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谒廖仲恺何香凝墓记
谒廖仲恺何香凝墓记
黎秋山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旁,是杰出的中国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和夫人何香凝女士的长眠之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日中国许多青年人也许已不了解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为何许人了,但在不少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及台港澳同胞心目中,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仍然有相当的威望和亲切感,廖仲恺何香凝墓依然属于一块圣地。每年,这里都会留下一些海外谒墓者的足迹。2012年10月,我到南京,也曾专程前往拜谒。
廖仲恺先生祖籍我们广东梅县程江镇,是客家人。187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曾留学日本。1903年结识孙中山先生,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民主革命。1905年廖仲恺先生参加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广东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尔后,曾当选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政治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军需总监、大元帅秘书长等要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8月20日,廖仲恺先生于广州越秀路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歹徒暗杀,终年48岁。何香凝女士是广东南海人,1878年出生于香港。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2年她与丈夫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首位女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她曾当选国民党中央执委,历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等职。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1949年后,她先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女士于北京病逝,享年93岁。何香凝曾被报刊誉为“世界女性之楷模”,她与廖仲恺先生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廖承志190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其名承志者,继承革命先辈志向也。廖承志曾先后在中国广东岭南大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早年从事中国工人运动领导工作。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年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创办和领导香港《华商报》。1945年被选为中共候补中央委员。1946年9月出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尔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军调部重庆三人小组中共代表、中共南京局外事委员会副书记、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发言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9年后被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副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外联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兼党组书记、港办主任、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华侨大学首任校长及党委书记和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等职务。1983年6月6日,廖承志被提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6月10日他却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廖承志的儿子廖晖,亦曾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廖家祖孙三代均在中国侨务部门身居高位,担任要职,在侨界可谓独树一帜,影响巨大。尤其是廖承志,对侨胞感情深厚,为维护侨胞侨眷利益殚精竭虑,做了许多工作,赢得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及归侨侨眷的尊敬和爱戴,被尊为“廖公”。
廖仲恺何香凝墓由南京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廖仲恺去世后,原安葬在广州市驷马岗。不久,国民政府决定将廖仲恺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以表彰他辅助孙中山先生为国民革命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1926年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廖仲恺先生葬事筹备处,在南京紫金山山麓选定了墓址,并按何香凝夫人要求将墓室建成合葬墓式。墓碑原刻“廖仲恺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墓园原有一座八角亭,亭内嵌有八块镌刻廖仲恺生平事迹的花岗石碑,由胡汉民书。1972年何香凝女士在北京病逝后,根据她的遗愿,遗体运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碑文也由廖承志改写成“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来到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树林中,见到一块文保碑,用不同字体书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 廖仲恺何香凝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南京市人民政府立”,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墓了,当地人简称为“廖墓”。树茂林荫,车稀人少,这里显得很清凉安静,也很肃穆庄严。沿墓道行进到较开阔处即为墓区入口。据说记载廖仲恺生平事迹的八角碑亭本立于此,但在1972年合葬时已被拆除,只看到两根顶端立有辟邪的华表石柱。墓区内甬道笔直平坦,两旁的青松龙柏更为苍葱蓬郁,蟠枝虬桠,有的昂扬挺立,有的卧地盘旋,煞有情趣。甬道尽头有一座约三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中央即墓冢。墓冢为直径约9米的圆球,基座呈八角形,四周环绕24根圆柱,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墓冢北端依稀可辨有颜色不同的痕迹,据说当年就是从这里将何香凝灵柩送进墓穴的。墓冢前立有花岗岩的墓碑和祭台。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显得气势雄壮丰伟。碑文为廖承志手书:
“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
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之墓”
我肃立祭台前,深深地鞠躬,表达崇高的敬意:一敬廖仲恺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之丰功;二敬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伉俪,廖家世代忠良,为国为民之伟绩;三敬廖公情系侨心,维护海内外华侨侨眷利益的恩德。
后生有敬,廖仲恺何香凝先生安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25
2013-4-24 04: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