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172 的最后 100 架“佩刀”是F-86F-15-NA,内部系统经过重新配置。佩刀在朝鲜战争中显示出飞机上存在一些“罩门”,一旦这些地方被击中就会造成严重故障甚至导致飞机坠毁。发现这个问题后,美国人把这些易损部位或用装甲保护起来,或者作了备份系统。但是制造了 7 架以后由于通用的 J47-GE-27 发动机再度难产,这批飞机中剩余的 93 架不得不装备了老式的 J47-GE-13,而新的编号为 F- 86E-15-NA。这些性能跟不上趟的佩刀只得装备了训练单位。7 架 F-86F-15-NA 中的 6 架则进入第四联队在朝鲜服役。
哥伦布厂对 NA-176 合同的执行速度很慢,直到 1952 年 7 月他们的第一架 F-86F(51-13070)还未完成。这批佩刀的型号是 F-86F-20-NH(NH 代表哥伦布生产,NA 在加州生产)。这个型号实际上和英格伍德生产的 F-86F-15-NA 一模一样,能够带 757 升副油箱,水平尾翼操纵系统有装甲防护。它们和以前的佩刀有着不同的无线电和座舱布置。直到 1953 年 1 月前 100 架 F-86F-20-NH 还未完成交付,而 F-86F-20-NH 也从未到过朝鲜。
北美在 1951 年 10 月 26 日开始研制一种战斗轰炸型“佩刀”,公司型号 NA-191。该型飞机机翼下增加一对挂架,使机翼挂架总数达到四个。早期的佩刀难以胜任对地支援任务,不带副油箱的对地作战半径只有区区 80 公里。1952 年 8 月 5 日北美公司获得制造 907 架 NA-191 的合同,所有飞机都在加州生产。哥伦布厂生产的后 341 架 NA-176 也采用了 NA -191 的设计, 1952 年 10 月 17 日军方又增订了 259 架 NA-193( F-86F-25-NH)。
战斗轰炸型“佩刀”是 F-86F-30-NA 于 1952 年 10 月开始在加州工厂下线。所有四个翼下挂架都可以带 454 升或 757 升油箱,但只有内侧挂架可以携带武器,每个挂架的承载力是 454 千克。这型“佩刀”在典型的任务中可以挂载两枚 454 千克炸弹和两个 454 升油箱。如果挂架全部带副油箱则转场航程达 2,574 公里,作战半径有 914 公里。NA-191 至 1954 年 5 月共生产 967 架,型号为 F-86F-30-NA (52-4305~-5163)和 F-86F-35-NA(52-5164~-5271)。
F-86F-25 和 F-86F-30 具有挂载“双油箱”的能力
1953 年 1 月哥伦布工厂生产出第一架战斗轰炸型 F-86F-25-NH。
为了提高佩刀的高速性能,1952 年 8 月北美挑选了三架佩刀进行新机翼的改装。取消了前缘缝翼,机翼弦长在翼根增加 15.24 厘米,翼尖增加加长 7.62 厘米,翼面积由 26.77 平方米增加到 28.11 平方米,机翼后掠角增加到 35.7 度。为了遏制高速情况下的气流沿翼展方向流动,在 70% 翼展处设计了一片 12.7 厘米高的翼刀。机翼的加大也扩大了储油空间,使内部燃油从 1,646 升增加到 1,911 升。
这种翼型就是后来著名的“6-3”式(也称“实心前缘”机翼,翼根弦长增加 6 英寸,翼尖弦长增加 3 英寸),它显著提高了佩刀的作战性能。最大海平面速度由 1,107 公里/小时增加到 1,118 公里/小时,在 10,668 米高度时的速度由 972 公里/小时提高到 978 公里/小时,航程也有少许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在高空高速机动性方面,由于推迟了抖振的发作,飞行员可以拉出更大的过载,从而实现更小的转弯半径。在 10,668 米高度可以增加 1.5G。有得必有失,“6-3”机翼的”佩刀“在高速性能改善的同时低速性能变差了,失速速度从 206 公里 /小时提高到 232 公里/小时,如此一来降落速度更大了,滑行距离也长了。
这架 F-86F-30 采用了新型的“6-3”机翼,注意机翼前缘的翼刀
1952 年 9 月,50 架采用“6-3”机翼的“佩刀”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被运往朝鲜。之后新型的“佩刀”源源不断运到前线替换了在那里作战的全部 F-86F 和部分 F-86E。从第 171 架 F-86F-25-NH(51-13341)和第 200 架F-86F-30-NA (52-4505)开始新型机翼成为“佩刀”的标准装备。F-86F-25 从未上过战场,在朝鲜服役的绝大多数是早期的 F 型(从 F-1 到 F- 15)外加大量 F-30。
“6-3”机翼是个很大的成功。凭借这项技术佩刀在各项性能上和米格都旗鼓相当。
后来在加州工厂又制造了 157 架 NA-202。这批佩刀型号是 F-86F-35-NA(53-1072~~53-1228)。
