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VIVIENNEDM

61快乐~童心未泯Festival du Film pour Enfants 全部编辑完成

103
回复
1547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1 儿童节~

十岁夏天

The Tenth Summmer

导演: 约尔格·格林勒


剧情简介]1960年夏天,在Lower Rhine地区的一小镇上,凯利·斯派拉斯(Kalli Spielplatz)正在为他9岁生日以及经历了一个神奇的夏天进行庆祝。他背着父母组建了一个动物园,里面养着一只猴子。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爸爸的一个秘密--吸引爸爸起床的是迷人的邻居,他还知道他们第一次坠入爱河以及第一次接吻是在什么时候。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充满友谊、秘密、爱情和快乐的夏天之后,凯利变了一个样。他知道,一只猴子不仅能给他带来快乐,也要求他承担相当的责任,大人不总是对的,而女孩可能是最可爱的。


导演简介
约尔格·格林勒自从1974年以来,约尔格·格林勒一直是名导演和剧作家。他写了大量的电视剧本、连续剧、丛书等,包括2002年最畅销的《意大利的谋杀》(Murder in Italian)、2000年执导的《Murderous Doppelganger》,《方向》(Direction)等等。1993年,除了获得多个其他奖项外,他的影片《拐杖》(Crutches)获得三项联邦电影节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舞台效果和服装奖

[td=1,1,800]
   The tenth summer
DVD登錄號 :VR024410
導演:
喬治古尼勒 ( Jorg Grunler )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 Erika Marozsan )
凱文辛格 ( Kai Wiesinger )
馬丁史塔克 ( Martin Stuhrk )

片長
98分鐘
分級︰
普遍級
語言
德語發音 / 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 :      

故事開始於1960年代,在萊茵河下游的某個小鎮裡,國王卡里正在慶祝他滿九周年的生日。他穿著嶄新法拉利紅外套,戴著剛擦亮的皇冠,輕快地奔馳過他的領地,他所熟悉的群眾們有的夾道歡迎,有的則是獻花致意

其實卡里只是一個愛作夢的平凡小鬼,他用綺麗的夢想堆砌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不過也許他的夢想不再只是空談了,他與他的好朋友-保利、華特,即將在他們第十個夏天裡打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動物園!!動物園裡除了蒼蠅、螞蟻外,還有一個超級巨星--保利的父親熱情捐贈的小猴子!

國王卡里除了忙著處理動物園的開張手續之外,當然還得忙著其他事業,例如寫情書給鄰居女孩法蘭茲,還有忙著惡作劇之類的。就在他事業愛情兩得意時,突然發現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的爸爸卡爾竟然瞞著媽媽去找小鎮上最美麗的女人-海佛太太

在這個多彩多姿的夏天裡,卡里經歷了愉悅、煩惱、戀愛和離別,當然,也學會了成長。

 
【導演自我講評】
        本片背景在1960年代,十分有趣的一點是在片中沒有電視或是電腦的存在,所以小孩子平常的休閒玩具大部分都是自己手工打造的,雖然非常的粗糙,但是也樂在其中;或者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隨時發掘身邊的物外之趣。故事裡的三個男孩的夢想是建立一個小型動物園,他們先從小昆蟲開始收集起,直到後來有了一隻小猴子,一步一步朝他們的夢想前進。
        本片與現代由於科技的發展而益見疏離感的人際關係逆向而馳,強調了友誼、關懷,以及感情,初戀的喜悅、夢想的實現、城鄉隔閡以及追求秘密的渴望。

