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备忘录

7
回复
981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12-16 09:49:15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12-16 09:54 编辑

库尔斯克号是如何打捞出水的?

  2002年7月10日,俄罗斯正式开始打捞“库尔斯克”号的工作,此时的“库尔斯克”号已沉睡巴伦支海近一年了,而重见天日的“库”艇也只能是“残缺之身”了。


  2001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参加演习时失事沉没,艇上118人全部遇难。沉没的地点水深108米。这次潜艇失事遇难人员之多,损失之惨重,也许只有“长尾鲨”号和“锯铀”号的失事沉没可以与之相比。


  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时沉入2560米深的海底,艇上16名军官、96名水兵、17名科技工作人员共129人全部遇难。沉艇也无法打捞,失事原因迄今不明。


  1%8年5月21日,美国核潜艇“锯铀”号在亚速尔群岛西南400海里的3600米深水处沉没,艇上99人全部遇难。事后,调查委员会的结论认为,该艇失事沉没最大可能的原因是被本艇偶然发射出的鱼雷突然转向180°而击沉的。

  为什*么一定要打捞“库”艇


  “库尔斯克”号是俄罗斯最先进的一型飞航导弹核潜艇。据报道,失事时艇上载有18枚鱼雷和24枚飞航导弹。


  打捞“库尔斯克”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查明事故的原因。


  海军舰艇发生的训练事故都要查明事故原因,做出事故性质的判断,分别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如果确定为责任事故,那就要涉及到责任人的问题。如果是非责任事故就要进一步查明,问题可能出现在那里,如问题是装备本身方面,那就需要做改进装备方面的工作,提高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库尔斯克”号的艇员已经以身殉职。如果是责任事故,会不会是那次演习中组织、指挥方面的失误?如果能证明这次事故是被一艘外国潜艇相撞或撞上了二次大战时德国遗留下来的水雷,那就排除了“责任事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原因调查委员会中的海军人士一直认为有“与千吨重的物体相撞”和“撞上水雷后爆炸”的2个可能。但是俄军事总检察长表示,只有将“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水面,才能揭开这艘核潜艇沉没之谜

  “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水后,就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个交待,或者象我们常说的那样,有个“说法”。


  从专家的分析来看,“库尔斯克”号失事原因是鱼雷爆炸所致。俄《共青团真理报》在发生事故不久曾刊登了一篇采访鱼雷专家的报道。这位专家不愿透露姓名,他认为根据已有材料来看,没有相撞,也没有袭击“库尔斯克”号的情况发生,因为艇上所携带的鱼雷的发动机部分有大约500千克煤油和1吨多过氧化氢。这样说来,这型鱼雷的燃料就有1吨半多,鱼雷的重量也就不小。过氧化氢是很强的氧化剂,如果和煤油混合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反应,燃烧起来,在发现其中的一枚鱼雷发生泄露,作紧急处理准备将其送入鱼雷发射管射出时,鱼雷突然着火。很可能弹头的引信被引燃,发生了弹头爆炸。这是听到的第一声爆炸信号。紧接着,在2分多时间里又引爆了另外存放的5枚鱼雷。这就是第二声爆炸声。直到今年1月,仍有消息报道说,俄政府已表示鱼雷系统出现故障是艇沉没的原因。


  到了2002年的3月,出来了新的说法,一方面承认是艇内“一枚鱼雷发生燃料泄露,继而爆炸”,然后又引发另一起爆炸。但是,对于引起这一枚鱼雷爆炸的原因是参加那次演习的“彼得大帝”号上发射的一枚“花岗岩”导弹击中核潜艇艇身上部引起的。到了5月,又有报道说“事故调查委员会”也作出了结论,是由一枚鱼雷故障而发生爆炸并沉没的。连调查事件的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也承认这点,只是他不排除爆炸是因为和其他舰船碰撞而引发的可能。


  尽管有种种说法,但共同点是肯定了I舱的鱼雷发生了爆炸,对于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从事故现场来看,潜水员发现整个I舱被炸得破碎不堪,为了不妨碍打捞工作,而不得不将其切割掉。


  其实,俄罗斯海军对“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早已心中有数,只是从技术上还没有彻底弄清。“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水后,就有可能分析出引起鱼雷爆炸技术上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要打捞“库尔斯克”号的第二个原因。而这一点,对外是要保密的。


  再其次,“库尔斯克”号是一艘核潜艇,艇上有反应堆。虽然对沉没地点水域的水样和沉淀物进行了检测,潜艇周围的辐射水平处于正常状态,没有发现任何核物质泄露的现象,但是挪威仍不放心,认为俄罗斯还没有充分研究“库尔斯克”号潜在的核泄露会造成的环境危害。“库尔斯克”号沉没的这一水域正是挪威渔业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水域是只有100多米深的浅水区。一般水深在800米多,才能称为深水。这比起“长尾鲨”号沉没处的2560米来说是太浅了。沉没深海的潜艇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后果就和在浅水区的不一样。深海的海流不会和浅海的海水层的海流相混。深海区的海水巨大容量也会稀释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还有可能沉人海底和淤泥混在一起。这样也就不会造成对捕鱼不利的情况。


