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的起源
自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的珊瑚海、中途岛等海战显示出飞机对水面舰队的防空早期预警指挥体系。
在二次大战期间,为及早发现来袭用敌机,除了依靠航母本身与护航舰只上配备的搜索雷达外,美国海军通常还在舰队外围部署配备远程雷达的驱逐舰作为雷达哨,但舰载雷达仍受限于地球曲率的影响,直线发射的雷达波无法探测到海平面以下的目标;虽然增加雷达的高度可提高探测海面目标的距离,但装配在军舰桅杆上的雷达天线的高度还是太低,最多不过15~20米高,不像地面雷达可依托数百甚至数千米高的高山以扩大探测范围;过高的桅杆或上层结构会影响到舰艇航行时的稳定性。故舰载雷达的视距十分有限,对高空目标虽能拥有上百千米的探测距离,对海面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30千米左右。
在飞机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若敌机采取低空突袭,依靠探测距离有限的舰载雷达,将只能争取到几分钟的预警时间。另外,担任雷达哨戒任务的军舰本身也常常成为吸引敌机攻击的目标,因为军舰的体型庞大、机动性低且雷达哨戒舰通常位于舰队外围孤立无援,导致美国海军在战时损失了不少雷达哨戒舰。为此便出现了发展空中的预警机的构想。让雷达安装在飞机上担任警戒任务,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假设1座天线高15米的雷达虽能探测到300千米外高度为19000米的目标,但在探测100米高的飞机目标时,其探测距离理论值最多不超过50千米:若将同一部雷达升至10000米的高空,对同样100米高度的目标,雷达在40O千米外就能发现目标,所能覆盖的空域增加数十倍之多。
[ 本帖最后由 kok 于 2008-3-21 14:3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