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超级小货车

杨德昌死了 7月1号 nnd

29
回复
3106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shegirl
强烈惋惜一把 张震出到时候是多么的青涩阿
原本要放在猜电影2号大楼的  也算有个归宿了吧
shaonian.jpg
2007-7-5 01:01: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ae
还有个重点~~ 要在艺文多顶帖
我真的很头大~~ 这话是要跟口琴说的~~ 怎么跑到这个帖子来了
2007-7-5 01:02: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个男人说:为了我们真挚的爱情,我们做无性夫妻吧,一下就无性十年。然后自己出去外遇。
蔡琴真是宽容和坚强的女性。
2007-7-8 23:56: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心酸啊,哀悼..
2007-7-9 02:17: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爱他和他的片子!
也祝“前妻”幸福。。。
2007-7-9 21:08: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真是死不起了
2007-7-12 23:38: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赖梵耘是赖声川和丁乃竺的女儿,她住在台北近郊阳明山一个大房子里,熟悉的、陌生的叔叔阿姨出出进进,杨德昌也是其中一个:“我对杨叔叔印象特别深,他跟我爸爸很像,发型一样,也是戴着眼镜,也是个子很高。”  1990年,赖梵耘10岁,杨叔叔要她演男主角的妹妹,爸爸答应了,她没有试镜就直接去了。
  “杨叔叔在地上贴一个胶带,跟我讲,你从这里开始走过去,讲话,再走到胶带那里停。我是小孩子,他讲什么我就做什么。”
  “那时张震好像才14岁吧,演他哥哥的人真的是他哥哥,演他爸爸的也真是他爸爸。我演张爸爸的女儿,就觉得好高兴,因为有一个好帅的爸爸。”赖梵耘的戏份不多,大部分时间她跟其他的小演员玩得很开心,她有几场睡觉的戏,都是清晨拍的,拍着拍着,她会真的睡着。
  这部戏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长4个小时,讲述1950年代的台北,两个建中的学生,王茂和小四,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压抑、封闭。影片获得第2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奖;法国《电影手册》将其评选为年度十佳电影,理由是“可能是杨德昌最好的作品之一,描述青春激扬而又沮丧的生活,很写实”。
  牯岭街就是他家
  大部分人都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成杨德昌的自传。
  “‘牯岭街’简直就是他家嘛:两个兄弟,一个很会念书的妹妹,爸爸曾经卷进政治迫害……”焦雄屏跟杨德昌一样,都是1981年从国外回到台湾开始做电影,被称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留洋派。那一年突然有很多新导演冒了出来。
  “杨德昌的电影很能触及到外省第二代人的心情,他的‘牯岭街’也跟我非常像:公务员的后代,家里知识分子,住着独栋的日式房子,女儿很会念书,儿子非常会打架。”焦雄屏说。
