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知识普及]预警机 编辑中。。。

16
回复
2941
查看
 关闭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3-21 14:16:37

新浪微博达人勋

预警机的起源

自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的珊瑚海、中途岛等海战显示出飞机对水面舰队的防空早期预警指挥体系。

在二次大战期间,为及早发现来袭用敌机,除了依靠航母本身与护航舰只上配备的搜索雷达外,美国海军通常还在舰队外围部署配备远程雷达的驱逐舰作为雷达哨,但舰载雷达仍受限于地球曲率的影响,直线发射的雷达波无法探测到海平面以下的目标;虽然增加雷达的高度可提高探测海面目标的距离,但装配在军舰桅杆上的雷达天线的高度还是太低,最多不过15~20米高,不像地面雷达可依托数百甚至数千米高的高山以扩大探测范围;过高的桅杆或上层结构会影响到舰艇航行时的稳定性。故舰载雷达的视距十分有限,对高空目标虽能拥有上百千米的探测距离,对海面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30千米左右。

在飞机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若敌机采取低空突袭,依靠探测距离有限的舰载雷达,将只能争取到几分钟的预警时间。另外,担任雷达哨戒任务的军舰本身也常常成为吸引敌机攻击的目标,因为军舰的体型庞大、机动性低且雷达哨戒舰通常位于舰队外围孤立无援,导致美国海军在战时损失了不少雷达哨戒舰。为此便出现了发展空中的预警机的构想。让雷达安装在飞机上担任警戒任务,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假设1座天线高15米的雷达虽能探测到300千米外高度为19000米的目标,但在探测100米高的飞机目标时,其探测距离理论值最多不超过50千米:若将同一部雷达升至10000米的高空,对同样100米高度的目标,雷达在40O千米外就能发现目标,所能覆盖的空域增加数十倍之多。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1 14:35 编辑 ]
2008-3-21 14:18: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预警机的雏形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雷达就被装在飞机上作为夜间搜索和攻击敌方飞机的探测器,但限于体积和重量, 当时机载雷达的效能还很低,探测距离只有几千米到十几千米,还不能满足防空警戒的需要,只能做为短距离搜索和火力控制之用。

TB-3W
到二战末期的1944年时,美国海军开始进行以空中预警机取代雷达哨戒舰的研究。在委由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的凯迪拉克计划(Project Cadq11aC;因该计划在缅因州的凯迪拉克山进行研发及测试,因此得名),首先在1944年2月以应急方式修改了1架TBM“复仇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的机体,在其机腹下方搭载1部AN/APS-20雷达,成为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编号也改为TBH.3W。TB-3W对低空飞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超过100千米,对海面大型舰艇达320千米,大大扩展了舰队的对空探测范围,并可作为舰艇与滞空飞机间的无线电通讯中继站。TBM-3W于1945年3月正式在舰艇上服役,前后建造36~40架。

AN/APS一20是1部采用S波段操作的搜索/早期预警雷达,由Hazeltine与通用公司制造,峰值功率高达0.8~1MW,天线直径2.4米,重达318千克,是当时最大的机载雷达,是相当先进的产品。但因当时没有滤除杂波的技术,在海况恶劣时雷达的探测能力受海面反射杂波影响大为降低。AN/APS-20在二战中与战后初期,广泛地被许多空中预警机与反潜机所采用,经多次改良后一直服役到50年代后期。

PB-1W
为改善TBH-3W缺点,并因日军日趋激烈的神风特攻队的攻击,继相当成功美国海军另外又进行了凯迪拉克Ⅱ计划,将同样的AN/APS-20雷达装配在经修改的B-17轰炸机的机腹下方,称为PB-1W,总共修改了24架飞机(其中23架由B-17G,1架由B-17F改装而来)。由于PB-1W较大的机体可搭载较多的雷达操作人员,故有多余的人员来操作机上显控台与无线电通讯,引导战机飞行员拦截目标, 已具备初步的独立指挥管制能力。PB-1W为岸基部署,与舰载的TBM-3W配合共同支援舰队的防空预警任务,也兼作长程反潜任务使用,一直服役到1955年才由WV-2取代。

AF-2W守护者
继TBM-3W后,战后格鲁曼公司也在AF-2W守护者(Guardian)舰载单发大型反潜机的机腹下方配备1具AN/APS-20雷达,主要用来搜索潜艇露出水面的通气管等目标,配合另一型同系列配备火箭、深水炸弹等武器与AN/APS-30雷达的AF-2S,进行搜索、猎杀潜舰的任务,载有4名机员(驾驶1名,雷达、无线电操作员3名),也兼有部分的空中预警能力,于1949服役,共生产了153架;到1955年时就被S-2F-1(S-2A)“追踪者”反潜机取代。

天袭者 空中预警机
鉴于格鲁曼在AF-2W上搭载AN/APS-20搜索雷达的成功经验,道格拉斯公司也修改了该公司著名的“天袭”者攻击机,同样搭载了1部改良后的AN/APS-20A/B雷达以担任预警机的任务。天袭者”空中预警机共有3名机员(2名为雷达操作人员),道格拉斯前后共生产了3种“天袭者”预警机:AD-3W、AD-4W、AD-5W(AD-5W后来被重新命名为队一1已曾参与越战),是美国海军19世纪50年代的主力舰载预警机^D系列预警机共生产了417架, 以1中队4架的编组配置在各航母上,一直服役到1962年才除役。

除了美国海军之外,英国皇家海军也曾于1951年接收了50架的AD-4W,作为其自行发展的“塘鹅”式舰载预警机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这些自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服役的初期空中预警机,往往在装备与机型上与反潜机相当类似,部分机种甚至是同时兼任反潜与预警任务,还没有很明确的专业分工,且此时的预警雷达在性能上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预警机本身的出现,就代表了人类对雷达的军事运用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开启了空中作战战术运用的新时代。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1 14:35 编辑 ]
2008-3-21 14:3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预警机发展

50年代,研究人员将新型雷达安装在飞机上,改装成早期预警机。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用的预警机,它初步具备了探测,海上和空中目标、识别敌我、引导己方飞机攻击敌方目标的能力。它的雷达探测距离为200公里,可同时引导20-30架己方飞机进行攻击。

70年代,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和机载动目标显示技术的进步,使预警机在陆地和海洋上空具备了良好的下视能力;三坐标雷达(可同时测定目标的方位 、距离和高度)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预警机的功能由警戒发展到可同时对多批目标实施指挥引导。于是便诞生了新一代预警机,其代表是美海军的E-2C “鹰眼”和美空军的E-3A “望楼”。现代预警机实际上是空中雷达站兼指挥中心,所以它又被称为 “空中警戒与控制系统”飞机。预警机可提高己方战斗机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色列、瑞典、荷兰等国家为了增强预警机对目标、特别是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竞相研制新一代相控阵雷达预警机,用电扫描相控阵天线取代机械扫描旋罩天线,是预警机雷达体制发展中的重大革新。有源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具有在恶劣电磁环境中对付低空、隐身目标的作战能力,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它将大大改善和提高雷达以及飞机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其优点是:相控阵雷达技术的采用使雷达载机更具机动性能;探测能力强大可靠性高;波束扫描速度快, 自适应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同时完成多种功能。