  还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水域是浅海。“库尔斯克”号长度为154米,而沉没处的水深是108米。假设“库尔斯克”的首部完好,如果吹除该艇首部的主压载水舱(艇上的主压载水舱一般分为首组、中组和尾组),再采取一些其他措施,造成艇尾坐沉海底,艇首抬升,如能达到尾倾45°,艇首就离海底有109米了,这样艇员岂不就可以从首鱼雷发射管“攀爬”出艇了。如果把艇竖起来,尾朝下,首朝上,“库尔斯克”号就有46米露出在海面上。造成尾倾的问题,设计局倒是可以算一算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失事水域有数艘船舶都记录到相当于2吨TNT当量持续的冲击震动,一些地震站也记录到了不止一次的武器爆炸。这一冲击震动可能没有使耐压艇体和反应堆壳体破裂,但会使其结构受到损害。把“库尔斯克”号尚“完好”的部分打捞出水,使核事故的危险远离海洋,这就是为什*么在“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水后,要进一步处理核反应堆的原因。这比将反应堆留在海里好。


  打捞方法


  打捞沉船的方法很多,有浮筒法、起重船打捞法、封舱堵漏法和抬撬打捞法等。对“库尔斯克”号的打捞方案也有多种意见。


  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湖北省打捞“中山舰”时用的是整体抬撬打捞法。这种打捞方法是将钢缆(打捞千斤)穿过沉船底部,形成一个钢缆网,兜住“中山舰”,然后用主抬驳上的卷扬机,抬绞沉船出水。方法虽“土”,但在河道中很实用。打捞“中山舰”时一共用了20根千斤。

  采用抬撬打捞法的关键是将打捞千斤穿过沉船的底部,从两舷将沉船兜住。但这对沉没的“库尔斯克”号是极难做到的。因为沉艇贴着海底,很难找到穿套千斤引线的地方。可能只有在艇尾部处的几根千斤比较容易布设,即便艇的状态是倾斜的,艇尾也是翘起的,不触及海底。


  打捞“库尔斯克”号用的是起重船打捞的方法。起重船上有起重机械和巨型吊,可以将沉船直接从海底吊出水面。现在的起重船的起重量可达万吨以上,打捞水深也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


  俄罗斯由“红宝石”设计局和海军合作,负责整个打捞工作。可能已经选定了荷兰的起重机专业公司马姆莫特承办“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工作。这家公司还和另一家有海事经验的荷兰斯密特公司合作。


  整个打捞工作包括交船工作在内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准备工作阶段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给潜水员和遥控深潜艇(RC)V)提供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工作环境。首要的任务是清除艇沉没后进入首舱积累起来的污物,并将首舱切割掉。


  为什*么要把首舱切割掉?这并不仅是因为其中可能还有未爆炸的弹药,还因为这残缺的首部不仅不能在起吊中发挥作用,还可能在起吊时这一部分的艇体残骸的碎片脱落下来,给起吊钢缆产生一些额外的动力负荷,影响到起吊钢缆受力的稳定。所以,并不完全是因为对外保密才切割首舱的。

  清理好舱内的污物后就可以进行首部的切割。已经试验成功了一种特殊的切割方法,这就是利用一种含有磨料的喷水切割刀具。应用这种刀具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切割掉艇体上所敷的消声瓦。此外,还应将垂直舵的顶部和指挥台围壳中伸出的升降桅杆去掉。


  下一步就是确定安装起吊钢缆的位置。和整体抬撬打捞法不同,“库尔斯克”号不是象打捞“中山舰”那样用钢缆兜着“抬”出水面,而是从潜艇上部用起吊的方法“吊”至水面的。


  潜艇不象水面舰船,有很强的耐压艇体。“库尔斯克”号是双壳体的,其耐压艇体的肋骨装在耐压艇体壳板外面。这样耐压艇体的肋骨上就可以安装起吊夹钳,具体的安装法见图。这些起吊夹钳跨两个肋骨并固定好,夹钳和起吊钢缆相连接。这种吊起沉船的方法,不能用于打捞“中山舰”,一是找不到安装夹钳的地方或者是安装起吊钢缆的地方,二是“中山舰”船体的强度不够,很可能将整个船体“吊”垮。


  安装夹钳的位置应避开反应堆区和舷间的导弹发射筒处。大约需要有20个这样的起吊点,也有说需要26个的。这些都是暂定数。例如,打捞“中山舰”时曾预定过设17根钢缆,到实施打捞时用了20根。如果是20个起吊点,那就要在非耐压艇体上开20个孔,设起吊点的位置有些是在潜艇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的。这也是俄罗斯潜艇设计的特点,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将来怎样打捞。


  上述这些准备工作都是由潜水员在水下完成的。


  2.起吊阶段起吊工作由一艘重型起重船(亦称浮吊)和一艘运输驳船来进行。有报道说,重型起重船为THIALF号,运输驳船为“巨人”号。如果没有这样一艘重型起重船,起吊“库尔斯克”号是不可能的。

