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人纵
1353年6月,贾鲁死在濠州城外的军营里。他就像后来的傅作义,手握重兵,却在水利方面颇有建树。可惜生不逢时,贾鲁没能像后者遇到明主。死于阵中,只能平添几分凄凉。贾鲁身故,元军不战自败。已经危在旦夕的濠州城终于得以喘息,可是看着尸横遍地,弹尽粮绝,谁都明白这样的危垣断壁再经不起什么风浪了。
处理完善后事宜,朱元璋得空回老家走了一趟。参军一年多,忙得不可开交,他还真没时间好好回去看看。不过说实在的,除了一些老邻居,老家已经没什么值得他留恋的。老朱家死得死,散得散,就连当年居住的瓦舍也找不到了。
回想童年旧事,我们能够体会到朱元璋心中的苦闷。这次故地重游,或许没有其他特别的含义。不过,他却在这次返乡的过程中,招募了一支大约七百多人的部队。虽然都是些庄稼汉,从没有战场经历。可是对于刚刚经历过浴血奋战的濠州城,七百人也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多方资料没有记录朱元璋是怎么招募到这批士兵,不过对于这批士兵的处置却耐人寻味。
置身离开,回来时则是声势浩大。郭子兴对自己的女婿越发的喜爱,他当即任命朱元璋为“镇抚”之职,全权统领新招募得士兵。这本是件好事,从九夫长一下子升级到掌握七百人,有些人做梦都梦不到。可是,朱元璋却辞去了这份职务,将七百名士兵叫托给别人管辖。
他自然有他的理由。
经历了内讧,彭大和赵均用在濠州城的势力越发的强大。元兵一退,他们先后自封成了“某某王”。如此一来,原先随二人从徐州逃命而来的义军突然间成了王爷们的亲兵卫队。他们仗着主人的名头,欺行霸市,强男霸女,小小的濠州城顷刻间又被他们搞得鸡犬不宁。
郭子兴对此事无能为力。彭大对他又救命之恩,冲着他的人情也不能拿他的部下怎么样。赵均用曾经掳劫过他,还把他打得不成人形。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借给郭子兴一个胆子,他也不敢再对付赵均用了。况且他只是个大元帅,濠州城早就不是他的一言堂了。
威胁又从市井蔓延到了军队。朱元璋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可自从看清了那些头头的真面目后,他就更不愿意和那些人有任何的瓜葛。既然手下的士兵会带来麻烦,那还不如痛痛快快的交了出来。
另一方面,朱元璋早就有心自立山头,离开这片是非之地。但时下兵荒马乱,一兵一卒都弥足珍贵。朱元璋要走,就一个人走,要想带上七百个兵卒,没门。深知这些人脾性的朱元璋交出了兵权,但郭子兴必须答应他一个要求。
允许他离开濠州。
郭子兴问他要带多少人,“大概二十四个人”朱元璋把他身边的好兄弟们全都算在内。这24个人都是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伙伴其中包括日后声名显赫的徐达、汤和,以及费聚。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正如同曹操起兵颖川后,他的四个姑表亲戚成了他日后驰骋天下的核心力量。
二十四人纵的第一人莫过于徐达,濠州人,世业农。他日后成为了朱元璋的幕僚长,位及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功臣庙中列第一。
第二人名叫汤和,此人身长七尺,爱好骑射,不乏智谋。明朝定国后,先后被封为荣禄大夫、柱国。此后平定宁夏,被委任为征西大将军,死后追封为东瓯王。
第三人名叫费聚,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洪武三年封平凉侯。只是到了晚年名节不保,参与了李善长的叛乱。遭株连被杀,剥夺了爵位。
换做是谁都想象不出一支二十五人的队伍在这战火纷飞的乱世能有什么作为。曹操有钱,能雇得起佣兵。而朱元璋则不然,他没有钱,只有手下二十四个对他绝对相信和服从的人。他们或许有些迷茫,毕竟这一年中元朝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又有些反弹。它对两河流域任何一支起义军对都是个威胁,如果在荒郊野外遇见元军,朱元璋就只有投降了。
脱离了濠州,他们必须先找到落脚点。他们选择的地点是濠州城以南的定远县,一个不大的小县城,却拥有一支三千人的军队。
虽然这支部队在史书上被称为“驴牌寨”民兵,可他们却每日操练兵马,固城守寨,颇有几分声势。而朱元璋所率领的,只有两个骑兵,九个步兵。
即使没有军事知识的人也能看出来其中的悬殊差距,况且这二十四个人中也不是个个好汉。正常的人都会害怕,他们也无需通过层层报告,直接转过身就能和最高领导人沟通。朱元璋是否害怕,书里不会写,我们猜测即使朱元璋真的一高人胆大,但或多或少会有些心里没底。
朱元璋当然不能照实说,而他是这么说的:“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况且他们马步兵将都有。我们来都已经来了,就算现在要逃,肯定也是逃不掉的。倒不如随我进他们的营帐,那样才会知道此行是吉是凶。”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如同当初决定投靠以军时的赌博方式,但这就是朱元璋的做事方法,他已经不止一次像这样赌博了。
事实就像他预计的那样并非很坏。驴牌寨的老百姓估计也是民风淳朴,只是由于时局混乱而被迫武装自卫。他们的首领接见了朱元璋,请他到大帐一叙。驴牌寨民兵的首领似乎是郭子兴的朋友,朱元璋提到了他的长官,说是要他传个信给定远县的首领:远方有敌人要进攻定远,郭子兴怕友人来不及提防。要么兵打一处,请他们归顺濠州;要么请他们马上搬家,另外选个根据地。
一番话说完,驴牌寨首领反倒高兴异常,他当即表示愿意投降。还一本正经的要朱元璋留下个信物,怕他万一今后食言。朱元璋想想也对,可他身上实在没什么好东西,翻了半天,只拿出一个香囊。那边的首领也不计较,收下香囊后就命人准备房间,还送去了香蓬蓬的牛腩肉。
饱餐一顿,驴牌寨的首领就说:“元帅啊,既然事情已经谈妥了,就请回吧。等我们准备点见面礼,就来报道。”朱元璋快人快语,当下带着人就走。临行前,他留下了费聚,帮着张罗见面礼。
本来又是吃又是拿的,大家倒也很开心。可谁想一直到了第三天。费聚独自一人回来见朱元璋。
“驴牌寨的人果然不守信用,前者还说愿意归降。可如今,他们又萌生去意。真真可气、可恼!”
