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是好消化的 但纖維粗 我都是買一般食物親手做 不是 bio
為什麼6個月要加肉 我沒聽說 而且肉類最好是魚肉開始 再慢慢到雞肉 豬肉 牛肉 依照此順序
我想你家兒醫 是否把冷凍蔬菜與罐頭蔬菜做比較 因為冷凍是比罐頭來的好 但新鮮更好
我家是六個月開始吃水果泥 先用香蕉 再慢慢加奇異果 蘋果等等 然後再加蔬菜泥 然後再給petit suiss 我是六七個月才一餐副食品 之後兩餐 現在只有早上喝一瓶奶
我想媽媽是否可以慢慢給他喝奶粉 母奶慢慢退掉 這樣也必較好戒夜奶
找到文章 媽媽可以參考一下
太晚接觸副食品 餵食易失敗
四個月大的嬰兒會有吐舌反應,不可能吃得很好,如果等六個月大才開始嘗試副食品的話,真正吃進均衡的食物大概已經七、八個月大了,那時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個性,懂得挑食,很容易餵食失敗。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孩子是因為太晚接觸副食品導致餵食困難,有的甚至到了一歲多還只喝奶不吃東西。所以我建議,不管是否懷疑有過敏體質,等寶寶滿四個月大,對食物產生興趣,就可以給副食品。
爸媽可以每天選兩個時段,在餵奶前先用湯匙餵副食品,記得副食品是要另外準備,而不是加在奶裡面,原則上不用太稀,差不多是用湯匙舀起來不會馬上往下掉的黏稠度。
這時的副食品只是為了讓寶寶嘗試及訓練吞嚥能力,不用期待他會吃進多少,吃一口、兩口都好,只要他願意吃,願意跟你玩,十五到二十分鐘內都可以。不過如果孩子很餓,很想喝奶了,就給他喝,時間上不必太拘泥。
以副食品逐步取代奶需求量
等嬰兒可以順利吞嚥副食品時,就可以開始增加食物的變化:第一階段是自製的糙米粥、或米精、麥精;第二階段是各式五穀根莖類;第三階段則可以試試蔬果類;然後再增加豆類、肉類、魚類等其他蛋白質。增加的速度大約是一個星期增加一種新的,更精確的說,如果是五穀根莖類或蔬果類,三、四天就可以試第二樣,但如果是其他蛋白質,最好觀察一個星期。
如果從四個月大開始讓寶寶試,也許到了五個多月時,寶寶已經試過米糊或稀飯糊,也嘗過紅蘿蔔泥、馬鈴薯泥和蔬菜泥等等,等到六個月大時,就可以順利添加豆腐或魚類等蛋白質,這樣一來,每天都可以攝取到一餐很豐盛而且營養均衡的糊狀嬰兒食物。
等副食品愈吃愈多時,對奶的需求量自然就會開始減少。如果以六個月大嬰兒每天六餐奶來看,平均到了八個月大時可以斷掉一餐奶,十個月大時可以少掉兩餐奶,到一歲幾乎可以和成人一樣,正常吃三餐,然後再斟酌該給的奶量。這時副食品已經是主要營養來源,牛奶的攝取量並不多,大約三百C.C,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數值,反正只要孩子吃得很好,很均衡,不喝奶都沒有關係。
注意觀察攝食後的生理反應
開始攝取新食物的頭幾天,要注意觀察孩子身上有沒有長疹子,尤其是嘴巴附近或身上,或是大便有血絲,拉肚子,都有可能是食物過敏的反應。另外,跟正常母乳稀便辨別的方法是:食物過敏腹瀉的稀便,因為沒有被腸胃充分消化吸收,大便偏酸,一接觸屁股很快就紅起來,甚至出現尿布疹。
不過也不用太反應過度,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大便裡有雜質,就緊張跑來醫院。在大便裡看到紅蘿蔔、玉米粒或糙米的殼,都屬正常。所謂食物纖維是幫助腸胃道消化吸收,但不會真正被吸收,像糙米殼本來就要排出來。所以只要食慾好,精神也好,屁股也不紅,拉出來的食物不是很刺激性,其實不用擔心。
