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讨论】Pékin expresse
-----转载
对于普通法国人来说,遥远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模样,一直具有着悠久的吸引力。早在伏尔泰的时代,西方就对远东的‘中央之国’颇为好奇,尤其是许多知识分子,曾一度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制度视为先进的文明典范。没过多久,英法联军,鸦片战争终于敲开了这个富裕的大门,带来了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也送去了鸦片和炮弹。百年来,对于许多法国人来说,古老的中国依然神秘,却不再敬畏,有的只是旧照片里的落后愚昧,和后来里的红色海洋。直到突然有一天,家乐福里的商品全都成了Made in china, 奥运会里的刘翔打破了跨栏记录,阿尔斯通的火车,空客的飞机被大量采购,法国人这才发现,中国人又站到了世界的镜头里。
于是,法国人的兴趣又来了,去中国旅游,工作,乃至生活成了一种新的尝试。这两天,法国M6电视台的《Pekin Express/北京快车》逐渐热播,成了许多电视观众,尤其是留法华人的议论热点。
《北京快车》是个真人电视竞赛节目,由私有电视台M6出资组织,每周2晚上播出,今年已经是第二季了。此节目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取10组,每组2人结伴,从北京出发,途径西安、宜昌、贵州、香港等省市,最后到达印度孟买。选手在每个赛段中必须尽快到达终点,才能避免最后一名被淘汰的命运,如有不慎,只能通过分赛段考试,问答等补充方式来挽救。整个节目的初衷是让法国人看看,普通外国游客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是怎样生存,克服语言障碍,与当地人交流,得以了解异乡的文化和风俗。
然而,组织者为了增加节目的难度,提高竞争的激烈和娱乐性,特意制定了一条苛刻的规则: 参赛的每个组员,每天的开销只有1欧元(也就是10.2圆人民币),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的花费,包括吃饭和住宿。
这下可难为了参赛的法国人,不但要在比赛中获胜,还得在旅行中生存下来,这可成了一个难题。“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是远远不行的。只走路的话肯定会落在对手后面,垫底出局;只吼的话身边全是黄皮肤,没几个人听得懂法语,要饭都不定有人理睬。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参赛的法国人都乱了手脚,盲目抓瞎。平时优雅礼貌的模样不见踪影,取而带之的是困窘,焦躁,愤怒,丧气...这才发现自己的生存能力并不强,离开了祖国,脱离了母语环境,完完全全一个“局外人”。
镜头前的法国参赛者们,无一例外的把自己真实的一面保留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电视机里的中国人。原本充满自信的他们,忽然发现与一群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作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参赛选手们基本不懂中文,连英语都说得结结巴巴,而所到之处除了北京等大城市,大多是保定,宜昌等中小城市,偏远山区。许多中国人看到老外还会好奇的围观,可谁也无法了解他们是谁,来干什么。
“能给我们找个房间睡一宿吗?”“能顺路搭我们一程吗?”“我们没钱,就是求你帮个忙”...
可惜,以上这些话都是用法语问得,镜头前的中国百姓们都只是瞪大了双眼,不知所措。除了最原始的手势,没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误解和意外在所难免。幸好,广大中国人民对寻求国际援助的“外宾”们,多能给与最大限度的帮助,不辞辛苦的解释,带路,甚至自掏腰包帮买火车票,充分展示了我们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善良,无私的发扬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而与之相反的,在一无钞票,二不认路的困境里的法国人,却变得毫无素质。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口不择言,礼貌和慷慨早已被组员们扔在路上,比赛终于考验出了真实的人性。手拿红酒,安坐在电视机前的法国观众也如此惊讶,原本和蔼优雅的同胞们,怎么换了个环境就会变得如此粗鄙不堪,满嘴脏话,见人就骂,见车就抢,甚至于大打出手,即扰乱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丢了法国人的脸。
原来这就是‘法国人在北京’,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真人秀,法国的电视台在不经意间也让法国人看到自己的另一面,一个尚存着‘宗主国的傲慢心’和‘文化的优势感’的西方人,却不得不面对陌生环境的挑战,和自身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到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去战胜。法国人若是能把这趟《北京快车》坐到终点,将是人生经历上的巨大收获,相比之下最终的奖金,和路上的狗肉、吐痰,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2007-4-9 21: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