该机具备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这种atomicbomb有 544 千克重,当量 12,000 吨,被称作 MK12“特种储备”(对 atomicbomb的委婉称呼)。投放核武器的是 LABS 低空轰炸系统(Low Altitude Bombing System ),当飞行员低空接近目标后,快速拉一个筋斗,在接近筋斗顶端时投下atomicbomb,接着以殷麦曼滚转脱离现场。F-86F-35-NA 有一台计算精确投弹点的计算机和一套在飞行中控制atomicbomb保险的系统。在常规武器方面 F-86F-35-NA 可以携带 455 千克级的炸弹、凝固汽油弹、5 寸火箭。
F-86F 服役于下列联队:
4 战斗截击机联队(334, 335, 336 中队)
8 战斗轰炸机联队(35, 36, 80 中队)
18 战斗截击机联队(12, 44, 55 中队)
21 战斗截击机联队 (92, 416, 531 中队)
36 战斗截击机联队 (23, 32, 53 中队)
48 战斗截击机联队 (492, 493, 494 中队)
50 战斗轰炸机联队 (10, 81, 417 中队)
51 战斗截击机联队 (16, 25, 39 中队)
58 战斗截击机联队 (69, 310, 311 中队)
81 战斗截击机联队 (78, 91, 92 中队)
322 战斗截击机联队 (450, 451, 452 中队)
366 战斗截击机联队 (384, 390, 391 中队)
388th 战斗截击机联队 (561, 562, 563 中队)
406 战斗截击机联队 (512, 513, 514 中队)
450 战斗截击机联队 (721, 722, 723 中队)
474 战斗截击机联队 (428, 429, 430 中队)
479 战斗截击机联队 (431, 434, 435 中队)
朝鲜战争
1950 年 6月 25 日北朝鲜军队入侵南韩。韩国军队战斗力很低,在北朝鲜的进攻前一触即溃。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北朝鲜停止侵略撤回三八线,但北朝鲜置之不理。6 月 27 日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军队参战, 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远东空军立即开始打击北方军队。
战争爆发时,远东空军装备着洛克希德 F-80“流星”战斗机,F-82“双野马”全天候护航战斗机,还有 B-26“入侵者”轻型轰炸机,洛克希德 RF-80A 战术侦察机,B-29 重型轰炸机。稍候美国又从本土紧急调遣 F-51“野马”战斗机前往朝鲜支援。美国空军很快控制了朝鲜的天空。朝鲜人民军空军当时装备的是苏联产的雅克-9、拉-11、伊尔-10 等二战时期的老式螺旋桨飞机,数量也不多,飞行员的水平和美国相差更远。在基本消灭了人民军空军后,远东空军开始转入对地支援作战以遏制人民军地面部队的进攻。
但是人民军顶住了美国人的狂轰滥炸,至九月初已经把联合国军压缩到南同江南岸的一块狭小区域,联合国军面临被赶下大海,从朝鲜半岛彻底消失的危险。
1950 年 9 月 15 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仁川的冒险一击让联合国军绝处逢生,上演了一场危机大逆转,九月底人民军已被完全逐出南韩国境。在这有利的形势下联合国军方面决定一统朝鲜半岛,大批军队越过三八线,一路向北推进,而中国严厉的警告此刻完全被当作了耳边风。
10 月底联合国军已经接近中国边境,一些先锋部队甚至到达鸭绿江岸边。1950 年 11 月 1 日,一个由“野马”和 B-26 组成的编队在轰炸一个靠近新义州的机场时,和六架越过鸭绿江的后掠翼喷气机发生交火。逃回基地的野马报告了米格在朝鲜出现的消息。
苏联空战英雄 Yevgeny G. Pepelyayev 在 1951 年 10 月 6 日驾驶这架 MiG-15bis 击落了两架 F-86A
苏制米格-15由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最初作为拦截美国 B-29 和 B-36 轰炸机的高空截击机。原型机于 1947 年 12 月 30 日首飞,发动机采用了从英国进口的罗罗尼恩-1 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尼恩-1 的苏联翻版就是 RD-45。第一批米格-15 在 1949 年初装备了作战部队。但是 RD-45 不太可靠,而且很耗油。后来的米格-15 改用克里莫夫 VK-1,这是 RD-45 的改进型,推力达 2,700 千克,这型飞机就是著名的米格-15 比斯。比斯 1950 年初开始服役。米格-15 的武器由一门 37 毫米机炮(带弹 40 发)和两门 23 毫米机炮(带弹 80 发)组成,虽然射速慢,但只要被咬上一口,起码也得重伤。
被击中的 F-86A,MiG-15 照相枪所摄
[ 本帖最后由 martinchi 于 2008-6-1 11:41 编辑 ]
2008-5-31 23: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