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中国海军潜艇发展史

7
回复
164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6-4 17:42:19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海军宋级常规动力潜艇


中国海军314号宋级潜艇访问香港


中国海军宋级潜艇编队


  我国海军装备的最新一代国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代号039型,西方称为宋级潜艇。宋级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最早引起世人瞩目,是在1994年5月,当时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一艘新型常规潜艇从武昌造船厂下水。这就是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039型潜艇。

  宋级潜艇已经成为我国海军现役的最重要的艇种之一。估计到2005年,中国海军将会有20艘宋级潜艇服役。

  最近,国外媒体对我国海军宋级等舰艇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并借此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他们如此“恐慌”?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中国海军新型的“宋级”潜艇...

  80年代初,中国海军装备有大量仿制的033型常规潜艇和少量自制的035型常规潜艇。但这两种潜艇技术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1982年,邓*小*平爱将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员后,立即下令研制新一代常规潜艇,并将其列为海军二代舰艇建设的重点之一。当时,中国海军对新潜艇提出的技术战术要求:艇体为水滴线形,以获较高水下航速和较小流体噪音;采单轴七叶高弯角螺旋桨推进器,以减少航行噪音;使用数字化声纳和显示设备,以提高情报处理能力,并实现指挥控制自动化;配备性能先进的线导反潜鱼雷和新型鱼雷发射装置,以具备反潜和反舰双重作战能力;配备潜射反舰导弹和潜射反潜导弹,以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同时,为吸取核潜艇配套武器研制严重拖后的教训,特别强调海军武器装备研制必须作到“五个成套”,即成套论证、成套设计、成套定型、成套生产、成套交付使用的原则。

  80年代中期,武昌造船厂全面展开宋级潜艇研制,1999年5月首艇正式交付海军使用。相配套武器的研制也进展顺利,潜射型鹰击一号反舰导弹在80年代后期已配备汉级核潜艇,鱼五型线导鱼雷则在90年代初研制成功,潜射型长缨一号反潜导弹也在90年代中期试射成功。所以,当宋级潜艇首艇在 1994年下水时,主要配套武器也基本研制成功。同时,潜艇人员的培训也基本到位。据《解放军报》1997年3月28日透露:专门培养潜艇人员的中国海军潜艇学院,已研制成功039型潜艇的操纵指挥模拟器,可实施水上水下的全部操作,以及水下发射导弹等特殊科目的训练,到1997年前五个艇员队已完成全部训练项目。整体看,宋级潜艇是中国常规潜艇发展的一大突破,具有五个第一,即第一次使用单轴七叶高弯角螺旋桨推进器;第一次装设了数字显示声纳、光电桅杆以及整合式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第一次配备线导反潜鱼雷;第一次配备潜射反舰导弹;第一次配备潜射反潜导弹。

  不过,中国向俄罗斯购买基诺级潜艇一事,也说明宋级潜艇仍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可能是潜艇的噪音。噪音大是潜艇的致命弱点,会丧失隐蔽性和突然性,且易被敌发现而受攻击。这对攻击潜艇尤为重要,因为它需迫近敌舰才能展开攻击。从宋级潜艇没有敷设消音瓦和艇体突出物较多来看,静音效果可能不会太好。水下搜索与跟踪技术估计是另一个问题。在水下相当远的距离搜索和跟踪敌舰艇,是潜艇实施攻击和保护自己的首要条件。中国这方面的技术仍然落后,估计宋级潜艇声纳性能仍不让人满意。另据俄罗斯基诺级潜艇总设计师马卡诺夫指出:宋级潜艇排水量不超过2千300吨,但指挥台围壳设计却很高,对航行稳定性和武器使用将会有影响。

  宋级潜艇的声纳系统

  在声电系统方面,宋级潜艇的声纳系统相当进步,一套为装设在艇首的中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舰壳声纳,一套为装设在舷侧的被动低频搜索声纳阵,估计还将研制配备拖曳式被动声纳系统。宋级潜艇的光电桅杆系统非常先进。从桅杆外形看,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电视摄象机、红外成像仪以及激光测距器等,还配有平面搜索雷达和雷达告警系统等。艇中作战指挥系统也已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所有探测系统与武器系统均整合在一起,作战性能相当不错。据中国媒体透露:宋级潜艇配备的新一代探测设备,作战指挥系统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快速反应能力、搜索和跟踪能力很强,有较高的方位分辨率,对作战全过程可实施集中指挥和对多种武器的综合控制,并可在一定距离上对来袭鱼雷报警。

  宋级潜艇的武器系统

  在武器系统上,宋级潜艇配备的相当齐全,具有在全深度发射线导鱼雷、自导鱼雷、反舰导弹和布放水雷的多种作战能力。在鱼雷方面,装备有鱼五型反潜鱼雷和鱼四型反舰鱼雷。前者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线导鱼雷,也是中国常规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该型鱼雷弹径533毫米,使用先进的奥图式热动力推进系统,采线导加主被动声导联合制导方式,最高航速达50节,最大航程30公里,战斗部205公斤,可有效对付核潜艇。为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宋级潜艇装有新型的鱼雷发射装置。在六个鱼雷发射管中,两个发射管可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鱼四型则为电动声导反舰鱼雷,战斗部400公斤,最高航速可达40节,最大航程15公里。宋级潜艇装备鱼五型鱼雷,对提高中国常规潜艇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只有一种可使用的反潜鱼雷,即鱼三型声自导鱼雷。但该鱼雷只能由夏级和汉级核潜艇使用,不能装备常规潜艇。033型和早期035型潜艇仅配有反舰鱼雷,而无反潜鱼雷,只具对水面舰船作战,而无对潜艇作战能力。配备鱼五型鱼雷后,中国海军常规潜艇才第一次具备了反潜作战能力。

  宋级潜艇的反舰及反潜装置

  宋级潜艇还装备有可从鱼雷管发射的潜射反舰和反潜导弹。潜射鹰击一号导弹(C801)最大射程45公里,弹头165公斤,可有效攻击中小型水面舰艇;长缨一号反潜导弹(CY-1)的最大射程约20公里,弹头为仿制的MK46反潜鱼雷。配备潜射反舰导弹和反潜导弹之后,宋级潜艇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大为增强,可从远距离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而不必因过度接近敌舰艇而被发现。未来潜射型鹰击二号反舰导弹(C802)研制成功后,宋级潜艇对水面舰船攻击距离将会超过100公里。在武器分配上,宋级潜艇艇首装有6具鱼雷发射装置,具有全深度发射武器和布放水雷的能力,其中两具可发射线导鱼雷,其他可发射声自导鱼雷和潜射导弹。最大武器携带量为18件,通常为6枚线导鱼雷、6枚声导鱼雷、6枚潜射导弹,水雷则可携带30枚。

