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Bergen(10:28)— myrdal(10:20) 602 阴 6/22
今天吃了自以为是的亏,以为去Flam的船天天都有,所以没着急。早上八点半出发到路邮局去问,结果被告知去Flam的船早在八点就已经开走了。后来那个gentil的服务员帮我查了一下,说反着走也可以,就是先坐火车去Flam,然后再赶下午的船回来。我想这样也不错,就决定了。车马费一票下来623kr,虽然已经用inrerrail省了不少钱,但还是蛮贵的。
距离火车出发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左右,我先去了鱼市,可是这里的集市跟我概念里的不太一样,东西都巨贵无比,仿佛挥舞着大刀专门砍外国人的屁股。
尽管如此,我还是买了一个鱼虾三明治:很大的一个面包上半面是虾下半面是三文鱼。看上去好棒!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之后又跑去昨天的那个beken brun,这回有了那个面包,名字我忘记了,不过说是LP上面推荐的之后,那里的服务员很自信的拿给你。
鱼市卖三明治的姐姐
吃完把今天的明信片寄掉了,然后去赶火车。
今天Bergen天阴,不知道JP那边远足能怎么样。这个一年下雨275天的地方终于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
在车上看了一下旅游局给的传单,才发现我现在走的这条铁路是挪威人引以为自豪的Norway in a Nutshell品牌路线,如此歪打正着,心中不由大喜。只是因此还要坐第二遍Bergen和Myrdal之间的铁路和第三次坐Flam铁路。不过我觉得如此美景就算多做几次也不会厌倦,更何况Interrail的火车票坐火车是不要多出钱的~~~~
坐在我身边的大妈级人物让我领教了挪威的英语普及率:只见她拿出一台挪威语界面的acer,打开word,开始修改一篇超级长的英语文章。我想,这可能就是小语种国家走向世界的一种策略——加强英语教育。使其本国语言得到保留的同时扩大和世界的接触。因此,在我们的语言被小语种之后,学好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的了。毕竟在青年旅馆,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要想交流,都只能说英语。我忽然觉得这很神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说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起,可以彼此交流,而交流的语言被自定义为英语——为什么是英语呢?为什么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英语呢?我知道着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要感谢这种语言,最终让说中文的我可以和意大利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等等交流甚至谈心,了解他们的文化,领略世界不同地方的风采。
我在如此多的旅行中也逐渐发现,旅行者们可也以大概分出一些类别来。欧洲的旅行者以白人为最多,其次是黄种人,再次是褐色人,包括印度和南美,最后是黑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似乎很少来欧洲玩的。白人旅旅游主要靠走,背包是这些旅行者里面最大最重的,相机是最破的。住的一般是青年旅馆,吃的一般是三明治,或干脆自己做(青年旅馆大多可以做饭吃)。交通工具一般为当地公交系统,火车或自驾。他们游走的地方很宽泛,从大城市的酒吧到人迹罕至的田间地垄。而黄种人主要以日本旅行团为主,其次是中国的各种考察团和韩国旅行团。这些人年龄普遍偏老,喜群居。共同点是对欧洲怀有难以想象的憧憬之情。他们身上往往没有包或者大包,出行有专门的随团大巴,而且有导游跟着,不愁吃穿。住的肯定是带星的小单间,相机也是最好的,一般不说英语,也无需交流(因为有导游)。但也少有亚洲的黄种人学生,选择白人的方式,混迹在久而不闻其臭的青年旅馆中。
如此差别,我觉得是中西方理念的差异。西方人说起旅游,那是一种磨练意志增长知识的活动,而东方人觉得旅游该是一种享受,再有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西方人孩子应该出去闯,所以你能在欧洲找到南美的独身旅行的女孩,而东方人很少会想着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因为那里常常危险四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世界全球化之后,常常是别人找到我们,而让我们随着人家改变了。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位伟大的壮游家也许要追溯到郑和了。郑和之后,中国,尤其是大陆,鲜有壮游人。我想,中国的青年要是有条件,应该尽量多从学校走出来。只背几件衣服,一个相机,一支笔,一个本,一些钱和一些日常用用品就足矣。你一定会改变很多。
年轻人,心要野。
Day5 Myrdal (13:27)—Hareina(14:14)1857 6/22 多云
到了Myrdal,离出外去Flam的火车还有好久。我就沿着站台走到了河边。我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20KM的路,为什么我不走去Flam呢?我天真的以为20KM两个小时足够了。然后应该能赶上松恩峡湾那班15点半的船。可是还是没有冲动,回去问了一下旅游局的人。被告知其实这样走是可行的,只不过要花五个小时……多亏没走啊,不然就回不来鸟。不过这种远足步行的思路还是给了我启发:原来在欧洲这种自然风光除了坐火车之外,都会给行人设计好一些步行路线。我拿了一份地图,按照上面的指示,我发现我其实如果先坐火车,然后在中间一个距离Flam1.7公里的小村子Hareina下车开始步行其实还是可行的。就这么定了。看来不虚此行啊,既坐了船又弄了远足,去Flam这第三次的火车没有白白浪费,真开心。
Myrdal车站的景象
趁着等车的功夫把早上的三明治吃了。味道好极了,但感觉还是不值80个kr,被宰啦!