【角色/演員介紹】 ‧卡里 史畢布萊茲Kalli Spielplatz--馬丁史塔克飾
        九歲的卡里充滿活力,每天都與死黨保利和華特一起吃喝玩樂,富有正義感的他也為街坊鄰居的大小事情打抱不平。此外他也是一個典型的夢想主義者,他把現實的社會與他的白日夢結合在一起,所以每天都過著快樂似神仙的生活。
        而卡爾和卡里對美麗鄰居海佛的接觸頻繁,卻讓卡里的母親十分擔心,卡里的母親甚至不允許卡里去鄰居家…。
現年12歲的馬丁史塔克,才演過一部電視劇和電影的他,因為聰明調皮的外型與渾然天成的演技贏得了他的第三個工作機會。
‧卡爾 史畢布萊茲Kalli Spielplatz--凱文辛格飾
        卡爾是卡里的父親,以前是一名屋頂工人,後來手腕受傷之後改行拉保險。他們兩個人的感情相當好,直到卡里在第10個夏天裡偶然地撞見他的父親與美麗鄰居海佛私會...。
        1966年出生的凱文辛格是德國近年竄起的性格小生,俊美又帶點野性的外型吸引了不少女性影迷的目光,演過不少佳作,如【Kleine Haie】、【六重唱】、【愛上愛情】。在1997的代表作【活命14天】中展現了出色的演技,一舉提名了巴伐利亞電影獎與德國電影獎,並2度贏得了巴伐利亞電影獎的影帝。
‧艾瑪 海佛Almut Hilfers--艾莉卡瑪洛茲珊飾
        艾瑪和她的二個女兒─法羅和法蘭茲,在這個小村莊總是被大家所談論,同時也被標上"危險"記號的三個美麗女人!但是卡里卻覺得他必須去拯救這三位女士,如他所願的他們成了好友,也因救命之恩而讓她們將卡里奉為小王子般,伺候得無微不至。卡里深愛自己的父母,因而在發現艾瑪與爸爸之間曖昧的關係後,內心感到深深的不安…
        匈牙利影壇美女艾莉卡瑪洛茲珊,她出色的演技及外型飾演這個神秘女郎相當具說服力,代表作為2000橫掃德國影壇的【狂琴難了】和2001榮獲奧斯卡最佳短片提名的【One Day Crossing】(橫跨一天)。
‧法蘭茲 潔森Franzi Jansen--依娃曼史考特飾
        九歲的小女孩,有著過人的自信心,她的母親非常傳統而嚴厲,嚴格地規範她的一舉一動,然而她喜歡上了自然率真的卡里後,決定不顧母親的反對跟他在一起,讓卡里十分感動,兩人成為了人人稱羨的小情侶。
清新可人的依娃曼史考特飾演男主角卡里的小情人,時而露出的甜美笑容生動地抓住觀眾的目光。

~ 得獎、參展紀錄 ~
慕尼黑國際影展
德國Gera兒童影展
赫爾辛基影展 EMDEN國際影展


[ 本帖最后由 VIVIENNEDM 于 2008-5-31 18:27 编辑 ]
2008-3-4 19:52: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vivi坏人 ~~



等你发完我再补充??
ps:最近有木有什么异常的事发生??:) :em0009: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这部...归入儿童电影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涉入的世界觀


燈微微的亮了,我心酸於小小攝影師的早熟言語,也驚喜他們的藝術天份,螢幕上的字幕仍繼續跑著。

觀眾開始一群群的站起,座椅彈回原位,連續的發出「啪」的聲響。我呆坐在座位上,看著字幕跑完,直到最後出現一個鏡頭,女攝影師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帶著那群小小攝影師,朝著路的那一端走去,漸行漸遠,背影也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我不知道他們要走到哪去,心中只是在想,導演放入這個鏡頭的用意為何?以及質疑著導演給予他們相機的做法。接著,我馬上想到的是另一部關於以巴衝突的紀錄片《美麗天堂》(Promises , 2001)。


不過其實《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並不如中文片名那般浪漫,但卻也毫不狗血煽情。原名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出生於加爾各達紅燈區的小孩)似乎較能說明影片的內容與主題。而這兩部紀錄片主角都是孩童,並運用不同方式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若更要深究的話,導演的「涉入」才是我所聯想到的部分。

紀錄片的發展從60年代「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被倡提後,這種必須與被攝者建立某種和善關係,使拍對象不因鏡頭的存在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甚至是用自然本有的態度來應對,以期達到一種共同創作的效果(追求真實)的方式,其實早已並不單純只是一種觀察或紀錄,更可以說是一種用誘發者的姿態來對待另一種族群或文化。於是自然也產生了爭辯不盡的「持攝影機(導演與被攝者間)的權力關係」。

