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cooledit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82
回复
439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包养,包装你自己选
边界线 发表于 2010-2-10 17:39



我不敢冒然揣测

因为他说过“老子50岁时依然风度翩翩,魅力依旧,照样有20岁妙龄女孩蜂拥而至,让30岁女人自恋去吧。我靠。”

我距离30,也没几年光景了

所以,我才会询问这个动词啥意思
2010-2-10 17:41: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包?你这个动词的含义是?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38


我说了这么多也没有包括你的专业,“造型艺术”不错的,理论反是历史?我本来是想说“艺术史”的
2010-2-10 17:42: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不敢冒然揣测

因为他说过“老子50岁时依然风度翩翩,魅力依旧,照样有20岁妙龄女孩蜂拥而至,让30岁 ...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41


还有“心理年龄”一说的
2010-2-10 17:43: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还有“心理年龄”一说的
d+b- 发表于 2010-2-10 17:43



提到这个,我就内牛满面,我心理年龄,差不多40多了
2010-2-10 17:45: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不敢冒然揣测

因为他说过“老子50岁时依然风度翩翩,魅力依旧,照样有20岁妙龄女孩蜂拥而至,让30岁 ...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41



    恩,小心他吸你阴气
2010-2-10 17:47: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到这个,我就内牛满面,我心理年龄,差不多40多了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45


俺不差钱,让你整容整得像18岁
2010-2-10 17:47: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容我笑出声音来
2010-2-10 17:48: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俺不差钱,让你整容整得像18岁
d+b- 发表于 2010-2-10 17:47


咋?想用钱砸死我?
2010-2-10 17:49: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咋?想用钱砸死我?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49



    500欧做的钱菠萝不错

到点了,我下班回家喽
2010-2-10 17:51: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些摘录: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中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
沉壓着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的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
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可是在每一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
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托馬斯,特瑞莎,薩賓納與弗蘭茨。通過各個人物的角度講述了了一個存在主義的主題,重還是輕?政治對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薩賓納的口說出
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對媚俗!


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
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
意义。
  那么,到底是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苏格拉底给学生讲一个男人遇到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女人只图享受肉体的快乐,叫邪恶、淫荡,另一个女人提倡肉体辛苦、沉重的付出,叫美德、美好
老先生教导学生不要好逸务劳,要与美德在一起。看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都喜欢以德服人这个调调,选女人也要先讲道德,真是极致了。






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赋予托马斯的选择乏善足陈,他的进步在于,跳出了道德这个框框,以中立的态度,描述了萨宾娜的感觉。身体的感觉是自由
的,掌握自由的权利是均等的。如果再跳出常规选择主体的框框,假设你是女人,是宁可做特丽莎,还是做萨宾娜,倒是个有趣的命题。






特丽莎善依附,易受伤,害怕被背叛,为男人的不专一而痛苦。


萨宾娜特立独行,强调自我感觉,拒绝服从秩序和媚俗,渴望背叛。




现代社会女人的依附感逐渐减弱,性格和道德感是凸显两人区别的重要特征。


如果做特丽莎,有一个家,有一个睡在身边的男人,但这一切都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敏感易碎的心强烈地感受到没有归属感,力求突破但有强烈的罪恶感,始终用我这样爱他,他为什*么还要跟别人好?这样的问题折磨自己,不得解脱。维系鸡肋一样的关系虽然痛苦,但至少有一个人始终在身边。




如果做萨宾娜,没有道德感的约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性情自由。选择只在于自身的快感,而不是社会的标准。虽然社会的开化程度胜过从前,但仍可能成
为幸存的卫道士所批判的靶子,不服从潜在的社会秩序总有受攻击的危险存在。孤独有时候是自由,有时候也是无助。肉体的享受也是有时间限度的,做孤老的滋味
也是很恐怖的。




为依附,为独立,都需要支付帐单,你愿意付哪一张?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
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
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
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马斯一直在爱恋特里莎和
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离婚以后的托马斯是愉快自在
的,婚姻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的束缚,阻碍了他体会生命的快感,在无数的性友谊中,他获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轻。特雷莎无疑是这种生活的终结者,她紧紧握住
托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违的生命的责任并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对于托马斯来说,独居还是与特雷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
单的爱情问题,而是关涉到他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