Day5 Hareina(14:14)— Flam(15:15) 步行 6/22 晴
第三次乘坐Flam,从上面下来,到了Hareina小村庄。
虽说坐了三次Flam铁路,可这次还是有新收获。从hareina下来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远足。这一趟确实是有必要的,我发现了好多新东西。
走在峡湾的谷底,伴着溪流一路向前。溪水清澈见底,不时有鱼游过。也许你会说,这种景色岂不是见的多了?但这段的不同在于,这里的山水很粗犷,而同时又很细腻。西藏的山水可与这里相比,但是太野,人迹罕至。阿尔卑斯的山水可以与这里相比,但是游人如织。而这里只是可爱的村庄,祥和的人们过着正常的生活。没有丝毫要取悦旅行者的意思。没有为旅人做任何改变。他们的生活其实本身就是风景。这就为挪威的山水增加了许多灵性和人情味,也是他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色彩。当你走过这一切,忽然很羡慕这里挪威人的生活:
你想在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小木教堂里面静静的思考人生么
你希望你的花园下流过大自然清澈的溪水么?你希望自己的房子就位于峡湾的谷底么?你希望休闲的时候坐在家门口钓鱼么?你希望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就建在瀑布下面么?你想在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小木教堂里面静静的思考人生么?当你看到几只羊在雪山下老教堂后的墓地吃草时,就会明白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了。
当你看到几只羊在雪山下老教堂后的墓地吃草时,就会明白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了
看了他们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毕生的追求会被瞬间击垮:花园在山峡下面,溪水从边上流过,二层小楼里面飘出袅袅炊烟,这辈子还要求什么呢?
溪水流过自家院门口
这也许就是挪威下完的人文色彩。它是巨大自然之力造就的美景,在这景色下面人们过着平凡的生活,邻里间坐在林间聊些鸡毛蒜皮,或者独自一人躺在河边晒那从
雪山峰间透过来的太阳光,或者起床之后到自家后院的瀑布下面冲个凉。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瀑布下面的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有多么幸福
Day5 Flam(15:30)—Bergen(20:40)船 6/22 晴
终于走到了Flam,刚好赶上船。于是就坐船会Bergen。一路上经过的是挪威最著名的松恩峡湾。峡湾是以前冰川活动时造成的。然后海水流进来。这些下完曲曲折折,像迷宫一样从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很深的内陆里面。据说二战的时候,一艘苏联潜艇误入挪威峡湾,结果转不出去了,只好冒着危险浮上水面检查情况。这可吓坏了当时的挪威人,以为战争要降临在他们头上。联军用潜艇都会在这里迷路,足以说明挪威峡湾的威力了。与此同时,它又是美丽的。这里的额风景有些想雅鲁藏布江,但不同的是,雅江只是一条江,没有太多的分支。而这里却是七拐八拐,总有令人惊奇的景象。
而这里却是七拐八拐,总有令人惊奇的景象