随着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的技术发展和飞机蒙皮的共形使用,一种先进的机载射频传感器即共形“智能蒙皮”阵列正受到西方各国空军的高度重视。它是将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技术和多功能共形射频孔径技术结合为一体,形成宽波段多功能共形阵列天线。根据飞机桃体及外层蒙皮的雷达散射特征进行安装的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系统,安装的角度能使雷达沿照射方向反射的信号降至最小值,加上采用吸波材料,很容易处理其边缘的衍射效应,使天线及其周围结构之间阻抗的不连续性降至最低。因此,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系在控制和降低天线R CS方面,与机械扫描系统相比,成倍地减小,使作战飞机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1 14:39 编辑 ]
2008-3-21 14:35: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预警机的分类

按预警机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战略预警机战术预警机,或大型预警机中、小型预警机
战术预警机在局部战争中探测空中特别是超低空入侵目标,指挥弓}导已方空中和防空力量,它的续航力较弱,控制功能较小,造价和使用费用较低,如E-2C;
战略预警机除具有战术预警机的功能外,还可担负国土战略防御任务,具有高级空中指挥和控制功能,续航能力强,系统复杂,造价和使用费用高,如E-3A. A-50。


载体可分为:预警飞机、预警直升机、预警无人机、预警飞艇,预警气球等。目前在世界各国使用的预警机大部分是第一类。

从预警机产生到现在,出现过多种预警机,如:
美国的TB-3W(第一种预警机)、E-1、E-2、E-3、E-8、E-10、E-767、EC-121、EC-130V,
俄罗斯的TU-126、A-50、An-71、卡-31,
以色列的“费尔康”系列、
瑞典的“爱立眼”,
英国的海王预警直升机、猎迷-MK3预警机,
以及备受关注的中国空警200、空警2000;

而许多机型又发展出许多改进型,如E-1发展出E-1B等型,E-2发展出E-2A、E-2B、E-2C,E-3发展出E-3A/B/C/D/F等,以色列的“费尔康”针对不同的用户也更改出不同的机型。
2008-3-21 14:38: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俄罗斯预警机

A50 中坚
A50.jpg

载机         伊尔76运输机

主要参数
机长:46.59米
机高:14.76米
翼展:50.50米
机翼面积:300.00平方米
动力装置: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功率为12O千瓦×4
空载质量:119吨
最大起飞重量:190吨
载油量:84600千克(64820千克)
巡航速度:760千米/时
最大飞行速度:850千米/时
巡航高度:0.8~1.0万米
升限:1.22千米
最大航程:55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
空中不加油 7.8小时
距离基地1000千米处巡逻4小时,通过空中加油使留空时间延长至l2小时
距离基地2000千米处巡逻1.4小时。
起飞滑跑:820米
着陆滑跑:1900米
机组人员:飞行5人,任务10人

天线雷达设备
雷达:“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该系统重2O吨。包括脉冲多普勒3坐标雷达、电子对抗监视天线、敌我识别系统和数字式抗干扰通信设备等。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为地形测绘雷达。
天线:机身上部装有一部直径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固定雷达天线罩

探测指挥能力
探测半径:厘米波雷达可探测300-600千米的战斗机大小高空目标,200-400千米的地面和低空目标及400千米的海上目标。改进型上装配导弹发动机尾焰探测系统,在1 0千米的高空发现距离1000千米处导弹喷射的火焰,从而监视战术,战役及海基导弹的发射。
监视跟踪:可同时跟踪50-60个目标(完善型系统可达150个目标),同时引导10~12架歼击机


发展历史

1.A-50M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l964年1月9日发布命令,要求别里耶夫公司研制装“大黄蜂”II雷达和D-90(PS-90A)发动机的改进型A-50M 飞机。由Vega科学生产联合体牵头单位MNIIP研制的“大黄蜂”II雷达系统加大了探测距离,增加了跟踪目标的数量,能指挥更多的战斗机向目标发起攻击。除了新的雷达系统,载机本身、其一体化飞行和导航系统以及ECM装置也有很大的改进。l990年l0月22日签署的命令,A-50M计划和军用航空方面其他许多很有前途的计划一起中途下马。

2.A-50U:
作为A-50M的替代物,俄罗斯空军决定发展一种装“大黄蜂”M雷达系统、价格比较便宜的A-50U飞机。其跟踪目标和指挥飞机的数量增加一倍,探测距离也有所增加。l990年造出了木质样机。l993年开始把一架生产型A-50改装成新的A-50U。原计划l995年开始试飞,然后把服役中的A-50加以改进,使之达到A-50U的水平。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先进雷达系统的研制没有达到试飞阶段而失败了。

3.
A-50I:l997年6月l7日在巴黎航展上,俄罗斯与以色列签署了为中国联合研制A-50I AWACS的协议。根据由俄罗斯武器进出口公司、别里耶夫公司和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签署的协议,别里耶夫公司负责研制AWACS平台,装上以色列IAI公司研制的雷达系统。在别里耶夫公司,康斯坦丁诺夫被任命为A-50I(I表示以色列)计划的总设计师。飞机以生产型A-50为基础,去掉俄罗斯的电子设备,加以改进,使之能装由IAI下属的Elta电子公司开发的EL/M205“费尔康”雷达系统(“费尔康”是“相控阵L波段保形雷达”的缩略语)。
为使A-50改进为A-50I,主要改动包括:

——飞机装直径l1.5米的固定式蘑菇状天线罩(A-50是l0.8米直径的旋转式天线罩,E-3A的天线罩直径为       9.1米)和新的天线罩支架。天线罩设计能装3部EL/M205,构成一个三角形;
——改进机身设计;
——操作人员座舱和休息区安排在机体的增压部分,飞机上装可容纳“费尔康”雷达系统、操作人员工作台和        休息场所的支架;
——改装飞机,使之能带24名乘员,包括5人飞行机组、l0名电子设备操作人员和9名后备乘员;
——飞机要改装供乘员离机的紧急出口;
——改进后机身设计,安装腹鳍,以增大飞机的方向安定性;
——飞机装71个天线,其中包括“费尔康”系统的44个天线;
——改进机头、后机身和翼尖设计,使之容纳电子系统的天线;
——改进电力供应、液体和空气冷却系统、空调、氧气供应、通讯和其
他系统。

l997~l999年间,A-50改成了A-50I,l999年7月28日试飞员根纳迪·卡里兹尼机组驾驶飞机在塔干罗格工厂机场首次飞上蓝天。试飞期间,共飞行l 5次,训练飞行7次。试飞证明飞机满足用户提出的全部要求。但是2000年由于美国强大压力,以色列单方面终止了合同。至今一架A-50I还停在特拉维夫。

4.A-50EI:
A-50EI是给印度的。别里耶夫公司和MNlIP在世纪之交开始研制新的出口型AWACS飞机,称为A-50E(E表示出口)。根据用户的要求,飞机可以装MNIIP研制的“大黄蜂”雷达系统,也可以装以色列的雷达系统。A-50E飞机可能由乌兹别克斯坦的TAPC制造,根据伊留申航空联合体的生产模板和文件记录,别里耶夫公司提供机身支持,使用以批生产伊尔-76TD为基础的新的AWACS飞机,装性能更完善、功率更大的PS-90A发动机。A-50EI准备装以色列的“费尔康”雷达系统,但是部分动设备由MNIIP研制。