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将托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负突然间释放,甚至感到悲伤过后的美好,托马斯嗅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可是,随之而来的沉
重却将他彻底击倒,他已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痛苦,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虚无缥缈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
量。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
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
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它与善恶无关,究竟是选择青海是选择重,昆德
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
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灵与肉的冲突




肉体与灵魂,使人类得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类总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灵肉统一,以把握一个更为真实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却以一个特定的性爱情境,
揭示出灵与肉的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
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
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
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特雷莎的母亲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在房间里行走,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
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
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
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
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政治与媚俗



媚俗Kithcs)是昆德拉作品中的响词,在一次与作家埃尔格雷勃里的谈话中,昆德拉将“Kithcs”阐释为已讲过一千次的美意味着故作
多情的集体谎言,在昆德拉的笔下,媚俗已并非对每一类任何某个特定情景的描绘,也并非仅仅限于艺术,它已成了政治,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成了人类
共同生存状态的一个指称。




西方批评家普遍认为,媚俗之于昆德拉,已经不单单是一个道德概念,而是一个审美范畴。昆德拉认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认可生存的美学理想。媚俗的人,指定
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斥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比如大粪(shit),这个每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理现象,却被很多人有意地回避,人
们避免谈论它以及和它有关的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六章《伟大的进军》就是一篇讨伐媚俗的檄文,它的理论首先是从粪便开始的,昆德拉举了斯大
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雅可夫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俘虏,和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共用一个厕所。英国人不满他将厕所搞得又臭又乱,诉诸于集中营的德国军官。
然而,德国长官拒绝讨论粪便的问题,雅可夫备感羞辱,以扑向电网的自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在昆德拉看来,人对粪便的厌恶正是一种基本的媚俗。媚俗是人
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情景,它无处不在,不同的媚俗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和批判向度,若果说美学媚俗意指英和伤感类作品的低级艺术情趣,那么政治媚俗则只对既定
秩序和既定思想的盲从,文化媚俗则指对多数的,流动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人类学媚俗则指人类在无条件的认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表现出的乐观盲从和拒绝
思考的态度。媚俗是存在于忘却间的中途停歇站,因为媚俗,生命在本真与非本真之间徘徊不定,人的自由存在成了值得怀疑的东西,事物失去最初的一面,流
向难以把握的虚空。




政治,是昆德拉小说中人物的基本生存背景。政治媚俗,则又是昆德拉批判的一个重点,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迫害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昆德拉说:政治并不产生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愿望为基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美国参议院对孩子的微笑与布拉格广场检
阅台上当权者面对游行者的挥手都是媚俗。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学理想,也是所有政客党派和政治活动的美学理想。




托马斯和其情人萨宾娜都是媚俗的自觉抵制者。托马斯,一个用外科手术的思维来对待人生的一生,他的生存目的就是要反抗从众。对于托马斯来说,真正的困难不
是抵制那个非如此不可,托马斯逃离了第一次婚姻,逃离处于专制统治下的祖国,都说明了这一点,真正难的是抵抗本身,在媚俗的集权统治王国里,左右的答
案都是预先给定的,对任何问题都有效。心灵的专政即是最高统治,所以昆德拉又说,媚俗的死敌是爱提问题的人,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的布景,
让我们看到藏在背后的东西。同时,媚俗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对媚俗的抵抗也可能成为媚俗的一部分。对于托马斯来说,当在呼吁当局释放政治犯的生命上千
字也称为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的时候,抵抗本身也成了一种媚俗;对于萨宾娜来说,当她的绘画被宣传为反*共作品时,她便深深感到了西方世界对她处于深重集权
灾难中的祖国的怜悯,然而这种怜悯也是一种媚俗,一场西方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政治秀。于是,在众人同情的目光中,萨宾娜愤然离场。




而一直爱慕者萨宾娜的法国教授弗兰茨,则是昆德拉所要批判的媚俗的集中代表。弗兰茨是一个乐观的梦想家,20岁时就确立了哲学教授生涯,但它并不满足于学
者的窒息生活,他渴望与人们交往,肩并肩地步行,渴望与他们一起呼叫,他充满激*情,喜欢旅行,也爱同众人一起上街游行。我们都需要有人望着我们
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声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弗兰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急于向情人,向公众,向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显示生存的意义,期待获得外界的赞
许。他的价值认同,不是建立在对价值本身的追求上,而是为他人而活,最后当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而偶然的斗殴中死去时,他的死不但没有产生悲剧意义,反而
具有了某种讽刺的意味,是一个媚俗者的终结。在弗兰茨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有限性,人的自我失落与价值的扭曲,而这一切,正是人的媚俗可能性的一种反映。




