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视频】钟山说事: 高考天问

4
回复
1424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12-7-1 20:05:45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先说视频本身,大致说了这几个问题
高考公不公平,高考能否改变命运,大学教育
每个问题都没有深入,再加上主持人的语气,让我感觉这更像是一种抱怨

在来说说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
1.高考公不公平
其实什么是公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持人要的是名额上到公平(各地按考生比例分配名额),我更在乎的是机会上的公平(不分地域,好学生上好学校)。我个人十分赞成全国统一招生,这也并非完全公平,大城市自然能够吸引更好的师资力量,所以从一开始,大城市的孩子还是会得到不小的优势。
2.高考能否改变命运
这点上我的想法比较激进,我认为如果只有10%的考生能上大学,那他们就是社会的精英,那么每个人都有10%的机会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然而到有80%的人能进大学,那么就没有人都无法因为高考改变什么了。所以我觉得大学扩招是对穷学生的最大打击
3.大学教育和学术水平
没有在国内上大学,学术教育水平也无从评价,但是觉得这个问题太大,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没法评价
2012-7-3 11:31: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toughkid 于 2012-7-3 23:52 编辑

      节目揭露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这无论如何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至于说语言,可能过于感情化,逻辑上有点儿incohérent.
      比如说吧,一方面,他否认“上大学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又拿一个民工与设计师的例子,说明两个秉赋差不多的人,确实因为上不上大学,命运迥异
      再比如说,一方面贬低国内的科研水平,贬低高校管理这个乱局,然后,再没有附加任何新的例证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了一句:我们中国人真的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真的吗?聪明是什么?我觉得,在封闭型竞赛中表现优异,就肯定是最聪明的?一本《数学分析》加一本《微分方程》,我虽然当年学得不好,也能说上来七八个法国名字:笛卡尔,傅立叶,柯西,拉普拉斯,泊松,拉格朗日,嘉当...
      中国的人口是法国的N倍,能找出等量齐观的“大师群”吗?凭什么,就无缘无故地认定中国人“最”聪明?

      我觉得,对于这个“高考畸形”的现象,不满是应该的,愤怒则不必。因为不满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而愤怒,一般都是”道德批判”,它只适用于“为了避免消除噪音而荼毒满池青蛙”等个别的缺德行为,而不适用整段评述。
      中国“高考制度”的迫不得已,并且百姓对“高考”无上关注,是有着深刻的背景与成因的。
      我粗粗一想,就找出来了以下这么三条:

一、腐败与作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录取,都是根据学生的申请材料。高考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招生工作者都是经过了很严格的训练的,不太容易被主观好恶影响了取舍,而是根据比较成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来评判学生。总体来说,这是一套灵活又可靠的体系。大多数“偏才”或“实践型人才”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对待。
      而在中国,因为无法保证录取过程的“廉洁”,所以这套体制无法正常运转。其实,倒不是校方受不了富豪的利诱;而是顶不住领导们“外柔内刚”的强压,或纪检、司法部门“口蜜腹剑”的威胁。稍后要谈到的两条因素决定了父母对子女高考的重视程度,如果他们能够影响录取结果,很多人都会无原则地给学校施压。
      在很多学校,“特长生”已经成了“关系户”们的泄洪道。这里所说的“特长生”,是指具有(或声称具有)某项特长,而得到破格录取待遇的学生;不要与考入专业学校或院系的“体艺类”考生相混淆。现在,扩大这个录取渠道,无疑是要将泄洪道变成主河道。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腐败,学校招上来的,恐怕会有更多的“王子公主”。
并且,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也会令录取人防不胜防。
      这样,“考分决定录取”,是在强权与作假泛滥的国家里,最为“公平与经济”的录取方式。一方面,严格认真的考场管理与阅卷(技术上比较容易实现,至少比防止“自主录取舞弊”与“申请材料作假”容易多了),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公平;另一方面,基本按成绩录取的制度,使绝大多数考生(提档线以外者)无法通过“托关系”来对录取人提出过分要求。
      高考,既然是大规模的统一考试,那么必须以客观题为主了,大部分的主观题,也需要有参考答案。否则,评卷速度难以保证,新的腐败也有可能滋生,如:凭答题内容或笔迹来请阅卷老师的关照等。在这种模式下,通过试题改革来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其结果只会是增加题型,增加学生负担。
      所以,如果说高考对“素质教育”特别是民族创新能力的损害,那就是导致我们的教育必须工业化,标准化,并且,在书面上考不出的能力,几乎统统“不用”教了。


二、“高校悬殊大”