概述
A-50“中坚”于1978年10月在塔甘罗戈市完成首次飞行。1984年起开始编入防空兵部队。1985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它与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了2O世纪9O年代的苏联/俄罗斯空中防空体系。飞行机组有5人.技术操作人员10人。

A -50机身上部装有一部直径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雷达天线罩.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杆,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为地形测绘雷达,机上加装了具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预警雷达A-50取消了“伊尔-76”的机头领航员透明风挡。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卫星通信天线罩,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电子对抗监视天线罩,尾部也有天线罩。


它主要用于搜索和跟踪空中及水面目标,识别其国籍,控制空中飞行和引导目标瞄准,指挥歼击航空兵和打击航空兵攻击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标,向各军种司令部通报空情和海情;可接收指挥所命令,在机上设有指挥人员时履行指挥所职能。确定无线电辐射源的方位。“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包括:带有被动定位通道的脉冲多普勒三坐标雷达,它可以在自由空间和在地球背景下发现和跟踪空中目标;战术机组人员座舱内的拍摄和测绘装置,主动问答装置,向截击机传达指令或提供目标指示信息的数据链系统,处理指挥引导歼击机攻击空中目标的数字计算机系统;国籍识别系统;抗干扰数字通信系统;遥控密码装置等。飞机备有驾驶/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执行领航任务,并将驾驶/导航信息发给专门系统。在指挥部的彩色显示器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协同作战的歼击机的各种数据,如编号,航向,高度.速度,剩余油量等。自我防御系统,包括主动和被动电子干扰系统和红外诱饵装置。在敌方有组织的干扰和对抗下,无线电电子系统仍然可以正常执行作战任务。

本机不足
1. A-50机载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不够高,计算机是数字-模拟混合式的,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均不理想;

2. A-50探测地面低速目标的能力虽然很强而且可区分假目标,但其雷达天线的旁瓣电平稍高,有可能无法检测出位于旁瓣杂波区内的目标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探测目标的效率;

3. A-50机舱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和设备,显得拥挤狭窄, 由于机内设备重而大,油箱不能完全注满燃油;

4. 机上没有乘员短暂休息区,并且机舱为非气密式,在10000米高空飞行时乘员要戴氧气面罩工作,机上雷达电子设备的噪音和超高频辐射也较为严重,这种工作环境对乘员来说是非常艰苦的,不利于乘员的长时间工作及作战效率的提升。


经典战例
A50扬名世界是在车臣战争期间。那是1996年4月22日凌晨4时,A50预警机截获了杜达耶夫与他人之间的手机通信,然后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准确地测出了杜达耶夫所在位置的坐标。几分钟后,A50预警机指挥俄罗斯空军苏-25飞机在距目标40公里的地方发射了两枚DAB-1200反辐射导弹,将正在进行卫星通话的杜达耶夫炸死。空军


a50_4.jpg

a50_doom_1.jpg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1 15:31 编辑 ]
2008-3-21 14:57: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卡-31(卡-29RLD)预警直升机

k31.JPG
主要参数
机长:11.60米(11.30米)
机高:5.50米
机宽:3.80米
旋翼直径:15.9O米
空重:552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14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250O千克
动力装置:TV3-117VMA涡轴发动机,功率1640.5千瓦×2
机组成员:2~3人
巡航速度:220千米/小时
最大速度:255千米/小时
最大升限:5000米
最大悬停高度:35OO米
续航时间:2.5小时
航程:600千米


天线雷达设备
雷达:E-801“眼睛”E/F波段平板天线雷达,天线长约6.1米、宽1米、面积约6平方米,重200千克,天线可作360度全向旋转,每10秒钟旋转一周(雷达系统采用E/F波段的E-80l-0KO眼睛雷达,片平板天线内矩形,长约5.75米,面积6平方米,重200千克。)

探测指挥能力
跟踪能力:一次性探测到200个目标,最多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
探测能力:有效探测空中目标距离10O~150千米,能从3000米的高空发现200千米外的水面舰艇,探测海上目标达250千米。


概述
卡莫夫直升机设计局在卡-29基础上研制的舰载预警直升机,也称卡-29RLD。
卡-31在1992年就曾出现在“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甲板上,但当时主要用作试验 该机的设计原计划是作为雅克-44预警飞机的辅助系统使用,当雅克-44计划受阻后,它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海上预警任务。
其设计目的主要用于远距离探测,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其中包括低空飞行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水面舰船。卡-31型直升机使用E-801“眼睛”E/F波段平板天线雷达,天线长约6.1米、宽1米面积约6平方米,重200千克,安装在机身下腹,当飞机起落时天线可收起,并紧贴机身;执行任务时,则由液压作动力使其在机身下展开。这种雷达的天线可作360度全向旋转,每10秒钟即可旋转一周,可一次性探测到200个目标,最多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信息通过保密无线电数据链传送到舰上或岸基指挥部,再指挥舰艇及航空兵火力对目标发起攻击,有效探测空中目标距离10O~150千米,能从3000米的高空发现200千米外的水面舰艇,探测海上目标达250千米。
该机还可将来自其它直升机或无人机上的侦察信息转送到地面站,并将目标信息转送给攻击直升机。卡-31预警直升机采用共轴式双旋翼,机长11.60米,高5.50米,宽3.80米,旋翼直径15.9O米,桨叶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空重552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50O千克,动力装置为两台TV3-117VMA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0.5千瓦,当其中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则可以较大的应急功率来补足有效动力,使飞机可在短时间内正常飞行。该机的气动布局和尺寸根据最有效利用直升机航母甲板和机库面积的原则设计,桨叶采用复合材料制成,机体广泛使用抗腐蚀材料和特殊涂层,具备良好的起降和适航性能。

俄罗斯对为印度生产的卡-31预警直升机的座舱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装备了名为“卡布里斯”的最新型电子导航系统。这套系统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形地图、贴近地面/障碍物告警系统。战术情况及地图显示器等,其海上绘图系统可以在监视器上同时反映雷达信息、有关目标和周围空域的情况及其它相关信息。整个导航系统通过卫星进行工作,可在直升机飞行的各个阶段为驾驶员提供卫星导航数据,并显示在一个1 5×20厘米的有源短阵液晶显示器上。



2008-3-23 10:4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美国预警机

E-2“鹰眼”预警机

E2C.JPG
主要参数(适用于E-2C)
机长:17.54米
机高:5.58米
翼展:24.56米(折叠后8.94米)
机翼面积:65.03平方米
动力装置:E-2A T56-A-8A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功率2353千瓦×2
E-2C T56-A-247型发动机,功率3803千瓦×2
空载质量:17265千克
最大载油量:5624千克(带副油箱899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385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590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50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9390米
航程 2583公里
续航时间:空中值勤3-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一般离航母320千米
机组人员: 5人,正副飞行员各一名,电子设备操作手三名
每机造价:6000万美元


天线雷达设备
机载设备
1. E-2A采用以AN/APS-96雷达为核心的机载战术数据系统。雷达工作波段为P波段,采用单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能抑制海上杂波干扰
2. E-2B使用AN/APS-125型雷达
3. E-2C使用AN/APS-138型雷达,工作频率在420MHz左右,需要约十五分钟预热才能达到额定功率。装有利顿公司的OL-77/ASQ中央数据处理机,由两台L-304计算机组成,储存器容量8×8192字,可扩大为10×8192字,备有供显示用4096字再生储存器。
4. E-2T使用AN/APS-145雷达,提高了雷达对陆地目标的下视能力。美国又向台湾出售了50套JTIDS,解决了E-2T和F-16的数据链问题。