和许多小说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说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托马斯,特里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昆德拉
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轻让我们难受而不是重,作者揭示并反复强调了这一点,第一部便是轻与重,最后一部也是轻与重。从开始到结束,用意深刻。轻,为什*么会令我们无法忍受
呢?只是因为这个轻是我们本身对于他人的价值和意义之轻,是在与世界的关系上我对世界之轻——无意义,不受重视,无价值。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一
旦认识到自己生存的微不足道和渺小,把生存的意义从崇高还原到卑微,将会令我们质问自己存在的真实和意义,虽然人是为自己而活的,然而我们都不断地向周围
的人来证明自己,或者被动地按照要求来证明自己,我们心急火燎,我们匆匆忙忙,我们竭尽全力地主张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特殊性,对他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为
这些都是通过我们有意无意的具体反抗实现的:未成年之前,我们反抗父母,拒绝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走,就像萨比娜那样;成年之后,我们反抗朋友、丈夫或妻子、
情人等,像弗兰茨,像萨比娜与特蕾莎以及托马斯的关系。


  我们试探他们,来检验他(她)们对我们的爱,来测试自我在他们价值评价体系里的大小,在可能接触的社会关系中证明自己的重。证明自己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角
色,通过这些自私的试探和验证,我们本能地去控制他人,将他人本能地纳入自己的轨道(就像特蕾莎,总是责备托马斯不够爱她,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只是因为
她确定地知道托马斯一定会回到布拉格向她屈服),直到有一天天要塌下来,我们快要死的时候,才会装模作样地检讨自己的自私和虚伪——特蕾莎回到家,放了一
池洗澡水。她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来对付托马斯。。。。。。跳舞时,特蕾莎对托马斯说:托马斯,我是造成你一生都不幸的人,你是因为我
才来这儿的,是我让你到了这么低的地步。但是这样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托马斯老了,变成她所期望的兔子,她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从此谁都不比谁强。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抗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仅仅是一种自私,一种自我满足证明我们的重要和独特。甚至像萨比娜那样,每一次新的背叛,既像一桩罪恶又似
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成为一个习惯,一个走向绝路的习惯。


感到人类自己自私的反抗和背叛是多么地可笑,在那短短的一生中无非是顽固地表现自我而已,
直到死去,我们还不愿意放弃自私的舞台。

2010-2-10 17:52: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些人的看法

来自: 半坡鱼     (异文化是一个跳出来的视角)

http://www.douban.com/review/1973320/

立体主义的绘画,产生于对古典绘画的反叛,画家们不能忍受透视技法造成的立体感的虚假。画面实际就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哪怕产生了立体感,实际上也仅仅只看到了一个面。于是立体派的画家们不用空间透视,把每个面所看到的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让人感到空间交错感,在一个画面中看到多重角度的平面,以此感受真实。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是这个思路,世界本是一个多元的空间,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空间中,世界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乎人们理解世界也应如立体派画家一般,把每一个角度的画面拼贴起来,削平世界虚假的深度,铲除绝对真理的谎言。
  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将通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几个问题,透视后现代主义。
  选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为文本分析,是源于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正因为此,昆德拉可以充分理解读者的误读,于是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诠释他的文章了。
  
