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11日:华文作家白先勇出生
白先勇的小说产量并不高,最大的优点在于文字优美传神。他对同性恋的描写往往是指向明确而笔法含蓄的。
1937年,白先勇在桂林出生,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名将。他在桂林住到七八岁,因为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先后爆发,而被迫与家人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旅居。
1952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1957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四年后毕业。在校期间,他与同学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李欧梵、刘绍铭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这批人后来都成为华文文学中独当一面的作家或评论家。
1963年,白先勇进入美国衣阿华(Iowa)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
此后,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书,29年来讲授中国语言文学,现已退休,并准备为他父亲作传。
白先勇童年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尤其《红楼梦》)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熏陶,青少年时期又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中。他用这种笔法描写新旧过渡时代的人物,最为成功。
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金大奶奶》(1958)。故事里,金大和妾氏在前院成婚之际,金大奶奶却在后院悬梁自尽了,这无疑受到《红楼梦》写黛玉之死的影响。
在白先勇的早期作品里,对同性倾向表现得最着力的一篇是《寂寞的十七岁》(1961)。故事结尾,问题少年杨云峰游荡到台北新公园,被成年同性恋者性侵犯,预示了白先勇日后的长篇《孽子》的架构。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白先勇最杰出的成就,描写了随国民党撤退而定居台湾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如社会横剖面。作者还写了不少有关华人流徙海外的小说,有的写得很不错,有的却过于直露(如《芝加哥之死》的情节与男主角的姓名吴汉魂),有主题先行的斧痕。
长篇《孽子》是白先勇写同性恋群体的力作,虽然小说对情欲着墨极少,却把父子冲突、成长心路写得相当到位。根据龙应台的意见,在《孽子》中,同性恋只是 一个可有可无的框子,因为即使将同性恋这种不见容于当时的行为,换成吸毒或偷窃,整个故事仍旧能够照章发展;《孽子》的冲突,是边缘人与社会的冲突,不是 同性恋世界特有的冲突。而且,故事主角、叙述者阿青虽然由于同性“猥亵行为”而被逐出校门和家门,小说却完全没有触及他对同性恋的思考,以及连带的罪恶 感、羞耻心、自鄙或自疑,而这些应该都是痛苦的少年最关心的问题(《龙应台评小说》)。也许谙熟西方文化的白先勇本人没有经历过痛苦的自我认同过程,阻碍 了他深入探究这个主题。总的说来,《孽子》是流畅动人的小说,却太传奇化,缺乏令最广泛读者共鸣、反思的普遍性(universality)。
在同性恋主题上,白先勇最直率的作品是两个短篇《Danny Boy》和《Tea for Two》。《Danny Boy》大半篇幅是一位艾滋病人的临终遗书;《Tea for Two》从朋友的角度,简要回顾了同志酒吧的情侣店主东尼和大伟的一生,两人感染了艾滋病,最后选择有尊严地服药自尽。作者大概寄寓了对死于艾滋的友人的 悼念,但两篇小说都为伤感所笼罩,人物刻画也显得流于表面。
然而,1998年的散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洋溢着真实而节制的感情,是一篇缅怀同性挚友(或许也是爱人)的佳作。
白先勇对传统戏剧(尤其昆剧)兴趣甚浓,曾经在《牡丹亭》影响下写出小说《游园惊梦》。近年,他积极推动此剧重演,为昆剧争取了年轻的新观众。
他还在不同场合、各种媒体上,呼吁对同性恋的理性认识与尊重。
总之,白先勇使用兼有古典美和现代美的中文写作,为中国文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白先勇和王国祥合影)
2007-7-11 09: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