雷达天线
直径7.32米,雷达天线罩厚度0.79米


发展系列
E-2A 它的机身上方有一个8米直径的旋转雷达罩。外形就像一个大飞碟向。它目前是美海军唯一的预警机。
E-2B
E-2C 为了容纳ALR-9雷达(被动辐射探测装置,正被AN/ALR-73换装),机首加长33厘米。
E-2T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向美国订购的。1995年11月正式服役。这4架E-2T是在E-2B的基础上改装的。使用APS-145雷达和AN/ALR-73被动电子探测系统。

概述
E-2“鹰眼”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和空战导引指挥,但也适用于执行陆基空中预警任务。

1956年3月开始设计,其研制三架原型机,第一架于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E-2采用上单翼双发动机悬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机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径4.11米的雷达天线罩。E-2的上要型别有:A型,最初的生产型,1964年1月19日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共生产56架;B型,在A型上改装mod-Ax计算机并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将能用的51架A型全改为B型;C-2A,用于航空母舰上运输机;E-2C,现正在生产的具有有限陆上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共生产原型机2架,于1971年1月20日首次飞行。

E-2在气动结构上采用常规布局。采用全金属悬臂式上单翼,中央翼段为三梁多肋机加蒙皮盒形结构。外翼段用装在后梁上的斜轴接头铰接,翼内的双向作动筒可将机翼折叠到与机身侧面平行的位置。机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内侧机翼前缘能打开,以便维护飞行操纵系统与发动机操纵系统。机翼后缘外侧为襟副翼,在富勒式襟翼放下时它会自动下垂。E-2C各操纵面均用不可逆助力器操纵,有人工感觉装置。操纵系统可由自动飞行操纵系统控制,也可用人工操纵并辅之以自动增稳控制。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在机身上方机翼前有冷却系统散热器舱,机身中部支架上有圆盘式雷达天线罩。采用悬臂式四垂尾尾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垂尾后有三个双铰链式方向舵。平尾上反角11度,尾翼有一部分用玻璃钢制造以减少雷达反射波。机腹装有液压收放前三点式,有气压紧急放下装置,可转向的前起落架向后收,主起落架向前并旋转90度以后平放入短舱底部。具有液压-气动式减震器,主轮规格36×11-VII型24层,胎压17.9×105帕(18.25公斤/厘米2)。在陆上使用时为14.5×105帕(14.79公斤/厘米2),采用液压刹车。机尾有液压收放式尾橇和拦阻钩。

尽管是常规布局,但E-2巨大的雷达罩使得其外形颇有特色:它的机身上方有一个8米直径的旋转雷达罩,外形就像一个大飞碟。尾翼采用了四个垂直翼面,安装在宽宽的平尾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适应航母上狭小的空间,需要减少垂尾高度,因此用四个翼面来代替一个高大的单一垂尾。除左边第二个外其他三个垂直舵面可以偏转。这三个舵面各有两个转轴,可以使舵面作Z字形的偏转。这样设计是为了使飞机在转弯时尽量减少机身倾斜度(通常飞机转弯都必然要向转弯的方向倾斜机身,比如向左转,机身就向左倾斜。),这样才能保证雷达的扫描波束尽可能保持在水平方向。E-2的主雷达罩可以向下收起0.6米,可以减少占用机库的空间。主机门在机身左前方,机上有三个逃生舱口(ditching hatch),正副驾驶员头顶上各有一个,后舱右手边一个给三名电子人员逃命。E-2C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首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单轮。


E-2C机组五人,正副飞行员各一,电子设备操作手三名,分别是Air Control Officer、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 Officer及Flight Technician/Radar Operator。CICO是机长(Mission Controlle),负责指挥;ACO的主要任务是指挥空中拦截任务;第三名是FT/RO雷达操作员,兼机上维护工程师。由于ACO的任务繁重,而E-2故障少,美国海军已把FT/RO取消,换成第二名FT/RO。FT/RO在前、CICO居中、ACO在最后,各有专职,但也可以分担他人的任务。三人排排侧坐,背对机窗,起降时则将座椅转90度面对机首。每人的操纵台上方安装有一个十英寸单色雷达荧光幕,下方是一个五英寸的字幕。为防止反光影响观看屏幕,窗帘通常都会拉上。由于现代战场目标繁多、交战区域呈非线性、电子对抗技术不断进步,电子设备操作手的工作强度非常大。E-2C乘员不仅要应付高强度的作战任务,还要和机内恶劣环境对抗。飞机发动机发出巨大的噪音,电子仪器产生高频率(400cps)噪音,冷气机也有噪音,机身震动剧烈。

主要机载设备 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通信、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等分系统,由QL-77/ASQ中央处理机控制接合为一个整体。雷达,最初用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远程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后改装APS-139雷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的背面是敌我识别天线。1989年后计划改装所有飞机,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在90年代的进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AN/ALR73被动探测系统,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超高频数据链、ARC-51A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三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

目前E-2C不但能监视威胁航母战斗群的各种目标、指挥舰载战斗机作战,还能与地面部队、普通战舰直接通过数据链、两部短波、六部以上的超短波UHF无线电交换信息,使得E-2C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当然这与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是不可分的。数据链路还使得其他飞机无需打开雷达,就可以根据数据链路传来的信息发起对敌机的攻击,自身的隐蔽性大大增强。E-2C的通讯天线满布整个机腹下方,机身上方有一根可拉至机尾的短波天线,此外还有一根长达50米的可收放拖曳短波天线。如果降落时飞行员忘记将此天线收回,只要尾钩一放下,天线立即会被自动切断,以确保安全。该天线的收放由雷达员依靠两个按钮控制:一个收,一个放,两个一齐按即可将天线切断。


经典战例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与叙利亚在贝卡谷地展开了一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这天,以色列首先派出两架E-2C“鹰眼”预警机飞到黎巴嫩西海岸上空,在9000米高空死死盯住叙利亚的导弹阵地和空军基地的动静。叙利亚的飞机一起飞,马上就进入“鹰眼”的“视线”。“鹰眼”从容不迫地将叙利亚飞机的型号、速度、高度、航向等数据,源源不断地通报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F-15和F-16战斗机,并向其提供最佳的截击方案。F-15和F-16接令后,立即“拍马出阵”。相反,叙利亚的飞机因没有预警机提供信息,好似盲人瞎马,自然敌不过以色列的飞机。因此,一战下来,叙利亚损兵折将,连续被击落81架飞机,而以色列空军竟秋毫无损。空战打成了81:0,这在现代空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叙以贝卡谷地之战后,“鹰眼”因其战绩而声誉鹊起。


关于台湾的消息
E-2外销量超过30架,包括以色列4架,日本11架(可见狼子野心),埃及6架,新加坡6架,泰国3架,除台湾外,上述均为C型。法国为使“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能够有更好的战斗力,也不惜暂时放下独立自主的传统,定购了E-2C。到2004年3月法国已经拥有3架E-2C。

     值得留意的是台湾也购买了E-2机。93年美国批准出售四架E-2T给台湾,95年9月交货。上述飞机是美国空军从阿利桑纳飞机坟场(boneyard)中抽调了四架E-2B,改装达到E-2C的标准,卖给了台湾,但主雷达为略落后的AN/APS-138。但四架E-2不足以实现24小时的空中预警,按备份一架、维护一架来算,最低限度需要六架,八架较为理想。有消息说台湾已续订四架E-2T。据说现在有六架了。