  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道德的困境
  托马斯是个轻重倒错的人,他不愿接受社会给他的ES MUSS SEIN(It must be)的重担。他十分赞成巴门尼德的精神,即宇宙是被分割成对立的二元,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对这世上所有庄重严肃逼人的“ES MUSS SEIN!”十分恼火,于是他想把重变成轻。当他决定永远不见自己第一任妻子,当他得知父母与他断绝关系时,当他感到他再也不需要当医生时,他松了一口气。当他的儿子叫他签名,请求共和国总统赦免政治犯,并告诉他这是责任“ES MUSS SEIN”时 ,他又拒绝了。他之所以选择特蕾莎,是因为六个偶然,特蕾莎是“ES MUSS SEIN”的对立面。
  为什*么托马斯要不断地逃避“ES MUSS SEIN”?难道仅仅是逃避责任的小人行径?然而当我们看到托马斯为了自己的良心,不愿屈从于斯大林的暴政,毅然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医生职业,我们又似乎无法如此简单地用“轻重倒错”来诠释他。这轻重倒错的源头在哪里呢?道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大道已去的时代,所有一切道德呼吁都会变成虚伪的说教。这也是当时西方思想遇到的困境,理性主义高抬人类理性,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都以自己所认为的真理为解释世界的方案,最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宽容而彼此指责。同时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又把人挤压成单向度的人,人成了世界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这一切使得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排除一切绝对真理的重压,把那加给世界的ES MUSS SEIN踢出这个世界。
  尼采是后现代主义的先声,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段对道德的论述:“曾经你拥有热情并称之为魔鬼。但如今你只拥有你的道德:它们出自你的热情。你在那些热情的中心植入了更高的目标:于是它们变成了你的道德和欢乐。尽管你属于狂躁之族,或奢靡之族,或迷信之族,或报复之族;最终,你所有的热情都变成了道德,而你所有的罪恶都变成了天使……道德之间的嫉妒、不信任以及诽谤也是必须的。看!你的每一种道德是如何贪图最高地位的;它想要你的全部精神作为它的先驱,它想要你的愤怒、仇恨和爱中的全部力量。每种道德都嫉妒其他道德,嫉妒是可怕之物。很多道德甚至可以自毁于嫉妒。那被嫉妒的火焰包围的人,像蝎子一样,最后转而以毒针刺向他自己。啊!我的兄弟,你不曾看到一个道德的自毁与自刺吗?”尼采提出道德的源头是来自于人的热情,而不是真理。
  类似的阐述还表现在福柯叙述的权力-知识网络中,不是真理产生权力,而是权力产生真理。真理仅仅只是幻象,权力才是真理背后的语言。权力关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人类社会结构,权力-知识形态有历史的断裂和形变,但无所谓进步可言。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疾病,而是一种知识建构、文化建构”。理性-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维度。在古希腊,“张狂”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苏格拉底式理性者的“明智”。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与他们不加区别地称之为疯癫、痴呆或精神错乱的东西有某种关系。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的存在,西方的理性才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古典时期,疯癫与理性的交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18世纪末,疯癫被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标志着对话的破裂。在现代安谧的精神病世界中,疯癫归于沉默,精神病学的理性独白成为关于疯癫的唯一语言。这种理性就是社会秩序、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所以,尼采说道德之间彼此嫉妒,彼此诽谤,甚至彼此杀戮。比如希特勒因着要延续德国人纯正的血统,得到德国人的生存空间而大肆屠杀如同瘟疫一样的犹太人。红色高棉要建设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血*腥屠杀柬埔寨人民,三年间竟有100万人死在他们手下。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屠杀,绝大多数是死在正义的道德的旗下,这不禁令人心寒。
  这就是为什*么托马斯一次又一次逃开生命之重(ES MUSS SEIN)的理由,当所有的事物上升到理所当然的道德的高度,他就想要逃开。这个思想尤其表现在他写的那篇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文章。“凡认为中欧共产主义制度是专门制造罪人的,那他们至少没有看清一个根本性的事实: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对ES MUSS SEIN的逃避从托马斯,直到尼采、克尔凯郭尔、福柯等等知识分子。因为ES MUSS SEIN的背后是败坏了的道德权威,反应的是权力的意志,暗藏着恐怖的杀戮。这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二、        反叛媚俗-解构主义的正义?
  “萨比那内心对共产主义的最初反叛不是伦理性的,而是美学性的。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五一节,就是这种媚俗的典型。……游行队伍走近主席台的那一刻,即使是最愁苦的人都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好像要证明那是他们应有的喜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表达他们应有的赞同。……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如此说。萨比那反对的是歪曲世界的全貌,强调政治作秀和道德作秀,把丑恶的一面遮掩起来。其实世上本没有完美,看到丑恶的一面并没有什*么。正因为此,立体派画家们不愿用透视原理欺骗人的眼球,让人去幻想出圆形的蒙娜丽莎,而情愿将画面的平面感全然表现在人的面前,因为这就是世界。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反对解释作品的媚俗。在1992年6月30日的一次访谈中,德里达回答了什*么是解构的问题。德里达认为,应该把解构看做一种分析,分析的客体是沉淀起来的结构,这些结构构成了话语因素,即我们用以思考事物的哲学话语性。德里达认为语言是理性的,是他解构的对象。他质疑西方哲学的传统,即“语言之外别无其他”,“文本之外别无其他”的逻各斯主义的中心观,解构是为了对抗语言的权威。所以解构主义不是为了创造新的语言,相反,它包括对文本的重讲、阅读和阐释,找出作品之中本身的矛盾,从内部拆破整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就是对作品的“媚俗”。
  德里达对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了亚伯拉罕责任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伦理学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绝对性的责任。如果杀以撒,就是违背了伦理学的责任,如果不杀以撒就是违背对绝对他者的责任。其一是亚伯拉罕按照神的命令杀死以撒,把杀子献身的举动来作为自己的信仰证明,给予(donner)这一词语表达“赠送(don)”的问题系列。真正意义上的赠送,不是为了“交换”,赠物一方和接收一方不许有相互性,甚至不应有精神负债。这就产生了赠送难题——赠送是不能表示赠送之意的,赠送一旦作为赠送出现就不是赠送了。然而亚伯拉罕对绝对他者说的“我在这里”实际就是一种赠送的表示,这本身就带有交换的意味,用超越伦理的信心去交换绝对他者的肯定。当然,依着他的逻辑走下去,耶稣也不是白白地给予,因为要信耶稣才能得永生,这就不是白白的,而是有精神上的负债。其二是亚伯拉罕牺牲了伦理学的责任,即家族,友人,社会,民族,国家等黑格尔所说的人伦共同体及彻底对全人类的责任,追求对绝对他者的责任,并且为了绝对忠实,必须保持绝对的沉默。在他把斧子劈向儿子以撒头上的那一瞬间,亚伯拉罕的行为将形成对绝对他者的赠送。虽然爱着以撒却又背叛以撒,这是确认伦理性义务,但又违反伦理义务的行为。然而在这时候,绝对他者出现,制止了这场违背伦理的行为,这说明绝对他者并不认可人们违背伦理。在德里达的眼里,绝对他者不是只有耶稣而已,而是所有他者都是绝对他者,他不会把这种牺牲看成是正当化的东西,因为宗教狂热分子都是分别在绝对他者的名义下,将其它他者们作为牺牲,主张给予此领土的权利,一直在反复流血。以撒的奉献,这种全部烧杀不得不说天天在继续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德里达定睛于文本,从文本的逻辑出发,不隐藏文本之间的矛盾,让文本自己说话,使原本强调对绝对他者牺牲的经文,变成了绝对他者对“绝对他者责任”的制止,一切定格在“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呼喊中,与前面的亚伯拉罕的“我在这里”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构也是一种重构、重写,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只不过它所重构、重写和肯定的系统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具有单一性、特殊性,解构就是对文本“系统性解释”的不和谐音。解构打开了无限重复的一个空间,使作为研究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得以继续存在的一个质疑的空间,在对抗的过程中予以肯定的并在封闭时马上开放的一个空间”。
  然而解构走到极致后要如何呢?如果解构也可以被解构,那不就落入了虚无吗?德里达却在此时亮出了解构不可解构,因为解构就是正义,但他却对这样的正义语焉不详。因为他不能忍受解构后留下的精神荒漠。就像萨比那背叛了弗朗茨后,她感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那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萨比那说,媚俗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但是她的内心深处难道就不媚俗吗?她的媚俗,就是看到宁静、温馨、和谐的家,家中母亲慈祥温柔,父亲充满智慧。……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无论是德里达还是萨比那,还是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们,虽然他们都致力于打破绝对真理的枷锁,但他们却无法逃避他们个体生命需要绝对真理的依据,否则就会落入精神的荒漠。
  