      听说过一个笑话:从中央下来一笔资金,投入211工程。资金数额十个亿。分配方案是,清华三点五亿,北大三点五亿,其余九shiba个学校去分剩下的三亿。
      笑话虽然夸张,也反映了中国的“名校”与“非名校”经济待遇的悬殊。有的名校,修葺一下草坪就耗资几千万;而有的末流学校,总资产才几千万——各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可想而知。为了享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学生自然对“名校”趋之若鹜。入名校只能靠高考,于是,学生只能一心准备“应试技巧”。稍微上点儿档次的高中,体、音、美或多或少都是开设了的,但根本没有得到学生们应有的重视。老师在上面讲,大部分人在底下做数理化题;久而久之,老师也只得表示理解了。至少我上学时,就听老师课前辛酸地宣布“不想听的同学,可以学其他,只要你觉得能提高高考分数,除了说话,怎么着都行。”
      在法国,因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分”并不能成为多占公共资源的理由,所以,政府对各公立大学的拨款基本均等;而大学里,又有足够的座位提供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这样,想上大学就能上,各学校之间差别又不大,所以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小。只要掌握了中学课本的基本知识,就能上大学,免费的大学。(个别渴望得到精英教育的人,可以选择Grande école。也许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但如果足够优秀的话,会有奖学金。)
      这样,没了比较之心,学生倒是可能焕发出“无欲则刚”的光彩。乐于艺者,“三月不知肉味”;乐于学者,“终日不违如愚”。虽然,法国学生的解题能力比中国学生差了一大截;但他们在文艺、体育等方面,都比中国人才多。虽然法国的理工科学生比例低于中国,但因为留下的都是爱好者,所以法国人也是诺贝尔自然科学(理化医)奖的常客。
      中国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每个学校都配备一流的硬件与教师,又需要尖端人才来参与国际高端竞争,只能采取目前的资源分配方案。既然无法“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考试竞争必然激烈。素质教育,就只能围绕着应试教育来培养一些技能,活动余地就很小。在一片纸屑上,是写不了大文章的。


三、“百姓福利观”

      中国的百姓曾长期处于穷困状态,政府又吝于对“生活”与“伤病”提供保障,所以百姓的福利观都很简单:“收入高”就是幸福。
怎么实现这个愿望呢?“创业”?这可是需要本金的,一般百姓拿不起,并且风险也太大。稳妥的办法,找个好工作。最常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关系;二是靠学历。
      比“高校招生”更严重,国有单位招聘,会受到更多来自强权与人情的干扰。所以,很多单位只能搭起“学历标杆”,挡回大部分的“开后门”者。然后,再在符合条件的求职者中选出三四成“名校或精英”与六七成“关系或后台”。好的私企,也倾向于招收名校毕业生,以免被“巧言令色者”所骗。毕竟,不能否认,由于生源与办学条件悬殊,名校与烂校毕业生总体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这样,草根如果想得到好工作,就更要全力拼高考了。
      这样,学生们也倾向于通过“考名校”,来找个“好工作”,其实,也就是高薪工作。然而,除了极少数肥差(早被“王子公主”们填满了),大部分的岗位,收入与责任、劳动量都是成正比的。中国大部分的高级知识分子和要职官僚,时常(甚至时刻)处于辛劳与焦虑之中。清华北大这两年去世的教授,平均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官场上,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折磨病,折磨死的干部就更多了。
       无业者或临时工们生活缺乏保障,百姓们的福利观太过肤浅,也是“考学竞争激烈”的一个原因。如果人人都无基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并且安于自身条件,满足于与自己能力、意志相匹配的工作,应试压力就能从恶性变为良性。社会总体幸福指数也肯定比现在高得多。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高考问题,政府,百姓,高校,各个方面都有责任。各个方面,也基本都是无奈的。面对这个事实,有必要那么愤怒吗?或者说,愤怒指向谁呢?如果指向所有人,那不成“反人类”了吗 (这句话是玩笑话)

      唯一值得不满的,就是高考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可能难以定义,但当前的“马太效应”的做法,肯定是不公平的。
刘瑜:谁有特权上大学
      这个“不公平”肇端者是谁呢?竟然是我最崇敬的伟人,邓公。也就是说,以省为单位进行招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开始实施的。但是,既然是邓公的决断,我这个水平,可能难以完全领会,所以,不敢过多评判,只简单说两句。
      首先,我对于这种为了“效率”或”战略发展” 竟然置“国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于不顾的做法表示遗憾。
      然后,我坚信,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这种不公平现象迟早会得到包括“既得利益者”在内的所有国民的反对。比如说吧,今天如果在法国搞公投,要求废除黑人与阿人的“公民权利”,将他们打回“二等公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法国souche们也不会投赞同票... 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办得再糟,客观上还是能一步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的。
      一个人的素质提高,是分阶段的:前半阶段,是追求自我发展,追求对别人的超越;后半阶段,是追求与周围人的和谐共存与良性互动。在我国,大部分人的发展,还处于第一阶段,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阶层矛盾”,“地域歧视”,一些人只是在某些层面实现了超越,所以就形成了优越感,并且排斥周围人。但是,我坚持认为,随着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他们也会意识到与人“良性互动”,“平等存在”的重要性,也不会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永远“既得利益”下去。

      至于我个人,根本无法对抗国家大局。我渴望人人平等,如果暂时实现不了,那就让我来当这最humble的一族吧。我shiba九时就有这个想法了,所以当年去天津上学,故意不转户口。结合现在的情况,我将来有了孩子,选择也是两条路:要么让他在法国,享受与周围人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么让他回国,跟着我的户口,去高考的重灾区之一,河南农村。正好,我从小就给他(她)灌输灌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理念...

2012-7-3 22:32: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说实在的. 非常喜欢楼上各位的发言.
不见得全部同意各位的观点. 但是 积极思考, 尤其是对于令人消极的问题, 依旧积极地从中吸收自己可以吸取的部分,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身在海外的华人 和华人知识分子应该做的.
国内这些问题, 不是一日之寒. 化解也不是几句话的事情.
我们并非要限于揭露与辩护这种狭隘的范畴里打口水战. 楼上给我树立了好的样板.

事实也证明. 现在愚忠和盲反的是少数.
希望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交流不同看法, 见解.

多听不同意见. 少给别人贴标签.
希望 有识之士, 多多发表高见.




2012-7-5 14:09: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个时代一个现象
2012-7-12 12:21:4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