  宋级潜艇的主要技术参数

  排水量:1700吨(水上);2250吨(水下)。
  主尺寸:长74.9米,宽8.4米,吃水5.3米。
  主机:柴油机-电力推进;3台德国MTU2V493柴油机(为什么不是国产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单轴。
  航速:15节(水上),22节(水下)。
  续航力:3300海里/4节(水下)
  编制:60名(其中军官10名)。
  武器:YJ-1(C801)潜舰导弹,533毫米鱼雷6具,发射“鱼”-4自导鱼雷,备弹18枚。
  水雷:代替鱼雷。
  对抗措施:电子支援:921-A型;雷达警戒。
  雷达:水面搜索,I波段。
  声纳:艇首安装球型中频声纳,用于主/被动搜索与攻击;中频。艇侧装有低频被动搜索声纳基阵,低频。
  结构:主尺寸类似明级,但有单个侧斜螺旋桨和一个球形艇首声纳。首水平舵位于梯形指挥台围壳前部驾驶舱之下两侧,围壳后部用于容纳各种升降桅杆。


迅速提升中国海军水下实力的"基洛"级潜艇


中国海军“基洛”级潜艇



  随着台海两岸在统独*问题上分歧的加深,除在舆论宣传上双方的音量逐渐提高外,两岸的军备竞赛也进一步加剧。为争夺台湾海峡的制海制空权,在短短两三年内,双方的海空军装备水平在质量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据一月二十五日的香港《明报》报道,中国新近从俄罗斯进口的柴电动力潜艇,已在未来将负责对台海战的隶属于南京战区的东海舰队中服役。这种先进潜艇,将主要用于对台海战的海上封锁。
  二十九日的《明报》又载,一月二十八日当台湾与新加坡海军在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面进行反潜演习时,中国海军东海舰队的K级潜艇也悄然出航。
  引起报章关注的这一级潜艇就是中国海军武库中的姣姣者--基洛(Kilo)级柴电动力常规潜艇。
  背景
  台海未来可能的战争,从低裂度袭扰、封锁,到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都离不开首先夺取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周边的海空控制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英阿福克兰群岛冲突和印巴战争,潜艇的使用已被证明是用于海上封锁,攻击敌方护航船队和水面舰只的有效工具。这一点对于水面舰只相对缺乏高水平防空手段的中国舰队来说尤其重要。
  八十年代的中国海军,曾拥有过战后最庞大的常规潜艇编队,数量在最高峰时曾达到一百二十余艘。这支水下舰队主要是由仿前苏联的罗密欧 (Romeo)级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制的明级(035型)柴油动力潜艇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批五十年代初设计水平的潜艇已日渐老旧不堪,过时的鱼雷、声纳和极高的噪声水平已使其无法对付当前技术高度发达的海空反潜搜索攻击。因而,进入九十年代后,大批过时的潜艇已逐步退出了现役,要么封存,要么报废。目前,中国的潜艇数量已萎缩到三十余艘的水平。潜艇作战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大规模狼群战术,逐步转向采用现代化的新型单艇进行猎杀。
  而海峡对岸的台湾由于其海岛地形,清醒地意识到无蕴藏资源的外向加工型经济对海上运输的高度依赖,因而不遗余力地加强其反潜装备的水平和数量。除旧有的S-2反潜巡逻机外,新近又购买了美国的S-70反潜直升机;在水面舰艇的二代舰更新计划中,其光华一、二号舰,即自制的仿美国佩里级的成功级驱逐舰和从法国购买的装备有主动式拖曳阵列声纳的拉法叶级护卫舰都具有相当的反潜能力,此外还特地从美国用租用方式引进了洛克斯级反潜护卫舰,更使其舰队的反潜能力和护航范围大幅度的提高。
  九四年秋季,台湾海军在台湾海峡进行的汉光十一号军事演习中,舰队的反潜舰在澎湖外海发现并锁定了一艘窥探演习的中国潜艇。被发现的是一艘老式潜艇,由于其潜航噪声很大,不具有静音航行能力,因此被围困坐潜在海底达四十八小时之久,最后才在狂风暴雨的掩护下得以逃脱。若在战时,它早成了深水炸弹的靶子。
  未开战而潜舰之间的厮杀较量早已拉开了序幕。中国海军是不会甘心于在战时处于如此被动无能的地位的。

  中国常规潜艇的现代化

  新中国的常规潜艇建造是在接收前苏联的R级常规攻击潜艇和G级常规弹道导弹潜艇的全套图纸基础上,从全面仿制起步的。前者是前苏联二战后根据缴获的纳粹德国的柴油潜艇及技术资料仿制改进的中型常规潜艇。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苏交恶,中国的常规潜艇不得不走上一条曲折缓慢的自主研制发展之路。
  在分析消化苏制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六十年代初,首先自己研制了R级的改进型--明级(035型)。
  八十年代初,又在明级的艇体围壳两边,加装了C801舰舰导弹发射筒,具有了在水面发射对舰导弹的能力。C801反舰导弹被称为中国的"飞鱼"导弹,射程为四十公里,能够以高亚音速掠海攻击水面舰只。
  八十年代末,随着大批R级、明级潜艇的退役,新型常规潜艇的设计研制迫在眉睫,039型宋级常规潜艇应运而生。该型艇的首制艇已于九四年下水,目前正处于海试阶段。由于笔者手中资料有限,这里只能大略介绍一下。
  039型常规潜艇为柴电动力驱动,艇体线型采用水滴型,单轴驱动,武备除533毫米鱼雷外,还可以用鱼雷发射管在水下发射由C802型舰舰导弹改装的潜舰导弹。C802舰舰导弹是由C801型导弹发展而来,冲压式发动机推进,射程可达120公里。039型艇因为采用了柴电驱动方式,所以具有比 R级和明级好得多的安静性。
  目前039型尚未投入批量建造,并且该型艇的研制仍存在一系列技术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海军的潜艇舰队的规模大幅度的缩小,自制的潜艇又跟不上需求。而台海两岸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的压力,迫使海军不得不打起了通过进口国外先进常规潜艇来保持在役艇只数量,以备随时应变的主意。同时也想通过引进现代化的潜艇,在使用中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从而迅速提高自制潜艇的技术水平。
  此时,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为筹集急需的硬通货,将其武库中的许多镇宅之宝都推向了国际市场,其海军武备中唯一的一型先进的常规动力潜艇也放上了货架。中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因此,中俄迅速达成四艘基洛级潜艇的购买协议。从九五年上半年起,该型艇已逐步交货。
  这笔交易,引起了世界巨大的关注,潜艇通过海上船运运往中国的照片以及投入海军服役使用的消息都不断出现在各大报章的头版。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基洛级潜艇如此引人注目呢?