                                    三、何为归宿?
  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走到现在,就如同昆德拉描写的伟大进军,在一片难以置信的沉寂中不知该继续往前走,还是往回走。“伟大进军的光荣最终归结于行进者可笑的虚荣,欧洲历史的伟大喧嚣消失在一片无尽的沉寂当中”。然而昆德拉不满足于如此,也许他也如笔者一样试图探讨人类的归宿,于是最后写了一章卡列宁的死。卡列宁是特蕾莎和托马斯养的一条狗,但特蕾莎却从未把她当成狗来看,因为在托马斯与情妇在外的每一天,都是卡列宁在陪伴特蕾莎,使得特蕾莎认为她爱的其实是卡列宁,而不是托马斯。她对托马斯是权威主义的臣服,但她对卡列宁的爱是无私的,她不想从卡列宁的身上得到什*么,然而卡列宁却以忠诚回报她。特蕾莎似乎在卡列宁那里找到了她的归宿,她的归宿是什*么呢?“她远离人类。……她已基本认定了这个道理:根本不值得跟自己的同类好。……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因为人类世界没有最终的归宿,尼采也是持这种思想的人,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市场之蝇”的那章里如此讽刺过民众,“一种真理如果只进入聪耳,他就称其为谬误和废话。真的,他只相信那种在世上喧哗的上帝”。一个真正的智者在这样的世界中,唯一的选择就是“逃进你的孤独中去吧”。是的,人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在人类世界中找寻“绝对他者”(或是“绝对真理”)已迈入了伟大进军的喧嚣,陷入难以置信的沉寂。然而,人却始终无法摆脱对绝对真理的追寻,这就是人生的荒诞——在找不到答案的地方去寻求答案。
  那么在人类世界之外的最终归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无法由人类自己说明,因为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任何由人类提出的绝对真理都是可以被拆毁的。那么人又需要,那要怎么办呢?唯有一种可能,就是绝对他者真实的存在,并且他自己向人类显现。绝对真理自己显明自己,如同基督教中的上帝使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只有这样至上而下,站在人类世界之外的呼喊,才能真的成为人类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绝对他者不是一种道德或者规律,尼采说的“上帝死了”也不是真指圣经中的上帝死亡,而是形而上学的上帝死亡。真正的上帝不是冷冰冰的自然规律或者道德准则,他是住在至高至圣所,却与忧伤痛悔的人同居的上帝。他是会为他的羊舍命,哪怕一百只里有一只羊迷失都会把它找回的上帝。舍斯托夫评论说,普遍法则、和谐、至善的规则不能安慰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人。尼采给我们上的伟大的一课是,不能把上帝与道德形而上学的“至善”、“同情”、“兄弟之爱”观念等同,“必须寻求高于同情,高于‘善’的东西,必须寻求上帝”。因为上帝不是观念,哪怕最高的观念、至善的观念或至爱的观念。上帝是天父,爱是天父的行为,而非至爱的观念是上帝。同样的后现代主义对绝对的反叛,其实源于人类世界中僵化的道德和规律走到了虚无的困境,只有那位来自于人类世界之外,却愿意与人建立关系的上帝,才能超越这样虚无的困境,向人类显明自己成为人生存的依据。
2010-2-10 17:5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9-04-28 09:14:52        来自: 杨小涅     (想要得不到 想逃逃不了)