  1959年,杨德昌12岁,他的初一是在夜间部上的,成绩不好,跟老师关系也很冷漠———《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取材于他所在的台北市立建国高中一起真实的夜校情杀案,“小四”就是杨德昌自己。
  “牯岭街”的制片人余为彦老早就认识杨德昌了,他们都有点台湾小太保的感觉,但又没加入帮派,“不是坏学生,也都不是好学生”。
  杨德昌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念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硕士之后,去了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他1981年回到台湾,在余为彦的电影《1905年的冬天》里,担任编剧、制片助理和演员,这时杨德昌已经34岁了。
  父母想让杨德昌读电子,他不喜欢,但他非常尊重父母,当时电子在台湾很热门,“算是给了父母一个交待”,跟杨德昌同时出道的新导演张毅说。
  1981年,34岁的新导演杨德昌被29岁的老演员张艾嘉看中,参加电视电影集《11个女人》的拍摄,第一次独立担任导演,拍了90分钟的《浮萍》。
  1982年,台湾导演陶德辰提出四个年轻导演合拍小成本制作的想法,跟张毅、杨德昌、柯一正一起拍摄了《光阴的故事》。这是一部四段式的影片,被看成是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两年后,赖声川和丁乃竺夫妇从美国回到台湾,看到《光阴的故事》,尤其欣赏杨德昌拍摄的《指望》,赖声川写了一篇影评,引发出一场笔战:赞成的人,觉得杨德昌突破了当时台湾绕来绕去谈恋爱的“三厅电影”(即饭厅、客厅、咖啡厅);反对的人认为杨德昌的电影太概念化,跟台湾本土距离太远。
  当时杨德昌已拍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独立长片:《海滩的一天》。
  杨德昌渐渐成了赖家的常客,两人经常打街头篮球,以及探讨台湾本土电影,赖家的家具和女儿也都免费借给杨德昌拍戏。
  当时圈子不大,文化人互相串门:丁乃竺去演过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侯孝贤也当过杨德昌的演员,在《青梅竹马》里担任男主角———女主角就是蔡琴。影片拍完,杨德昌和女主角结了婚。
  他们的婚礼是在赖声川家里办的,赖家有一个很大的草地,他们很喜欢那个味道。参加婚礼的是一些很亲的朋友,“都没有喝醉,但是蛮开心的”,丁乃竺说,当天她最紧张,因为得劝说媒体不要报道。杨德昌不善于跟人交往,更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不幸的是,从他结婚那天开始,他的隐私就不断在媒体上被人评说、讨论,直到去世之后,媒体还是翻出了他跟蔡琴“十年无性婚姻”。
  “十年无性婚姻”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事实上是八年,结婚前两年,两人还很恩爱。
  “杨德昌说,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跟蔡琴的世界观都是不同的,惊觉的那天,他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直到杨德昌和彭铠立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丁乃竺才听到杨德昌亲口讲述这段感情,她说:“柠檬跟牛奶,都是很好的东西,但放在一起就会结块。”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7月2日,蔡琴作为“杨德昌的前妻”,被媒体逼着发表公开信,“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
