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社会学(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sexuality)
到目前为止,国际学术界对于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统一和公认的程度,也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统一名称。目前在使用的名称有:socio-sexology,sociolo- sexology,sexolo- sociology,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sexuality,等等。
但是根据国际上的重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性社会学作出如下的初步描述。
性社会学是性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在研究实践中,要看研究者相对地更侧重哪个方面,就应该使用哪种相应的定义。
从性学为主的的角度来看,性社会学是主要研究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社会因素和社会作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主要是对人类性现象进行内部的多因素的和多侧面的分析,可以认为是性学的进一步的精细化和微观化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归属于性学这个大学科。
从社会学为主的角度来看,性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主要是以人类性现象为整体对象,研究其外部的社会相关物与相关关系,可以认为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应该更多地归属于社会学这个大学科。
当然,更加完美的性社会学研究,应该定义为既研究性现象中的社会因素,又研究性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支学科。但是在1995年为止的国际学术界里,还没有出现被广泛认可的、足以表明这样一个定义之下的学科已经确立的、符合人们对于“科学”的一般定义的研究成果。部分学者认为,《性现象的社会组织》这个成果,堪称目前朝这个方面努力的最佳典范。
性社会学发展史
性社会学的准备阶段,是20世纪之前。当时主要做了3方面的工作:人类学家不但研究了原始人类的性关系,也部分地研究了他们的性行为;社会学家研究了当时欧美各国的娼妓和许多种性犯罪;性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发现人类性心理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初级关系。
随着性学于1885年正式创立,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性社会学也以一系列成果确立了自己作为分支学科的地位。当时主要的性社会学家极其成果有:德国学者伊文·布洛赫(1872-1922)是研究社会中的性现象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主要著名著作有:《我们时代的性生活》〔1907〕、《梅毒的社会根源》、《妓女》(2卷本)、《论德·萨德》、《英国的性生活》、《性制度病态的心理学研究》、《一切民族在一切时代的奇特性行为实践的编年史研究》等等。在美国,先驱者C.V.哈米尔顿(1877-1932)向8万位已婚男女询问过400个关于性生活的问题,出版了资料书《婚姻研究》。另一位先驱者,妇科专家K.B.戴维斯,首次调查研究了女性性问题的社会方面,与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诸因素》,因此被认为是女性性学的开创者。
总结起来看,在确立期里性社会学的最主要成果,就是提出、传播和得以公认了这样一个命题与知识:人类的性现象绝不仅仅是生理或者生物的单纯产物。性现象里包括着社会因素,社会也与性现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会学创立自己的基本理论的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是德国的莱克(Reich,1897-1957,又译做赖克、赖西、莱西,是由于德语的发音与英语不同)。他研究了性现象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创立了性政治学。他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的《青年的性权利》与《性道德的欺压》、1933年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6年的《性革命:向着自我管理的性格结构前进》。
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美国的A.金西(Kinsey)。他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1947〕与《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他分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环境对于人的性行为方式、性高潮频率等性现象的巨大作用。
当然,也有些后来的学者认为,莱克研究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性现象,而是社会政治现象;金西实际上是开创了性学里的社会调查学派,而不是社会学对于性现象的研究;所以性社会学本身在这段时期里实际上是停滞不前了。
从50年代初期开始到目前,是性社会学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3条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地涌现,一般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对重要的成果有:亨特的《70年代的性行为》〔1976〕、海特加以总结的《红书杂志的性调查》(现在被人汉译为《海特性学报告》)、劳曼等人的《性现象的社会组织》(1995)。
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诸多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符合社会调查的一般规范,使得其学术意义大打折扣。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和思考性现象发挥了较大作用。例如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福科的《性史》等等。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方面的成果一般都有哲学化的倾向,还是不归入性社会学的历史为好。
第三个方面是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1973年约翰·盖格农与西蒙合著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指出所谓的性发育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认同和归化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性文化的过程,而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认为,这是性社会学自身理论的诞生。
1980年代,约翰·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学概念和性学研究过程,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限定和影响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一般认为,这标志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主的经典性学,开始包容性社会学,开始成为综合学科。
1995年,劳曼、盖格农等人出版了《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俗称“芝加哥报告”),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全国(美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基点在于,不再象以往的经典性学那样,把性现象仅仅看作是个体化的产物,而是论证了人类性现象实际上发生于、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而许多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就结成了整个社会的性现象的网络。这就是社会在性方面的组织。它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对于个体的性现象所发挥作用,比经典性学和以往的性社会学的认识,要强大和广泛得多。虽然这个研究成果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考验,但是在性学界和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它可能标志着性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的成熟,标志着性社会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实际上的确立。
发展前景
在目前的西方,性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到3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因此可以据此估计出性社会学的大致的发展方向。
第一种推动来自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权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经典性学,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或者是仅仅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的,因此她们已经开始创建女性(自己的)性学,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在这些成果里,大多数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是可以归入性社会学范畴的,例如在性方面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社会化过程、男女的性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等等。目前的许多有关性社会学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已经包容了女权主义的许多成果,预计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第二种推动来自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迅猛发展,也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开始更多地、更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以《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为代表,经典社会学开始重视直接研究性现象,而不仅仅是研究性文化。健康人类学、社会医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正在把人类性现象和社会的性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目前国际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成果,虽然它们仍然是分散的,但是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却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预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将会形成全面的综合,会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性社会学的领域,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第三种推动来自社会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视。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更主要地应该依赖对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成果,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医学或者流行病学的成果。例如,由于《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发现了众多个体的性行为实际上结成了社会网络,并且人们在这个网络中传递着对于性现象的认知和价值观,因此有人把这个成果称为“艾滋病时代的性学”。在艾滋病得以治疗之前,这个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潘绥铭)
2010-2-16 2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