  运输驳船锚泊在“库尔斯克”号沉艇上方的水面,上面有两个起吊框架。起吊钢缆通过运输驳船上专设的垂直通道下放,和沉艇上的起吊夹钳相接。重型起重船然后靠近运输驳船,系泊在运输驳船一侧。重型起重船上的两台起重机上的滑车和运输驳船上的起吊框架连接好。运输驳船的两舷还装有浮筒以增加其浮力。不仅如此,还在驳船的下部开了一个凹槽,以便沉艇上的指挥台围壳伸进去。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起吊,首先是使艇体脱离污泥。起吊时钢缆通过驳船船体运行。从对运输驳船的要求来看,没有一艘运输驳船能满足所提的要求,即能让钢缆穿过船体,并在船底部有一凹槽。这只有对某一艘驳船进行改装才行。据报道,这项改装工程是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进行的,并且应预留26个钢缆穿过船体的通道。


  起吊后,起吊框架再连同其上的钢缆止链器随起吊钢缆一起抬升,等到框架抬升到高于驳船甲板一定距离时,将钢缆固定在起吊框架上。这时就可将起吊框架放下,落在驳船上,并将“库尔斯克”号固定在驳船下的浮筒间。


  3。运输阶段由一艘拖船将运输驳船和其下面的“库尔斯克”号一起经过约80海里的航程拖到摩尔曼斯克。


  4.交付沉艇阶段运输驳船驶近摩尔曼斯克的船坞后,要利用浮筒来调整驳船的吃水状态,以便进坞。要将驳船和它下面的“库尔斯克”号一起按进坞要求拖进船坞。在“库尔斯克”号对准坐坞墩位时,再将“库尔斯克”号从运输驳船上卸下使其坐坞。


  以上需花时间最多的是准备阶段的工作,约需时2个月,但起吊工作本身只需不到一周时间,每年的7、8、9这三个月是俄罗斯北方最好的季节,便于进行打捞工作。


  “库尔斯克”号进坞后,整个打捞工作就告结束。剩下的工作还很多,要取出核燃料,进行核废料处理,要进一步调查潜艇失事的原因。

2009-12-16 09:49: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12-16 09:55 编辑

◆航母终结者

  全盛时期的苏联海军曾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一支水下舰队,各国所拥有的潜艇加起来,数量也不及苏联。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现在拥有的核潜艇数量虽然急遽缩减,但不论按规模、还是按作战威力来衡量,都堪称实力雄厚。而"库尔斯克"号则是这些潜艇中式样最新、作战威力最为强大的一艘,在苏联/俄罗斯,它被称为安泰型。安泰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力大无穷,靠大地母亲汲取力量。西方则称其为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该艇分为I、Ⅱ两型。奥斯卡I级(949型)于1980年4月编入北方舰队服役,共建造2艘,现均已退役。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更为现代化的949A型,也就是奥斯卡Ⅱ级问世,其首艇于1986年入役,共建造13艘,其中已知建成12艘。不管东西方对它的称呼如何千差万别,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生来就是"航母终结者",是俄罗斯最先进的大型飞航导弹核潜艇。该艇由俄罗斯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历经两任总设计师:先为P.P.普斯第采夫,后为Y.L.巴扎诺夫。巴扎诺夫曾经对研制低噪声潜艇提出过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技术措施,正是由于他的技术设计和决定,保障了从949型到949A型核潜艇在作战效能上有了明显的增强。该艇设计工作始于1977年。


  奥斯卡级是冷战时期的大牌儿明星,其主要使命是对美国航母编队实施火力突击。由于美航母的多层次反潜防御能力的加强与反潜武器探测、攻击距离的增加,苏联迫切需要一种能在美航母战斗群反潜火力范围之外对其发起攻击的潜艇。为此,在它的耐压艇体外两侧各配有12个巡航导弹发射筒,每个发射筒倾斜40度,用于发射它那蔚为壮观的24枚SS-N-19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艇上还装有2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鱼雷及反潜导弹。英国权威军事杂志《简氏防务周刊》这样形容奥斯卡级核潜艇:它不仅可以击沉航母和航母编队的其它舰艇,还可以捎带着收拾敌方的潜艇。


  "库尔斯克"号(K141)属奥斯卡Ⅱ级,装备2座核反应堆,推进功率高达9.8万马力,是美国现役海狼级核潜艇的2倍多。它采用双轴双桨推进,水下航速高达28节。高航速使它能追赶快速行驶的航母,迅速进入攻击阵位,还可以随时摆脱敌人对它的跟踪。它的极限下潜深度为500米,工作深度420米,自持力120昼夜,是俄罗斯海军目前最具威力的海战中坚力量。库艇艇长利亚钦生前曾相当自傲地表示,该艇的性能在许多方面要比西方核潜艇优秀。"库尔斯克"号的第一任艇长维克多.罗日科夫也曾表示,在1994年库艇下水后做性能试验时,该艇性能非常出色,能够完成所有规定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机动动作。而随库艇出海的共有118名艇员,他们个个年轻有为、血气方刚。在俄罗斯军事力量日趋衰弱的年代,这些艇员是俄海军的骄傲。