    E-2T的服役使得台湾空军有了相对理想的空中预警能力,但并不能改变台湾孤岛地利条件对于防御作战的种种劣势。美海军的E-2通常前进到航母编队前360千米处巡逻,确保尽早发现敌目标,在远离编队的地方就消灭敌人。而台湾海峡太窄,高速战斗机十几分钟就可以飞越,因此E-2T根本不能前进,就连在台湾上空巡逻,也要格外小心解放军战斗机的突袭。假如在东海岸飞行则较为安全,但早期预警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e2c_1.jpg

e2c_5.jpg

e2c_6.jpg

e2c_7.jpg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3 11:41 编辑 ]
2008-3-23 10:5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2C“鹰眼2000”预警机

e2c_2000_1.gif
e2c_9.jpg
主要参数
机长:35.41米??不解的说
翼展:37.95米
机高:8.1米
机翼面积:282平方米
动力装置:四台R-3350-34/-91星形发动机。
空重:36275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6462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517公里/小时(高度6100米)
实用升限:6279米
续航:>10小时
最大航程:7405公里


天线雷达设备
主要机载设备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通信、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等分系统,由QL-77/ASQ中央处理机控制接合为一个整体。

雷达,最初用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远程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后改装APS-139雷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的背面是敌我识别天线。
1989年后计划改装所有飞机,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在90年代的进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AN/ALR73被动探测系统,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超高频数据链、ARC-51A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三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


概述
它换装的是雷神公司的940计算机。这是以目前的DEC-2100型商用服务器为基础改进的。

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上。商用机一直远远走在军用机的前面。所以,这种计算机比E-2C以前使用的L-304计算机性能要好得多。另外,其机腹下还安装了专用的数据通信天线。利用高频信号传递大容量的数据。

“鹰眼2000”的另一个重要改进。就是增加了卫星通信功能。可以提供分时复用的数据通信能力和宽窄带加密语音通信能力。可以和舰队或者地面指挥中心保持远距离的联系。这样,E-2C预警机就可以在没有战区前沿通信支援的情况下指挥作战机群远离航母编队作战。从而扩大了航母编队独立作战的范围。

其他的改进还包括:战术显示器采用l7英寸彩色多功能显示器。计划使用19到21英寸显示器。可以同时显示更多的战术数据。使机上的空战引导员工作更加方便:对机上的冷却系统进行改进。以满足各类电子设备在高温条件下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换冷却系统的循环物质以满足环保标准以后还可能换装NP-2000型涡桨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8个桨叶。使用数字控制技术。因为目前使用的T56-A-427发动机可能不会再生产了,所以在现有发动机寿命到期后,必须有新发动机代替。

E-2C“鹰眼2000”可能还会作进一步的改进,目前就存在一些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高级鹰眼”计划。计划换装相控阵体制的雷达E-2飞机的雷达虽然经过多次改进。但基本体制一直没有变化。就是两坐标的、低脉冲生频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这种体制的雷达控测距离很远。另外.还计划给E-2C加装用于监测弹道导弹的红外探测器。使它成为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目前已经进行了试验这些改进一旦实现,E-2C“鹰眼2000”的预警能力将大大提高。另外,台湾现有的4架E-2T也很有可能升级为E-2C“鹰眼2000”型。


E-2座舱图片
e2c_cp_1.jpg
e2c_cp_2.jpg


膏药国的E2C
e2j_1.jpg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3 11:59 编辑 ]
2008-3-23 11:47: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2D 高级鹰眼

e2d_1.jpg
2006年2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电子系统部的导航系统分部选中Barco公司提供先进多用途控制显示器装(MCDU)。除该装置外,Barco公司还为美国海军E-2D"先进鹰眼"飞机驾驶舱和后部操作员站开发集成模块化开放系统的平台(MOSART),这两项设备将一同交付。MCDU是E-2"先进鹰眼"综合导航、控制与显示系统(INCDS)项目的组成部分,该项目将为该机任务系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全玻璃数字式驾驶舱。
               
2007年5月,由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美国海军制造的首架E-2D"先进鹰眼"飞机已首次公开亮相。该机是2001年授予诺·格公司的近20亿美元演示与发展合同包含的2架试验飞机中的第一架。美海军计划总共采购75架"先进鹰眼"飞机。虽然E-2D"先进鹰眼"外观与E-2C类似,但其许多系统和能力却经过了全部重新设计。该机的核心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并制造的新雷达APY-9,从而使该机比E-2C能在更远距离识别更小和更多的目标。由L-3通信Randtron天线系统公司研制的新旋转天线罩内增加了电子扫描阵列,其具有持续的360°扫描能力。"鹰眼"操作员还将具有新的雷达系统工作站、综合卫星通信能力和其他工具以更好的管理作战空域,为作战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E-2D的另一新特性是其采用了最先进的玻璃座舱,从而使飞行员也可充当武器系统操作员。美海军和诺·格公司计划今年秋季在佛罗里达州St.Augustine开始飞行试验,随后在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开展更多试飞。"先进鹰眼"将从2011年开始交付。


2007年7月,美国海军已授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一份总额4.08亿美元合同,用以制造海军已计划的75架E-2D"先进鹰眼"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的首批3架飞机。海军7月9日称,其此次订购是在诺·格公司计划进行首架E-2D飞机处女飞行前一个月签订的,而这架飞机是该公司为支持E-2D项目目前的系统研制和验证阶段而生产的2架飞机中的一架。该"先进鹰眼"飞机于今年早些时候在该公司佛罗里达州StAugustine工厂下线。海军说,试制阶段的3架飞机生产将于2010年8月结束。海军预计它的新"鹰眼"机队将耗资150亿美元。该E-2D预警机将于2011年进入服役,其装备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电子扫描APY-9雷达,该雷达将增强"鹰眼"预警机执行海上和陆地监视任务的能力,同时还增加其空-空探测距离。


2008年2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国际项目经理T·mTrudell在新加坡航展上表示,公司希望在年底获得美国政府对其E-2D"先进鹰眼"预警与控制飞机向少数几个感兴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许可。"鹰眼"飞机已经出口到埃及、法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正在为这种飞机寻找新的客户。除了法国和美国海军将E-2部署到航母上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作为岸基飞机使用的。目前阿联酋是表示了明确兴趣的国家之一,印度在2003年也曾询问过"鹰眼"2000的信息。
Trudell表示有三分之一的E-2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服役,显现出了各使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共同体的重要性。下一次国际用户大会将于8月份在建造这种飞机的佛罗里达StAugustine举行。

2003年诺·格获得了价值24亿美元的合同,负责研发和生产两架研制型和三架领先生产型飞机,合同持续到2012年。项目已经达到了迄今为止所有主要的里程碑,两架发展型飞机计划于秋季进入美国海军位于马里兰州的帕特逊河试验中心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行评估,以扫清飞机继续生产的障碍。

按计划将于2009年春季达到下一个主要的"C"里程碑。美国海军对新飞机的总采购量将达到75架,计划于2011年建立第一个中队,达到初始运行能力。领先生产将在今年开始,然后于2009年达到低速初始生产,2013年开始全速生产。
2008-3-23 12:06: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插队了?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 收起 理由
kok -1 你果然插队了 扣分 扣分 呵呵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