在船上遇到一位阿尔及利亚老人,他在Bergen工作,在巴黎读过书,因此我们就用法语聊了起来。还是头一回在国外跟陌生人用法语聊天。他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是好朋友,在阿尔及利亚,中国人都很受欢迎,因为近些年,中国的非洲援助计划给阿尔及利亚人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中国绝对是他们的好朋友,杠杠的。我问及他的工作,他说他在做一个projet,北非五国正在计划合并,取消国境线。(这么大的事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他说因为他们说同样的语言,信相同的宗教,吃相同的couscous,没有理由分开。这让我想起了切格瓦拉的南美自由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希望这是真的,而面前的这个老人正是计划中的一员。
船要开五个多小时,我就时而到外面照相,时而进船舱暖和暖和。船开起来风还是蛮大的。
船要开五个多小时,我就时而到外面照相,时而进船舱暖和暖和。
五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看见了Bergen港。从水上看这个小城相当的别致。上岸后,我急匆匆的回到了旅馆,因为和JP约的晚上再旅馆见面,但是现在已经快要21点了。我早上给他发了一个短信,告诉他我要晚回去,让他不要等我吃饭。我回去一看,他已经在房间里了。这么晚了,我也懒得出去找吃的,就近找了个超市买点原料,自己在青年旅馆做饭吃。
我去厨房的时候,里面已经有一群韩国人和几个香港人。位置还很紧张。一般出来旅行还有心情做饭的只有那些位数不多的搞自由行的亚洲人了。JP对此的解释是,自由行的亚洲人一般都是学生,大多数想过的经济,而又想吃好。当我做饭的时候,JP笑着说,完了,那些还没吃饭的人闻到味道要遭殃了。其实我真的没做啥:洋葱爆锅下鸡丁爆炒,然后放西红柿炖汁,放香肠段和黄瓜片。最后加蘑菇酱小火熬成酱汁,另一锅的面已经煮好了。面在盘子里加酱汁最后放上大虾。晚上就吃这个了。JP本来吃饱了,但看我吃,他也忍不住吃起来。一大锅两个人吃到撑都还没有吃完。自己吃果然更实在。
做饭时候用的油盐酱醋什么的不可能自己带着,一般都是青年旅馆里面有的。虽然住过多次青年旅馆,但在这里做饭还是第一次,所以一些规矩不太懂。旅馆时不会为你准备这些的。这些调料都是前面住过的人留下的。准备台上也有好多东西,上面都有标注。比喻:韩梅梅,7/6—7/13。这就说明这个叫韩梅梅的人买的这个东西要在七号到十三号之间用。十三号之后她就离开了,这个东西就归大家所有。而在十三号之前也绝对不会有人动。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分享方式。只要每人都守规矩,那么每人都方便。
我们房间新来了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韩国人。我们吃饭的时候刚好遇见那个韩国人。他让我想起了高中的一个韩国好朋友,说实话还是挺想他的,后来他回去当兵,就再也没联系过。跟他秀了几句韩语,把高中那个好朋友教我的几句全用上了。我发现要是遇见一个外国人,如果你会说几句他们国家的话(英国美国法国除外:英语大家都会,法国人觉得大家说法语是天经地义的),会在交流的时候增色很多。大家很容易熟络起来。我告诉他我很喜欢他们国家的足球,那是亚洲的骄傲。我还说我喜欢张瑞希,但他好像不知道是谁……有没有搞错,哥这辈子就喜欢过一个韩国女明星,搞不好还是个二线的……者旅馆还有几个其他的韩国人。不得不说,韩国人对传统的保留要比我们强很多。比如无论年龄孰大孰小,下厨的一定要是女人。年长的人没到桌的时候别人是不会开动的。年长的人走了年轻人要起身点头行礼等等。这让我想起我高中时那个好朋友跟我讲的韩国人的礼仪。我承认对于传统,我们要批判继承,但是似乎我们丢掉的东西过于多了,而这些东西又被我们身后的韩国和日本所悄悄的捡了回去。
韩国人走后,那个中国人来了。他叫徐争,在中央美术学院学雕塑。今年来巴黎交流半年。JP问我中央美术学院是什么,我告诉他就是中国美术界的Poly Technique。他问在哪,我说在北京。还告诉他,在中国,凡是带“中央”两个字的基本都在北京。徐争他们之后要去南边,而我们还要继续北上,他的反应跟路上听过我们计划的大部分人一样,非常吃惊。我们互相聊了彼此的旅行故事,然后就忙着睡觉了。毕竟明天还要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