  库艇非常庞大,长154米,立起来甚至比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还要高。库艇也很舒适,以前艇员们睡在鱼雷舱已经觉得很幸福了,而它却有单人、双人和三人舱、甚至拥有桑拿室和游泳池。在休息室还可用幻灯片放松神经、解除疲劳。在设计上,该艇型特别强调在北极地区航行,艇尾被分为两岔,像个大大的"U"型,两个推进轴的间距较大,增强了潜艇的水下机动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两个螺旋桨互为备份。它共有3个垂直尾舵,并与水平尾舵形成了"六"字形,这在潜艇设计上是非常独特的。该型潜艇外部非耐压艇体采用了专门的加固措施,指挥室围壳坚固厚实、牢不可破,甚至可以用来破冰。不过,该艇多是粗笨、机械式的仪表,而凸面的黑白显示器让人联想起那远去的电子管时代的电视机,显得落伍、古董。总之,与当今西方新型潜艇比起来,其电子化水平要落后许多。库艇水下排水量达18300吨,近乎美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3倍。该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艇体宽大,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有3米的间距。西方的反潜专家认为至少得用3枚Mk46鱼雷才能击穿它,设计者则相信它是坚不可摧的水下堡垒。但这个钢铁堡垒的毁灭却来自内部。


  ◆罪魁祸首


  库艇失事后,俄罗斯发现该艇艇首受损严重,而能造成如此严重破坏的绝非等闲之辈,许多俄海军官兵认为是美国间谍潜艇撞击的结果。也不能说这种怀疑是空穴来风,从前曾发生过多起美俄潜艇相撞事件,大多在巴伦支海。最新的相撞事件发生在1993年3月20日,事后查明那是美国的"格雷林"号。长期以来,美海军一直在那里活动,密切监视着苏/俄海军,以收集和掌握军事行动的情况和作战能力。从1967年到库艇沉没,美苏(含俄)潜艇在巴伦支海共有过11起相撞经历,事故相当频仍。



  事实上,库艇参加的这次演习一直处在美、英核潜艇的监视下,它们分别是美国的"孟菲斯"号(SSN691)、"托莱多"号(SSN769)和英国的快速级攻击核潜艇"辉煌"号。后来有个曾长驻莫斯科的美国记者罗伯特.摩尔根据他的调查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死到临头》,分析了库艇失事事件。书中一开头就描述了一艘执行监视任务的美国潜艇在干着什*么名堂,不妨来看看他的一家之言:"价值昂贵的洛杉矶级‘孟菲斯’号核潜艇接受了一项神秘使命:在艇长指挥下,130位艇员前往位于冰冷北极的巴伦支海,监视俄北方舰队的一次联合演习。冰山附近一向是潜艇极好的隐蔽场所,这里冰山的形状很不规则,融化时还会产生怪异的爆裂声,到处漂流大小不等的浮冰;在水下,冰冷的洋流肆行涌动,使海水温差和盐分变化无常,这一切都给俄罗斯声呐兵带来麻烦,但为美国潜艇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北极海域捉迷藏的游戏在美苏之间玩了几十年了,这个游戏仍将继续。‘孟菲斯’号终于在远距离发现了俄罗斯舰队。中午时分,令人不解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奇怪的水下爆炸传来,紧接着发生了另一次更大的爆炸-没有任何武器发射前兆。声呐兵不能解释爆炸的性质,艇长也无法做出判断。为了隐蔽,‘孟菲斯’号不能立即把这个情况上报,一切都要等回到挪威的港口后。但在这之前,只要没有危及自身安全,继续监视是绝对必要的,美国人需要更多的情报"。该书否认了相撞之说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交战之说。


  库艇爆炸事故发生后,俄罗斯海军一度为了证明"相撞论"公开了一张卫星照片,它清楚地显示就在库艇沉没后不久,"孟菲斯"号悄悄停靠在挪威的一个海军基地。这艘美国核潜艇完全可以在海里呆几个月,不需要任何后勤补给,或开得远远的,以避瓜田李下之嫌。而它突然停靠挪威基地,似乎证明了相撞论的正确。显然,撞击后受伤的这艘美国核潜艇不得不就近进行维修。但美国否认他们的潜艇与库艇相撞,按他们的说法:"美国潜艇没有必要从前方拦截‘库尔斯克’号,即便拦截也应该在水面进行"。况且库艇的水下排水量几乎是美国潜艇的3倍,是英国潜艇的4倍,与它相撞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潜艇都不可能不受损。针对相撞传说,在"孟菲斯"号停靠挪威港口时,一名挪威女记者获准查看了"孟菲斯"号潜艇,没发现任何擦伤、划痕和损坏。美国国防部长发表声明:"美国潜艇与库艇失事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不是我们的敌人"。