2008-3-23 12:26: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3“望楼”预警机

e303.jpg


载机      B707-320B

主要参数
外形尺寸
              翼展        39.27米
              机长        43.68米
              机高        12.6米
              翼面积       282米2
              雷达天线罩直径   9.1米
              雷达天线罩厚度   1.8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        78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4755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    853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12200米
              起飞距离      3350米
              值勤巡航速度    M0.6
              值勤巡航高度    9140米
              值勤持续时间(不空中加油)
              值勤站在起飞点   11.5小时
              值勤站离起飞点970公里     8小时
              值勤站离起飞点1600公里    6小时
              值勤时间(空中加油)      24小时

动力装置: 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3-PW-100/100A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力9525kg×4  同时因配备了大量的电子仪器设备,其发电能力为600KVA(约为民用型的3倍)

机组人员:机组成员4名,一般还搭载13名任务专家。
每机造价:大约2.7亿美元



天线雷达设备
包括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与六个分系统。
雷达,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板隙缝式天线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可根据不同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分成32个扇转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模态和抗干扰措施。敌我识别器,以AN/APX-130询问机为基础的高方向性询问-接收式敌我识别系统。敌我识别天线在雷达天线的背面。通信系统,装有14种高频、甚高频、超高频设备。在第三批飞机上装有三军通用的分时数字数据传输系统。导航系统,装两套轮盘木马Ⅳ惯导系统,ARN-99奥米加导航仪,ANP-200多谱勒导航仪。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装有9台多用途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用以显示目标与背景信息,在显示器的下方用表格显示目标的各种数据。显示器还能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挥多机空战。数据处理系统,其核心为IBM公司的4Picc-1计算机。

机载设备:主要仪器设备是(Westinghouse)韦斯汀豪斯公司AN/APY-1、2型S波段高重频脉冲多普勒雷达;IBM-4π-CC1电子计算机海策汀公司的状态显示台及辅助显示装置;导航与导引设备有两个迪尔科公司的AN/ASN-119“轮盘木马”Ⅳ惯性导航平台,一部诺斯罗普公司的AN/APN-120“奥米伽”导航设备。

天线装置:E-3飞机的机身结构是将大型旋转雷达整流罩及其支撑杆安装在后机身背部。大型雷达天线整流罩的直径为9.13m,厚度为1.8m,装入到圆盘形整流罩内。



探测指挥能力
探测跟踪:E-3号称可以同时跟踪600批目标,引导200架飞机作战(专家根据人员配置分析同时引导60个左右)能探测到半径为370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同时可指挥己方飞机完成空中格斗、截击、遮断、近距支援、空运、空中加油和救援等任务。当E-3 AWACS飞机与敌机逼近将要遭到攻击时,可指令援助的护航机与其直接对抗,必要时可呼叫更多的战斗机护卫。而且以800千米/h的速度逃脱,逃脱到敌方地面雷达不能探测到的地球圆形的阴影死角处。

搜索半径:(8850米高空)大型高空目标 667千米,中型目标 445千米,低空小型目标 324千米。


发展系列
E-3系列有E-3A/B/C/D/F。
1. E-3A是首批生产型,安装4台33一PW/100A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9525kg(93440N),机舱内装载有9个多用途控制台及2部显示器,机上乘员共17名。
2. E-3B是E-3A的改型,与A型相比提高了目标搜索能力。可对海上军舰等进行搜索和监测。机舱内装载有12个多用途控制台及3部辅助显示器。
3. E-3C与B型相似,C型是为了适合于欧洲的作战环境,按照北约组织的要求对抗干扰通讯系统和防空体系的通讯设备进行了改装。
4. E-3D/F分别是出售该英国法国的机型,它们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和部分电子设备与美国空军机型有差别,但能沟通。

北约的E-3,采用了北约纪念涂装
e3_nato.jpg

E3 雷达
e3_radar.jpg


概述
太专业了 略


实战效果
E-3在海湾战争的沙漠盾牌行动中,是最早投入部署的飞机之一。在战争期间,E-3执行了超过400项任务,记录下的执勤时间长达5000小时。在联军40次空战胜利中,E-3参与了其中38次。

海湾战争中共有11架E-3被派到海湾地区执行空中预警指挥任务。在“沙漠风暴”期间共飞行448架次,5546飞行小时,指挥控制了9万架次飞机的飞行,平均每天2240架次。不仅向战区指挥中心提供了原始空情,还与RC-135电子侦察机、战地空中指挥与控制中心、战术空中指挥中心和E-2预警机建立了数据共享网络。通过海湾战争发现需对E-3飞机间的远距离通信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d3b5234567.jpg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3 12:59 编辑 ]
2008-3-23 12:29: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4 “守夜者”

e400.jpg

载机  波音747-200客机

主要参数
机长:70.51米
翼展:59.64米
机高:19.33米
机翼面积:511平方米
动力装置:A型 JT9D涡扇发动机
B型 F103-GE-100(CF6-50E)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233.5千牛(23800公斤)×4
正常起飞重量:360吨。
机内燃油:150395千克
巡航速度:935千米/小时
最大速度:969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3715米
续航时间:>11(不空中加油)
最大续航时间:72小时
最大航程: 10560千米
单机造价:25800万美元


天线雷达设备
雷达:机载监视雷达采用L波段相控阵雷达。据称,该雷达可提供360度方位覆盖,能在强杂波、严重干扰和密集目标环境下探测隐身目标和小型目标。
天线:有4个独特的不等边阵列天线。天线罩为长40.2米、宽14.48米、高3.81米的复合式子面罩,用3个W形支架和4根连接杆紧固在机身的上方。


发展型号
E-4A型 共生产过3架
E-4B于1973年开始改装,改进通信系统。1974年间月开始交付,生产1架。

到1985年1月,三架A型均改装为B型。该机共有3层甲板6个工作区,上层为驾驶舱、休息室、通信控制中心、技术控制中心,下层为通信设备舱与维护工作间。机上有13套通信设备,其中包括卫星通信和超低频通信装置。机上共有46组通信天线,卫星通信天线装在背部的整流罩内,超低频通信天线可用绞盘收放,长8公里,能与在水下的潜艇通信。该机机组最多可达114人。


概述
E-4是美国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要求用波音747-200型客机改装的空中指挥机,用于美国本土受到核/常规攻击时最高指挥当局在机上与战略核力量指挥部的通信。


E-4是一种四引擎,后掠翼,远程高空高性能的空中指挥飞机。该机共有3层甲板6个工作区,上层为驾驶舱、休息室、通信控制中心、技术控制中心,下层为通信设备舱与维护工作间。该机机组最多可达114人。从前向后为最高指挥当局办公室、通信控制中心、技术控制中心,下层为通信设备舱与维护工作间。机上有13套通信设备,其中包括卫星通信和超低频通信装置。机上共有46组通信天线,卫星通信天线装在背部的整流罩内,超低频通信天线可用绞盘收放,长8公从,能与在水下的潜艇通信。

冷战时期,美军为了在核战中进行反击,准备在地面核战指挥所被摧毁后,迅速启用E-4指挥美军进行核反击作战。美军高度重视E-4的作用,目前共部署的4架E-4B,每架造价达2.58亿美元。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E-4指挥机也不像冷战时期那么繁忙了。1999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就乘坐E-4B访问意大利。兼任三军总司令的克林顿总统有时不坐“空军一号”,而是选用E-4B外出访问。从1994年8月起,E-4B还可以担任民用救灾的任务。一旦国家出现重大灾情,E-4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指挥能力,根据灾情处理的需要做到快速反应。