  引进的基洛级常规潜艇

  基洛级柴电常规潜艇是由俄罗斯的大名鼎鼎的"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红宝石"设计局的杰作包括有著名的Y级和世界上最大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Z级、W级、G级常规潜艇。
  1974年,前苏联海军和苏造船工业部签署了研制新型常规潜艇的协议,型号编号877型。协议对这一级潜艇提出了在动力、武备、和降噪方面一系列新的要求。
  接受该级潜艇设计任务的"红宝石"设计局在研究了战术技术要求后,将新艇的研究设计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辐射噪声;
  --提高使用可靠性;
  --提高生存力;
  --具有优越的航海能力;
  --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
  --改善居住性。
  由于有多年常规潜艇的设计经验,877型艇的研制目标均得以实现。基洛级潜艇采用了前苏联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在柴电机组、推进电机、水声设备以及武备系统等方面都足以和西方媲美。潜艇由克斯曼斯克船厂建造,国内型称法霞夫扬卡级。出口型编号877EKM,即基洛(Kilo)级。
  基洛级柴电潜艇外型为低阻水滴型,艇体分为六个耐压舱,储备浮力为30%,任一舱破损都仍能保持不沉性。水下排水量超过三千吨,如此大的排水量在世界各国的常规潜艇中是比较罕见的。这也使基洛级能够拥有大的武器载量,良好的居住性以及优良的远航能力。
  动力装置包括了两台柴电机组,一台推进电机和一台经济巡航电机。柴电机组可在水面及通气管状态下工作。推进系统为单轴六叶低噪声桨,是俄罗斯常规潜艇家族中唯一一型采用这种驱动方式的。
  艇上蓄电池为两组二型铅酸电池组,每组120块,可以提供水下最大航速约20节或最大续航距离超过400海里的电能。一般来说,蓄电池组在最大航速下的电能消耗极快,只能达到最大航程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武器装备为艏部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除管中六枚鱼雷外,可携带12枚鱼雷备用。为提高装填速度,还配备一台快速装雷设备。鱼雷型号包括 T3T-71M3线导鱼雷等,这种鱼雷在发射前由射控计算机装定目标参数,并在发射后由测控导线不断根据目标机动情况提供弹道修正。在执行布雷封锁任务时,不带鱼雷的情况下,可载24枚水雷。
  潜艇的眼睛是水声设备--声纳。基洛级配备了MTK-400艇壳声纳,具有全方位被动工作方式和航向角130度扇面主动测距方式。为降低艇体对水声系统的干扰,设计时特别注意了艇艏线型的优化,艏部无开孔,艏水平舵后移,使艇首涡流噪声大大减小,并且将艇体噪声源后移,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声纳的探测距离。
  基洛级的最大特点是极其优异的安静性。现代反潜技术的发展,已使潜艇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为对付各种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的威胁,潜艇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隐蔽性。除了能长时间潜航,还要求尽可能低的航行噪声,减少被敌方声纳发现的距离。基洛级的设计目标就是将安静性置于快速性之上的。作为提高安静性的代价,其17.5节的潜航速度甚至低于某些老式的常规潜艇。
  为降低噪声,基洛级采用了电力驱动方式,由柴油发电机组为推进电机和蓄电池组充电提供电力,这种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机械噪声。为进一步减少艇体的噪声辐射,还将所有的动力机械等噪声源安装在称为"减振浮筏"的平台上,与艇壳隔离,并在艇壳表面敷设了一层特制的消声瓦,这不但使艇体的噪声水平降到了极低的水平,还能有效地躲避主动声纳的探测。基洛级巡航时的噪声水平已接近海洋的背景噪声。
  安静的常规潜艇。西方的刊物甚至称它为海洋中的"黑洞"。

  基洛级常规潜艇的技术参数:
  排水量(含消声瓦):浮航:2,350吨
  潜航:3,076吨.
  艇长: 73.8米
  宽: 9.9米
  吃水(正常排水时): 16.6米
  武器装备: 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配备18枚鱼雷
  主机:柴油/电力推进, 5,900匹轴马力,单轴六
  叶低噪声桨
  最大潜深: 300米
  工作潜深: 250米
  航速:潜航17.5节.
  结语
  基洛级潜艇仍有其不足之处,突出的是其缺乏拖曳式基阵声纳,这使水中探测距离受到限制。尽管如此,由于其出众的安静性仍不失为一型优良的水下猎手。
  中国的海军潜艇编队由于基洛级常规潜艇的配备服役,在作战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足以改变两岸海军的力量对比。同时,这一现代化的先进潜艇所采用的技术也将推动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常规潜艇的研制改进,迅速弥补在艇体建造和武备水平上与海洋大国近二十年的技术差距。
2008-6-4 17:42: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汉级攻击核潜艇


