凌人,不晓得内敛容人。这样的人如果掌权,他可能在表面上可以征服他人,却不能得到被征服者真正的心服口服。最终智氏家族命运堪忧。
  很可惜,荀甲还是太相信智伯瑶了。他把智伯瑶身上的骄奢凌人看成了霸气。而这样的霸气恰恰是战国江湖上群雄逐鹿时最可宝贵的品质。因此,智果的苦口婆心对他而言就成了风过耳。
  人生经常是这样,一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因为有了预设立场而变得一文不值。
  但这仅仅是人生的遗憾之一。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眼睁睁地看着悲剧来临却无可奈何。
  智果就遭遇了这样的遗憾。
  好在他是智者。虽然不能改变整个智氏家族的命运,但好歹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智果向晋国太史提出更改自己姓氏的请求——从此以后,智果就成了辅氏——他不再是智氏成员了。
  当然,在自信满满的智伯瑶眼里,智果此举是不智之举:放着好好的智氏大姓不要,却去姓什么辅氏,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他决定不与脑子进水的人一般见识。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2008-7-6 22:43: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一个成语叫师出有名
  
  赵鞅以那句预警性的话语离开人世的那一年,智伯瑶日夜企盼的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开始生根发芽了。
  因为晋出公开始蠢蠢欲动。
  晋出公之所以蠢蠢欲动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委屈。晋国四卿的领地一个比一个大,可他堂堂国君的直辖地却是少得可怜。这比窦娥还冤的事,周王国的老大也不管一管。
  当时的周王国老大是这个王朝的第三十八任国王姬午,事实上,他的日子也是过得饥寒交迫。每天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围着王宫里那九只三个脚的大锅不停打转,多少次,他都想把它们给卖了,以济时艰。但考虑到躺在地底下的三十七个列祖列宗会骂他不得好死,他还是勒勒裤腰带将日子挣扎着过下去。
  所以,对于晋出公的遭遇,姬午只能惺惺相惜。但是,即便这样的惺惺相惜也是极其有限的。若干年后,姬午悲凉地发现,他那廉洁的同情心被一些物质诱惑给出卖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晋出公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去搏一个美好的明天回来。他派出密使来到齐、鲁两国,约定共同出兵袭击四卿,然后平分他们的领地。
  这样的计划称得上是骇人听闻了。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国君会引兵攻击自己的国土然后加以瓜分,虽然这些国土名义上属于四大家族所有,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晋国。
  智伯瑶在获悉这样的计划之后不禁笑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成语叫师出有名。
  他现在就师出有名了。
  曾经,智伯瑶一直想把晋出公拿下,自己取而代之,但苦于找不到理由。现如今,晋出公主动地丧心病狂,一下子让他从师出无名变成师出有名了。
  在智伯瑶的策划下,晋国四卿打响了家族保卫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晋出公逃到齐国寻求政治保护,四卿取得了胜利。
  
  但是智伯瑶却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
  因为他没有要到他的胜利果实。坐上晋国国君位置的是晋昭公的曾孙,被后世称为晋哀公的那个一脸懦弱的男人,而不是自认为劳苦功高的智伯瑶。
  不是智伯瑶不想坐,而是其他三卿长老看他的眼神太锐利。
  忙乎了半天的智伯瑶感觉自己彻底失算了——在晋国国君的位置上,是晋出公还是晋哀公坐在那上面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区别。
  重要的是他要坐在那上面。
  唉,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是该好好替自己考虑的时候了!智伯瑶从来没有想得如此恶狠狠。这一回,他真切地感受到,时机成熟了,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不干都不行了

干大事业,一个人是不行的。
  要有一群人。
  要有一群笑傲江湖的人。
  智伯瑶就有这样一群笑傲江湖的人。
  重臣智国、智开,谋臣絺疵,猛将豫让那都是战国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谋臣絺疵,那就是个搞阴谋诡计的专家。
  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任何专家都是要有含金量的。搞阴谋诡计也不例外。
  事实上,搞阴谋诡计不比打仗容易。
  甚至更难。
  因为当时的形势相当的严峻。四卿之中,虽说智氏强一些,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强行夺权的话,那无疑要与韩、赵、魏三强的联合体直接PK,这显然是自找死路。
  所以必须撕开一个缺口,让联合体化解于无形。
  只是,这样的缺口在哪里呢?
  絺疵将目光投向南方的越国,在他看来这个有着鸟语花香的地方隐藏着智氏家族兴盛的密码。
  当时的越国正打败吴国不久,锋芒直指中原,直接威胁曾经的大国——晋国。当然越国是不是真的要打过来不是絺疵所关心的,他所关心的是,这样的一个背景事件组成了他完美缺口的一个部分。如果晋哀公下令韩、赵、魏三家各出百里的领地给智氏作南攻的军资,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只可能有两种选择:一,三家都捐,则智氏凭空得三百里领地,实力骤强。而三家的实力则大减;二,如有个别不捐者,则智氏可以“假晋侯之命征讨而合并之”。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到晋哀公会不会下令这一点上了。但智伯瑶一想到那个一脸懦弱、经常向他早请示晚汇报的男人,就觉得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他狠狠地拍了拍絺疵的肩膀,觉得阴招能出在这个份上,也确实难为他肩膀上的那个物什了。
2008-7-6 22:43: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三家分晋是对春秋时代所遵守的传统秩序的彻底破坏。“下克上”,孔子所说的“礼制崩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2008-7-6 23:11: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8-7-19 19:33: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大秦帝国》写的还算不错了(单纯从文字上讲),印象中出了很多卷。
2008-7-19 19:58: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个人认为这篇写得也很不错~~
用词犀利,到位,颇有大将之风
继续继续,刚看到兴头上怎么就没了呢?
2008-7-19 20:49:5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