为了给予美国国家指挥当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ies)直接的支持,每天至少有1架E-4B在美军驻全球各大军事驻地中的一个的上空盘旋警戒。

2005年12月,美国空军已授予波音公司一份合同,作为美国空军E-4国家空中行动指挥中心机队的产品保障综合商。这是一项5年期合同,另有一个5年的选择期。合同金额为20亿美元费用封顶。波音公司将领导一个工作组执行该合同,工作组由波音、L-3通信公司、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和Greenpoint技术公司组成。波音公司后勤保障系统部副总裁兼总经理PatFinneran说:"该工作组将采用全寿命周期系统工程途径作为E-4机队的领导系统综合商。产品保障综合商合同将为我们的国家指挥当局提供更高的战备状态,并允许我们将多个合同综合成一个承包合同,从而使该作战飞机具有最重要的价值。"E-4服务于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国家空中行动指挥中心。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地面指挥控制中心遭破坏时,该飞机将提供一个具有高生存能力的指挥、控制和通信中心,以命令美国部队、开展紧急突发战争,以及通过有关民事当局协调行动。波音公司按照合同商所承担的后勤保障、工程服务和技术规程支持范围,已为这4架波音747飞机改装的E-4机队提供了25年的支持保障。

2007年12月,波音公司继续为美国空军和美国战略司令部的E-4B国家机载行动中心提供保障支持,其正在位于堪萨斯州Wichita的保障系统工厂修改4架E-4B飞机中的第3架飞机。该飞机正在接受计划基地级维护和Mod BlockOne升级,该项升级旨在增装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以使领导们能安全地与其他位于空中和地面的执行司令部和控制设施进行通信。E-4B飞机由波音747-200改型而来,它是一种现代化的、高生存力的指挥、控制和通信中心,用于指挥美国部队执行紧急战争命令和协调与民事当局的行动。波音公司已向战略司令部提前交付了2架该型飞机。

e4b_731676[4].jpg

e4_2.jpg
2008-3-23 13:11: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下肯定是弄好了,第一个插入~~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1 收起 理由
kok -1 555555 又占我的楼 继续扣你的钱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

2008-3-23 13:2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6"水星Mercury"通信中继/空中指挥机


e6_1.jpg
载机  波音707-320

主要参数
翼展44.42米
机长46.61米
机高12.93米
机翼面积282平方米
动力装置: F108-CF-100(CFM-56-24-2)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24000磅×4
最大起飞总重154400千克
机内燃油70305千克
升限:42000英尺
巡航高度:25000-30000英尺
航速:960公里/小时
执勤续航时间:16小时(不空中加油)
最大续航时间:28.9小时
航程:12144公里
机组:A型14人
B型22人


概况

TACAMO系统
E-6A“水星”(Mercury)潜艇通信中继机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用于在战争情况下,确保国家指挥当局(NCA)有效的与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核潜艇通信联络。

        这里必须提到TACAMO系统。TACAMO是美国海军抗毁战略通信系统的缩写,中文通常音译“塔卡木”。美国也有人把TACAMO说成Take Charge and MoveOut。该系统的核心是具有长波通信中继能力的大型飞机,在战争时期美国本土的指挥机构借助这些飞机,可有效的将作战指令发送到潜伏在全球海洋中的美国战略或攻击核潜艇。无线电波中只有长波可以穿透海水,且作用距离比声信号要远得多,因此是潜艇与陆地通信的首选。

通常各国会在本土修建大型的长波通信站,巨型的长波天线阵占地巨大,因此在战时很容易被摧毁。所以TACAMO要采用能在空中大范围机动的飞机作为中转站,确保战时在本土通信系统遭到大规模毁灭的情况下能可靠的指挥核潜艇作战。      
和平时期TACAMO也承担部分对潜通信任务。另外中继机可飞到不同的空域,敌人难以猜度己方潜艇的机动态势,增加了潜艇部队的生存率。

TACAMO系统的原型于1962年开始由柯林斯公司研制,几经周折,于1968年成型,两个C-130潜艇通信中继机中队开始服役。1973年TACAMO开始正式运转。当时TACAMO系统使用EC-130Q飞机,即C-130运输机的电子通讯改型,机上采用了一部25千瓦甚低频发射机,单根天线,后改为功率更大的双平衡天线和200千瓦发射机。   
  
但EC-130Q是一种中型螺旋桨飞机,航程、续航时间不够理想。尤其在70年代后期,美军为配合“三叉戟”潜射战略导弹潜艇舰队的迅速发展,对潜艇通信系统提出了更有效、更可靠、更能抗核打击的要求。极低频、极高频卫星通信、蓝绿激光卫星通信技术当时还不成熟,美改进TACAMO变得非常紧迫。
ec130q_1.jpg

E-6A的产生
改进的核心在于整个通信中继系统必须能顶住强大的核爆炸电磁辐射的冲击。虽然甚低频信号,即长波信号,抗干扰能力已经比较好,但还是必须在中继机上加装大量的电子屏蔽、加固结构。但EC-130的载重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不能再加装上述结构。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选取一种已经具有优良抗电磁辐射性能的现役飞机,进行改装。为此美海军于1982年以投标方式选定了具有上述特性的E-3A预警机为原型,衍生出了E-6A潜艇通信中继机型号。

1986年首架E-6A制造成功,次年首飞。1989年两个TACAMO中队,即VQ-3和VQ-4中队,全面换装了15架E-6A,上述E-6A保留了E-3A的抗电磁辐射结构,通信中继设备基本照搬了原有的EC-130设备。由于E-6A具有空中加油能力而航程增大、续航时间长、速度快、升限大,执行任务的能力和质量比EC-130有明显的改进。另外E-3A的原型为波音707客机,机体庞大,载重大,E-6A承继这些优点,便于进一步的加装设备和改进。

E-6A机体、发动机、飞行性能类似于E-3,当然E-3巨大的雷达天线罩被取消了,有75%的机体与E-3相同,这里不过多描述。总的来说与波音707-320B客机相似,采用推力106.8千牛的CFM-56-2A-2发动机。机舱类似E-3A,分3个区。翼前区包括四人机组驾驶舱、食品储存间、厨房、就餐间、洗手间,以及有8个折叠床的休息间,以便搭乘轮班乘员。

机翼段为8人值勤室,C3(指挥、控制、通信)中央操纵台及其它操纵台位于该段,操纵员中包括一名空中控制军官。翼后区为设备舱,内有收发机柜、发射机、拖曳天线及其收放绞盘、降落伞、设备的备件和行李间。机舱右侧有跳伞门。E-6A的通信中继系统为TACAMO AN/USC-13系统,由中央控制台、发射/接收机系统、甚低频功率放大器、天线耦合器和双甚低频拖曳天线组成。中央控制台有4个座位,集中控制各个分系统工作。全机机组18人。

发射/接受系统可接受来自本土指挥中心、海军甚低频岸基站、总统使用的E-4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各空中指挥所发出的甚低频上行信号;高频收发机组可提供空对空、空对地通信能力;特高频范围内则可与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舰队卫星通信系统或任一视距话音通信系统连接。语音通话系统包括AN/ARC-182甚高频/超音频保密话音通讯台。AN/ARC-190高频通讯台,卫星通讯用超高频天线安装在翼尖舱。

