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二秦关:关中概论
关中,秦岭以北,以长安为重,战略地带异常重要,张良曾经给刘邦分析的时候,说过以下一段话,“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从这段话里面就可以看出汉中的战略地位.
古时以长安为重心者包括以下几个,周,秦,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宋朝赵匡胤本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后.定都长安,于是把都城暂设开封,奈何对辽作战,败多胜少,未能得愿.
关中为何在战略形式上如此重要,看他的地理形式: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古代,有用“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险要的说法,意思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所恃者乃在其地形地势之险。关中对中原,在地势上呈高屋建瓴之势,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利于灌溉,秦、西汉又都曾着力经营关中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的开凿即是其表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在八百里秦川的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正是骑兵训练的好地方.----钱穆先生为宋朝没有好好利用,用以对抗辽兵骑射,甚为惋惜.关中物产丰富,富藏铜、铁、金、银等矿产资源,这些都属于重要战略物资.
而且关中人就与西戎为伍,颇得西戎善于骑射之风.秦商鞅变法之后,只事耕战.民风身为彪悍,出了不少军事人物,因此秦汉时期流行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最典型的例子,西魏,北周,隋和初唐时盛行一时的关陇集团,即为明证.
然而关中虽为征略天下的重要之地,仍然走过了从强盛到衰弱的历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中心的转移.
读过历史的一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都是从北到南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有政治环境安定的因素,也有交通便利的缘故.关中正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往往成为首战之地,战乱频频,对经济的戕害极大.因此隋唐时,东南财赋已然成为重中之重.也因为如此,农业生产往往无法担负关中供应,特别时隋唐时期,长安一度成为世界性的大城市,因此粮食供应成为极其重要的事情.隋开凿大运河,唐整治漕治,皆为此中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国防形式的变化,自唐以后,东北各民族势力纷纷南下,从战略形式上讲,河北压力很大,因此控制河北,以控全国,已成为一般常势.
之二:关中四塞
关中最重要的关塞包括四处,分别如下: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皆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形势有利时,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下面分别介绍
函谷关即大名鼎鼎的潼关,嘿嘿潼关大帅魏文通,-----看过评书的知道我说的是谁.:11500:
先看地理形式, 黄河从西入东,蔓延万里,横跨关中,在关中时,纳渭水后发生曲折,继而向东.他的南北两岸有华山、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立,关中和中原的联系,即为其中通道.函谷关即当道依险而立,遏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 自历朝历代,潼关为关中所守,实为保障关中东部之门户,失之则关中必危。故历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的守备。 秦六国时代,六国合众兵力攻秦,却无法攻克潼关,只能泱泱而归.
-----------因此评书让隋朝大将魏文通为潼关大帅,嘿嘿 ,李唐危矣.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武关则在其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为关中东南门户.
春秋时代,秦自楚取武关,实为楚之大患,自此之后,战略优势全无.
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自东南一入武关。便可径至蓝田,下临长安。且武关距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救援不及。所以关东势力攻关中,也多取道武关.比如楚汉时刘邦,东晋时桓霸,皆已武关为据,威胁关中
[ 本帖最后由 ilmctz 于 2007-9-25 14:04 编辑 ] |
2007-9-25 02: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