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时代】
【本文是国内苏派首席评论家亚科夫同志的大作,】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六十九年历史中,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毕业于乌克兰的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冶金学院,从事党的工作;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勃列日涅夫以中校军衔参加红军,1942年任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战争结束时任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确切地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只是在后方隐蔽所里鼓舞士气。
苏联工农红军政治部检察员、团政治委员维尔霍鲁博夫在1942年对时任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的勃列日涅夫做的鉴定中,除了肯定他对党的忠诚之外,还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评语: “(勃列日涅夫)怕干粗活,军事知识极差。许多问题是作为总务管理人员,而不是作为政治工作人员来解决的。对人不是一视同仁,喜欢安插自己偏爱的人。” (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第二卷)这些评语是否客观公正,相信读者自己能够鉴别。
1946年8月,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少将脱下军装,成为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1950年调任摩尔达维亚共 产 党第一书记,深得斯大林赏识。1952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4年任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 产 党中央第二书记,1955年8月生任第一书记。1956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60年5月被任命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64年10月宫廷政变后,接替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改称“总书记”。
勃列日涅夫青壮年时代是个仪表堂堂的人,他面容英武、身高1.78米,举手投足总是流露出一种军人气概,斯大林曾经称勃列日涅夫是“漂亮的摩尔达维亚人”(勃列日涅夫是俄罗斯族人,当时在摩尔达维亚任第一书记)。美中不足的是,他长着两道吓人的浓密眉毛,每当各国漫画家想发泄他们对苏联政策不满的时候,这两道眉毛总是能激发他们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许多报刊杂志上也充斥了许多关于这位“新沙皇”的讽刺漫画,看后让人忍俊不禁。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时代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这些矛盾与危机在八十年代末期总爆发,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不到十年时间分崩离析。笔者尝试对勃列日涅夫时代及其本人做一个比较客观的描述,让历史这面镜子给我们以警示,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提 纲】
一、“机遇爱上了没准备的头脑”:
二、“自列宁之后的第一次集体领导”:
三、脱离实际、粉饰太平、内容空洞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四、亲斯大林感情和个人崇拜的闹剧性复活:
五、“瞧,熬到了这一天”
六、腐败特权终成为不治之症:
七、爱排场的领导人:
八、附庸风雅和虚荣心:
九、申办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十、既不是改革者,也不是保守派:
十一、“第涅伯彼德罗夫斯克”帮:
十二、老人政治:
第一节:“机遇爱上了没准备的头脑”
有句著名的格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可是,这句格言对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来说却是个例外。赫鲁晓夫时代末期,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纯粹礼仪性的国家元首,是远离权力中心的虚职,勃列日涅夫本人无论如何在当时苏共领导人排名上都不算排在最前列的,虽然他于1964年7月调任苏共中央书记。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中央委员们都知道勃列日涅夫是公认的能力较弱的人,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曾多次表示过,自己没有担当最高领导人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在互相倾轧的克里姆林宫权力场中,勃列日涅夫免于被暗算和攻击(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列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 勃列日涅夫的懦弱在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密谋中就暴露无疑。当时,有人要他给正在南方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让他立即回来参加会议,勃列日涅夫竟“害怕得差一点昏厥过去,后来不得不把他强拉硬扯到电话机前……”而又在听说(仅仅是听说)赫鲁晓夫已知悉反赫联盟的事时,他一下子扑到朋友的怀里,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都知道了……你不了解他,他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舒尔曼:《权力与命运》)。 1964年10月的宫廷政变中,赫鲁晓夫被贬黜下台。这次宫廷政变的主谋是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主教式人物苏斯洛夫和掌管克格勃的谢列平,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柯西金一样只不过是积极参与者。在这些政变领导人中,苏斯洛夫甘居幕后,喜欢“红衣主教”理论家的角色。首先是因为苏斯洛夫淡薄名利,其次是因为保守的他不喜欢承担责任(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其余的人,数柯西金和谢列平实力最强,因为前者掌管政府,后者掌管中央书记处,又是前克格勃主席,还有共青团背景,掌握着一批年轻干部;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实力最弱。 谁都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占据最高领导职务,因此政变胜利者们之间不得不做出妥协:把一个原本平常的技术官僚、被公认为能力很弱的勃列日涅夫推上台作为一个短暂过渡。就这样,“机遇爱上了没准备的头脑”,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爬上了这个大国的权力颠峰。