  库艇失事原因当年曾众说纷纭,而事发后,笨手笨脚的俄官方宣传机构则把自己不擅公共关系的缺点暴露无遗,不完整的表述和不确定的原因有时会引起荒谬的猜想。从潜艇相撞、被"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误击、鱼雷爆炸、触水雷、触礁、遭人破坏到耸人听闻的水下交战,种种传闻不一而足。有人统计了一下,"库尔斯克"号失事猜想总共有十几种,几乎穷尽了人类的想象力。


  事后,根据对挪威科学家监测到的巴伦支海两次爆炸形成的地震波进行分析发现,前后两次地震波的波形惊人地一致,这一证据证明,第一次爆炸并未炸破潜艇的固壳(相当于在高压锅里放个爆竹,一声闷响),但它引发了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火。正是这场大火引爆了其它的鱼雷,"不沉的潜艇"也难以承受如此剧烈的爆炸。而库艇事故原因调查委员最终的调查结论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所携带的、一种以过氧化氢为燃料、口径为650毫米、被称为‘胖姑娘’的鱼雷发生了爆炸,引爆了鱼雷舱其它鱼雷,结果炸沉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夺去118条宝贵的生命。"


  设计上先天不足、保养不善的65型鱼雷是此次惨祸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与接受。但这个结论随即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事件-这种鱼雷是独联体的吉尔吉斯斯坦制造的,吉鱼雷生产厂商立即向俄罗斯有关媒体和吉外交部提出抗议,声明该厂制造的鱼雷"没有爆炸",他们认为鱼雷的质量是绝对可靠的。该厂创建于1956年,在"冷战"背景下,它的建立与中国的"三线建设"无疑有相同的考虑。苏联解体后,该厂改造为股份公司,曾有国外制造商想购买该厂"产品"的工艺秘密,但没得逞。库艇失事后,吉政府收到了该公司的信件,也对有关材料进行了研究,吉方注意到,俄罗斯政府的结论并没有指出是鱼雷生产质量问题,俄媒体也没有对该公司的名誉进行诋毁。此事遂昙花一现,不了了之。


  这种65型鱼雷("胖姑娘")采用尾流制导,航速30节时航程可达100千米,航速50节时航程可达50千米。尽管它故障率高、构造复杂、造价非常昂贵并且使用危险,但由于射程上有明显的优势,才没从装备中淘汰。在鱼雷装艇前,曾发现有氢气渗漏问题,按条令规定不该接收-潜艇行当都知道氢气是影响潜艇安全的大敌,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引起爆炸,艇员们当然不愿接收-但布置演习任务的人软硬兼施地告诉他们,反正不是战斗出航,出海时间也不长,只不过是到靶区打靶,鱼雷发射出去就没事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鱼雷是不会发生任何问题的。正是由于不负责任、官僚作风以及俄国人传统的粗心马虎、漫不经心、忽视生命、能将就且将就的民族性格把库艇送上了死路。一件事情可能发生,那它就一定会发生,墨菲定律如是说

  ◆余辉映夕阳


  就在它失事前一年的1999年,库艇与另外一艘奥斯卡级核潜艇"普斯科夫"号(K139)曾秘密远征地中海。那年爆发了科索沃战争,北约正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毫无疑问,奥斯卡级艇群的这次出击玩的是威慑外交的大国游戏。它们先是隐蔽地出巴伦支海、穿过冰岛与法罗群岛之间海域,并沿英国北海潜航,以避开固定式水下远程侦听声呐基阵系统(SOSUS)的侦听,随后进入北大西洋,再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苏联解体后,俄潜艇已经多年没有进入该海域了。他们返航时对手才发现,美国第6舰队大为紧张,命令军舰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但库艇已完成了作战巡逻并顺利返航。返航后,普京总统接见了利亚钦艇长并听取了汇报,他对库艇在这次任务中的表现表示满意,俄军方也对此次远航给以高度评价,利亚钦艇长因此获得了俄罗斯英雄金星奖章一一战后,在克里姆林宫受到过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潜艇艇长屈指可数: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的第一任艇长列昂尼德.奥西片科(1959年,曾指挥K3号核潜艇在北极冰下航行了260海里),第一次在北极点浮起的核潜艇艇长列夫.日里佐夫(1962年7月17日,K3号潜艇)。按俄罗斯自己的说法,这次航行表明"俄海军仍能出现在全球任何海域,尽管俄罗斯军队元气大伤,但它还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俄罗斯海军的撒手锏仍然是核潜艇。不过从实际作战角度看,假若爆发海战,奥斯卡艇群的这次出击基本属于"神风特攻队"式的单程绝命出击-因为很难想象发起攻击后,它们还能从地中海突围出来。除非发生奇迹,德国U47号得手斯卡帕湾后还能平安无事地溜走的运气是不会再在它们身上发生。苏联/俄罗斯要想冲向大洋,地缘政治上的先天不足是难以克服的。这里还有个插曲不妨一提,在库艇失事后,利亚钦艇长的父亲彼得.利亚钦十分肯定地认为"是美国人击毁了潜艇!因为我儿子在远航中成功地绕过了他们布下的所有陷阱,他们恨我儿子!"