上述指挥指令由E-6A的信息处理系统处理,然后转入下行线路,进行加密、抗干扰调制编码。接着甚低频功率放大器和天线耦合器将信号放大到200千瓦以上,调谐至双拖曳天线上。其最主要的通讯设备为功率200千瓦的超低频电台,信号通过可由绞盘收放的长7925米的收放式拖曳天线发出。
e6_2.jpg e6_3.jpg

双拖曳天线一长一短,长天线上发射功率较大。一条由机尾伸出,另一条由机身后腹部伸出。在不发报时天线收入机体内。天线一头有重量为41千克的稳定喇叭罩,天线与稳定喇叭罩重495千克,全部放出后阻力为8.9千牛(907千克)。稳定喇叭罩在气动力下可控制天线呈现合理的角度。在通信时拖曳天线由后机舱地板上的开口放出。飞机绕小圈轨道盘旋,天线接近垂直地下垂。作为偶极子的短拖曳天线长1220米从尾锥放出。由拖曳天线发出的信号能由潜艇拖曳天线接收。另外从机身前背部到垂尾尖端拉有一条固定天线。

导航系统包括LTN-90激光陀螺导航、LTN-211奥米加导航系统、AN/APS-133气象雷达。翼尖舱有AN/ALR-66(V)4电子支援系统,可提供威胁信息、敌我识别和威胁的方向与大致的距离。

美海军的核潜艇可在最佳深度通过潜艇尾部的拖曳天线接收TACAMO传来的信号,不需上浮,从而大大减少了被敌方发现的几率。核潜艇也可以发出一个通信浮筒,将甚低频天线拖到水面,改进通信效果。

目前美海军认为TACAMO系统是现有的最能抗核打击、最具灵活性的潜艇通信中继手段,将继续对其加以投入、改进。进一步改进主要是采用蓝绿激光技术,蓝绿激光可穿透海水,是理想的潜艇通信手段。该技术即可用于卫星对潜通信,也可用于飞机对潜通信。

E-6B
E-6A衍生出了E-6B双重任务飞机。B型于1997年服役,1998年形成战斗力,所有E-6A在2003年前将改进为B型。B型具有A型所有的作战能力,即对潜通信。B型的改进之处在于加装了“空中发射控制系统”(ALCS airborne launch control system),能够控制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指令和通信,从而起到了美国核力量空中指挥所的作用。全机机组人员增至23人,外观上脊背增加了一个天线罩。
e6b_1.jpg

2002年初,波音公司将波音737客机改进型号所使用的“玻璃座舱”,移植到了E-6B上。新的座舱使海军能够更有效的使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现有航线和管制系统。合同总额1.23亿美元,现有E-6B的座舱将全部进行改进。新的座舱设备包括平板数字显示器和双重飞行管理系统。由于采用了商业产品,因此E-6B座舱的维护性大大改善。预计到2005年完成所有改进工作。此外雷声公司还将为E-6B安装新的战场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任务设备,使该机型具有与海军主要的机载战略指挥和控制系统通信互联的能力。雷声公司的新设备总重量比以往的系统要小。新的通信系统可提供与高速DSL数据传输方式相同质量的数据链接,并具有保密通信能力。

2003年1月,改装后的E-6B开始联合测试。目前任务系统和座舱显示系统都得到了升级,将提升任务航电系统的能力、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增加飞机的可靠性和维护性。任务系统升级后具有自动数据处理、按需分配多址等功能。系统还综合了一套定相阵列天线系统,增加了宽带数据能力。机上增加了互联网协议发送程序安全网络和互联网协议发送程序非安全网络功能,主要包括2台独立机载服务器(机密和非机密)、通过指令管理的局域网通信链接访问地面服务器、便携电脑的空中用户界面、Ku波段(高速)上传链路和DAMA或Northstar网(速度可达16Kbps)下传链路。座舱升级内容是安装了以波音777和737-700下一代航电技术为基础的多功能显示器系统(MDS)。MDS将能提供最先进的通信、导航和监视能力。

2004年5月,美海军表示E-6B将进行航电和任务系统升级。洛克韦尔·柯林斯公司收到了美国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7900万美元的合同,将实施I批次(BlockI)改装升级。该项目潜在价值可能达到3亿美元。第I批次改装将弥补旧系统的缺陷和功能退化,为E-6B飞机提供开放式系统结构。改装内容包括采用数字式空中内部通信交换系统(DAISS)和内部通信系统(ICS)(DAISS/ICS)、任务计算机设备以及超高频指挥、控制和通信(UHFC3)系统。电源和冷却系统也将作改进,以提高其起飞前、飞行后和地面待战的使用效率。据称E-6第I批次改装计划将成为传统任务飞机转变为承担网络中心战关键角色的范例。

2006年2月,L-3通信公司宣布,其天顶航宇子公司获得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一份为期9个月、价值2710万美元的合同,为美海军的E-6B飞机提供合同商后勤支持(CLS)。加上一年的附加选项,合同总价值超过1.423亿美元。天顶航宇公司将为16架E-6B飞机提供所有的备件和物资服务,并负责所有相关设备的维护和训练任务。主要服务对象为位于俄克拉何马州Tinker空军基地的第一战略通信联队(CSCW-1)和3个TACAMO中队、加利福尼亚州的特拉维斯空军基地、位于Patuxent的海军航空站(NAS)以及空军奥福特基地等。

2006年8月,CAE美国公司获得LINK公司模拟训练部授予的总值超过2200万美元合同,设计和制造E-6B飞机作战飞行训练器(OFT)。E-6B是美国执行战略信息和机载指挥任务的特种飞机。CAE公司将于2008年夏天向位于Tinker空军基地附近的LINK公司训练设施交付满足D级性能的E-6B作战飞行训练器。该合同还包括升级现有两部E-6B作战飞行训练器的选购任务。LINK公司是E-6B机组训练系统项目主承包商。CAE美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Lenyo指出,E-6B模拟器将可使美国海军所有的飞行训练从租用波音737-600训练飞机转为采用模拟器进行,节约训练经费。E-6B作战飞行训练器将用于训练美国海军飞行员、副驾驶员和飞行工程师。该模拟器装有CAE“奖章-6000”可视系统,将支持对机组人员全天候作战和空中加油等特殊任务场景的训练能力。CAE将向位于Tinker空军基地附近的LINK公司现有训练设施交付模拟器,LINK公司在该设施中拥有两套CAE制造的E-3模拟器。

2006年12月,波音公司已完成第16架也是最后一架E6-8"水星"指挥飞机的改进工作,将在今后几天内交付给美国海军。该机的改进包括一个类似于新一代波音737飞机玻璃驾驶舱的现代化新座舱,以及一个先进通信系统包,可为机组提供更快的数据处理、更好的通信系统性能和态势感知。E-6B是美海军潜艇群的通信系统中继飞机和战略机载指挥飞机,是在波音707飞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在1989~1992年间交付。E-6B飞机改进项目涉及两个合同,总金额1.8亿美元,除上述改进要求外,还要求降低飞机的总重量,改进其可维修性,并满足"全球空中交通管制"要求。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3 15:04 编辑 ]
2008-3-23 14:21:51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