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任何时候都保持大约 60 架“佩刀”可以立即投入作战,以确保己方的制空权,其他“佩刀”在金浦和水原机场进行警戒和保养。即使在最好的时候“佩刀”的数量都远少于米格。1951 年底,中国方面有了足够的米格,于是他们试图将两个米格中队部署到北朝的义州基地。联合国军立即攻击了机场,米格被迫撤回中国。
1952 年 6 月第 39 中队加入了 51 联队。但是在 1952 年底那段时间在数量上米格仍然比“佩刀”多 100 至 150 架。后来的档案证实确实有苏联空军的部队参加了朝鲜空战。他们通常在鸭绿江北岸的机场上空盘旋。苏联空军部队部署在多个中国基地,比如安东、丰城、大通沟等。同时在沈阳有大批米格等着补充在战斗中损失的飞机。某些东方国家的部队也参加了朝鲜战争。(原作如此,没听说过,难道是东欧国家的?)苏联还训练了大批中国和北朝鲜飞行员。
安东机场的 MiG-15
联合国军方面最初定下的作战规则是禁止己方飞机以任何理由侵入中国领空。中国空军清楚地知道这个规定并最大的利用了这一规定。米格在飞越鸭绿江是就已经编队进入攻击点,而高度都在不利于“佩刀”发挥的高空。然后米格俯冲攻击联合国军飞机,攻击后不管是否得手都立即飞回中国境内,以确保安全。
1951 年底,这条规则作了修改,允许联合国军飞行员在“追击”过程中进入中国领空。但是有很多人暗地里违反这个规则,某些时候联合国军飞机轰炸扫射了中国境内的地面目标,但“佩刀”是没有机会到鸭绿江北岸寻找米格决斗的。不过偶尔有几次“佩刀”“误入”中国境内击落了米格。(老美的误入经常有呀)1952 年 4 月这项规则被取消。
第一批 F-86F 是在 1952 年 6 至 7 月间到达南高丽棒子的,它们首先装备了 51 联队的 39 中队。第 4 联队 335 中队同年 9 月也装备了 F-86F。F-86F 的到来使联合国军获得了更大的胜利。335 中队在三个多月内获得 81 个战果,而同一联队的另两个装备 F-86E 的中队同期只有 41 个战果。
这样的对比使得每个飞行员都渴望得到 F-86F,为了防止 F-86E 飞行员的士气继续下降,第 4 联队决定给每个中队都装备 F 型“佩刀”。美国立刻收集了国内的 F 型装船运往南高丽棒子,替换下来的 F-86E 被运回国内。
水原基地的 F-86F 机群
1952 年 9 月 50 架“6-3”翼的“佩刀”在极度机密情况下被运往南高丽棒子。最后所有参战的 F-86F 和部分 F-86E 都换成了这种新型“佩刀”。这次换装立见奇效,“佩刀”的战绩迅速上升。凭借“6-3”翼“佩刀”联合国军飞行员可以在所有高度上和米格比速度,水平性能本来就优于米格,甚至在爬升率上都可以和米格一拼。
在 1952 年最后四个月里,联合国军方面发现有 32 架米格在被“佩刀”追逐时进入不可逆的螺旋。其中只有 2 架改出,其他的米格飞行员不是跳伞就是随机坠毁。尽管没有开火,但这种情况也被计入战果。似乎有很多缺乏经验的新手加入了战争。
不过到了 1953 年头四个月米格飞行员的技术有点提高,更多的人可以从螺旋中改出。
F-86F 经常和 E 编队飞行,F 在 12,000 米而 E 则低些,这样可以更好的防止米格的俯冲攻击。
装备“6-3”翼的 F-86F 获得的战损比是朝鲜战争期间所有飞机中最好的。在 1953 年 5 月 8 日到 31 日,该型飞机击落 56 架米格而只损失了一架。这是有史以来最一边倒的空战,直到 1980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被以色列空军以 80:0 的战绩超过。 1953 年 6 月 20 日,F-86F 以击落 16 架获得单日最大战绩。
在安东机场大修的 MiG-15
不久战斗轰炸型“佩刀”也运到南高丽棒子。第一批 F-86F-30-NA 于 1953 年 1 月 28 日到达,配备以乌山为基地的 18 战斗轰炸联队。该联队于 2 月 25 日进行了首次鸭绿江巡逻任务,并取得了该联队第一个击落战绩。到了 1953 年 3 月底,F-86F-30 的数量已经足够装备 12 中队和南非空军第 2 中队。南非第 2 中队在朝鲜战争中执行了 1,427 次出击,被地面火力击落 2 架。该中队在战争结束后把飞机归还美国,并购买了加拿大生产的“佩刀”装备南非空军。
驻扎在水原的第 8 战斗轰炸联队从 1953 年 2 月开始用 F-86F-30 替换原来的 F-80C,至 4 月底换装完成。 4 月 8 日第 8 联队参加了清扫米格走廊的行动,4 月 13 日该联队进行了换装后第一次地面攻击,打击了志愿军的地面部队集结地。
当时美国有五个喷气式战斗轰炸机联队,三个装备 F-84G,另外两个装备 F-86F-30。F-84G 有较大的航程,不过战斗轰炸型“佩刀”证明自己很适合地面攻击,而且在遇到米格时不像“雷电”那样自身难保。
在水原机场列队起飞的第 80 战斗轰炸机中队的 F-86F
在 1953 年 6 月,在地面攻击中损失的“佩刀”多于在空战中损失的。该月“佩刀”投掷了 2,760 吨炸弹,被地面火力击落 14 架。
朝鲜战争终于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停战了,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次米格和“佩刀”的决斗发生在 1953 年 7 月 22 日,31 联队的萨姆.P.杨(Sam P. Young)中尉获得了他在战争中唯一的战果。而最后一个击落战果由拉尔夫.S.帕尔(Ralph S. Parr)上尉驾驶 F-86F-30 击落一架双发 IL-12 运输机获得。战争末期在朝鲜半岛作战的 7 个联队装备了 297 架“佩刀”,其中 132 架是战斗轰炸型。
“佩刀”和米格之间准确的战损比仍是个争议中的问题。根据美国空军在战后不久出版的官方文件中宣称“佩刀”击落 808 架米格,损失为 58 架,战损比 14:1,其后发表的官方数据略有不同。美国空军历史研究第 81 期,美国空军击落敌机纪录,朝鲜战争,美国空军统计文摘等都给出了 792 架的数据。共有 78 架“佩刀”损失于空战,19 架被地面火力击落,还有 13 架原因不明。所以最后的战损比应该是 10:1。
最近解密的苏联档案记录显示在朝鲜战争中有 345 架苏联飞行员驾驶的米格被击落。但是中国和北朝鲜则没有可对比的数字。到 1953 年春季,苏联空军基本撤出战斗,大部分米格由中国和北朝鲜飞行员驾驶。在 1953 年 4 到 7 月“佩刀”击落了 191 架米格,绝大多数应该不是苏联人驾驶的。当时参战的苏联飞行员后来说战损比是 2:1,苏联占优势,不过此说值得怀疑。
朝鲜战争中美国诞生了 39 位喷气机王牌,全部是“佩刀”飞行员。他们击落了“佩刀”810 架战果中的 305 架。51 联队第 16 中队的约瑟夫.小麦克康奈尔(Joseph McConnell Jr)上尉以 16 架的战绩位居第一。
[ 本帖最后由 martinchi 于 2008-6-1 15: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