在《美麗天堂》裡,導演是一個涉入者,而且是一個嚴重的涉入者。他化身為觸媒,將等同平行線兩端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孩童們聚在一起,並用超然的攝影機捕捉其之間的衝突。縱然滿懷人道精神,藉著影片宣示了宗教民族間的仇恨對於孩童而言是荒謬無比的,但影片中卻也明白的告訴觀眾,在涉入者(導演)消失退卻後,雙胞胎不再打電話來、孩童彼此間也無法再聚會遊戲…,一切的變化仍舊回到了原點。

當然,這個導演與被攝者的權力關係是否平衡是見人見智的。只是這樣的涉入,卻也遺憾的像是一種展示,展示的對象則是看片的觀眾們。

在《小小攝影師》中,導演似乎體認到自己能力的侷限,利用「相機」(攝影),這個能永久伴隨著他們的技能教導這些孩童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裡頭的主角之一塔塔(Tapasi)說:「第一次拿到相機的時候,感覺真棒。以前我們絕不可能碰相機…我們看別人拍照,希望自己也有相機。」相機成了與外界溝通的窗,領著觀眾進入加爾各達,進入孩子的世界裡…

我有點疑惑導演的做法。這種給予算一種憐憫施捨嗎?那其他的孩子怎麼辦(公平嗎)?導演憑什麼涉入的如此嚴重?你以為你是誰?紅燈區救星嗎…

紀錄片工作者往往被要求的高標準拍攝倫理,或是外界的質疑與批評,但影片中像是全毫不在乎。導演積極的涉入,包括了教導他們攝影,帶他們去海邊遊玩,安排這些孩子們接受教育,甚至幫他們舉辦攝影展,吸引了國際間的注意。也募得了不少款項,並相對的回饋到這些孩子身上。後來更設置了一個孩童攝影基金會,籌畫了一連串的有後續性的教育計畫。

到底是什麼,讓導演全然不理會這些規訓,並促使其像豁出去似的義無反顧,一定要這樣做呢?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導演一定擁有一個超越這些規範教條的強大信念,才使得她得以撐下去,而那就是「實踐」。

然而,澤娜布里斯基在片中也明白表示立場:「我不是社工,我只是一個攝影師。」這句話彷彿是說給批評者聽的,像是透露著心聲,「我已經做了我最大的努力了,你還奢望著什麼呢?」

這些種種疑惑在看到兩個導演大無畏的硬幹精神後頓時迎刃而解,也才明白自己不知不覺像是在抹煞別人的努力,羞愧的閉上嘴。至於印度的種姓制度與階級問題、教育體制與民生環境,種種龐大到嚇死人的結構性問題也不是幾個紀錄片工作者或一部紀錄片就能解決的了。導演的涉入,其實早已超越展示,成為一種可貴的具體實踐典範了。而更難得的是,此片居然不歌功頌德,也不用既有西方傳統價值觀強壓在加爾各達的紅燈區中,反而是單純、質樸的讓人感動、佩服。

片末的這個鏡頭,我想正是暗示著,「我們會一直走下去,而且是手牽著手。」這一點,正是《小小攝影師》影片中,那份最珍貴、最令人信服的拍攝初衷與信念,教人怎麼能不替這兩位可愛可敬的紀錄片工作者企圖撼動世界所作的努力鼓掌叫好!

「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並不是傻子,而是令人敬佩的夢想家。否則,這個世界怎麼會有奇蹟與希望的存在呢。

P.S 這是澤娜布里斯所創的基金會網址,裡面有小小攝影師拍的照片。
http://www.kids-with-cameras.org/home/





--
以下補充,兩位導演的話。



澤娜布里斯基 紐約 2004年1月

1998年,我進入加爾各答一處髒亂的紅燈區,開始與妓女同住。
當我於1995年首度造訪印度,我不曉得會遇到什麼。我開始旅行並拍攝印度婦女生活的殘酷現狀:殺害女嬰、童媳、因嫁妝太少被殺害及寡婦殉夫等。
我本無拍攝妓女的想法,直到一位朋友帶我去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就在踏進迷宮般陋巷的那一刻,我明白了這就是我來印度的原因。

