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主任陈清刚对记者说。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上海一名学者1989年对83例重症抑郁症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自*杀者占65.1%。
“应当更多地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让有心病的人主动寻求精神援助”,陈清刚说,人们不愿找心理医生主要有这样的顾虑:认为心理医生是“算命先生”;认为心理医生是精神病医生;不愿承认自己心理“有病”。
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有一部“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有30多个。陈清刚说,只要他能自觉地拨打这个电话,至少证明他没有完全绝望,愿意找别人协助度过心理危机。
陈清刚说,只有一条热线是不够的,对抑郁症患者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干预,帮助他们尽早从“牛角尖”中走出来;对于重症抑郁症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一组数字: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李振涛教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一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至少有3种人群在我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报告显示,目前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一个观点:亟待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
“我反对单纯用同情、怜悯的目光来看待自*杀现象。那样会掩盖了自*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危害”,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乐国安教授10日对记者说。
“为什*么一个人都自*杀了,我们还要指责他?因为自*杀是一种破坏性越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死亡,还有这个事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痛苦。”
乐国安说,自*杀现象就像火灾,在社会中不可能灭绝,我们要做的是“预防自*杀,减少损失”。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逆境,现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叫“逆商”,就是衡量一个人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能力指数。
乐国安说,自*杀是自虐、自残的最高手段。有自*杀的念头并不可怕,但真正采取自*杀的手段是不明智的。台湾一名学者讲过,一个青年人到了20岁还没想到过 “死”就可怕了。这是说,人生中应当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这样可能会想到“死”,但不能真的去死。因为那样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还是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乐国安建议,要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对那些“痛不欲生”的人群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伸出援手。特别是在从有自*杀念头到实施行为的这一段“高危险期”,更要让他感到社会的支援。
李振涛说,从自*杀的人群分析,自*杀的危险人群突出集中在“U”字型的两端:也就是说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偏低的人,与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偏高的人,同属自*杀的危险人群。
据介绍,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有:家庭变故;与同学或朋友绝交;自己敬爱的人或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死亡;恋爱关系破裂;与他人的纷争及丧失;发生违法违纪事故;受到同学排斥、孤立;受人欺负或迫害;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在考试期间承受过多的压力;失业或经济问题;堕胎等等。
另悉,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国家,每年女性自*杀率大约比男性高百分之二十五,而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据了解,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至四倍,也就是说全国有九成的自*杀发生在农村。(中新社记者吴庆才)
珍爱生命 预防自*杀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写下了著名的社会学著作《自*杀论》。他在书中写道:自*杀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在分析了自*杀的原因和规律后,他认为,“自*杀必须列为不道德的行为”。有人说,自*杀的人只是伤害他自己,迪尔凯姆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面对自*杀事件,社会也受到了损害。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时,我们更加感到,自*杀绝不单纯是对个体生命的损害,更严重的是给家人、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隐痛。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的自*杀会使6个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根据这一推算,中国每年有150万人承受着自*杀事件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每年疾病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中,自*杀带来的经济负担占五分之一,占第一位。
生命的意义不仅属于个体,更属于社会。关注生命,预防自*杀,是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我们应当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各种精神疾病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同时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让我们共同参与,将自*杀及其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也忠告善良的人们: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有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全社会应当形成“共同关注,及时干预”的自*杀干预机制,共同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
2010-3-20 19:2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