  2000年,35岁的彭铠立和53岁的杨德昌在美国结婚,彭铠立是台湾的钢琴家、时尚评论家,杨德昌的八部影片,她只见证了一部,就是《一一》———她为影片弹奏了《月光奏鸣曲》。
  直到现在焦雄屏还记得1986年11月6日那个甜蜜的日子,侯孝贤、陈国富、赖声川、朱天文等53个文化人聚在杨德昌家里,签订了“台湾电影宣言”。签完宣言,蔡琴告诉大家,这天刚好也是杨德昌40岁的生日,大家开始起哄,焦雄屏说,不知道是谁,站在凳子上,俯拍了一张全家福,“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真的是拿命在创作
  1986年签署的“台湾电影宣言”,对电影环境提出了三个怀疑:怀疑电影政策管理单位的立场;怀疑大众传媒的作用;怀疑评论体系的矛盾。
  三个怀疑让新旧影评人打成一团,但“怀疑”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这一年台湾电影从先前年平均120部减到85部。
  1989年台湾当局开始实行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辅导金成为台湾电影“通过电影拓展国际空间”的买路钱,其投向严重向“艺术片”倾斜,鼓励台湾电影参加国际影展并获奖,而台湾本土的“商业电影”纷纷转投香港。台湾越来越没有商业影片。“宣言”成为台湾电影走向没落的标志。
  当年签署宣言的导演们对电影的坚持,变成了迂腐的笑柄;媒体和影评人把责任往“艺术导演”身上推,侯孝贤也自嘲:“台湾电影就是我和杨德昌搞死的。”
  “杨德昌在电影上有很多委屈,有一次他说,其实就是我们太在意电影了,希望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时候我走在街上,看着行人,我就在想,你们究竟想看什么电影呢?他们可能不在乎,但是我们在乎。”丁乃竺说,杨德昌经常重复一句话:“我们真的是拿命在创作的人。”
  第一次到杨德昌家,陈博文傻了眼:“他家里有整整一面墙,上面贴着‘牯岭街’所有人物的结构,男主角是谁,朋友是谁,爸爸跟谁有关系……每个人的故事、关系、结局都有很完整的交代。”
  陈博文后来成了杨德昌的御用剪辑师,从“牯岭街”开始,到流产的《追风》。
  “他绝对是整部戏的主宰,每个演员什么时候说什么,摄影机在什么位置,都掌握在他的手上。”陈博文对杨德昌充满了崇敬。
  陈博文搜集了杨德昌的很多“笑话”,最典型的,是拍《一一》:有一场非常简单的戏,吴念真开着车带一家老小回家,不需要走位,也没有什么对白,很容易就拍好了。过了一阵,吴念真接到通知,要重拍这场戏,吴念真来到片场,扭头一看:老婆换人了。又过了一阵,吴念真又接到通知,还要重拍这场戏,扭头一看:女儿换人了。
  “也许是他等得太久,他对电影迫切的感觉,比谁都更激烈,没有任何人可以拦在他跟电影前面的。”张毅说。
  1996年,杨德昌拍出了《麻将》,一部诈骗四人组被黑帮绑架的闹剧,“用更加分裂的手法来批判台湾”。
  当年1月到10月,全台湾只公映了11部本土电影,《麻将》是其中之一。但只有4家影院参加了放映,刚放映了几天就匆匆下画。
  随后,《麻将》入选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杨德昌决定自己掏钱让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去柏林。陈博文非常不理解,当时杨德昌刚刚跟蔡琴离婚,经济状况很不好,请工作人员去柏林,至少要掏100多万台币,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让大家去柏林?
  杨德昌告诉他:“台湾电影已经很没落了,怎么才能找回电影的尊严,让每个年轻人都有兴趣?只有你去到国际上大的电影节,感受那里的气氛,你才会知道,做电影是有希望的,做电影是有尊严的,我愿意花100多万,让年轻人去看看别人对电影的尊敬。”