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1号下线


中国海军长征4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中国海军装备的首种攻击核潜艇,代号091型,西方称其为汉级攻击核潜艇。中国海军迄今装备有5艘汉级核潜艇,编号为401,402,403, 404,和405。1990年代之前,这5艘潜艇均部署在北海舰队,1990年代之后有2艘转移部署到南海舰队,以加强对南海和台湾的海上作战力量。
  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试验反应炉投入运行,第一艘仿制的苏联常规潜艇也已建成,于是决定发展核潜艇。当时确定的目标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以获得水下战略打击能力为优先,苏联后来毁约拒援,加上严重的经济困难,核潜艇研制曾一度下马,只保留了核动力等关键项目的预研。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潜艇研制又获得新的动力。1966年3月20日,中央专委决定核潜艇研制重新开工。同时根据专家的建议,决定先研制攻击核潜艇再研制导弹核潜艇,因此,中国当初研制汉级潜艇的主要考虑,是为研制导弹核潜艇打基础。为推动核潜艇的研制,中国在舰艇研究院专设核潜艇研究所,负责核潜艇总体设计,展开对核动力装置,潜艇线型,耐压艇体,空调系统,水声,导航,通信等七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同时,在全大陆组织协作安排,参加研制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机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学院,海洋局等许多单位,动员人力超过10万人。此外,还从大连,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厂抽掉近3,000名职工,到辽宁葫芦岛建设核潜艇制造厂。经两年努力建成核潜艇造船厂。
  1968年10月,首艘汉级核潜艇在葫芦岛造船厂开工建造。1970年7月潜艇核反应炉启动,12月潜艇下水,经过几年试航后,1974年8月1日正式编入海军序列,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因为配套的鱼三型深水反潜鱼雷迟迟未能研制出来,该艇长时间无法形成战斗力。
  鱼三型鱼雷直到1984年才研制成功。1988年4月至5月,在南海经过大深度潜水,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鱼雷的发射等试验,汉级潜艇才算完成全部研制过程。汉级核潜艇在某些方面亦相当突破,如采用水滴型艇体是国际先进技术,汉级核潜艇为单壳结构,外形短粗,艇体没有很多明显的开孔,与仿制的苏联常规潜艇明显不同。潜艇水面排水量4,500吨,水下排水量5,500吨,配备一座15,000匹轴马力压水式核反应炉,水面最高航速12节,水下最高航速25节,最大潜深300公尺。装备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电子与声纳系统,包括仿苏的平面搜索雷达,雷达告警器,作用距离达1万公里的超长波收信机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发信机等,以保证潜艇在远洋活动。
  声纳系统是采用大基阵技术的中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舰壳声纳,后来还配备了仿制的法国DUUX5低频被动声纳。这种声纳使用数位扫描显示装置,具有同时追踪多个目标和引导鱼雷或导弹攻击的能力。在武器配备上,装有6具533mm鱼雷发射管,使用鱼三型反潜鱼雷和鱼一型反潜鱼雷,共可携带18 枚鱼雷。
“汉”级(091型)攻击型核潜艇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SSN),也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一级攻击型核潜艇,共五艘,舷号:401、402、403、404、405。
  首艇(401)首艇1968年在葫芦岛船厂动工,1971年4月开始系泊试验,7月开始用核能发电,主机试车考核,8月15日开始海试。 1974年8月7日交付海军使用。后几艘下水时间依次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汉级核潜艇都部署在北海舰队。
  布置:该型艇采用水滴型线型,十字形尾附体,单轴推进,首水平舵置于指挥台围壳前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船体内设有鱼雷舱、指挥舱、反应堆舱、辅机舱、主机舱及尾舱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声系统导流罩。
  排水量:5000吨(水下)。
  主尺寸:长100米(第3艘及后续艇为108米),宽11米,吃水8.5米。
  主机:核动力:涡轮-电力推进;1座压水堆,90兆瓦,单轴。
  航速:25节(水下)。
  编制:75名。
  导弹:SSM(第3艘及后续艇):鹰击(C—801),惯性巡航,主动雷达寻的,0.9马赫时射程40公里(22海里),战斗部重165公斤,掠海飞行。
  鱼雷:6具533毫米首发射管。
  电子对抗:电子支援:雷达警戒。
  声纳:可能包括法国的DUUx-5,有些于1985年安装。
  结构:第3艘艇以后的艇长增加了约8米,“鹰击”反舰导弹发射筒安装在指挥台围壳后。

中国海军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航拍中国海军406号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改装后的中国海军406号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夏”级(092)弹道导弹核潜艇,共1艘,舷号406。总工程师彭士禄,黄纬禄,赵仁恺,黄旭华为副总工程师。在设计上实际是加长的汉级潜艇。
  406艇于1970年9月在辽宁葫芦岛船厂开工,1981年春节前下水,1983年8月加入海军服役。1988年9月成功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导弹发射装置由713所研制。
  在指挥台围壳后面嵌有导弹舱,装有12枚巨浪-1(CSS-N-3)两级弹道导弹。1988年9月,进行实验时成功发射了一枚巨浪-1型导弹。后来于1995年底进行了重大改装,可发射“巨浪-2”型弹道导弹,最大射程可达8000公里。
  在静音效果方面,噪音量在160分贝左右。
  注:另有消息说中国建造了4艘“夏”级核潜艇,舷号均为406,内部则以甲、乙、丙、丁区分,除有一艘因为核泄露事故报废外,还有2艘部署在北海舰队,1艘部署在南海舰队,并且均改装了比“巨浪”-1型更先进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排水量:8000吨(水下)。
  主尺寸:长120米,宽10米,吃水8米。
  主机:核动力:涡轮-电力推进;1座压水堆,90兆瓦,单轴。
  航速:22节(水下)。
  潜深:约300米。
  编制:84名。
  导弹:12枚巨浪(CSS-N-3)潜射弹道导弹,两级固体燃料,惯性制导,射程2700公里(2460海里)。战斗部为2百万吨级核当量,单弹头。
  鱼雷:6具533毫米首发射管,备弹18枚。
  雷达:1部水面搜索雷达
  声纳:1部艇壳主被/动搜索攻击声纳
2008-6-4 17:48: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么多,难以一次看完。
2008-6-4 17:50: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披露了新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

093型核潜艇是中国海军第二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将取代5艘陈旧过时、噪音巨大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091型(汉级),后者是1970年至1990年间下水服役的。093型核潜艇的建造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过程一直是在高度戒备之下绝密进行。据报道,第一艘093型核潜艇于2002年12月下水,2006年年底加入海军服役。第2艘是于2003年年底下水的。


外界盛传这就是093型攻击型核潜艇


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某艇官兵在攻击型核潜艇上列队接受检阅。网络上盛传该艇即属于093型

在赫鲁晓夫眼里,中国拥有核潜艇是多余,研制核潜艇是异想天开。   毛泽东愤然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是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起始元年。这是我闽继导弹、原子弹之后又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尤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常规动力潜艇尚不能自主开发,研制也是刚刚起步;在世界范围内还只是美国于1954年1月研制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此时,不要说核潜艇,就是常规潜艇对我国也还址一个新鲜的事物,核动力潜艇对整个世界还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刚刚起步的事物。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陈毅、李富春具体负责)的我国 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就将原子能与军用动力堆的研究作为规划的一项重大课题,实在是有先见之明。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的领导人作出决策:要在抓紧常规动力潜艇研制的同时,上马核动力潜艇项目,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果断的超前之举。

