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浅谈崇祯朝灭亡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18
回复
1710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12-21 18:00:14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关于政治上的原因,其实这个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但没有办法,这几次讨论,都是在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的,因此我略微阐述下我的看法

中国历史上一贯产生权臣,权臣的权力集中了,往往对君主的权力产生威胁,君权和相权之争屡见不鲜,朱元璋本是雄猜之主,在他当了皇帝之后,日益发现相权对君权的限制,出于自身以及后人权力的考虑,所以他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之职,打击淮西集团,这本来就是君权和相权之争的产物。在朱元璋的最先考虑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以六部来代丞相,分割他的权力,皇帝亲自统御六部,但是后来发现,一些日常的文书工作并不是他能够监管甚至胜任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用一些在内廷学士,讲官,翰林院的编撰人员来做这些文书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固定的人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明成,只是充当一个临时的机构,后来到了朱棣当政的时候,出于跟他老子同样的考虑,所以才把这个做法给固定下来。从此之后,开始有了固定的人称和固定的人员,这些人就是“阁臣”。

阁臣在他的职务上承担了一部分过去丞相的责任和权力,但是他跟丞相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的。丞相的官品位极人臣,身居百官之上,并且他有一整套的办事结构和发挥政令的府属官,而阁臣在官品当中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有的甚至品数很低,如朱棣时代的阁臣们,他们也没有什么办事机构和府属官,手下的人不过就是只有些管理卷宗和抄写文书的书吏而已。更为重要的是,丞相具有行政方面的执行权,他们往往奏明皇帝之后,然后就可以办事,甚至在办完了事情之后才禀奏皇帝,正是因为他们在职权方面权力太大,所以朱元璋才下定决心来废除这个职位,而阁臣则是听从皇帝的安排,然后依皇帝的意见,出具具体的方法,等批准之后,然后才拟旨办理。并且阁臣相比丞相最多两人的人数要远多,所以经常发生一些针对某一具体处理方法的争吵,由于阁臣中的首辅比较靠近皇帝,跟皇帝接近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事实上成为了阁臣当中权力最大的一位,因此内阁当中经常发生互相排挤争夺首辅的事情。当然了,本来就抱着消解相权的皇帝而言,是乐观这一现象的。

在朱元璋的原意里面,是不允许内宦来参政的,但是朱棣破坏了这一规定,这是有当时的原因的,朱棣是夺了建文的帝位而当上皇帝的,从当时的法统来讲,属于“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当时的士人学子颇为微词,于是朱棣一方面杀戮恐吓,另外一方面重用当时忠诚的贴身太监,从事实上违背了朱元璋的本意。到了朱棣之后宣德年间,明朝内监们又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权力,并公开取得了代替皇帝批示拟旨的权力,由于内阁的票拟只是提出方法和意见,而批诛却是决定性的一步,从此以后,在权力的博弈方面,又增加了一角,当然对于皇帝而言,这是好事,权力分散的越多,越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统治。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

先是  君权VS.相权---->相权被分割,产生内阁。

(内阁之间有互斗,有妥协)  VS.(太监,两厂)

但是内阁和太监的权力都被皇帝所控制,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这就是为什么皇帝不上朝,仍然可以牢牢控制权力的重要原因,当然由于权力的过分分散,使得行政效率极其低下,皇帝虽然控制着最高的行政权力,但是作为一个庞大农业帝国,除了皇帝以外,其真正的行政权力是分散的,导致的就是跟底层老百姓打交道的下层官僚面临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在这种体制下,当皇帝还是个兢兢业业,日理万机的雄主还好,但是如果皇帝不做事,那么说这个国家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底下的权力发生对抗的时候。

曾经有人说这个是萌芽状态的君主立宪制,实在是无话可说,君主立宪制里面,君主的实权不大,内阁为整个选民或者说人民负责,他们的权力来源于这个“宪”,而看看明朝的整个行政结构的设置,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权力来源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朱元璋的做法,实际上加强了君主集权。
2007-12-21 18:01: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然后我占一下财政的楼

制度上的腐败问题。

朱元璋严打腐败,这个大约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严打腐败的基础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先从这个制度开始说起。