  过了4年,杨德昌才找到尊严。
  杨德昌在为数不多的采访里提到《一一》,他说《一一》的概念15年前就有了,他希望写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爸爸、妈妈、少年、小朋友、奶奶组成一个立体的、有好多事情同时发生的故事”。
  写剧本杨德昌只花了两个星期,拍出来却用了两年。
  2000年,《一一》公映,获得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等一系列奖项。
  《综艺》(Variety)的资深电影记者德瑞克·艾力评价这部长度近3个小时的电影:“观察细致,充满智慧,尤为难得的是,影片拍得非常精练。”
  法国《电影手册》将其评选为当年十佳影片:“和很多先锋派影片不同,这部影片并不难懂,它的新锐之处在于一种精妙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本身的繁复性,以及对细节的天才把握,这些有意味的细节使影片具有一种诗的力量……有评论家说《一一》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这恐怕也是杨德昌自己内心的一种写照。”
  《一一》为杨德昌和台湾电影找回了尊严———只不过,到杨德昌去世为止,《一一》也没能获得在台湾公映的机会。
  全被动画绊住了
  “《一一》拍完之后,他没有找任何题材拍电影,全被动画给绊住了。”陈博文说,自己再见到杨德昌时,杨德昌已经做了很多动画的成品。陈博文帮他剪了5到15分钟几个版本的《追风》———一个13岁小孩成长的故事,故事跟武侠和《清明上河图》有关。
  杨德昌原本打算今年把《追风》拿到戛纳电影节找买家,年内公映的———事实上,《追风》应该在2005年就拍好并上映的。
  《追风》的投资方是台湾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有着严格的计划,对他们而言,杨德昌是一个没有动画片制作经验的“新人”,他们决定投资,前提是严格控制拍片时间和预算,希望3年内获取利润。
  陈博文不止一次劝杨德昌,动画跟电影不同,改一个地方整张稿都要改,很花时间,“我跟他说你应该去做动画的监制,然后把时间花在电影上。他觉得动画还是他喜欢的东西。”
  “《追风》基本上是一个投资人跟电影人无法沟通的结果。”张毅说,2005年,《追风》正式叫停。现在《追风》还剩了3个版本的预告片,杨德昌3年的工作,只剩下了不到20分钟的短片。
  2000年,台湾电影人张毅、杨惠珊夫妇息影后,来到上海开办“琉璃工坊”,专心制作琉璃艺术品。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结肠癌的杨德昌,带着妻子和母亲来到上海,他跟也有心肌梗塞的张毅开始重温20年前的时光。
  2003年,琉璃工坊动画小组准备作一个动画长片,《长江动物园》,张毅和余为彦把这个工作交给了杨德昌。此时杨德昌的癌细胞已经转移。杨德昌每天的工作就是:化疗和画画。
  杨德昌将对动画的感情全部投入在上面,他频繁往返于洛杉矶和上海,将《长江动物园》的故事演变成了更有故事感的《小朋友》。
  “杨德昌并不像外面传说的那么潦倒,也不是什么逃债到美国的,他们住在美国的贝弗利山,也算是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张毅说。
  彭铠立在杨德昌去世之后,整理和解释了杨德昌最后生命的历程:“2007年6月初,与张毅导演、杨惠姗小姐于洛杉矶家中落实电影大纲。即刻高能量地天天工作,电传草图。6月25日开始略显昏迷,仍紧握铅笔画簿,呈现的画已出现超现实的影像如众人抢搭火车之景。29日下午1时半于贝弗利山家中,于妻子相伴之下,安宁辞世。”
  