朱元璋点头不语。随即,他修书一封向郭子兴借了三百名士兵。兵将到齐,朱元璋飞身上马,径直来到驴牌寨大帅营长前。朱元璋独自提马上前几步,冲着驴牌寨大帅包腕拱手:“大元帅目前处境堪忧,受到敌人的欺凌。我很了解大元帅的想法,现在冤还没有消,仇还没有报。大元帅一旦跟着我们北上濠州,恐怕此仇难以再报。所以我想了想,特地带了三百个人来相助大元帅。”
大元帅听命来意,心里挺高兴。这年轻小伙倒也能揣测人心,不错不错。可转念一想,我前番才放了他一个大鸽子,现在他反而带兵来帮我,小年轻的不可不防。于是大元帅早晚进入,总是佩剑在身。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心思,觉得现在倒也挺棘手。看来这些人必须智取,不可力敌啊。想到这里,他也不免有些头疼。这时候,二十四人纵里有个人正好从他面前经过。朱元璋一看,认识。这人是他同乡,平时大家都知道他身强力壮,两臂一挥,也有几百斤的力量。朱元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兄弟啊,我想差遣你办点事,行吗?”
那人想都不想就说:“行,没问题。”
于是朱元璋俯在他耳边,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交待了几句。原来他打算摆个鸿门宴,假意骗那个大元帅前来赴会,暗中让他的同乡带三百人藏在毕经要道上。一旦看到他来了,伺机而动。
闲言少叙,那位大元帅果然束手就擒。朱元璋当即点齐五十人,命他们将此人押走,走得越远越好。再派人到驴牌寨传话,说你们的头儿已经去濠州察看你们将来的营地了。要不你们也跟着走吧。于是遣散老弱,点齐精壮三千人,拔营起寨。
大凡此后还要做些小工作,可加上朱元璋在内的二十五个人,就这样收编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虽然其中不乏那借来的三百人的功劳,可朱元璋的胆色气概也可见一斑。
稍事整顿,七天后,朱元璋就带着这三千人正式登台亮相。他首选的目标是定远县东的元朝知院营,营长实乃元朝大将老张。虽然元朝暗弱,可老张手下毕竟还有两万多人,实力决不容小视。
朱元璋接着黑夜的掩护,悄无声息的带兵掩杀入敌营。老张此时还在梦里喝马奶呢,突然惊醒,听到四周喊杀声不断。等他冲出营帐才发现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几个亲兵寻小路遁去。剩余的兵将,看主帅也没了,早已无心恋战,纷纷倒戈投像。朱元璋查点了一下,这支部队中竟然有两万多名汉人士兵。他们全都是被迫参军,如今盼来了朱元璋的义军,他们个个心悦诚服,纷纷表示愿意誓死效忠。
算来,朱元璋带着二十四个人离开濠州,半个多月下来已经发展成一支两万三千多人的部队。
曹操有青州军,我有驴牌军。曹操有荀文若,我又有谁呢?
“主公,前面有人来了。他指名道姓要见主公。”某个小兵回来报告。
“传。”
时间不大,小兵带来一个书生打扮的人。乍一看,三柳须髯,颇有几分道家风范。朱元璋抱腕拱手,说:“先生怎么称呼?”
“李善长。”
朱元璋抚掌大笑:“吾有先生,如周有姜子牙,汉有张子房。”当然,这都是后话。朱元璋大败老张将军后,打算兵取滁州。半道上,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第一位谋士:李善长。此人原本就是乡村中的精英人物,世代业儒。朱元璋和他驻足攀谈,惊为天人。当即任命他为幕府书记长,也就是他的书记中的头儿。盛赞之下,李善长感动非常,当即表示一定鞍前马后,死而后已。谁也不曾想到,这位侍奉朱元璋时间最长的谋士,末了还是没逃过诛九族的下场。 |
2007-6-22 04: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