明朝一般官员官俸之低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官俸低的目的在于降低对于百姓的税收,以便于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行。对于百姓的税收分为两种一种是徭役,一种是实物,这个是标准的小农自治经济的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是所谓的粮长制度和里甲制度。这些措施目的在于保护农民免遭政府的非法索求,并确保赋税能够顺利的向中央政府递解,他在很大的程度下能够减轻地方政府在税收的过程中施加的影响,在明朝初年那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对于恢复农业的生产,启动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自我恢复和调节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只能是一时的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的达到了自我调节顶点的时候,需要有更加合理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促进的时候,他显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项制度最终破产。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粮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粮食税的征解完全从州县官的手中剥离出来,归入地方大户,目的在于他们的私人财产足以保证税收的全额递解。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一体制是脱离在整个政府行政体系之外的,那些大户之所以愿意从事如此有风险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得到获得皇上的重视和接见,从而获得政治上的地位,然而到了1421年,随着京师的迁移到了远离水稻中心地带的北京,粮长制度逐渐被里甲所代替。

粮长和里甲制度实际上是在个人或者国家之间强加了一层税收结构,

暂停一下,未写完,等等再写。。。。觉得是个无底洞。。。

[ 本帖最后由 ilmctz 于 2007-12-21 19:19 编辑 ]
2007-12-21 18:02: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些具体政策问题的楼
2007-12-21 18:02: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站在五楼抬头看。好多字!
2007-12-21 18:59: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把原先写的点东西,一块聚在一起

明朝的时候对官俸采取的是,部分以宝钞的形式予以折发,但是由于宝钞发行的问题,实际上宝钞的实际面额远低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百官的真实所得因为宝钞跌落的购买力而减少,举个例子,一个正一品的官,在洪武初年的时候,能够得到100公石的米,那时全部发米,而到了宣德的时候,改搭部分宝钞,于是他的实得只为46公石的米。正统的时候,宝钞的搭数增加,正一品实际只得34,35公石的米数,成化年间,只得大约20上下的公石米数,相当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七品官官俸。

同时,一般老百姓的所得也颇低,这种所得一般而言长期的用银和米来表示,短期的用铜钱,举个例子,以正统时常熟为例,大概五六两白银代役一年,折算起来,大约每月合1公石7斗米,万历年间,佣工每日约得铜钱三十文,每月合得米2公石,但有时一天只得24文左右,这样每月合得米1公石1斗4升,到了崇祯年间,每日60文左右,但是那个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大概也是不到2公石米。

可能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物价没有概念,现举例如下:

棉花每斤1钱6分   小米每担5-6钱   肉每斤1钱5分 粮每担5钱至1两3,4钱 白麦每担9钱  

驴每头1两2钱 房子一栋45两 炭每斤2文半  驴套每个18文 簸箕每个35文

我们来看看崇祯年间的米价问题,那个时候由于旱灾和连年战争,各地米价颇为混乱,举例如下,山东每石2两,河南竟然高达每担石150两.物价波动如此之大,让人咋舌。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产减少,物价上涨,另外一方面也有白银的增加有关,而增加的白银则是由于库藏白银的抛出和美洲低价白银的流入。

第一点不说,道理显而易见,从后一方面说起,明末的时候,从万历年间开始连年用兵,耗资巨靡,另外朝廷的开支也异常无度,各皇子结婚支出竟然高达2400万库平两,而朝廷的冗员之多,也是历年之罕见,汉代官制7500员,唐18000员,宋朝公认冗员,不过34000员,而明朝自成化五年起,单单是武职就超过80000人,文武职合算,超过100000员,为了应付这些开支,明政府除了将国库白银抛出以外,另外就是大量开矿,铸钱,增税。影响非常之坏,主政太监官员等人,到处盘剥百姓,因为中国本来银矿资源就不丰,而那些主政之人,往往看好一家地皮,就硬说下面有银,予以没收,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廷臣屡屡上书,结果神宗却总是隐在深宫,充耳不闻。

美洲低价银的进入,虽然影响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自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美洲巨额金银就流入欧洲,但也有少部分,随商船进入我国,从嘉靖之后,西洋商人得到允许在澳门居住,到了万历年间,据统计,输入远东的生银和银元,也有五十四万八千多镑。
2007-12-21 19:22:0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提出一个问题