2007-7-13 07:42: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画到最后杨德昌的疼痛已经非常剧烈,人处于半昏迷状态,但他还是在画:画了一大群中年人,手指着天空。彭铠立伏在耳边问他是什么意思,杨德昌已经没有力气回答了,就只是在笑。”张毅说。
2007-7-13 07:43: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文名称:光阴的故事
英文名称:In Our Time
别名:Guangyinde gushi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82年
电影导演:杨德昌
电影演员:张艾嘉
     李立群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
简介:
本片是由四个导演分别执导四个独立故事联合组成。一九八二年,杨德昌、张毅、柯一正、陶德辰以合作的形式执导共同拍摄了这部四段式影片,用四个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表现人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演变和三十年来台湾社会形态的变迁。这部电影的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体制上,起用年轻导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规;低成本拍摄减少商业回收的压力来换取创作的自由,为台湾新电影铺下一条返朴的路向;在题材上开掘了新电影的成长-历史记忆主题,也牵引出本土经验的回顾;在影像风格上,以清新朴实的纪实影像与当时的电影风气相区别;故事以低调处理,一反做作的戏剧模式。
杨德昌拉开台湾“新电影”序幕
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默默无闻的一群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1982年由台湾“中影”出品的、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
背景:80年代初期台湾影业低迷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影片市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影片上映,琼瑶电影也失去了文艺片宗主的地位,电影已走入困境,三家公营制片厂配合当局政策摄制的《辛亥双十》、《大湖英烈》、《战争前夕》等片,耗费巨资,财务亏空严重。《大湖英烈》耗资四千万元,卖座不到五百万元,而另外一部耗资五千万、宣称要囊括金马奖的《苦恋》惨败,连广告费都没收回。
到了1982、1983年台产电影票房逐渐陷入谷底,业界几陷半休业状态。银幕上不是老套的爱情文艺片便是流于教条的军教片,再或是假社会写实片,在这种情况下,“中影”打破按资排辈的旧片场制,起用年轻作家小野、吴念真组成“二人小组”负责选报题材,并审核或参与别人创作的题材,这是战后成长的一代第一次有机会进入电影体制的决策层,对新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982 年夏,杨德昌、张毅、柯一正、陶德辰各执导一段,共同拍摄了四段式影片《光阴的故事》。当时,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张毅从事小说创作,这四个人都是从未拍过商业剧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摄从而减少商业回收压力、在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主题以及清新的纪实影像都是这部影片带来的开拓性意义。
内容:《光阴的故事》分段表现成长四阶段
这部集锦式电影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构成,影片时代背景是渐进的,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这成长的四个阶段,四位年轻导演描写出各自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杨德昌执导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艺术造诣最高的一段。13岁的少女小芬暗恋房客大学生,满怀美好幻想的时候无意撞见姐姐和大学生之间的恋情,单恋只留在她心间伴她成长。《指望》将少女对于异性的梦想描述得格外真诚而细致。
陶德辰导演的《小龙头》描写一个乏人关心的孩子小毛终日沉迷于幻想世界。导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时也写出了父母与儿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执导,影片以大学生为主题,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描写一个大学生想乾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结果像青蛙一样不安闲、不停地跳动,却找不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影片还借此批判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荒谬的现象。《报上名来》由张毅导演,讲迁到新居后的一个早晨,年轻夫妻大卫和芬兰上班时遇到的夸张故事,在描述成年的无奈的同时也指出了台北日趋繁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环境:香港、台湾、内地新电影“三环交会”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的潮汐不约而同生发于两岸三地的电影界。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着名电影评论家黄式宪解释,“‘新电影’形成三‘环 ’交会的状况。首先是1979年后‘香港电影新浪潮’扮演了前卫的角色,这次温和的、改良式的‘电影革命’为内地和台湾电影向现代转型提供了实践参照。”
“台湾新电影”与“香港新电影”是不同的两种气质。黄式宪认为“以电影与民族文化根脉传承而言,香港属于无根飘萍,而台湾则根基深厚、传统扎实。台湾工业体制也与香港不同,承担文宣使命的剧情片为龙头,商业片为主流,兼及一些艺术片,‘新电影’主要着力于电影文化品格的提升。以侯孝贤、杨德昌为旗手的新一代电影,是对李行、白景瑞‘健康写实’的告别,也是对沉溺功夫和爱情的商业类型的决裂“。
稍晚于港台的内地“第五代”群体出现在1984年后,黄式宪认为,“有意思的是侯孝贤、陈凯歌等同代电影,通过不同方式沿着不同弧线实现了‘殊途同归’,产生出一种一拍即合的文化整合力。”
2007-7-13 07:46: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7-7-13 07:59: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海滩的一天 咖啡厅的两小时或者更多MovieL 发布于:2007-05-22 17:33
《海滩的一天》作为新电影运动一波接一波的排头高浪,1983年的它可以用“梦幻阵容”和“出色演绎”来形容。除了新电影推动者和主力干将的特别出演外,影片的主演阵容是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两位台湾女星,一个是四栖乃至更多栖活跃于诸多领域红到现在的张艾嘉;一个胡因梦(影片中还是打“胡茵梦”),她从影经历并不长,在《我们都是那样长大》之后就不再担任演员身份,但足够令人怀念。