http://www.douban.com/review/1998765/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写道: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我想他所要表达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与性欲。我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意他所说的的,但又不完全的同意。毕竟,人就是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一个人来说,饥饿、性和懒惰是人的本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爱情是美好的,但性似乎都一直都站在美好的对立面,遮遮掩掩的躺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不敢探出一丝头来。在我还小的时侯,看到电视上有接吻的镜头,都会强忍着好奇心将眼睛闭上。唉,那是多么令人害羞的场景呀。可是,心里面始终对此充满了幻想和好奇。渐渐的长大一些,接触越来越多的小说和电视。心里面的幻想和好奇一直激增,无数个夜里想象着坐在自己前面的那个女孩的嘴唇的味道,亲上去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仅仅是接吻便已经足够令人闭上几分钟的眼睛了,更别说性爱了。那么个小屁孩,看爱情动作片可是大逆不道的。可是我想每个小男生,对此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上学的时侯,在班里面疯狂的传阅着贾平凹先生的《废都》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这两本书便是彻底的黄书了。看这两本书的时侯,可得百般的小心。一旦被老师发现,那可是会令无数女人都唾弃的事情。每当我们拿到这两本书时,便颤抖不已。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看到某些故事情节后加速的心跳,另一方面则是担惊受怕。
  
  当然,我们也有看过真正的黄*色小说。连环画一般大小的书,中间偶尔有些全裸的插图。看过后,着实是想喷上几顿血。
  
  但不管怎样,性始终是禁忌的。至少是不能够在公开场所大声的讨论和研究的,更别说在那个年纪里去真枪实弹的接触。
  
  
  