  ◆驶向死亡


  2000年8月10日拂晓时分,位于北极圈巴伦支海摩尔曼斯克的维季亚


  耶沃基地内一派紧张气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准备参加自它服役6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


  维季亚耶沃基地是俄罗斯北方舰队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库艇官兵生前生活的地方。对西方海军来说,这里曾是恐怖的象征,它是前苏联最大的潜艇基地之一,但现在的维季亚耶沃一派败相:一排排方方正正的艇员宿舍,就像随意摆放的火柴盒鳞次栉比,但墙体污浊不堪,房檐上也落满了鸟粪,它们身后的小山上怪石嶙峋。弯弯曲曲的公路凹凸不平,融雪、污泥使路面乌黑肮脏。凡是想进城的人都必须要过两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铁丝网和检查哨。这里满眼荒凉并且空空荡荡、气候寒冷,土丘上只长着低矮的灌木丛,它们在寒风中无助地摇曳,显得凄惨冰凉。到了六月份,冰雪才开始消融。与世隔绝的维季亚耶沃凄凉得就像是一块墓地

  2000年8月10日,库艇参加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俄罗斯海军演习,俄罗斯整个北方舰队编队出海,以冷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方式检验装备和武器。英、美间谍潜艇受命潜入这一海域,旨在掌握这一非同寻常的军事演习的情况。库艇在演习中的任务是搜寻并歼灭"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它发射了一枚导弹(教练弹),这是一种代号为P-700"花岗岩"的超音速潜-舰导弹。但在西方,这种导弹的绰号十分凶险,被称为SS-N-19"海难",这次发射一切正常。


  8月12日,库艇进行了鱼雷攻击演习,它对"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操雷,这次发射导致了惨剧发生。为了进行鱼雷攻击,艇长利亚钦上校将潜艇上浮到潜望深度,除潜望镜和天线之外,还升起了电子侦察设备对假想敌进行电子侦察。当时舰艇编队约在距库艇30海里(55千米)的海域,舰队严阵以待,可是鱼雷始终没有发射出去。接近中午时分库艇爆炸,随后潜艇和艇上的118名官兵沉入了北方舰队驻地摩尔曼斯克西北157千米、巴伦支海108米深的海底。这个训练海区似乎风水欠佳,1961年,苏联的C-80号常规动力潜艇突然悄无声息地在这个海区失事。时隔7年之后,才找到它并打捞上来。


  ◆迟来的救援


  8月12日星期六,上午11时28分27秒,挪威地震研究所记录到在巴伦支海有两次大爆炸(由于周末休息,仪器无人值守,直到星期一上班后,他们才被记录下的大振幅波形图吓了一跳!显然,巴伦支海一定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按规定,23点30分库艇应该浮起发报,但到了规定时间,库艇未与外界联系,指挥部判断该艇情况不妙,搜寻和救援工作正式开始。"彼得大帝"号巡洋舰用声呐以极快的速度全方位搜索这片海域,救援可能的生还者。8月13日4点30分发现了沉入海底的核潜艇,搜索的军舰用一个浮标标示了遇难潜艇的位置。如果艇上还有人活着,幸存者在接近冰点的温度和有限的氧气中也只能生存几天。俄有关舰只抵达事故区后,向俄总统报告了事故情况和救援展开情况;8月14日,俄罗斯电视台首次报道库艇在巴伦支海沉没;随后,挪威和英国的大使馆武官正式提出了协助援救的建议,俄罗斯派出安-124大型运输机将英国的LR5救生艇空运到挪威的特隆赫姆港。由于LR5救生艇必须与保障船只配套使用,救援工作暂时停顿。直到8月17日清晨,带着LR5救生艇并载有救援人员和英国海军代表的保障船离开特隆赫姆港口,驶往失事海域。8月20日,库艇沉没8天之后,俄罗斯海军依然一筹莫展,最后同意挪威潜水员潜下灾难现场,潜水员敲击艇体没有回音,机器人打开了潜艇后升降口,只有大股的气团喷出并翻滚着冲向海面,118人全部遇难。那些在爆炸后还活着的人一定经历了恐怖漫长的折磨才离开了人世,就像但丁笔下的地狱,那些可怜的艇员被困在沉没的潜艇里等待死神降临。潜水员还发现潜艇的艇首已经被彻底摧毁,造成库艇沉没的迷团就藏在这堆已经炸得稀烂的钢铁里。


  由于挪威军方与救援公司签署的只是救援合同,当确认全体成员死亡后,救援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俄海军曾与该公司商谈艇员尸体打捞,但被打捞公司拒绝-很显然,剧烈的爆炸会使遇难艇员的尸体十分狰狞、恐怖。事实上,至少在西方进行类似打捞时,都要为潜水员配备心理医生,每名医生专门负责一名潜水员。同时,为避免潜水员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崩溃,他们还会建议潜水员不要去看遇难者的尸体,更不要去看死者面部,但说来容易做来难。美国也曾提出提供DSRV救生艇,德国和荷兰方面正式提出协助救援。