我花了好幾個月,想取得管道進入這個窯門禁地。我知道我想與這群婦女同住,真正去了解他們的生活。最後一位娼寮老闆給我一個房間。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取得這群婦女的信任。當她們在等候客人,我陪她們等。一連陪坐好幾個小時,與她們嘻笑玩耍,體驗那種枯等的感受,目睹她們不時流露暴躁不安的情緒,當她們想到自己被困在這個難以逃脫的世界,為了生存及照顧孩子,被迫出賣靈肉。

孩子們倒是馬上接納了我。他們不怎麼了解我在那裡做什麼,但他們對我及我的相機感到著迷。我讓他們使用相機、教他們怎麼照相。我心想,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一定很棒。於是我決定教他們攝影。

下回造訪時,我帶了十部輕便相機,選了一群最想學習的孩子。我不曉得自己在幹嘛,但這群孩子好喜歡,每週都來上課。成果很驚人。於是我放棄自己的攝影計畫,開始全時間與這群孩子互動。我知道此時有重要的內容需要紀錄下來,於是我買了一台攝影機,開始拍攝這群娼寮的孩子,拍攝他們在街頭的生活以及學習攝影的情況。之前我從來沒拿過攝影機。

我邀請羅斯考夫曼到加爾各答,與我一起拍片。他不想來,於是我寄了幾捲帶子給他看,我知道他會愛上這群孩子,就像我一樣。沒多久他便撘上前往加爾各答的飛機。他擔心沒有故事。我要他耐心等待。故事自然會浮現。
確實如此。

羅斯考夫曼 紐約 2004年1月

2000年冬天,來自紐約市的攝影記者;澤娜布里斯基,邀我與她合作拍攝一部紀錄片,是關於一群加爾各答妓女的孩子。在那之前,她已教他們攝影兩年,認為他們的故事很值得拍成紀錄片。

那時我剛辭去從事十年的紀錄片剪輯師的工作,並成功轉型為紀錄片攝影師。雖然我對她的邀約很感興趣,但我婉拒了,不想接下來3到5年當個窮困潦倒的紀錄片製作人。

然後澤娜寄給我4捲影帶,是她在加爾各答拍攝的,供我"評鑑"(她從沒拍過錄影帶) 。看了第一捲影帶的前十分鐘,我就知道我要前往加爾各答。
澤娜與那群孩子與我分享人生,我永懷感激之心。


木材後記:我真的對於這樣的做法想了很久很久,6月29日看於台北電影節。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5-28 19:36 编辑 ]
2008-3-4 20:51: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中文名称:赤焰顶峰
英文名称:Les Aiguilles rouges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6年
电影导演Jean-Francois Davy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简介


◎译  名 赤焰顶峰
◎片  名 Les Aiguilles rouges
◎年  代 2006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无
◎IMDB评分 5.2/10 (17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78548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08 x 320
◎文件大小 1CD 49 x 15MB
◎片  长 90 Min
◎导  演 Jean-Francois Davy
◎主  演 Jules Sitruk .... Luc
      Damien Jouillerot .... Jean-Pierre
      Jonathan Demurger .... Patrick
      Pierre Derenne .... Eric
      César Domboy .... Guy
      Jules-Angelo Bigarnet .... L'Arsouille
      Rapha?l Fuchs-Willig .... Tatave
      Clément Chebli .... Bruno
      Richard Berry .... Le père de Luc
      Rufus .... Marullaz
      Patrick Bouchitey .... Le père d'Eric
      Bernadette Lafont .... L'infirmière
      Bernard Haller .... Le grand-père de Jean-Pierre
      Cécile Gabriel .... Mère Gabriel
      Ma?lle Poesy-Guichard .... Isabelle (as Ma?lle Poésy)



