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颂》十年随笔
2014年5月21日
周晓文
从我执导的电影《秦颂》那短暂的公映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想说的挺多,香港《电影双周刊》给我提了八个问题,我还是老老实实作答吧,争取不要跑题太远。
问1、《秦颂》的英文名意思是“皇帝的影子”,您如何选择这个名字?中英文名字之间有着怎样的互补?
《秦颂》的电影剧本是我和编剧芦苇丛1989年开始创作的,到了1995年元旦,香港大洋影业的老板陈志滔先生决定投资拍摄,历时6年。在这6年中,我们对中文片名翻来覆去地修改,从最早的《血筑》到定稿的《秦颂》,不说整个剧本,仅仅是为了片名这两个字,也算是耗费了心血。其中有一稿的中文片名就叫作《皇帝的影子》。我觉得作为做为当时中国投资最大的电影,中文片名称为《秦颂》,显得比较大器,而且我们在剧本中虚构的大秦帝国的国歌的歌名也叫《秦颂》,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秦颂》的规模并不算大,《皇帝的影子》就比较人性化,而且在剧本中,嬴政对高渐离就有这样的对白:“因为高渐离永远是嬴政的影子……”可以说,秦颂——皇帝的影子,大概有一些互补吧。
问2、作为虚构的故事文本,您和编剧芦苇先生充满创意的构建了秦始皇和高渐离的生命关系,您是怎么看待和表达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仇恨交织的精神较量?
这部电影充满创意不敢说,但我可以说这个故事和所有人物关系完完全全是我和芦苇虚构的。因为在任何史料中,高渐离和嬴政都没有任何关系,栎阳公主更是不存在其人。因为我们实在不想拍一部秦始皇嬴政如何灭六国、平天下的电影,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个君临天下的人企图征服一个奴隶的灵魂,却遭到彻底失败的故事。高渐离和栎阳公主做为弱势的一方,敢于和嬴政所代表的封建集权统治者进行殊死的精神较量,也悄悄地传递出一个全人类的精神主旨,那就是:人的灵魂是不可能被任何的别人所征服的。
问3、高渐离拥有的坚强不屈的人格,依然刻意对抗嬴政,他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难道皇帝真的不配、不能、不许拥有一段超越权力的友情?
我以为,皇帝做为一个人,他当然可以拥有超越权力的友情。问题是在《秦颂》这部电影中,嬴政在电影中,对于他自己和高渐离之间的友情,对于他自己和自己的女儿栎阳公主之间的父女情,都没有超越权力,而是运用了权力。很明显,在靳柯即将刺秦王之际,高渐离出于纯粹的友情,托付靳柯:“如果你真能得手,求你一刀干净,免得嬴政痛苦。后来嬴政派大将王贲灭掉燕国、活捉了高渐离,这已经开始运用权力了。而高渐离这个天真的艺术家还在懵懂之中叹道:“不会吧,你们大王嬴政吃过我娘的奶……”。再后来,当高渐离彻底明白了嬴政是在利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为大秦帝国‘统一人心’的大业服务之时,高渐离虽然不得不为嬴政谱写了《秦颂》,但是,在嬴政登基大典之前大雨倾盆之夜,高渐离发出了一个渺小生命的最强音:“六国的冤魂会聚而哭歌,这歌声会湮没你的咸阳城!”
问4、嬴政利用暴力统一天下,并且试图成为‘活着的神仙’,他的成功和失败,对整个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启示性?
首先,我以为嬴政并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武力。而且,嬴政赢得天下也绝非他一人有多么了不起,那是秦国五百五十年逐渐强大的结果,嬴政是一个收获的人。其次,嬴政的所谓追求长生不老,只有古代文人的文字描述,并没有建立在考古学上的科学证据,我认为是故事。这一点,在电影《秦颂》中已有表现:他在和大臣李斯谈到徐福兄弟时说:“我倒是希望多一些这种骗子,让六国的贵族们去想入非非,就不会有人谋反啦……”至于嬴政的成败功过是非曲直,以及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启示,那绝不是我这篇随笔能够容纳的,请恕我不敢造次。
问5、本片的音乐(风、雅、颂)参与了故事进程(祭河、成长等),尤其是秦始皇始终深切关怀的《秦颂》,当年您和赵季平承受了如何的压力?
风雅颂均来自于《诗经》,早在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前。所以我以为嬴政、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理应知晓。在影片中,大秦帝国的国歌《秦颂》的歌词取自于齐国石刻,据传作者是李斯。“六和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确实磅礴,确实宏大,也确实颂到了极点。我和芦苇、赵季平把它用来做《秦颂》的歌词,而这个万人大合唱的音乐,也就太难写了。我和赵季平为整个影片的音乐沟通了数月之久,赵季平终于有一天忽发灵感,写出了嬴政和高渐离儿时的一首童谣。在这听似简单的主旋律的基础之上,他发展出了奴隶之歌,祭祀德水(今黄河)之歌,以至于最后的《秦颂》。从‘两只小狗’到‘运石南山’,再从‘德河之水’到‘六和之内’,他把中国民族器乐之王——古琴与交响乐队精妙地融为一体,将一个简单的乐思层层发展,最终登峰造极。应该说,电影《秦颂》的音乐除了一般电影的情绪渲染功能之外,还赋予了协助叙事的功能;递进情节的功能;增强人物关系的功能和补充结构的功能。这五大功能也是我和赵季平讨论了几个月才定下来的音乐创作目标。难得的是,赵季平把这么高难度的电影音乐创作得丝丝入扣又天衣无缝,气势磅礴却不露痕迹。赵季平堪称大家!
问6、十年后再回顾,您认为自己的历史观有何变化?承继历史,从何入手?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演绎。历史是经不起叙述的,但故事可以叙述。所以《秦颂》不是历史题材的电影,《秦颂》是一个古代故事的当代演绎。一个电影导演没有企图更没有资格来讲述历史。两千年来,人们的生存哲学、生命态度、生活形式根本没有改变,所改变的只有一样东西——科学技术。这大概就是我的电影历史观。哈勃望远镜今天拍摄到了另一个星系的爆炸过程,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星系距离我们地球20万光年。也就是说,他们今天拍到的画面是20万年以前的事情。这些今天拍摄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历史!原来历史可以令你毛骨悚然!
问7、和张艺谋、陈凯歌的秦朝故事相比,您更注重什么?您的电影美学特别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特点?
我是创作者,不是影评人。我同样没有资格评价别人。只能说说自己。我拍电影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字——人。目的只有两个字——好看。我的电影中重要的事物有:人,人的本性,人的态度,人的活动,人的细节,人物关系,人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我的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事物有:故事、情节、细节、影像、声音、音乐、剪辑、洗印、技术指标等等。我拍电影最不重要的事物有:教化、宗教、规则、道德、种族、是非等等。我拍电影最讨厌的是:掐着观众哭,咯吱着观众笑。
问8、再看回当年的创作,有什么遗憾没有?如果可能,现在会如何去做?
太多的满足,更多的遗憾!比如《秦颂》,有一场嬴政车队遭遇刺客的戏,没有去找优秀的动作指导,拍的很失败。还有,演员把‘床笫’读成了‘床第’,我居然没听出来,就那么过了。还有化妆的头套问题,不应该是什么高科技呀,怎么就是弄得不理想。当然,最遗憾的就是上映了没几天就禁映了,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是知道了也不能说。
周晓文 2006年12月
http://www.weibo.com/p/1001603712486716140352
|
2017-2-7 12:1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