至於高過敏的食物,像雞蛋,也是在寶寶四到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沒有必要延後。可以先讓孩子吃蛋黃,吃一星期沒有問題後再給蛋白。
如果寶寶在嘗試副食品時發現有過敏,就先停兩週,等症狀消除後再試一次,如果試了還是有過敏,那表示現階段孩子無法接受,可以等到一歲後再試試看。我自已的孩子,嬰兒時期對黃豆會過敏,只要加入豆類製品他就長疹子,兩週後再試還是長疹子,現在他兩歲多,最愛吃的蛋白質是豆腐。
親手做副食品 營養又衛生
如果孩子對於副食品出現不耐煩或不愛吃的態度,可能要想想看,是不是東西太淡了,不好吃?其實可以加一點點鹽巴、橄欖油,甚至是糖來調味,或變化一些顏色,讓食物看起來可口些。如果食物的口味還不錯,寶寶還是不吃,有可能是形狀不對。有些寶寶就是天賦異稟,不喜歡泥狀食物,才七、八個月大就想吃有顆粒、有口感的食物,如果寶寶想吃成人碗裡的食物,只要不是具強烈刺激性的,不妨順著他。
雖然自己煮副食品營養又衛生,但偶爾吃嬰兒罐頭食品我也不反對,我自己出門時也會帶著,因為實在很方便。不過,最好不要常吃。道理很簡單,把蘋果打成泥狀,再擱置十五分鐘,果泥就會沉澱、變黑,但為什麼罐頭食品的蘋果泥就不會變黑?因為加了抗氧化劑。而不會沉澱是因為加了起雲劑。抗氧化劑和起雲劑不是不好,但畢竟屬於食物添加物,能免則免。
如果寶寶四到六個月大時爸媽就開始給副食品,通常在寶寶八、九個月大時就會吃得不錯。如果原本吃得很好,卻突然不吃了,那有可能是寶寶吃膩了,就要開始給一些較硬、具有口感的食物。
把吃飯主權還給孩子
通常在十個月大到一歲間,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個性,有的會開始耍脾氣,會想要吃大人的食物,也不喜歡人家餵,這時可以準備一些可以讓孩子自己用手抓食的手指食物(Finger Food),只要不太硬,什麼種類都可以。比如土司撕成一片片,或將煮軟的紅蘿蔔及馬鈴薯切成一塊塊的,放到盤子裡讓寶寶自己拿,這不但會讓寶寶覺得很有樂趣,又可以促進手眼協調。不一定要用湯匙,只要讓孩子吃飯沒有壓力,弄得滿地也無所謂,孩子喜歡玩就讓他玩。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候吃飯會不專心,對周遭的興趣遠大於食物,這時父母應該扮演引導的角色,讓寶寶找回吃飯的樂趣。首先,把吃飯的主權還給孩子,讓他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千萬不要把一盤滿滿的食物放在孩子面前,這樣寶寶的壓力會很大,尤其如果要求他要吃光光。有個小撇步是,可以給寶寶一個很大的盤子,上面放很少的菜,然後孩子會開始挑他喜歡的東西吃,一面挑一面吃,到最後他會有成就感地吃光光。而且用這個方法,可以很容易測試出寶寶對食物種類的好惡。
對於孩子不喜歡的食物,可以想辦法把它打爛,和在其他食物裡面,讓他看不出來這是什麼東西,或者盡量尋找可替代品。例如他不喜歡吃青菜,就可找水果替代,沒有必要非吃哪個東西不可。另外,等他心情好的時候,讓他再試試,如果孩子不喜歡某樣食物,等哪一天他玩得很 High 時,也許突然間就覺得這東西沒那麼討厭。反正不要心急,一般孩子從不喜歡到喜歡,大概要試三十次以上。
愉悅的心情 享受用餐樂趣
有個研究是,爸媽如果吃東西很開心,孩子就會覺得吃東西很開心,基本上吃飯時不要太嚴肅,這比你在準備食物時的各種巧思來得重要。總而言之,吃飯的心情要輕鬆愉快,準備副食品的量沒吃完也沒關係,絕對不要強迫餵食,讓孩子享受吃東西的樂趣。
2013-12-14 1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