胡因梦回忆录里形容自己演出的几十部电影为“哭笑不得”,认为称得上佳作的只有杨德昌《海滩的一天》。她说有次剧组在中影看毛片时,侯孝贤正在剪《风归来的人》,杨德昌看到侯孝贤所采用的超级长拍镜头画面禁不住兴奋大喊:你敢这样搞啊!那我也要这样搞啊!

杨德昌毫不示弱的展示着他的野心,这种野心正预示他们这群人处于1983年到1985年的新电影黄金时期,杨德昌和他的朋友们互相支持对方的电影,客串些角色或者出任拍摄职位。

如果再把它和同一年《风柜来的人》放在一起,两部电影的题材差异是巨大的,就是老生常谈的乡土和都市差异。杨德昌打算通过一次对话交待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台北的社会面貌变化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题材选取上依然侧重于女性题材,这点可从《指望》往后判断得知。

尽管张艾嘉的学生扮相也看不出太多的清纯(或者是画质导致),但这依然不影响整个故事。启用一头长发的胡因梦亦是个好选择,她们的表现无可挑剔。最大的问题来自对白,受影片版本所限,只能就事论事,用粤语真完全失去了那种味道,我们应该知道影片中出现德文以及闽南语对白。在80年代台湾电影的转变中,电影中人物对白语言的设置本身一直是个具有意识突破的东西。

《海滩的一天》的编剧是杨德昌和吴念真,录音、剪辑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摄影还有个现在很多人知道的杜可风。新电影的幕后推动者在策划上赫然列着他们的名字,结尾上面的特别演出则包括有:侯孝贤、陈坤厚、柯一正、陶德辰、万仁、曾壮祥、小野、许淑真、段钟沂、吴念真等(就是公司里那群庆贺的同事们,也是新电影标志性的一批人)。


《海滩的一天》有着三个时空的讲述——俗说就是倒叙的倒叙、倒叙中又有插叙。一个是现在时空、一个是讲话中的回忆时空、一个是回忆时空中的回忆,它们交错出现又丝毫不会凌乱。时空倒错无疑是来源自西方流派,但杨德昌还保持着叙事的完整性,论不上无以弗追的“完全意识流”。但《海滩的一天》在表现生活的状态、人物的爱情以及两种不同思想的冲突上则具有代表性,它们的特点可以延续到后来的杨德昌作品——比如他热衷的都市中产阶级。

影片以阴云笼罩的海滩边情景开始,却没交待任何信息,直接切到女钢琴家的归来演出。稍后开始通过情绪追思打破时空,又完整带出张艾嘉(林佳莉)和胡因梦(谭蔚青)的对话,两人不断讲述起往事(绝大多数是林佳莉的往事)。不仅仅由于哥哥的关系,旅居西方多年后归来的谭蔚青代表着林佳莉内心中一直牵挂和向往的对象,然而谭蔚菁的过去经历被填平抹淡,只知是在外国,只说是除了钢琴,还是钢琴。但一提起旧日恋人,她却有些难以按捺心中纠葛。更多层面上,谭蔚青是林佳莉自我充实意识苏醒的一个参照物。

如果以1983年的影片时间为基准,谭蔚青和林佳莉分开了13年,仅以中间回忆讲述里两次出现的舞厅为例(大家可以留意两次跳舞方式的不同),大约是隔了8、9年。《海滩的一天》的故事正好是跨越整个70年代台湾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称30年还是夸张了)。

杨德昌一向为人津津乐道的对白,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力:

谭蔚青在多年后对林佳莉说:(当初)我见了你,又能改变什么?

林佳莉回忆学生时代的结束:其实那时候我也是迷迷糊糊,不敢相信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像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目的地去考留申请学校考托福。

林佳森反问妹妹道:你先告诉我,什么叫快乐。你也是大学毕业生,你应该知道快乐是什么?

……

如果你认为杨德昌还有贩卖毕业生青春情绪之嫌,那又错了。这些内容顶多支撑45分钟,在166分钟的电影里只占有一部分。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他导演本人驾轻就熟的婚姻生活和突显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异。

从《海滩的一天》可以清晰看出台湾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和变化(恰好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最初的林佳莉是个害羞腼腆的国中女生(哥哥叫她自我介绍勇敢一点),她的美好记忆也都是在过去,小时候和哥哥一起的时光。比之《指望》中情窦初开又无人指引的迷惘女孩,林佳莉的更大困惑是逃脱家庭对情感的牵绊,果断出走后又在后来的生活中遭遇到了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情感困扰。

我们可以看到片中兄妹二人的婚姻生活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一个是小诊所无可避免的败落,一个是丈夫早出晚归的工作。这都是社会改变乃至节奏加快带来的,如果停留于父亲的60年代,他们并不会受到如此多的纷扰和忧虑。

被人看作改变了、成熟了的哥哥很不幸的被时代所遗弃,就跟他父亲一样——或者没有所讲的这么严重,他受迫于父权的强势(这里且不用施压),在哥哥表述之中那则是对于父亲的一种信任,多么感人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之后佳莉回忆起关于父亲的一些片段结合起来看,则很容易发现父权的阴影有多么可怕。