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一个有核国家“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核武器的水下转移。它的隐蔽性、生存力和报复能力是陆基、机载战略武器所无法比拟的。导弹核潜艇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早已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50年代中期,“原子能作为军用动力堆的研究”就成为我国的一人重要研究课题。1958 年6月,我国第一座实验型核反应堆开始运转,这无疑为进一步发展核潜艇带来一线希望。聂荣臻副总理即邀集海军苏振华政委和罗舜初副司令员、一机部张连奎副部长、二机部刘杰副部长、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国防部五院钱学森院长和工净副院长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就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等问题进行座谈。与会者一致同意立即开展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6月27日聂荣臻向中央正式提交《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报告提出:“拟首先自行设计和研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报告建议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等四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任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报告很快得到中央批准。9月,二机部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系统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负责总体结构设计研究的核潜艇总体研究室。

然而,连常规潜艇都没有研制出来的中国(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装配、仿制苏联转让的潜艇,70年代初期才自行研制出常规动力潜艇,1983年12月,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型常规动力潜艇才通过国家鉴定,此时,我国常规潜艇的研制才走出了仿苏的窠臼),在50年代就同时同步着手研制发射鱼雷、导弹的核动力潜艇,从技术和工艺角度讲,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我国政府迫切希望苏联像转让常规潜艇技术一样,也转让、提供核潜艇技术。但对于核潜艇技术,苏联却格外保守、保密、封锁,一律是“三缄其口”。1958年10月,海军苏振华政委率军事代表团访苏,双方会谈后与苏方签订了引进海军部分常规装备技术的协定,但我方一提到核潜艇技术援助,便被苏方搪塞,口风甚严,就连想参观苏联核潜艇也不被允许。

核潜艇简直成了苏联人不让外人触碰的“禁脔”。1959年9月,周恩来在与来访的赫鲁晓夫会谈中再次提出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赫鲁晓夫却以核潜艇技术过于复杂、耗资太多、中国搞不出来为由,提出苏中可以组建“联合舰队”:苏联有核潜艇,你们中国也就有了。这一侵犯中国主权的建议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在赫鲁晓夫眼里,中国拥有核潜艇实在是“多余”、中国要想自己研制核潜艇更是“异想天开”。对于苏联人在核潜艇项目上对中国的刻意封锁与轻蔑,毛泽东愤然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至1962年,“大跃进”、浮夸风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逐渐凸显出来,加上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国家的财政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之中,数亿人民衣食不保,大批在建项目纷纷停工下马。在这种情况下,本着“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国家将“三弹” (导弹、原子弹、氢弹)研制放在了第一位,优先发展、重点保障、首批攻关。1963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暂停核潜艇研制,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  工程虽然下马,但事关工程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工作不能下马。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政委戴润生经向聂帅建议,保留了一个由50多入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山彭湃之子、核潜艇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组织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两年以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家经济状况有了新的起色,科研基础也得到加强。特别是在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等相继仿制成功,尤其是1965年,我国仿制改进的第一艘中型常规潜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同年12月建成,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舰船科研人员。1965 年3月,中央专委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计划,7月10口、15日,负责舰船研制的六机部和负责核动力研制的二机部分别向中央专委呈交了关于研制核潜艇与核动力系统的建议报告。毕竟,核潜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当一部分人对它的理解与认识、对研制的重点难点等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我国首艘核潜艇朝哪个方向走,当时有两种比较偏颇的观点。一种观点从节省俭约出发,为缩短研制周期,提出在常规潜艇中试装核反应堆;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要搞核潜艇就要出新、冒尖,一步就要搞出尖端的核潜艇。前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技术难度虽小,但达不到在创新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为后续发展探索途径的目的;后者没有脚踏实地,未考虑我国没经验、底子薄的现状,样样求全求新求尖,不切实际。8月15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研究并批准了六机部发展核潜艇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计划1972年下水试航),解决核动力和反潜鱼雷等重大技术问题,解决核潜艇的有无问题;第二步再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解决潜地导弹、发射系统与水下发射技术等等重大课题。这里,有两点又做了进一步明确:在总体结构设计上,借鉴美国“三步走”(先搞核动力潜艇常规线型,再搞常规动力潜艇水滴线型,最后才搞核动力潜艇水滴线型)的先例,我国首艘核潜艇“一步到位”,没有过渡,就搞水滴线型;在使用性质上,要求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检验性能、检测并掌握数据、培训人员、寻找并发现不足,为后续艇积累经验),又可以作为战斗艇,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要达到战斗艇的标准。

1965年8月,经过几个月的论证探讨,一度停顿的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自3月重新列入计划后再度上马。这时,我国不仅已经度过了经济最困难时期,而且过去几年中人数不多的核潜艇研制人员并没有因整个工程下马而“袖手”,他们刻苦钻研,对核潜艇关键技术已有了相当了解。此时,他们制定出的核潜艇研制方案,目标明确、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已经走出厂全面“摸排”阶段,向着既定的反潜鱼雷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进军。1969年10月,中央批准成立了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部院,2000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陆续投入到这项规模浩大的造艇工程中来。  弹道导弹核潜艇不是普及型的武器系统,是贵族型(耗材、耗资巨大)、宝塔型(顶尖技术)、实力型(体现一个国家综合的、整体的实力)的水下战神。如果以舞蹈比喻的话,它既不是“慢三”、“快四”,也不是街舞、拉丁舞,是水中芭蕾——芭蕾中的“极品”。