  可人始终是要张大的。除了上学时那纯真的爱情外,性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我想,性并不肮脏,相反性犹如爱情一般美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性,那么是不可能永远的在一起的。性可以看成是爱的进阶版,而爱是性的初级版。如果你把爱情仅仅看成是精神层面上的交互,那么你势必将与你所爱的人远离。毕竟,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是需要通过一个实体的东西来承载的。当精神之爱已经无法承载你与对方之间的感情时,你就必须通过身体(实体)上的接触去将这种爱最大化的激发和维系。不要以为只能用嘴唇和眼神去沟通,对于恋人来说,身体或许是沟通最好的渠道。通过身体的拥抱、缠绕和扭曲,你便能感知到对方对于你的感受。
  
  虽然这种感受通过拥抱(同女人睡觉)也同样可以体会到,但相对于缠绕和扭曲(同女人做爱)来说那是微不足道的。关于这一点,在李安先生所拍的《色戒》中有最好的诠释。如果你没有看过,建议你看一下;如果你已经看过,建议你再看一遍。汤唯在电影中通过自己的身体给我们讲了一个绝美而又凄凉的故事。
  
  
  
  当然,我并不反对无性之爱。相反,我会觉得无性之爱会更加神圣。可是我们始终是要过活的,如果不用吃饭我们就都能够活下来,我想我是不会吃饭的。
2010-2-10 17:53: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外加一篇影评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2007-08-04 13:48:22        来自: 牧羊人           
    文/牧羊人
  原本可以两个多小时就可以看完的影片,却因为工作的原因,断断续续花了我一个礼拜的时间才将影片全部看完。或许分段式的欣赏能给我更多时间的思考。
  
  《布拉格之恋》是198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改变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部情*色片在对情与爱的表达上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整部影片我们可以把视觉集中在托马斯、萨比娜、特蕾纱身上。
  
  我们首先可以提出一些疑问?什*么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呢?在影片当中我们该如何去诠释这句话?托马斯、萨比娜、特蕾纱三个人身上到底哪些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托马斯从头到尾都显得非常潇洒轻松。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应该属于那种有品位的嫖客。这或许跟职业也有关系,因为他是一名医生,而在欧洲或者是美国,医生的职业在社会上是令人仰慕的。在影片中,三个女人都对他说身体不舒服。托马斯分别对这三个女人说把衣服给脱了,而这些女人一个个都非常乐意的在一个医生面前脱去他们所有的衣服,一丝不挂的站在托马斯面前,让托马斯抚摸,近而进完成托马斯一次次的情欲。
  
  他是个喜欢玩一夜情的男人。从来不在某个女人家里过夜,也从不留女人在自己家过夜。可是当特蕾纱从小镇来到布拉格找托马斯的时候,他却把特蕾纱留在了自己家中。为此,他失去了医院里面的一个情人,为此当他跟萨比娜做爱的时候,一直看着手表。这对于一个情场高手来说是一种忌讳,但他却留下了特蕾纱。如果说以前的托马斯是一个只想做爱的嫖客,此时的他开始对感情有了知觉。战争爆发之后,托马斯的性伙伴以及妻子都离开了他,而此时的托马斯还是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妻子特蕾纱身边。他知道特蕾纱的离开是因为她接受不了自己与不同女人做爱的事实。所以当托马斯回到特蕾纱身边的时候那段情爱戏意味深长。在整部影片的情爱戏里,这个镜头是唯一情爱至极的,特蕾纱在高潮中一次次呼唤托马斯的名字。所以说对于托马斯来说,跟不同女人做爱,仅仅是一种性爱游戏,他把这样的生活看得很轻,但对于他的妻子特蕾纱来说,这一切是自己生命所不可承受之轻。当特蕾纱每次断然离开托马斯的时候,托马斯都会紧张特蕾纱,因为他对妻子的感情非常重,这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萨比娜看似托马斯的性伙伴。但我本人非常欣赏她的个性。特别是当她在火车上跟随一个大学老师离开时,她打开窗户,让外面的雨吹打自己的脸颊,而后在有旁人的情况下主动的亲吻坐在自己对面的情人。她是一个画家,她喜欢对着镜子做爱,她还喜欢带着祖父留下的帽子。所有的一切在她眼里都非常的轻。那么对于那个已经结婚了的男人来说,这一切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当这位大学老师提着箱子来到萨比娜住处并想告诉她已经跟妻子离婚时,他傻眼了。因为萨比娜已经离开,而只是剩下空荡荡的房间以及满地的碎玻璃。当萨比娜知道这个男人为了她而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之后,她留下了眼泪,因为她习惯了托马斯同他仅仅是寻求性快感的生活,对于这个男人的认真,对于这个男人感情的真诚,她感动了,对于萨比娜来说,这一切是她生命中不可承受的一部分,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去往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如果这个男人没有出现,或许萨比娜仍然会继续着同托马斯的性伴侣关系,某种程度这个男人也让萨比娜有了对情感的另一种认识。当然萨比娜离开托马斯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她看见了特蕾纱对托马斯的爱,而且为了爱托马斯,特蕾纱
  
