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史上总有那么一些被归为异类的作者因为太 过惊世骇俗而遭遇到身前身后的寂寞,他们被漠视甚至被有意地遗忘,原因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作品中毫无保留的犀利与真实让人们感到深深的自卑和汗颜。60年代 初,日本影坛出现了一场由青年导演们掀起的新浪潮运动。他们的试验创新使得日本电影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气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批导演中有大家熟悉的大岛 渚和今村昌平,但有一个名字却很少被人提及。而在去年日本《电影旬报》评选的千禧1OO部最佳日本片中,这个名字再一次被遗忘。他就是有"影坛奇人”之称 的寺山修司(Shuji Terayama)。
寺山修司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北的青森县弘前市。9岁时死了父亲,与母亲寄住在 经营电影院的亲戚家里。寺山13岁就开始创作徘句,作品中己流露出对日本东北贫寒民风的关怀。17岁时,他组织了全国学生徘句会议,并开始在诗坛初露头 角。19岁,病中的寺山阅读了日本大正文学大师泉镜花的所有作品,这对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影响至深。24岁时,寺山修司为着名导演莜田正浩 (Masahiro Shinoda)编写了电影剧本《乾竭之湖》(Youth in Fury),同年开始参与剧场演出,期间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九条映子(Eiko Kujo)。25岁时,寺山拍摄了生平第一部实验短片《猫学》(Catology),4年后拍摄《槛》(the Cage)。31岁时,寺山修司创立了着名的话剧实验室"天井栈敷(Tenjyo-Sajiki)”,2年后在浅谷区建成"天井栈敷馆”。1971年,寺 山35岁,开始拍摄首部长片《抛掉书本,跑上街》(Throw away Your Books,Let's Get into the Streets)。他在整个70年代以多重身份活跃于日本文坛,创作量甚多。1983年5月4日,寺山在拍摄完《再见方舟》(Farewell to the Ark)后,因坏血病引起肝硬化及腹膜炎而与世长辞,终年47岁。
从这位奇才短暂而丰富的一生来看,寺山修司的身份其实很难加以定 义,他是诗人、编剧、剧场艺术家、电影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赛马评论员、摄影师和生活改革者……有评论家说:寺山的电影师承费里尼而又自创一格,但他作品中 的尖锐性和颠覆性,却又和帕索里尼有几分相似。他的影片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种诡异慑人的影像,天马行空而又诗意盎然的风格在日本影坛独树一帜,至今无 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