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凤姐本身不感兴趣,而对其背后的运作方式感兴趣。
大体上,可以把凤姐和芙蓉姐姐归为一类。但是两者仍然不太相同,所以把两者相比有意义:
- 芙蓉当年在北大(清华?)的一塌糊涂上炒作自己的,她的成名主要靠网络,也就是有清晰的路径。当然,她背后少不了网络推手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成名有着清晰的路径。
- 而凤姐可以说是凭空而出,而且很快占据了主流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她的成名有点蹊跷。
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女孩,对自己的才能,容貌,择偶对象进行不实的公开的夸大,只会引来别人的反感和嘲讽;没有人会把她说的话当真。然而,一些电视台在访谈节目中对凤姐的采访看起来就是真实的采访,表面上替她做了征婚宣传,吸引了观众,而本质上起到了对她个人的宣传。
电视基本上是单向媒体,观众是被动受众,所以电视台的口味影响着大众的口味。电视这个媒体的门槛还是相当高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引起它的关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明显是虚假的征婚声明轻易的跨过了这个门槛,借助于这个渠道进入了大众视野。
简单分析,有两种可能的路径:
---(网络推手?)------------------------------------>初期网络炒作引起关注----(电视推手?,引荐电视编导?)---->电视关注->
---(不明途径受到关注,或该阶段不存在)------->(电视推手?,引荐电视编导?)---------------------------------->电视关注->
作为电视这个媒体,能够接受凤姐,必定有它的理由,但是这种理由是什么?吸引观众眼球?引起争论?当前价值多元化?鼓励个人标新立异?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是电视把一个人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关注的人从草根阶层提升到有相当知名度的名人,而方法是采访报道该人的虚假的征婚启事及对自己不实的夸大,这种夸大到了可以将其归结为精神疾病的程度。可以说,电视在挑战观众的的常识和智商。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推手即使能帮助凤姐在网络上成名,也完全不能帮助她通过电视这个媒体的审核。因为这两种媒体的运作逻辑不相同。没有电视的主动关注,凤姐不可能借助于这个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
这个事件反映了一个可能的情况
- 国内的价值观彻底失范
- 国内电视媒体失去了底线
-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电视媒体可以报道任何奇闻奇事,前提是不触及红线
- 对于个人名气的炒作,只有不触及红线,政府持放任态度,没有任何监管
- 草根阶层受到关注
- 一个人为成名,可以不择手段
|
2011-7-13 23:2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