  德神经几乎崩溃。同时她也看到托马斯也很爱特蕾纱。她的离开更多还在于对特蕾纱的同情,这是来自于女人的相互解读。
  
  那么是不是萨比娜就不爱托马斯呢?其实也爱,萨比娜在自己家里同托马斯做爱时,发现托马斯一直在看手表,她知道他还要回去陪特蕾纱,于是她把托马斯的袜子藏了起来,这充分显示了女人对于爱人的占有欲,其次还在于萨比娜愿意为特蕾纱做人体模特拍摄裸照。是因为她爱着托马斯,要不然不可能会去。
  
  特蕾纱这个角色是让我刻苦铭心的角色。我必须提到的是她的眼泪。当特蕾纱失业之后,报社告诉特蕾纱可以去拍些仙人掌和裸体照片。特蕾纱原本是个很羞涩的女人,但是为了生存,为了不给托马斯增加负担,她还是决定了去拍摄裸体照片,并且选择的第一个模特就是萨比娜。她一边给萨比娜拍摄照片,一边在流泪。因为她深知这个女人的每寸肌肤都被自己的丈夫亲吻过,她是那么爱自己的丈夫,她也是知道也这个女人也爱着托马斯,要不然她也不会给自己做人体模特。所以她的眼泪是非常辛酸的。因为他无能为力,毕竟这个女人正在帮助自己;当托马斯跟另一个情人做完爱回家家中睡觉时,特蕾纱闻到托马斯的头发上有别的女人的味道。她开始哭了起来,尽管托马斯一味表示希望特蕾纱别多想,但出于一个女人的敏感,这一切都不可能隐瞒的。于是她哭着对托马斯说:“如果我跟不同的男人做爱,你会怎么想”所以这样的眼泪也是非常委屈的。为了去了解丈夫的这种行为,特蕾纱也的确同另一个男人玩了一夜情。特蕾纱在另一个男人面前显得很害怕,很紧张,但并没有反抗,让另一个男人在自己身上纵横,如果您仔细看得话,你会发现特蕾纱
  
  的眼角留下了泪水,因为她正在背叛着自己的爱人。尽管在高潮的瞬间特蕾纱僵硬的手也仅仅的抱着做爱的男人。后来她对托马斯说,想离开布拉格这个城市,她觉得这个城市非常肮脏。因为她后悔着自己的举动。因为她不可承受生命之轻--对性的轻视。
  
  特蕾纱给我留下最甜美的印象是两次在舞会上的跳舞,洋溢着青春与幸福的笑容,另外就是她的腮红。这足以让我记住这个美丽的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影片的里面托马斯给家里的小狗取名为卡列娜,苏联小说里女主角的名字。影片的后半部分对于这只狗的描述比较多,特别是在乡下庄园里生活的时候,影片构思里,这只狗最后得了癌症去世了。我想说的是这反映的是他们对于苏联军队占领布拉格的一种不满情绪。包括为什*么小狗取苏联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这就是影片里面对于政治背景的一种隐喻。
  
  正如我开头所言,影片剧情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合情合理,人物性格真实,对于历史背景的铺垫形象得体。
  
  既然是电影我们不能完全扩大小说作者的价值,而更需要肯定导演菲力普·考夫曼的贡献。
                                            2007年6月19日
2010-2-10 17:54: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咋?想用钱砸死我?
Ciseler 发表于 2010-2-10 17:49



    大把大把的钱换容貌;你5楼的文字是批发来的,误导了我对你专业的判断
2010-2-10 17:56: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开始也以为楼主想探讨哲学或者文学思想,后来看了楼主的回复,感觉还是适合秘密版的。 ...
shangxin 发表于 2010-2-10 17:39



    哦,,,我也发现了,,,不过好像迟了一点,,,,,

ps
迟了,和晚了的区别是什*么呢
2010-2-10 17:58:22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