2009-12-16 09:50: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9-12-16 09:56 编辑

◆危险的打捞


由于巴伦支海海况恶劣,打捞工作中止。第二年,打捞工作再次启动。


2001年5月,俄罗斯与荷兰马蒙特公司签署了打捞合同,合同规定在9月以前把潜艇打捞上来。打捞分四个步骤进行:在库艇艇体上切割出26个起吊孔,随后将26根从"巨人4"号放出的钢缆连接上,使库艇呈提线木偶状,这项工作由潜水员完成;根据俄军方的要求,用巨型链锯把库艇的鱼雷舱切割下来,留待俄方自行打捞;然后装有起吊设备的驳船进入作业地点,对潜艇实施起吊;最后将其固定在浮船上,拖到摩尔曼斯克,在那里拆除核反应堆和巡航导弹,并进行事故原因调查研究。

这项打捞工程难度非常大。虽然库艇上的两个核反应堆已经关闭,但潜艇上有几十枚导弹和鱼雷,任何武器的爆炸都可能导致一场核灾难。

2001年7月,荷兰阿姆斯特丹,一艘巨型驳船"巨人4"号进行了重大改装,它安装了26组起吊设备,以便从海底吊起库艇。起吊设备技术非常复杂,每组起吊设备都配有一个独立的液压系统,它能吸收浪涌的冲击和负荷而不影响起吊装置的工作。"巨人4"号还在船体上切割出一个巨型凹槽以容纳潜艇的指挥台围壳, 改装工作24小时轮班进行。

7月16日,巴伦支海。"梅奥"(MAYO)号潜水保障船开始对库艇残骸进行初步清理。12名潜水员轮班作业,船上还有70名保障人员。"梅奥"号备有饱和潜水系统,在打捞作业期间,潜水员们始终住在生活舱(高压舱)里,为时4周,这样潜水员不需经过漫长的减压就可直接进行深海潜水作业。潜水员使用一种特殊的喷射切割系统进行切割打孔,高速的水与沙粒的混合物从喷嘴喷出,象激光一样切割库艇的钢质艇体。为确保潜水员安全,"梅奥"号潜水保障船必须停在潜艇上方。该船船首有3个推进器,还有2个在船尾,采用计算机控制定位,能根据GPS系统给出的数据自动调整位置。潜水员6个小时一班,昼夜不停地工作。每次下班后就回到狭窄、拥挤的高压生活舱。事实证明,切割船体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虽是7月天,但巴伦支海水温度很低,刚刚在冰点之上。

由于俄罗斯现有的干船坞无法容纳底部拖带潜艇的"巨人4"号驳船,必须重新造一个超大型的PD-50号船坞,建造任务交给了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个船厂在几年前建造了库艇。船厂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造好了干船坞,平日懒洋洋的俄国人一旦发起狠来极具爆发力,如此快的速度在造船史上十分罕见。8月28日,26个洞孔终于全部打完,第一阶段的任务结束。

切割库艇艇首是此次打捞最危险的一环,要求下锯的位置必须精确,以避开导弹和尚未爆炸的鱼雷,而意外的撞击随时会引起爆炸。9月4日,切割正式开始,链锯以惊人的速度切入艇体,原计划切割作业需花几天时间,结果开局出奇的/帧利,仅2小时就锯了四分之一的进深,但后来则麻烦不断:先是链锯脱落,花了两天时间才重新装好,随后链锯陷进海床造成多次停工,以致又延误了3天时间,如果不切掉艇首,驳船就无法把潜艇打捞上来。9月14日库艇艇首被切断,潜水员们轮番上阵,用了一周时间清理掉艇体洞孔中的碎片,为安装起吊钢缆做准备。


9月26日,"巨人4"号到达现场,10月8日凌晨,巴伦支海风平浪静、寒气逼人,打捞库艇工作开始,有关人员已各就各位。库艇陷在海底淤泥中,很难作出准确的起吊计算,计算机显示出每个液压起重机的起吊重量,以及每个液压补偿器抵消海浪冲击的情况,随着起吊力的增加,奇迹出现了,海底的吸附力消失了,库艇从海底升了起来。至此,库艇成为从海底吊起的最重的物体。下午5时30分,库艇紧紧地提靠在"巨人4"号下面。10月10日,在大马力拖船拖带下,携带着库艇的"巨人4"号驶入科拉湾,打捞工作到此结束。


◆惨剧回放


斯人已逝,让我们把事故发生时的那一瞬回放一下吧!