为了尽快突破核动力及其装艇技术,周恩来通令各部门将核潜艇作为重点工程,在人、财、物上务必要优先保证。按照“以核反应堆为纲,船、机、电、弹跟上”的核潜艇研制方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召集各部门、各院校协力会战,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抓总,二机部负责抓核动力装置,六机部抓潜艇总体结构建造,七机部负责潜地导弹的研制;弹仓和发射装置由国防部七院负责,海军居中协助并提出相应的作战要求。  大连、上海、武昌造船厂数千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会战。基建施工力量不足,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签发电报抽调军队参加建设;运力紧张,周恩来下令要陆海空军大单位派汽车、舰船、飞机参加运输;科研力量需要充实,又是周恩来指令高教部三年内将1500名高校毕业生分配到相关科研部门。会战的组织领导加强了,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工人到位了,会战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也接踵而至。由于核潜艇的体积、容积有限,研制核潜艇必须精打细算,来不得半点马虎。  尺寸、耐压、密封性是对所有上艇部件最起码的要求。各个系统、所有部件的尺寸要绝对符合设计尺寸,差之毫厘就难以将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通过管道、电缆的连接而恰如其分地安装在潜艇耐压艇体的有限空间内。因此,凡是上艇安装的设备、仪表、附件、管道、电缆及全部艇体材料,安装前必须计算好重量、尺寸,安装时切下的边角余料一律过秤,以从上艇时所秤的重量中扣除。如此“斤斤计较”,才能保证上艇部件各得其所,才能确保潜艇的稳性和排水量,才能使整个潜艇不超重、不失衡,才能避免翻艇沉没的危险。此外,所选材料还要考虑、衡量其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要能承受大洋深处水下压力的沉重负荷,每个部件都必须精益求精,每张钢板必须绝对合格,所有触水部位材料、管道、部件、阀门都要按极限深度进行泵压检验,全部焊缝要进行100%的探伤或拍片复查。因为任何细小部位的焊接、密封性、结构强度、耐压指标一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潜艇深度下潜时就会发生严重恶性事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高标准工程,在派性严重的“文革”中还是受到种种干扰,上级的指示精神、部署的任务、完成的质量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此下去,核潜艇工程如期、保质实在堪忧。当此之时,由刘华清签字呈送、聂荣臻签发、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一封“特别公函”下发到参加工程的各个单位、部门。公函指出,核潜艇工程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的一项国防尖端工程,所有参与工程的各单位、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冲击研制项目,必须大力协同,必须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保证质量、保证进度、按期完成。有了这把“尚方宝剑”,科研生产人员排除干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反潜鱼雷核潜艇工程取得了预期的进展。1968年,核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夏季,核动力装置和艇上其他主要项目均达到设计指标,潜艇总体施工设计一次成功。此时,曙光已见,心弦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核潜艇是一项比“两弹”还要高端,包括了“两弹”、核反应堆等多个集当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精密工业工艺于一身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对它的各项指标要求就更为特殊。1970年7月周恩来在中央专委会上特别强调:现在已经过了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四大关。但是要记住,还有一个试验关。要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哪一个环节不加以注意,试验都会出问题;要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按照总理要求,核潜艇的建设者们,对于各个环节真可谓是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在陆上一切测试(包括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达到设计满功率后,还要经过先码头、后水面、再浅水、最后深水四个阶段的试验。

我国潜地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展从1965年3月(中央专委作出在自行研制液体导弹的基础上制定固体导弹研制计划)开始启动,到1988年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前后经历了23年时间(50年代后期国防部五院少数科技人员曾对固体推进剂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我国潜地导弹的研制有这样几个特点:确定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潜地导弹就是两级中程同体导弹,跨过单级近程固体导弹阶段;为潜地导弹研制了我国第一种轻小型核弹头;潜地导弹水下发射采用燃气动力、导弹水下冷发射技术;潜地导弹试验按照“台、筒、艇”三个试验阶段先进行陆上发射台飞行试验,然后是陆上发射筒试验,最后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试验。  潜艇水下发射试验也是分三步进行:首先进行的是在一艘经过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上完成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然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上述两种试验达到预期效果后,最后进行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潜地弹道导弹定型发射试验。

1976 年以前,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弹道导弹的基础性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这项工程中,设有多个导弹发射筒及各种辅助设备的导弹舱的研制,惯性导航系统、星光导航与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等均大大加快了进度。潜地导弹并作为1977年9月开始的国家重点计划的“三抓”(抓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屠守锷,抓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抓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任新民)项目,被提到了紧迫的亟待解决的日程上。在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1947年由英国留学回来,当年他曾亲眼见到德国袭击伦敦的V-2导弹展品)的主持下,潜地导弹的燃料、发动机装置、外形尺寸、导弹受力载荷、弹体的气密水密性保证,受艇体运动和海水浪、涌、流的影响,导弹水下运动规律和姿态稳定等项复杂技术——被攻克、被掌握,到1981年年底,潜地导弹的研制任务基本完成。

1981年初,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1982年10月7日,由常规动力潜艇进行的第一枚遥测弹发射试验,导弹点火后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12 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参试单位在总结7日试验失利的教训、查明故障后,由常规动力潜艇于水下再次发射的潜地导弹遥测弹刺破宁静的海面、拖曳着白白的烟柱向太空飞去,试验获得成功(这是继年初圆满完成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飞行试验后的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在水下发射导弹时,潜艇航行状态稳定得如陆地平台一般,其偏航角、纵横摇角都几乎接近于零。这表明,我国的潜艇结构设计和工艺制造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此,“巨浪”便成为中国潜地导弹的代名词。1983年8月,导弹核潜艇编入人民海军序列。1988年9月15日、27日,我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两次水下发射固体潜地导弹均告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战略核导弹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到地下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到隐蔽机动发射、水下核作战能力的形成。  以1958年作为我国核潜艇的纪*元年、 1960年开始预研、1965年着手潜地导弹的研制,1970年12月第一艘反潜鱼雷核潜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1982年10月首次常规动力潜艇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至此,我国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30年来,国防科技人员励精图治,先常规动力后核动力,先陆上模拟后深水试验,我国继陆基之后,终于建设成又一支战略核力量(水下),并且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从核潜艇上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的国家。
2008-6-4 17:56: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9.jpg
中国海军094潜艇内部大图


  中国官方证实094已形成战斗力


  这是《解放军报》网络版上刊登的一则新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大消息!它动用了三名记者撰稿和报道,标题为“浪花溅处举世惊”。以我的敏锐触觉,一看就感到有份量……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重大的装备新闻,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当年的“两弹一星”,和99年的“神舟”飞船发射。这件“新装备”:“关系国家安全大局”,“事关国家安危”,弄不好要成“千古罪人”,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共和国和平之盾”……这篇富有典型保密风格的军报文章中半隐半现的 “海军新装备系统”究竟是什么?!其“重达数十吨”、“价格昂贵”且“多造一枚”便能解决“国家紧急战备需要(大意如此,指的当然是万一近期台海起战端对美国的战略威胁)”的“战斗弹”又是什么?!!

  

  这耗时长久,1999年初进行海试,已批量生产的,“浪花溅处举世惊”的“海军某型装备”还会是什么?毫无疑问??这必是方间传说已久的“094”中国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根据推测,“094”起码载有16枚射程达8000公里左右的“巨浪-II” 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导弹。如今在军报上得以证实094已批量投产,则中国的潜基洲际战略攻击力(以.的说法应该是“幸存核反击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提升。据评估,中国的潜射核子弹头(不含分弹头)起码已有12+16X3=60枚。重要的是,“巨浪-II”的射程达8000公里,载艇只要在中国近海便能对美国本土腹地(甚至东岸城市)进行大规模核子攻击!至此,中国正式成为能与美国、俄国、法国齐名的,拥有真正意义上“洲际攻击力”的,永远不灭的超级大国!!!!!