佳莉和哥哥关于什么是快乐的言语交流后,她选择了离家出走,雨夜的摄影拍得真好,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一样出色的还有海滩的行走等等。

不应忽略的还有杨德昌在群体角色塑造上的功力,例如白大褂下有着一张严肃脸孔的父亲,描述不多却带着绝对威严;似乎无所忧虑、旧式妇女的母亲形象,暗中默许着女儿的做法;脸上总是笼罩着阴霾的嫂子,甚至一句话都没有,但予人印象很是深刻。其他还有欣欣、小慧等角色,她们都具有另外一种女性意识苏醒的表现特征,即使表现出来不一定是正面的。

哥哥佳森在结尾又说了一大通关于人生卑微的幸福的临死感慨,“我渴望再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和《一一》里洋洋在结尾悼念致辞是如此相像,可能另一个词被用得更多,那就是杨德昌的“说教”。

在《海滩的一天》,还有信任的主题,然而结尾是充满希望的,不论是成为独立女性的林佳莉的背影,还是林佳森的感言以及谭蔚青的旁白,也因此海滩上的尸体属于谁并不重要。开放式结局对于杨德昌作品乃至台湾电影而言都是第一次出现,之后的《恐怖分子》则是设置似真似假的两个结局,同样叫人拍手称赞(还没机会看《青梅竹马》)。阿财对佳莉说两种可能对于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与其受它困扰不如放下。这是否陷入杨德昌一贯的理想化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当时,确有其意义所在。
-------------------------------------------------------------------------

侯孝贤导演

第一眼真认不出张艾嘉...



说实话,画质真是很差,不过想下诸位忍受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录像带画质也有快十年了吧。所以,抱怨归抱怨,有得看总不能错过。




之前放错了,不好意思~~








杨德昌的首部影片。粤语配音。内置中英字幕。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别的版本…




中文名稱:海灘的一天


英文名稱:That Day on the Beach


  


發行時間:1983年


電影導演:楊德昌


電影演員:張艾嘉


     胡茵夢


     徐明


     李烈


     左鳴翔


     顔鳳嬌


地區:台灣


語言:粵語
2007-7-13 08:15: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偶整个是个文盲 不认识 555。。。
2007-7-13 08:23: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谁都可以被娱乐,吴念真也逃不出她的手掌心。
2007-7-13 08:36: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台湾地区导演杨德昌去世后,作为其生前好友,导演侯孝贤一直非常低调。昨天下午,侯孝贤在台北市出席了公益活动,面对记者关于杨德昌去世的问题,他只是脸色沉郁地说了“不要消费杨德昌”几个字,表达了对媒体过分热衷追炒杨德昌生前情史的不满。

  据台湾记者描述,在简单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后,侯孝贤昨天一直铁青着脸不发一言,气氛相当尴尬,新闻发布会也就此草草结束。据了解,侯孝贤如此生气,主要是对杨德昌去世后电视媒体不关注其电影本身,反而连篇累牍报道杨德昌生前的情感经历而感到不满———这几天,台湾地区的电视台以滚动新闻的方式连续播出杨德昌的,其中其和前妻蔡琴出席活动的画面被反复播映,甚至早期提携过杨德昌的张艾嘉也被牵连进来。
心情沉痛的侯孝贤一直回避接受媒体采访,面对非常熟悉的记者也只是简短回应称自己通过短信得知这一消息,并对杨德昌的去世感到震惊和感伤:“这件事情让我感觉一个时代好像过去了。”侯孝贤与杨德昌并称台湾新电影两大主将,两人在杨德昌从美国回到台湾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忆这段经历,侯孝贤曾称:“年轻时,大伙常在他济南路的日式老房子家中聚会,杨德昌有块黑板,上面总写满了各种对电影的想法。”
2007-7-13 08:38:3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7-1 20:14:01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