第二楼说到的“在朱元璋的原意里面,是不允许内宦来参政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在洪武前就在他的身边使用一些被称为“奉事官”的太监,这个官职一直到洪武以后还在使用。这个官职的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传递和宣读诏书。这首先就否定了《明史》中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朱元璋在朝中悬挂了一块禁止宦官识字的铁牌。台湾学者黄彰健也曾在文中否定这块铁牌的存在。而且《明史》中也多次提到朱元璋委任宦官督军,或者代替皇帝观看军队操演。

至于他所说的宦官人数应该控制在百人之内,我觉得这个数字也不可信。毕竟皇宫深似海,不超过百人的宦官实在难以应付皇宫内部的各项工作
2007-12-21 19:29: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看过类似的说法,其实朱元璋在宦官的使用问题,一直采取三令五申的态度,但另外一方面却也有打破它的时候,正象你说的那样,他经常说控制在百人之内,但是不说他建立大明朝,就是之前的吴国的时候,就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再比如说他经常说不可令与外事,但是也会允许这些人去市马办理茶等事物,这其实为后来他的子孙的做法开了先例了,虽然他写过《宝训》,但是他的后代经常就援举他的例子,来当说词,最典型的就是朱棣,当时就有大臣说这个,他托词到“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

但无论如何,他自己破坏的禁令并不是很多,建文对待内侍尤其严格。只是到了朱棣,基于一些政治的目的,才开始大规模的破坏他。
2007-12-21 19:43: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19:43 发表
我看过类似的说法,其实朱元璋在宦官的使用问题,一直采取三令五申的态度,但另外一方面却也有打破它的时候,正象你说的那样,他经常说控制在百人之内,但是不说他建立大明朝,就是之前的吴国的时候,就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再比如说他 ...


成祖信任宦官,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内战中他受惠不少。

郑晓在《吾学编》中直言不讳的认为成祖能打赢这场仗的一个因素就是宦官

我在自己的论文里将成祖任用宦官,创建东厂分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自然是内战中受惠不少。第二个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祖不得不多派人手四处找寻建文下落。同时建文朝的遗臣也不让人放心

第三个原因,我结合了东厂建立的时间,认为唐塞儿白莲教作乱也是促使他迫切知道发生在外的事情。因此才让他最信任的宦官四处打探情报。
2007-12-21 19:57: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一个原因认同,建文对内侍颇苛,而朱棣为了打探情报,跟内侍关系很好,靖难之役的时候,不少内监来投,告诉了他不少情报。
唐赛儿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过去没怎么留意过
2007-12-21 20:57:4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20:57 发表
第一个原因认同,建文对内侍颇苛,而朱棣为了打探情报,跟内侍关系很好,靖难之役的时候,不少内监来投,告诉了他不少情报。
唐赛儿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过去没怎么留意过 ...


第三个原因也没见别人说过,是我自己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唐赛儿是在永乐十八年作乱,作乱后她就消失了。似乎在《太宗实录》的五月份还能见到他在四处搜寻唐赛儿的敕令。而“东厂”机构的建立也是在那一年,我才有此联想
2007-12-21 21:01: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可能,莫寒你可以考究下东厂的侦查作用啊,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和清的战争这一块,清军就这么轻易的绕到北京城,有点很蹊跷,曾经看人说,跟东厂当时被撤,没人管侦查,打探情报了有关
2007-12-21 21:13:2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21:13 发表
有可能,莫寒你可以考究下东厂的侦查作用啊,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和清的战争这一块,清军就这么轻易的绕到北京城,有点很蹊跷,曾经看人说,跟东厂当时被撤,没人管侦查,打探情报了有关 ...


因为现在论文只是“厂”组织的产生,所以对于作用涉及不多,最多就是说说对于正常司法程序的妨碍
2007-12-21 21:16: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从军事的角度说 攘外必先安内。

对于一个有实权的领导者来说绝对是正确的。
2007-12-21 21:30: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大马加 于 2007-12-21 21:30 发表
从军事的角度说 攘外必先安内。

对于一个有实权的领导者来说绝对是正确的。


国父似乎很认同你的学生哦
2007-12-21 21:39:30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