  前不久,海军某型武器装备首次全系统联调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某型武器装备实现了由试验到实战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海军某军代室总代表施强博士和战友们历经数年艰苦努力,催生的海军新一代武器装备,他们为共和国铸造了一面克敌制胜的坚强盾牌! 留下半点质量隐患,也是千古罪人

  

  那年元旦刚过,海军某新型武器装备完成试验定型后,开始批量生产,监造生产的千钧重担落到了年轻博士施强的肩上。由于从武器装备试验定型到定货时间跨度大,厂家组织生产经验不足;工厂、代表室曾参与研制过此型装备的同志也大多退休;数百家配套设备厂有的转产,有的则早已倒闭……

  

  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强烈的责任感使施强下定决心:事关国家安危,一定要早日拿出合格的新型武器装备,坚决不辱神圣使命和国家重托!


  面对资料室里堆至屋顶的技术档案和专业资料,施强一头扎了进去。一页页近乎发黄的图纸,一行行繁杂无味的数据,几乎占满了他的头脑和周围空间。妻子、孩子连续几个月难得见到施强的踪影,代表室的灯光却时常相伴他到黎明。

  

  完善生产流程、制定实施方案、协调配套设备、熟悉技术状态和规程、明确生产纪律……准备工作有条不紊,投产终于顺利铺开。

  

  按设计要求,必须在确保某舱段刚度、强度的前提下,对其多余部分进行化铣剔除,以减轻设备总体重量。正当舱段模板缓缓滑向铣池时,巡回检查的施强和军代表薛庆文立即要求暂停化铣。施强指出:“批量生产前必须按规定对实物和图纸作最后一遍对照清理,否则任何操作都属违规!”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操作人员无奈地进行了最后的清查,结果令在场人员都大吃一惊,舱段模板、化铣样板图与舱段实物图纸严重不符。由于问题发现及时,一批价值500多万元的舱段得以保全。

  

  这件事在施强内心引起剧烈震动。面对制造厂众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施强严肃指出:“质量问题,也许通过严格检验可以纠正,但风云变幻的国际军事斗争形势却容不得我们拖时间、耗精力!”在他的坚持下,工厂开会专题研究部署如何防质量问题,怎样促进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同时,施强发动军代表们齐上阵,协助工厂将新型武器装备所有技术文件、技术状态全部进行一次梳理,20多项状态变化得到总师系统和军方认可,50多项技术文件差错得以纠正。他们还在工厂大力展开质量宣传,突出强化军品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工作的中心位置。

  

  有一句话施强走到哪讲到哪:“重视质量挂在嘴上、写在纸上都没有用,要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体现在严格遵循科学规律组织装备生产上。”

  

  某型武器装备综合测试即将总装封舱时,军代表陈红兵发现仪器舱内有个电缆插头压簧断裂,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簧片不知去向。


  

  为了赶进度,厂里个别领导私下找到施强,请求将这一问题先放一放,等装备交付部队进行大分解时再寻找。施强说:“仪器舱是整个装备的‘中枢’,这块断簧倘若留在仪器舱内,可能会刺破电缆或掉进某个仪器内,导致重大隐患。今天留下半点质量隐患,明天就可能成为千古罪人!”看到施强态度十分坚决,工厂不得不耗费6倍于装备生产的工作量,对装备进行全部分解、查寻,直到确认簧片不在舱内,才又重新进行生产组装。自某型武器装备签订订货合同到交付部队的几年间,施强与战友们多次发现和查处质量隐患,把住了几十道重大质量关。

  

  新的武器装备没有形成战斗力,施强寝食不安。

  

  在军代表室,他经常跟大家讲:“再好的武器装备也要靠人来掌握,如果我们能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做出一些贡献,自己的责任延伸一寸,就可能为打赢未来战争赢得一分制胜先机。”

  

  前些年,由于缺乏某型武器装备训练弹,部队维护和操作使用新装备受到很大影响。施强将目光瞄上部队使用多年的合练弹,欲将合练弹改装成准战斗弹,使部队在接受新型武器装备之前就展开使用和维护训练。连续一个多月,施强和代表室的同志共同论证、攻关,技术改造方案终于形成。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改装方案很快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认可。

  

  为尽快完成改装任务,春节一过,施强就和老军代表李乃生等人一起赶往部队。

  

  阴冷的海风如同挥舞的刀子,在施强红肿的手上割开了道道血口。饿了,啃口冻馒头;渴了,喝口冰冷的矿泉水。满怀一腔帮助部队尽早掌握国防尖端武器的热忱,施强和军代表们坚韧不拔,将这一切艰苦统统抛在脑后。


  

  脱下满是油垢的工作服,已是满目葱郁、鲜花灿烂。一枚合格的准战斗弹终于顺利交给部队。

  

  随着某型武器装备交装日期临近,部队有关部门又向施强提出将准战斗弹延寿维修,以适应新的训练需求。施强二话没说,马上与部队技术部门共同制定延寿维修方案,并亲自组织实施。

  

  有人劝他:“改过来改过去,既耗精力又搭功夫,多造一枚训练弹不就一切问题全解决了?”施强耐心解释:“一枚训练弹价格昂贵,我们多花点力气,既可以省下这笔钱,多造一枚战斗弹,又能解决部队训练急需,加快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吃点苦怕啥?”

  

  安全系统短路插头制作完成,装备的贮存和测试安全有了保证;战斗攻击模拟信号综合测试正常;一级伺服机构调整完毕……准战斗弹延寿维修成功!

  

  由于此前部队从未进行过综合测试,施强又主动提出,对准战斗弹执行武器装备出厂验收项目规定的全系统综合测试,并对部队进行现场同步综合测试培训。他亲自写教案、编规程,为部队授课、答疑释惑,并组织操作训练,直到部队熟练掌握综合测试技能。

  

  先后完成改装、延寿的准战斗弹,较好解决了某型艇匹配验收试验和部队接装前的日常训练两大难题。新型武器装备入列后,仅仅几个月,部队就顺利组织实装分解、再装和综合测试,顺利掌握维护和使用技术。当年,某型武器装备参加艇弹战斗匹配试验,配合新型作战舰艇快速形成战斗力。


  

