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bozil 于 2008-5-7 12:29 发表 
我是中间跳看中文书的.
要么古古早.大学之类.
要么网络小说.哈哈哈~~
当然,你说的那些时代都非常美,可我更喜欢楚汉魏晋时代的东东.
可能因为有原始美和恭谨美的结合,看起来尤其浪漫.
啊~~说到这还得谢谢抽屉,是她 ...
唉 再来说一说吧
是我说漏了 魏晋风度当然尤其是近代文人倍加推崇的
较诗更爱词 较词更爱曲(当然 这个有时不尽然)
普遍规律是 诗庄 词媚 曲直 一个比一个自然生动 入贴
魏晋时的散文骈文自然又是一番骨格清奇 不泥陈迹
不过文章最引人的 始终不是文体或文采
许多人嫌古文难 高深 但实情的确如你所说 明明它是虽博大却厚道的
通常不玩什么不该玩的机巧 如果不懂 失的功夫不在文字上 而在文字外 是人文断代造成的
我忘了是谁 记人名从来不行 一多越是混了........ 但那话我记得 他研究身边一群国学研究者 发现古文好的人里还分两种 一种是真的从小家里熏陶 古文好 还有一种是古文虽不好 但是对特定时代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的 他读起古文来也容易通畅
举个例子 比如"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 而往拜之"
撇开通假字造的迷障 意思是说 阳货想见孔子 孔子不想见他 阳货就送了他一头小猪 孔子于是趁他不在家的时候 去回访他
字面其实也就这意思了 但是人读着总觉得哪里不对 怕是理解有误
既然孔子不愿意见他 为何又非要回访他呢? 不回访不就得了? 而既然决定回访了 为什么又要挑他不在的时候回访? 这回访还能算回访吗?
原来 在他们那个时候 大夫送礼于士 士如果没能在家亲自受礼的话 就必须改日登门致谢 阳货正是借此方法逼孔子见他 孔子始终不愿见 但又囿于礼数 只好走个空形式
这么结合起来 这意思就通了 再回看文字上 人家述事很是一五一十的 厚道的堪比马粪纸 哪来的高深
一朋友做文字工作 羡人常可写得分外撼人的文章 要推荐一些文采好的书籍与他 我说 这很难办 真正感人的从来都不能只是文采 |
2008-5-7 22:1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