◎简  介 

  1960年9月,一群12至16岁的蛮横巡逻兵被送往攀登海拔8202米的BREVANT山峰,经历为期三天的远足旅程。他们装载着无知的经验、无所顾虑、迥异的个性、约会故事,以及一封来自阿尔及利亚军队兄弟的来信。美丽的山峦展示出真面目,巡逻队伍陷入了极端危险的状况。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5-28 19:37 编辑 ]
2008-3-4 20:52: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但 撞车了怎么办:em0009: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由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邹亚林编剧和导演,湘西苗族农民非职业演员出演,以极低成本拍就的影片《红棉袄》,近日收到第二十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第五十六届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伦敦儿童电影节、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好莱坞中国电影节等五大国际电影节的正式参赛邀请。但就在导演邹亚林办理签证手续,准备于10月23日左右启程赴美参加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时,另一条喜讯却让他为分身乏术发愁:《红棉袄》获得将于10月24日开始的金鸡百花电影最佳儿童片和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据了解,芝加哥国际儿童节是北美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儿童电影节,2002年,该电影节成为目前全美唯一一家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认可的儿童电影节,参加该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前景也被看好,统计数据显示,大约60%该电影节放映的儿童影片在电影节之后能够进入全美音像制品零售和租赁巨擎Blockbuster的营销网络。邹亚林介绍说,去年《红棉袄》还被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选为参加嘎纳电影节市场展映的作品,在嘎纳电影节放映时收到国外专家和片商的一致好评。
  在遗憾没法两个电影节都参加的同时,对于影片能得到如此多青睐,邹亚林非常满意。他说,作为一个从湘西出来的人,为拍摄这部反映家乡的电影,他花了三、四年时间,几乎倾其所有自筹资金,并在朋友无私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前期拍摄。中途,因资金缺乏和交通事故等困难几乎搁浅,最后是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慧眼识珍珠,出资帮助完成了影片的整个制作。
  《红棉袄》讲述湘西偏僻苗乡一位贫寒小姑娘的故事,围绕红棉袄这件象征着美丽的道具,这个叫翠菊的小女孩,和她相依为命的婆婆以及邻居的伙伴阿香发生了一系列情感纠葛。把一个具有集体经验的感人故事,放在一个独具特色的背景去讲叙,是导演构思这部影片故事的出发点。过新年穿新衣,像西方小儿童期盼圣诞礼物一样,是基于中国小姑娘,特别是农村小姑娘最美好的愿望。从这个点出发,故事以祖孙间亲情感恩主线及小伙伴间的友情副线来展开,娓娓道来一个动人故事。
  而本片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人的风土人情,又形成了讲述这个故事的独特影像风格背景。导演邹亚林生于斯长于斯,有深厚的当地生活基础,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原生态韵味,渲染上一层如诗如画的中国水墨画意境。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5-28 19:38 编辑 ]
2008-3-4 20:53: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最近灰常竹本夕卜星待久了  有点巴嘎  无视:em00010: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Tom et Lola :
Sortie(s) : 17 janvier 1990 (France)non daté (USA)
Genre: Drame Durée: 1h37Pays: France
Réalisé Bertrand Arthuys




Résumé express
Tom et Lola ont 9 ans. Ils sont beaux, d’une vitalité magnifique. Ils vivent dans des bulles depuis qu’ils sont nés, prisonniers choyés d’un monde qui se refuse à eux, attendant la découverte miraculeuse qui viendra les tirer de leur prison plastifiée. Autour d’eux, il y a le professeur Vanneau qui fait figure de médecin geôlier, il y a Hélène, son assistante, aussi douce qu’une maman, et il y a Catherine, la mère de Tom qui ne sait plus quoi inventer pour exprimer sa tendresse... Mais Lola et Tom rêvent d’un pays où l’air est pur: l’Alaska. Ils parlent du merveilleux voyage pour y arriver.