随着战斗警报拉响,蜂鸣器发出的粗嘎的"嘎嘎"声在库艇被水密门隔开的、宽阔的各个舱室里回响,艇员们的喊叫声与机械的噪声交汇在一起,表情紧张的艇员们奔向自己的战位,所有这一切都令人肾上腺素分泌加快,连平时最沉着的艇员此时也紧张得呼吸加快,有的人甚至已微微战栗。动力军官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仪表,他身旁的涡轮机嗡嗡作响。

这艘俄罗斯北方舰队最新型潜艇的艇首整齐地摆放着鱼雷,这里是鱼雷舱,而发射管中一枚鱼雷发生的爆炸则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核潜艇与此不同,他们的鱼雷舱要靠后,或许正是这种设计上的差异救了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的命-2005年,该艇高速航行时一头撞在暗礁上,艇首被撞了个稀烂。如果这个位置设有鱼雷发射管,它们很可能会像四把"管叉"插进艇体,奔涌而入的海水顷刻就能从固壳与鱼雷发射管焊接开裂处涌进舱室,"长尾鲨"号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紧挨着鱼雷舱的是指挥舱,这里是全艇的指挥中枢,军官们在紧张地忙碌着,库艇艇长根纳季.利亚钦是俄罗斯英雄金星奖章获得者,45岁,大高个。他经验丰富,正处于艇长的黄金年龄。1973年18岁时,这个来自伏尔加格勒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上了列宁格勒海军高等潜艇学校,经过5年刻苦学习,1978年毕业后上艇服役。眼下,他已在核潜艇上千了22年了。他为人严厉,艇员有点怕他,又挺佩服他。他将很快就要离开心爱的核潜艇到岸上任职。在与库艇分手之前, 他还要发射几枚鱼雷,但这次鱼雷攻击彻底终结了他和艇员们的潜艇生涯。虽然他是个非常优秀的艇长,在俄潜艇部队声名远播,但在命该倒霉的时刻还是厄运难逃。据说英国海军的军官鉴定书有个栏目叫"走运-不走运",跟神秘的海洋打交道,有些东西是难以预料和避免的,而各国的海军则有自己的迷信。


突然,鱼雷舱发生了大爆炸,135秒后又发生了更猛烈的第二次大爆炸,爆炸产生了一个威力巨大、光亮耀眼、高温、高压的大火球,并在瞬间把它的能量向四周猛烈扩散,摧枯拉朽、势不可挡,鱼雷舱与指挥舱之间厚实而坚固的隔板在爆炸面前则软得就像一张手纸,顷刻被熔化、吞噬、撕裂,厚厚的钢板拧成了麻花,狂暴的火焰立刻吞噬了艇首的所有人员。扭曲变形的金属构件四处横飞,强大的爆炸压破了艇首,爆炸冲击波如同来势凶猛的龙卷风,迅速一路冲向尾舱。奇怪的是三舱与四舱隔板却完好无损,但舱内则像是压路机碾压过一般,这是因为爆炸的冲击波是沿着通风系统的管路冲了过去造成的。巨大的冲击波把人抛向坚硬的舱壁、机械上,许多艇员被当场摔死,侥幸没死的艇员也被震晕。由于爆炸摧毁了艇内照明系统,舱室里漆黑一片,活下来的人眼前发黑、头脑一片空白。四处横飞的爆炸物纷纷落下后如刀斧、如重锤般无情地剁砸在幸存者头上、身上。电气设备面板和接线盒冒着浓烟,焦糊味道刺鼻而令人窒息,一道道蓝色、紫色的火花伴着"劈啪"乱响,像天空的雷电般划破漆黑的舱室,令人魂飞魄散。惊魂甫定的艇员随即条件反射般地扑了上去,试图熄灭这吞噬着无比珍贵的氧气的地狱之火。艇内传来幸存者惊恐而骇人的呼救,此起彼伏,但他们的声音逐渐在这狂怒而稀薄的空气中消失。巨大的爆炸还震裂了涡轮机舱的蒸汽管路,高温、高压的蒸汽喷薄而出,许多人被当场烫死!变形的设备坍塌、错位并发出巨大声响。当一切都安静下来了,只留下死一般的寂静、地狱似的漆黑,只有深度计表盘在浓烟中发出鬼火般的荧光,若隐若现,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写下了幸存者的名单并留下了惟一的遗书:"生还的希望渺茫,但愿能有人读到我的留言,不要绝望。科列斯尼科夫"。

在战后苏联/俄罗斯潜艇历次事故中殉难艇员的名单中,科列斯尼科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姓氏先后出现了三次,他们分别是:1970年K8号核潜艇的科列斯尼科夫上等兵;1983年K429号核潜艇的科列斯尼科夫准尉,以及K141号核潜艇的科列斯尼科夫大尉。


◆回家


在灾难过去一年后,库艇和他的水兵们终于回家了。俄海军专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分析潜艇沉没的原因,他们发现潜艇艇首的一些构件深深嵌入了中部艇体,这是鱼雷大爆炸的确凿证据。在巴伦支海海底,潜水员在库艇失事的地方安放了一个纪念碑,向这场灾难作永久的告别,并向在肆虐的大海中打捞这艘潜艇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End-
2009-12-16 09:51:2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2-16 14:17: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眠海底的海军将士永垂不朽

tianyufr 发表于 2009-12-16 14:17


传说中国军工所被泄密了,小猫何种观点
2009-12-16 19:29:5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2-16 19:35: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表相信“真相”,“真相”只是个传说~
tianyufr 发表于 2009-12-16 19:35

究竟何为
真相
   

2009-12-16 19:38:5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