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耵聍栓塞耵聍,俗称“耳屎”,为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粘稠液体,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及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的作用。正常时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很薄一层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形成薄片,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脱落排出。若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过多,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则称为耵聍栓塞。又称耳屎栓塞,属耳鼻喉科。耵聍栓塞形成后,可使听力减退、耳鸣、眩晕或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胀时可致突聋;刺激外耳道皮肤出现糜烂、肿胀、疼痛或流脓。治疗方法有直接取出耵聍;3%碳酸氢钠滴耳3~4日,软化后再取;外耳道冲洗法。
目录[隐藏]
症状体征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诊断检查
治疗方案
预防与护理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视耵聍块大小及部位不同而症状有异,小而无阻塞者可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或眩晕,若外耳道后壁迷走神经耳支遭受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水液进入外耳道时,浸泡耵聍、使其膨胀、可使症状加重。引起耳痛或发生炎症。致使外耳道皮肤肿胀,糜烂、疼痛加剧。耵聍团块多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多与外耳道壁紧密相贴,不宜活动。
[编辑本段]疾病病因
造成耵聍栓塞的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为患有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经常挖耳或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肤常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
其二为外耳道狭窄、骨疣、异物存留等,使耵聍排出受阻所致。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外耳道若有炎症等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尘土等异物进入外耳道与耵聍混积成块,挖耳不当将耵聍推入外耳道深部,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以致耵聍排出受阻。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
[编辑本段]治疗方案
取耵聍时应耐心细致,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1、器械去除法 稍小而未完全阻塞耵聍外耳道块,耵聍可钩研沿外耳道后、上壁缓缓伸入其耵聍内侧逐渐钩出。外耳道后上壁敏感性较差,故可先于该处着手夹取耵聍。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坚硬而嵌塞较紧耵聍,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石蜡油、核桃油等滴耳,每日3—4次。以润化耵聍,3—4日后再行钩取或夹取。贴近鼓膜的耵聍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法。
2、外耳道冲洗法 耵聍坚硬难以用器械法取出者,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等滴耳,每日3—4次,3日耵聍后冲洗器将润化耵聍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合并外耳道炎者,应先抗炎治疗,可滴入3%硼酸甘油或4%酚甘油,每日数次,必要时内服抗生素,3~4日后再取耵聍。
3、洗方法 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或异物冲出。如此反复冲洗,直至耵聍或异物冲出为止。最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注意:
(1)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
(2)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热或过冷,都可引起迷路刺激症状;
(3)冲洗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若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民直对耵聍或异物,则可将其充至外耳道深部,更不利于取出。
[编辑本段]预防与护理
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3、耵聍取出之后的短时期中,如厌恶外来声响过高,可以浮松地塞些消毒棉花,半天到1天后取出。 |
2010-3-26 09: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