This is a beautiful French Surrealist film about what makes us human and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are a boy and girl of about 10 who, due to some indeterminate immune deficiency, have lived their entire lives in plastic bubbles, isolated from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ir own natural 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Nevertheless, their humanity blossoms even without nurturance, within themselves and toward each other -- yearning, stretching, reaching until it can no longer be contained by even the most constricting and ugly environment. The children are intentionally semi-allegorical: naked, their hairless bodies and shaven heads hide nothing. They are elemental, undecorated and unadulterated human beings, and when they touch each other the contact is so primal that we all shiver. This film is a masterpiece of direction (Bertrand Arthuys) and cinematography (Francois Catonne), and the children were superb. I was sad to see that neither of them continued to act in film. As for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plot, and a rather unexpected (to me) ending, I shall say no more, except that you will find nothing disappointing here, from the first scene to the last.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5-28 19:38 编辑 ]
2008-3-4 20:5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这几楼吧 等你贴完我再补:em0009: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译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导 演: 马吉德 马吉迪 (Majid Majidi)
□ 电影类型: 剧 情 片  
□ 主要演员: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哈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后来,哈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哈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哈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哈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当然,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哈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的那双丰富的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关于这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我把它作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来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骄傲地对好莱坞电影说:对于真正的电影来说,那些炫目的特技实在不算什么。

-------转自后窗看电影







马基·麦基迪与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电影常常以儿童为主角,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来看伊朗人民的生活哲学,充满童趣而温暖。伊朗儿童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剧情简单、温馨感人,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天堂的颜色》等;我们试着以马基·麦基迪的儿童片为参照,一起来感受伊朗儿童电影的温馨。

    痴迷儿童电影的马基·麦基迪

    马基·麦基迪与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就是他独特的以家庭为背景的故事,喜爱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那一份沉重与甜美。在进入影坛数十年中,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儿童电影上。
     “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早期他对拍摄儿童电影并没有兴趣,由于受雇于“青少年天资发协会”,在他们的要求下去拍摄儿童电影,一拍之下才知道儿童的魅力,并且深深地了解到他们的观点比成人要有趣得多,这就是马基·麦基迪痴迷儿童电影的根本原因。
    马基·麦基迪1959年生于德黑兰,青少年时期就对演戏深感兴趣,常参与许多电影的演出。1991年开拍第一部剧情片《Baduk》(手足情深),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1995年开拍第二部剧情片《The Father》,先后获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圣保罗影展、突尼斯影展等重要奖项;最富艺术成就的是《天堂的孩子》(小鞋子),不仅在伊朗本土影展囊括了3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票房也横扫千军;进军蒙特利尔国际影展也获得三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 最佳影片。更令人振奋的是它代表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或许是政治因素而败北,但“虽败犹荣”。
    正因为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马基·麦基迪在伊朗被称为第三代电影代表人物 (阿巴斯是第二代) 。

    马基·麦基迪谈伊朗儿童电影

    “我常常觉得为什么伊朗大多数的导演都在拍儿童电影?”马基·麦基迪认为,在伊朗电影中的儿童不仅仅是儿童,他们想去了解世界上正发生什么事情,最好的儿童电影就是要表达他们所要传达的人生真谛。
    而且拍儿童电影有个好处,不需顾虑检查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再者,成人一直比较感情用事及精神易受创,会眷恋过去,但从儿童身上,你只会发现希望及对生命的热诚,伊朗电影常涉及生命的光芒进而受到世界的肯定,主要就是这些儿童的参与。
    在每个社会,都有富、贫的问题,尤其在伊朗这个问题非常凸显,所以马基·麦基迪觉得唯有靠艺术去探讨才能激发当局者的省思。当然,有人批评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贫穷程度令人置疑,怎么可能有家庭穷得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他们的疑点没有错,但在影片中(天堂的孩子)所探讨的贫穷是从孩童的看法为出发点,是这两位兄妹认为他们的父母无力替他们购买新鞋,这种纯真的想法成年人是不容置疑的,鞋子弄掉了,对孩童来说是一种悲剧。
    “虽然孩童很容易亲近,但真正要了解并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不容易,但我却借着儿童而更能了解到成人世界,并能进一步与他们沟通。”从影数十载,马基·麦基迪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念。
    目前,伊朗儿童电影正在形成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有“真诚电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而且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如同热爱人生一样的人们。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rf_sorcerer_:

再加一部经典 小孤星

◎ 片  名:小孤星 Ponette (1996) IMDB:0117359
◎ 类  别:剧情
◎ 导  演:雅克·杜瓦隆 Jacques Doillon
◎ 编  剧:雅克·杜瓦隆 Jacques Doillon, Brune Compagnon
◎ 主  演:玛丽·特兰蒂尼昂 Marie Trintignant  .....La mère
      Victoire Thivisol  .....Ponette
      Delphine Schiltz  .....Delphine
      Matiaz Bureau Caton  .....Matiaz
      Léopoldine Serre  .....Ada
      Xavier Beauvois  .....Le père
      Claire Nebout  .....La tante
      Aurélie Vérillon  .....Aurélie
      Henri Berthon  .....L'Instituteur
      Carla Ibled  .....Carla
      Luckie Royer  .....Luce
      Antoine du Merle  .....Antoine
      Marianne Favre  .....Marianne
      Benjamin Lemaire  .....Anthony
      Hadrien Bouvier  .....Extra

◎ 其他中文片名: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波奈特/波妮:悲怜上帝的小女儿
◎ 其他外语片名:Ponette (USA)
◎ 时  长:93 min
◎ 地  区:法国
◎ 语  言:法语
◎ IMDB评分:7.4/10 (1,901 votes)

◎ 简  介:

      小女孩波娜特在车祸中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必须把她托给阿姨照顾,敏感的波娜特从此遁入自己的内在世界,不肯承认母亲去世的事实。每天晚上她幻想著母亲复活,陪著她一起游玩……波娜特入学之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一个同学告诉她:只要她虔诚祷告,就能让母亲复活,波娜特小小的心灵深信不疑,终日祷告使她更加不能融入人群,一日,当她逃到母亲的墓地之前,奇迹出现了……

      小演员基维索尔与角色化为一体,她的愁容、她的心事,在大特写下处处扣人心弦,终凭本片荣获九六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收梢一场尤为神来之笔,令多尔隆这部杰作进入升华的境界。


◎ 关于影片:

      影片非常感人,四岁小演员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引起争议,因为很多专家表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表演,这功劳完全应归于导演:也有人以同样理由责怪导演,认为他的诱导方式属于欺骗行为。

☆☆☆电影截图☆☆☆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5-28 19:39 编辑 ]
2008-3-4 20:55: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ae 于 2008-3-4 20:51 发表
vivi坏人 ~~



等你发完我再补充??
ps:最近有木有什么异常的事发生??:) :em0009:


炸出来一只








补充吧~~~~一样的我就节约了:10700:
最近ms一切正常
期待异样到来。。。






















填平吧 填平吧 填平吧


















。。。持续祷告中:10800:
2008-3-4 22:37: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心善的像狼皮兔皮兔~~~这一脚我忍了~~~~~~~~~
--------------------------------------------------
不干 你填完我才补  俺不跳坑里
---------------------------------------------------
怎么会这样 应该出现异样的啊 ~~~那 再等等吧~~~~~~~~~~

[ 本帖最后由 ae 于 2008-3-4 22:48 编辑 ]
2008-3-4 22:46: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ae 于 2008-3-4 22:46 发表
我心善的像狼皮兔皮兔~~~这一脚我忍了~~~~~~~~~
--------------------------------------------------
不干 你填完我才补  俺不跳坑里
---------------------------------------------------
怎么会这样 应该 ...



(包泪)坑刨太大了55
















你凑什么6.1儿童节~~~~让你过不了节















:10800: 本来就过不成了~~~好早就






















喷口血~~~再去填两坑。。。
2008-3-4 22:56: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丰富了
收藏先
以后按图索骥:11700:
2008-3-5 01:27:2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8-3-5 04:08: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有点小强了...:em0001:
2008-3-5 13:33: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东西,支持搂住给自己加精!:10900:
关于内容的建议:最好在后面加上训雷电驴bt种子下载地址~
2008-3-5 14:04: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斑竹自己也水得不亦乐乎~:11300:
2008-3-5 14:05: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啥,802不是我的马甲,本人从不穿马甲...
不过她确实烦人~
2008-3-5 15:32:5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