勃列日涅夫意外地得来权力,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仅仅因为他平庸,能力弱,性格温和,没有野心,因而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勃列日涅夫对担任一个大国领袖是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因此无论是上台之前还是上台之后,他都没有提出过自己的国家发展纲领,也从来就没有认真思索过怎样利用这个权力改造国家和社会,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布尔拉斯基:《领袖与谋士》)。 谁都没有料到勃列日涅夫会成为今后十八年苏联的最高主宰。上台之初,勃列日涅夫在每次政治局例会上都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反复表示对上台“没有思想准备”,或者“请同志们多帮助”。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向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发出挑战。在1964年11月中央全会上,波德戈尔内唱主角,在11月16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上,甚至没有提到新任第一书记的名字(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六卷,勃列日涅夫和安—契过渡时期)。
很多人窥觎最高领导人的宝座,特别是谢列平。他具有“罕见的、善于将一些有活动能力的人聚集在自己周围的本事”(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第155页)。 1964年十月全会后前后,谢列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许多重要部门:克格勃、内务部、中央几个最重要的部门、党的干部部门、意识形态领域和传媒。他实际上掌握了一个“影子政府”,在外省和加盟共和国也拥有一批追随者——一场新的宫廷政变在酝酿中。
谢列平是个一直主张依靠 “铁腕”来“整顿秩序”的人。在废黜了赫鲁晓夫以后,他开始积极地向苏共二十大路线发起进攻。谢列平的亲信们极端蔑视勃列日涅夫,甚至公开谈论他们的“铁拳舒里克”(谢列平的绰号)很快将会取代勃列日涅夫——这是个极端愚蠢的战略错误——这使得勃列日涅夫警觉起来,也使得其他中央领导人担心再出现一个斯大林式的人物,因而团结在了勃列日涅夫周围。于是,在1965年秋天,谢列平失去了对干部部门的控制,调任主管食品和消费品工业的中央书记,后又调任全苏工会理事会主席;1967年,谢列平的亲信、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被安德罗波夫取代,在此之前,谢列平的大量党羽也被解除了职务。
现在有必要讲一下谢列平本人后来的命运:1974年,谢列平被解除全苏工会理事会主席的职务,并被赶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丧失了一切特权,被调任一个主管技术培训的职务; 1984年,他被打发退休。谢列平的晚景凄凉,穷困潦倒,养老金非常微薄,以至于他后悔在克格勃时没有保留自己的将军军衔,那样养老金可以多一些。他的腿和心脏的病痛时时折磨着他。1994年,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轻视勃列日涅夫的人为此付出了代价,正如轻视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布哈林;轻视赫鲁晓夫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一样,付出了代价(姆列钦:《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
第二节:“自列宁之后的第一次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能力平庸,政绩平平,个人威望也不够。在其他强势人物如苏斯洛夫、谢列平和柯西金等人的压迫下,苏联实现了苏联历史自列宁之后的上第一次“真正的集体领导”(罗伊·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执政年代》)。当然,勃列日涅夫善于与人合作以及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集体领导”的实现(多勃雷宁:《信赖》)。在决策中,如果他的意见与政治局多数人不同,他往往乐于放弃自己的意见;在国防、外交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他一般不直接下指示;在书记处、政治局开会时,勃列日涅夫几乎从不首先发言,如果政治局成员间有分歧,他宁可把问题放一放再研究。(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第二编:政治)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很多提议都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领导成员的批评。
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正是苏共中央机关权力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与胜利者,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幕后斗争的本领,要实现这种胜利是不可能的。勃列日涅夫性情温和,他在不动声色地清除掉了所有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人之后,不再象斯大林那样从肉体上消灭失败者,也不象赫鲁晓夫那样把他们归于反党集团,让他们在政治上出丑。他采取了更温和的政策:调任他们担任无关紧要的部长,或者到遥远国家担任大使。无法打发到国外去的,也都让他们以健康原因体面退休(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第二编:政治)。
但是,勃列日涅夫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尽管他的后期也曾经尝试这么做。勃列日涅夫没有象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样经历革命与内战,他是沿着权力的阶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苏联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政治游戏中,这样的官僚只能有一种选择:磨平个性、处事谨慎、见风使舵和不敢冒险。这种角色特点决定了他缺乏政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与决心,乐于墨守成规。不但是勃列日涅夫,而且整个当时苏共中央领导层也都如此:当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因自己已病入膏肓而打算退休时,得到的是政治局其他同样病入膏肓的老人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什么都不需要改变。”
当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 “集体领导”是排除了广大劳动人民参与的“集体领导”,归根结底仍然是寡头政治,只不过由“一个人说了算”改为“一群人说了算”。比如给苏联无数家庭带来痛苦、成为苏联“流血的伤口”的阿富汗战争,甚至在提交政治局讨论之前,就由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克格勃主席)、葛罗米柯(外交部长)和乌斯季诺夫(国防部长)四人决定了。苏联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仍然只担任一个橡皮图章的角色,在实际的决策中根本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
2008-6-12 15:4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