  094介绍

  葫芦岛是我国核潜艇的制造基地,094核潜艇早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了,由于在核动力反应堆、逃生系统以及导弹发射安全性等方面遇到了技术困难或作了大幅度改进,使该潜艇制造时间延长,应该说该潜艇大量使用我国自己的先进技术,但也有部分前苏联专家参与了制造,该潜艇在装配生产中严格保密,不像J10,几乎任何资料都没有对外公布,葫芦岛当地居民只是听说有潜艇制造基地,谁也没有见过,而且几公里外已划定戒严区,因为潜艇所有资料都是绝密的。目前主要进行海试,该潜艇大大改进了静音设计,估计水下噪声不到100分贝,美国军舰的声纳在近程导弹射程外很难发现。该潜艇装载16枚(每枚有8-10枚分导弹头)新一代巨浪2型潜射远程洲际导弹,但今后生产的094核潜艇可能将装备改进型射程达14000公里的 DF41改进型洲际导弹,该潜艇水下潜航时间可达到2个半月。该潜艇使用了最新的高温气冷堆,替换原来的压水堆,热功率大大提高。反应堆直接驱动一台十多万千瓦的直流发电机。反应堆与发电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安装在一个“减震浮筏”上,与外部连接的所有管道,采用柔性减震连接。大大降低了动力系统的噪音,仅此项技术就降低了将近20分贝的噪音。反应堆-发电机系统发出的电流直接驱动推进电机,并可向潜艇电池充电。潜艇被功率巨大的低速大扭矩直流电机,直接驱动一个大弯角螺旋桨,预计可把最大潜航速度一下子提高到35节以上。在推进轴上串列了一台500千瓦以上的经济航速电机,单独推进时,潜航速度为11节。在国际上是继美国“海狼”后,另一种使用核-电推进方式的核潜艇。094安装了10万公斤以上的电池组,它甚至可以吸收反应堆-发电机系统的全部发电量,所以不管推进电机以多大功率运行(这是根据战术要求不断变化的,任何潜艇也不会一直全速潜航的),反应堆-发电机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况运行,而稳定的运行还进一步降低了噪音。动力系统的绝招是,当十多万公斤的电池充满电能后,可以关闭反应堆,以降低噪音。电池足以让潜艇全速潜航15小时以上,如果以经济航速潜航,更可以在水下静音潜航半个月左右。这是其他国家的核潜艇不敢做,也做不到的。此外还使用“人造鲨鱼皮”技术,降低噪音,降低潜航阻力。可以想见,当中国部署到3艘这样的核潜艇,对美国的心里威慑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三艘潜艇所配备的48枚弹头展开后成为几百枚的核弹足以毁灭美国数次。



008.jpg
我们的南海
2008-6-4 18:02: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當西方以為中國尚在進行094彈道飛彈潛艇之性能以及艦載武器測試的磨合階段之際,其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早就在進行094潛艇的改進型,而且已經早就部署了此型潛艇,只是“密而不宣”罷了 001.jpg

    據報導094潛艇基本上是有三種不同型號,解放軍將其編為“一號艦”、“二號艦”和“三號艦”。前二者是裝備16具彈道飛彈發射筒,可以發射16枚巨浪二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潛艇,而“三號艦”則是加大了排水量,能配備20具飛彈發射筒,可以發射20枚巨浪二型飛彈的更大型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攻擊潛艇,甚至有可能是配備24枚潛射洲際彈道飛彈之潛艇。

       一號艦是所謂094潛艇的原型是毫無疑問,但是,二號艦和三號艦則可能又是分別代表二種不同級別型式的潛艇,至少也可能是有一種新型的相同作戰用途之不同等級潛艇,很可能就是096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蓋中共海軍經常在研制新型艦艇之際,運用相似艦體或者是近乎相同的艦體,同時進行研制生產,而且實際部署的數量都不大,甚至僅有二、三艘,海軍現役的052B和052C驅逐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另外, 093和094潛艇的發展方向也是類似。

       尤有甚者,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混淆視聽,擾亂對手分析的錯覺,有時則將其已經部署數艘相同類型的艦只編成同一艦號。例如解放軍海軍的092夏級彈道飛彈潛艇,其在1997年開始升級之后的潛艇編號,亦都是以406之編號公諸于世。只是在解放軍中會加上冠以甲、乙和丙艦稱之。依此將計就計,讓西方偵察衛星和其它的監視和情報系統在偵察時產生紊亂。對此,雖然西方一直懷疑中共應該擁有超過一艘以上的夏級潛艇,甚至至少會有三艘,但是始終難以確認,而大多報導都聲稱解放軍海軍僅有一艘夏級潛艇。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所出版的《軍事平衡》 (The Military Balance)一書,直到現在還只記載中共只有一艘夏級潛艇就是最佳之例。

   002.jpg

   現今中共也將這種做法同樣地運用在研發096潛艇之上,致使西方軍事專家和觀察家混淆,而始終誤認為中共096潛艇下水測試,仍只是094潛艇的測試艦。殊不知解放軍的094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早就已經部署于海軍之中,而且部署的時間都已經超過兩年以上了。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嚴重之誤差,最主要的就是中國研制戰略潛艇的地下制造廠,外國的偵察衛星,即使是擁有合成孔徑雷達設備的衛星,亦是難以一窺究竟。    003.jpg

    華盛頓時報2005年8月16 日由其軍事記者蓋茲 (Bill Gertz)發出的一篇報導,說美國國防部軍事及情報官員證實中共正建造一種新型攻擊潛艇,美國防部官員推測是新型元級潛艇,對于其情形雖不得而知,但應不是核子動力潛艇而是傳統的柴電動力潛艇,據該報導稱美國情報單位對于中共建造潛艇能力感到驚訝,并指出中國目前已建造兩型核動力潛艇,預計于次年部署。該報導也提到的094型及093型潛艇現在情形,對于另外未提型號的新型潛艇,自然有別于094型及093型潛艇了。


    另外,蘋果日報2005年8月21 日轉載中國官方新華網的報導說,一種新型潛艇在渤海順利完成第18次試航任務,正式成為潛艇部隊新成員。       雖然中國一再對外聲稱其并無軍事地下化的秘密設施,但是,美國國防部與中央情報局的官員則一再指稱這個事實,而中國的潛艇制造廠的地下化設施,即是該國10 項被軍事單位所隱瞞的軍事建設之一。中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隱藏真相,迷惑和愚弄美國和西方情報單位,進而誤導美歐國家對其軍事能力的判斷,并且拖延彼等得知真相的時間。 005.jpg

[ 本帖最后由 martinchi 于 2008-6-4 19:10 编辑 ]
2008-6-4 18:0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潜艇不了解,曾经很好奇,如果是透明的潜艇真想去玩玩.................(rf4rf)
2008-6-5 09:02:1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