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重庆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特区"邓涛2006年08月17日11:07【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样板。如今,中国各地已经进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有“综合改革试验区”来取得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权,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探路。尽管西部开发成绩有目共睹,但东西部差距还呈现着继续扩大的趋势。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的出台,表明区域竞争格局在变化,原有的西部大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西部开发,更需要有中央特殊的关怀和特殊的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特区”正是时候。
从历史使命来看,推进库区移民开发、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的长治久安,既是中央和全国人民对重庆的重托,更是重庆市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因此,将重庆建设为“西部最大的特区”,是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依靠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产业空虚化、移民就业困难等突出矛盾,有效解决库区社会稳定的十分重要的举措。
从经济地理优势看,作为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位于西部地区的东部,地处中国东中西战略结合部,扼西部最大的出海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将重庆设立为特区,对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空间开发战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有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作为支撑,起到“龙头”、“辐射”和“纽带”作用。重庆具有西部地区共有的优势和独特优势,将重庆建为“西部最大的特区”,可以更好发挥重庆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
从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来看,我国西部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庆作为直辖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尤为突出。探索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将会给西部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先行经验,并带来极大的联动效应。将重庆建为“西部最大的特区”,可以更好让重庆进行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试验。
那么,打造“西部最大的特区”,重庆该如何作为?
去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曾明确要求深圳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制度、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重庆打造“西部最大的特区”,应按照温总理对特区的要求来开展工作。
对于“西部最大的特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我认为,应按照分类指导、有所侧重的原则,主要按照两种类型来打造,进而融合和为“西部最大的特区”。
一是大都市经济圈要争做西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重庆大都市经济圈已基本形成了“点”和“圈”的融合,即以重庆主城核心区为“点”,体现了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长江上游综合枢纽的功能。以环绕“点”大约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远边界的同心圆为“圈”,围绕经济支撑、产业配套、要素传递、物资集散、都市休闲等功能,布局环状和辐射状相交织的基础设施体系,布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目前上海浦东以及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重庆也应该积极争取把大都市经济圈设立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推进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生活等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把解决重庆实际问题与西部共性问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为推动西部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
二是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争取设立“三峡生态经济区”。明确三峡库区包括的行政区域范围,并在万州筹备建立内陆自由港,给予比当年的深圳等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发展上放宽一系列条件。同时,实行“一县一策”,结合库区现有的产业现状,加快建设长寿天然气化工基地、涪陵生物医药基地、万州盐化基地、奉节能源工业基地等特色产业。打造“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有利于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问题,推进库区移民迁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
打造“西部最大的特区”,当务之急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有先行先试、锐意进取的决心和勇气。市委、市政府应成立由市长牵头、副市长具体领导的工作组织,积极为申办特区做准备工作,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功能是“谋划、统筹、攻坚、督办”。
其次,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成以新经济为先导,以两车、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以临港经济、物流产业为特色,以劳务经济为补充的产业基地。尤其要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产业、培养和发展网络经济等;大力打造以万州、涪陵和寸滩为基地的临港经济;借助水运、陆运、铁路、航空运输的交通枢纽地位,打造现代物流业;利用劳动力丰富的特点,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第三,要正确定位重庆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做强一圈(大都市发达经济圈),使之成为引领重庆发展的增长极;辐射一片,辐射到西南地区,尤其是川渝黔地区;联动一线(长江流域经济带),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联动发展。
第四,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服务长江流域和西部的能力。发挥重庆多功能组合优势,努力把重庆中央商务区、出口加工区、机场、港口等的功能加以整合,从单项功能突破转向综合功能创新。
第五,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方式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扩大政府服务“零收费”范围,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的协商协调、专家咨询、评估论证、公示听证制度。(作者系重庆社科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后) |
2007-4-29 21:3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